'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聰明孩子養成記 明日之子 瑞士 山青雲白心理諮詢 2019-08-18
"

之 一

"

之 一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一群人,當別人誇讚他的時候,總覺得別人言過其實,不知道如何迴應別人的讚美,對自己有諸多的苛責和否定,又或者總是戲謔、調侃自己。

《明日之子》裡的馮希瑤就有這樣的特質,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並沒有多優秀,在節目的第一期就用“掃地僧”來形容她,雖然她一直不會到第一,但是總排在上游,可是她自己一開始卻很沒有信心。

自信的人很有魅力,但不是誰都具備自信的魅力,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相信別人對他好的評價呢?

在心理學中,總是低估自己,與自我價值感較低有關,而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和父母早期對自己的允許和認可有關,也和自我功能有關。

之 二

"

之 一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一群人,當別人誇讚他的時候,總覺得別人言過其實,不知道如何迴應別人的讚美,對自己有諸多的苛責和否定,又或者總是戲謔、調侃自己。

《明日之子》裡的馮希瑤就有這樣的特質,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並沒有多優秀,在節目的第一期就用“掃地僧”來形容她,雖然她一直不會到第一,但是總排在上游,可是她自己一開始卻很沒有信心。

自信的人很有魅力,但不是誰都具備自信的魅力,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相信別人對他好的評價呢?

在心理學中,總是低估自己,與自我價值感較低有關,而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和父母早期對自己的允許和認可有關,也和自我功能有關。

之 二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自我價值感,是對自我的評估、接納以及尊重自我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明白自己不需要總是要做到什麼或者證明什麼,才代表自己有價值,就算是有一些缺點,或者還做不到什麼,甚至有時候會失敗,但自己都相信,這些事情不是因為我不好,而是因為我沒有做好,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做好,也並不會因為某次的做不好或者做不到,而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有一個關鍵期,就是1歲前。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慮》中寫道:

我們認為,對6個月內的嬰兒就必須表現出愛和關注,這樣嬰兒才會感覺舒適並且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總是不能適當地給以撫慰,那麼就會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正是形成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一般認為,在最初的這6個月內,如果對孩子沒有必要的愛與關注,如果不向孩子表明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那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就會形成不穩定的基本狀態。心理學家馬拉泰斯塔認為,穩定的關係能力——也包括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主要取決於在1歲前能否與撫養者交換快樂的感受。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一個2~3歲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撫養者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也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心理創傷。

之 三

"

之 一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一群人,當別人誇讚他的時候,總覺得別人言過其實,不知道如何迴應別人的讚美,對自己有諸多的苛責和否定,又或者總是戲謔、調侃自己。

《明日之子》裡的馮希瑤就有這樣的特質,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並沒有多優秀,在節目的第一期就用“掃地僧”來形容她,雖然她一直不會到第一,但是總排在上游,可是她自己一開始卻很沒有信心。

自信的人很有魅力,但不是誰都具備自信的魅力,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相信別人對他好的評價呢?

在心理學中,總是低估自己,與自我價值感較低有關,而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和父母早期對自己的允許和認可有關,也和自我功能有關。

之 二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自我價值感,是對自我的評估、接納以及尊重自我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明白自己不需要總是要做到什麼或者證明什麼,才代表自己有價值,就算是有一些缺點,或者還做不到什麼,甚至有時候會失敗,但自己都相信,這些事情不是因為我不好,而是因為我沒有做好,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做好,也並不會因為某次的做不好或者做不到,而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有一個關鍵期,就是1歲前。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慮》中寫道:

我們認為,對6個月內的嬰兒就必須表現出愛和關注,這樣嬰兒才會感覺舒適並且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總是不能適當地給以撫慰,那麼就會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正是形成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一般認為,在最初的這6個月內,如果對孩子沒有必要的愛與關注,如果不向孩子表明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那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就會形成不穩定的基本狀態。心理學家馬拉泰斯塔認為,穩定的關係能力——也包括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主要取決於在1歲前能否與撫養者交換快樂的感受。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一個2~3歲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撫養者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也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心理創傷。

之 三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通常自我價值感低,總是低估自己的人,都有一對比較嚴格,高期待,高要求或者容易苛責的父母,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無論怎麼做,做什麼,怎麼努力都不夠,都會被挑出毛病,該有多無力和失望,他們被看到的永遠是沒有做到的那一分,永遠在奮力地補救那個難以達到的滿分,完全顧不上認可和欣賞自己已經取得的99分了,為了避免承受父母對自己強烈的失望和放棄,讓自己像一個齒輪一樣不停運轉,好像不夠好,就不配被愛一樣。

