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廣東 好媽媽郝女士 2019-08-16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果果的爸爸媽媽以前有討論過是否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的問題,但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一方面覺得應該讓果果認識死亡,讓他將來遇到死亡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 “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讓他正常心對待;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恰當的生死教育,會讓果果對死亡更恐懼。

網絡上關於“死亡教育”的討論也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缺失了生死教育,導致國人對死亡過於麻木;也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提前讓他認識“死亡”這麼沉重的話題。

一、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嗎?

1、 認為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父母逃避回答孩子的疑問,只會讓孩子更恐懼死亡。家長一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關於死亡的疑問,有的孩子會很直接地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有些媽媽不知道怎麼迴應,甚至會阻止孩子,讓孩子不要說“死”。但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反而為“死亡”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讓孩子恐懼死亡。

避免孩子面對死亡時,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親人好友的離世,但他對“死亡”並沒有認知,他會迷茫,他不知道何為死亡、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孩子也很可能在長大後,對於當年的情感表達,感到遺憾。我7歲那年陪伴我長大的外公去世了,媽媽沒有帶我去看病重的外公,到了外公的葬禮,我也不知道“死”原來意味著“永遠的離別”,等長大後,每次想起,都覺得遺憾。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果果的爸爸媽媽以前有討論過是否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的問題,但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一方面覺得應該讓果果認識死亡,讓他將來遇到死亡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 “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讓他正常心對待;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恰當的生死教育,會讓果果對死亡更恐懼。

網絡上關於“死亡教育”的討論也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缺失了生死教育,導致國人對死亡過於麻木;也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提前讓他認識“死亡”這麼沉重的話題。

一、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嗎?

1、 認為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父母逃避回答孩子的疑問,只會讓孩子更恐懼死亡。家長一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關於死亡的疑問,有的孩子會很直接地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有些媽媽不知道怎麼迴應,甚至會阻止孩子,讓孩子不要說“死”。但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反而為“死亡”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讓孩子恐懼死亡。

避免孩子面對死亡時,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親人好友的離世,但他對“死亡”並沒有認知,他會迷茫,他不知道何為死亡、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孩子也很可能在長大後,對於當年的情感表達,感到遺憾。我7歲那年陪伴我長大的外公去世了,媽媽沒有帶我去看病重的外公,到了外公的葬禮,我也不知道“死”原來意味著“永遠的離別”,等長大後,每次想起,都覺得遺憾。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不應該讓“死”成為忌諱。我在廣東的農村長大,在我們這裡“死”幾乎是被禁止談及的,就連廣東話裡諧音的“4”也遭殃。有長輩死了,家裡都是用“走了”、“離開了”這些話來代替,整個殯葬流程都是嚴肅壓抑的,“死亡”又被增加了幾分恐怖幽深的氣息。但到了今天,我們不應該繼續把“死亡”當作一種不能談及的“忌諱”,而是讓親人都能談及,讓情感都能釋放。

2、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我們這一輩其實就這麼過來的,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現在我們長大了,經歷過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遲早要面對這些,不想讓他這麼早面對這些沉重的話題。孩子現在處於人生中最幸福的幾年,不需要為學業、工作、家庭而煩憂,等他慢慢長大了,再告訴他。

國內缺失死亡教育,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國內幾乎沒有關於死亡教育這一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的教育,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教導死亡教育呢?如果教育不恰當,會不會反而會有反效果呢?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果果的爸爸媽媽以前有討論過是否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的問題,但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一方面覺得應該讓果果認識死亡,讓他將來遇到死亡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 “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讓他正常心對待;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恰當的生死教育,會讓果果對死亡更恐懼。

網絡上關於“死亡教育”的討論也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缺失了生死教育,導致國人對死亡過於麻木;也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提前讓他認識“死亡”這麼沉重的話題。

一、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嗎?

1、 認為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父母逃避回答孩子的疑問,只會讓孩子更恐懼死亡。家長一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關於死亡的疑問,有的孩子會很直接地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有些媽媽不知道怎麼迴應,甚至會阻止孩子,讓孩子不要說“死”。但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反而為“死亡”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讓孩子恐懼死亡。

避免孩子面對死亡時,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親人好友的離世,但他對“死亡”並沒有認知,他會迷茫,他不知道何為死亡、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孩子也很可能在長大後,對於當年的情感表達,感到遺憾。我7歲那年陪伴我長大的外公去世了,媽媽沒有帶我去看病重的外公,到了外公的葬禮,我也不知道“死”原來意味著“永遠的離別”,等長大後,每次想起,都覺得遺憾。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不應該讓“死”成為忌諱。我在廣東的農村長大,在我們這裡“死”幾乎是被禁止談及的,就連廣東話裡諧音的“4”也遭殃。有長輩死了,家裡都是用“走了”、“離開了”這些話來代替,整個殯葬流程都是嚴肅壓抑的,“死亡”又被增加了幾分恐怖幽深的氣息。但到了今天,我們不應該繼續把“死亡”當作一種不能談及的“忌諱”,而是讓親人都能談及,讓情感都能釋放。

2、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我們這一輩其實就這麼過來的,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現在我們長大了,經歷過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遲早要面對這些,不想讓他這麼早面對這些沉重的話題。孩子現在處於人生中最幸福的幾年,不需要為學業、工作、家庭而煩憂,等他慢慢長大了,再告訴他。