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價值,這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某方面的能力不足或缺點,但實質上,是對自己不能獲得愛的憂慮。

雖然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心靈、人格的發展影響極大,但是主觀能動性永遠是那個轉折的生機,我們看清這些是為了重新把選擇權交回到自己身上,看到你的完美主義是為了實現父母對你的期待,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你可以選擇繼續以此為動力,也可以選擇傾聽自己的內心,去重新探索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麼是你嚮往的生命狀態。

把父母或外在的標準與自我的好壞與否剝離開來,它壓在我們身上的阻礙會變得容易應對,在奮力向前的時候,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偶爾停下來休息,在面臨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侷限,而不是將脆弱、能力不夠、疲憊、懶散、休息、停滯視為洪水猛獸,生怕自己墮落,退回到起跑線。


總是低估自己的人該怎麼辦呢?

自我價值感低,或者總是低估自己,總是自我否定、自我苛責的人,似乎都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內心衡量的標準永遠要更高,更好,不允許退步,不允許停滯,經常感到焦慮,時常覺得有挫敗感,又經常感覺到自卑,沒有按時按計劃完成某件事都會產生內疚感。有時候做成功了,也就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到的,是自己努力後的必然結果,甚至會歸結於自己運氣好,總之就是沒辦法在主觀理解上肯定做成那件事的自己,肯定自我的價值。

可以問一下自己,如果我不足夠好,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在這類人的心中已經把高要求、高標準的父母內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像是有兩個子人格,一個像是嚴格的教師,一個像是一個孩子,不妨想象一下,兩個子人格之間的對話。具體的方式,可以參考心理諮詢中的“空椅子”技術,你可以用兩個公仔,或者用2把椅子,自己分別充當那個角色來對話,分別感受聽到對方的話之後的感受,以及表達對對方想說的話,這樣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兩種聲音背後的心理動力,釋放內心衝突,達成和解。

低估自己的人,其實也是將自己交給了別人,我們需要把那個評判的標準收回到自己手裡,世界之大,好壞之分實在太侷限了,我們需要開始學習,什麼讓自己開心,讓自己感到有意義,感到有激情,在平時的生活中就需要多多的關照自己,在點滴中積累那些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事、物、自己的能力,那些被重要的人忽略太多的人,才最應該耐心地關照自己,像是重新養育小孩一樣,把自己當做自己的孩子,悉心呵護,陪伴他重新長大,建立真正的自我。

之 四

"

之 一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一群人,當別人誇讚他的時候,總覺得別人言過其實,不知道如何迴應別人的讚美,對自己有諸多的苛責和否定,又或者總是戲謔、調侃自己。

《明日之子》裡的馮希瑤就有這樣的特質,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並沒有多優秀,在節目的第一期就用“掃地僧”來形容她,雖然她一直不會到第一,但是總排在上游,可是她自己一開始卻很沒有信心。

自信的人很有魅力,但不是誰都具備自信的魅力,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相信別人對他好的評價呢?

在心理學中,總是低估自己,與自我價值感較低有關,而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和父母早期對自己的允許和認可有關,也和自我功能有關。

之 二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自我價值感,是對自我的評估、接納以及尊重自我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明白自己不需要總是要做到什麼或者證明什麼,才代表自己有價值,就算是有一些缺點,或者還做不到什麼,甚至有時候會失敗,但自己都相信,這些事情不是因為我不好,而是因為我沒有做好,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做好,也並不會因為某次的做不好或者做不到,而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有一個關鍵期,就是1歲前。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慮》中寫道:

我們認為,對6個月內的嬰兒就必須表現出愛和關注,這樣嬰兒才會感覺舒適並且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總是不能適當地給以撫慰,那麼就會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正是形成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一般認為,在最初的這6個月內,如果對孩子沒有必要的愛與關注,如果不向孩子表明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那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就會形成不穩定的基本狀態。心理學家馬拉泰斯塔認為,穩定的關係能力——也包括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主要取決於在1歲前能否與撫養者交換快樂的感受。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一個2~3歲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撫養者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也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心理創傷。

之 三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通常自我價值感低,總是低估自己的人,都有一對比較嚴格,高期待,高要求或者容易苛責的父母,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無論怎麼做,做什麼,怎麼努力都不夠,都會被挑出毛病,該有多無力和失望,他們被看到的永遠是沒有做到的那一分,永遠在奮力地補救那個難以達到的滿分,完全顧不上認可和欣賞自己已經取得的99分了,為了避免承受父母對自己強烈的失望和放棄,讓自己像一個齒輪一樣不停運轉,好像不夠好,就不配被愛一樣。

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價值,這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某方面的能力不足或缺點,但實質上,是對自己不能獲得愛的憂慮。

雖然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心靈、人格的發展影響極大,但是主觀能動性永遠是那個轉折的生機,我們看清這些是為了重新把選擇權交回到自己身上,看到你的完美主義是為了實現父母對你的期待,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你可以選擇繼續以此為動力,也可以選擇傾聽自己的內心,去重新探索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麼是你嚮往的生命狀態。

把父母或外在的標準與自我的好壞與否剝離開來,它壓在我們身上的阻礙會變得容易應對,在奮力向前的時候,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偶爾停下來休息,在面臨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侷限,而不是將脆弱、能力不夠、疲憊、懶散、休息、停滯視為洪水猛獸,生怕自己墮落,退回到起跑線。


總是低估自己的人該怎麼辦呢?

自我價值感低,或者總是低估自己,總是自我否定、自我苛責的人,似乎都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內心衡量的標準永遠要更高,更好,不允許退步,不允許停滯,經常感到焦慮,時常覺得有挫敗感,又經常感覺到自卑,沒有按時按計劃完成某件事都會產生內疚感。有時候做成功了,也就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到的,是自己努力後的必然結果,甚至會歸結於自己運氣好,總之就是沒辦法在主觀理解上肯定做成那件事的自己,肯定自我的價值。

可以問一下自己,如果我不足夠好,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在這類人的心中已經把高要求、高標準的父母內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像是有兩個子人格,一個像是嚴格的教師,一個像是一個孩子,不妨想象一下,兩個子人格之間的對話。具體的方式,可以參考心理諮詢中的“空椅子”技術,你可以用兩個公仔,或者用2把椅子,自己分別充當那個角色來對話,分別感受聽到對方的話之後的感受,以及表達對對方想說的話,這樣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兩種聲音背後的心理動力,釋放內心衝突,達成和解。

低估自己的人,其實也是將自己交給了別人,我們需要把那個評判的標準收回到自己手裡,世界之大,好壞之分實在太侷限了,我們需要開始學習,什麼讓自己開心,讓自己感到有意義,感到有激情,在平時的生活中就需要多多的關照自己,在點滴中積累那些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事、物、自己的能力,那些被重要的人忽略太多的人,才最應該耐心地關照自己,像是重新養育小孩一樣,把自己當做自己的孩子,悉心呵護,陪伴他重新長大,建立真正的自我。

之 四

為什麼那些看著很優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夠好

-低價值感是一件絕對的壞事嗎?

當我們知道自己自我價值感低之後會不會又陷入一種我不足夠好的沮喪之中,其實,只有當我們淪陷在洞裡時,低自我價值感才是一件壞事。

過度的壓力會變成焦慮,阻礙我們前進,但適當的壓力也能夠促進我們更好的達到目標。

我們需要去找尋自我價值、證明自己的價值,有時候這種追逐是我們最原本的生命力,只是當它變成一種負重前行的時候,希望可以我們能正確的看待它,也客觀看待自己。

在《與真實的自己和解》一書的簡介中說道:在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我們往往會譴責和批判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並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責和痛苦裡。我們會覺得同情和安慰自己就是在為自己開脫,是逃避現實和不負責任的表現。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同情”。

並不是所有的嚴厲相待,都能得到進步或成功,成人也需要善待自己,經常鼓勵自己,允許自己沒有做到或沒有做好,培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如果你也總是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漩渦中,又感到必須前進的焦慮,害怕被人超越的恐懼,不妨也試試心理諮詢,讓專業的新“客體”和你一起重新看到自己原本的價值,不需要做什麼,不需要多麼完美,你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End.

圖片/網絡

作者:Vilane @山青雲白心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山青雲白心理】,get更多心理學知識。

山青雲白心理:在乎你的感受;懂得你的苦痛;看見你的力量和堅韌;助你的心,有山的寬厚,雲的柔軟;山青雲白,溫暖相伴。(微信公眾號 ID:sqybxl)

注:本文為山青雲白心理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違者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