國內缺失死亡教育,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國內幾乎沒有關於死亡教育這一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的教育,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教導死亡教育呢?如果教育不恰當,會不會反而會有反效果呢?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家長在死亡教育的討論上各執一詞,但其實死亡教育在國外已經是很成熟教育體系,他們認為,我們只有認識死亡的意義,學會面對死亡,才能坦然的面對死亡和痛苦。死亡教育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

二、 死亡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1.死亡教育的缺失,是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8人自殺未遂,中國已經躍居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位。前兩年網絡盛行的“藍鯨遊戲”,這些恐怖的遊戲規則為什麼還會吸引這麼多孩子的加入?為什麼孩子和家長、老師、同學之間的衝突而選擇自殺?

因為孩子對死亡沒有認知、對生命沒有感知,他們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意,以至於把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輕易地選擇輕生。

2.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漠視他人生命的行為

我們常常看到網絡上報道的虐待動物行為,殘殺新生小狗、洗衣機洗狗、微波爐烤犬、摔鳥、虐貓致死等新聞,而其中大部分虐待事件都是孩子自己上傳到網絡上的,視頻中很可能會陪伴著讓人不寒而慄地大笑聲。還有兒童因為和同學的小衝突,而拿刀砍死對方的行為。

因為孩子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在對待他人的生命時會表現出近乎冷血的行為,他們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會珍惜他人的生命。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果果的爸爸媽媽以前有討論過是否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的問題,但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一方面覺得應該讓果果認識死亡,讓他將來遇到死亡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 “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讓他正常心對待;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恰當的生死教育,會讓果果對死亡更恐懼。

網絡上關於“死亡教育”的討論也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缺失了生死教育,導致國人對死亡過於麻木;也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提前讓他認識“死亡”這麼沉重的話題。

一、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嗎?

1、 認為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父母逃避回答孩子的疑問,只會讓孩子更恐懼死亡。家長一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關於死亡的疑問,有的孩子會很直接地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有些媽媽不知道怎麼迴應,甚至會阻止孩子,讓孩子不要說“死”。但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反而為“死亡”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讓孩子恐懼死亡。

避免孩子面對死亡時,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親人好友的離世,但他對“死亡”並沒有認知,他會迷茫,他不知道何為死亡、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孩子也很可能在長大後,對於當年的情感表達,感到遺憾。我7歲那年陪伴我長大的外公去世了,媽媽沒有帶我去看病重的外公,到了外公的葬禮,我也不知道“死”原來意味著“永遠的離別”,等長大後,每次想起,都覺得遺憾。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不應該讓“死”成為忌諱。我在廣東的農村長大,在我們這裡“死”幾乎是被禁止談及的,就連廣東話裡諧音的“4”也遭殃。有長輩死了,家裡都是用“走了”、“離開了”這些話來代替,整個殯葬流程都是嚴肅壓抑的,“死亡”又被增加了幾分恐怖幽深的氣息。但到了今天,我們不應該繼續把“死亡”當作一種不能談及的“忌諱”,而是讓親人都能談及,讓情感都能釋放。

2、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我們這一輩其實就這麼過來的,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現在我們長大了,經歷過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遲早要面對這些,不想讓他這麼早面對這些沉重的話題。孩子現在處於人生中最幸福的幾年,不需要為學業、工作、家庭而煩憂,等他慢慢長大了,再告訴他。

國內缺失死亡教育,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國內幾乎沒有關於死亡教育這一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的教育,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教導死亡教育呢?如果教育不恰當,會不會反而會有反效果呢?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家長在死亡教育的討論上各執一詞,但其實死亡教育在國外已經是很成熟教育體系,他們認為,我們只有認識死亡的意義,學會面對死亡,才能坦然的面對死亡和痛苦。死亡教育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

二、 死亡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1.死亡教育的缺失,是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8人自殺未遂,中國已經躍居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位。前兩年網絡盛行的“藍鯨遊戲”,這些恐怖的遊戲規則為什麼還會吸引這麼多孩子的加入?為什麼孩子和家長、老師、同學之間的衝突而選擇自殺?

因為孩子對死亡沒有認知、對生命沒有感知,他們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意,以至於把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輕易地選擇輕生。

2.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漠視他人生命的行為

我們常常看到網絡上報道的虐待動物行為,殘殺新生小狗、洗衣機洗狗、微波爐烤犬、摔鳥、虐貓致死等新聞,而其中大部分虐待事件都是孩子自己上傳到網絡上的,視頻中很可能會陪伴著讓人不寒而慄地大笑聲。還有兒童因為和同學的小衝突,而拿刀砍死對方的行為。

因為孩子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在對待他人的生命時會表現出近乎冷血的行為,他們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會珍惜他人的生命。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3. 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孩子害怕和恐懼死亡

臺灣的死亡教育專家張淑美博士在她的書中提到,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之前看到網上的一個報道,孩子問媽媽爺爺去了哪裡?媽媽告訴她,爺爺在天堂。孩子自殺了,只留下一封信說他要去天堂找爺爺。

4.死亡教育還有助於孩子學會受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指死亡是指讓我們以一種更加臣服、接納的態度來面對死亡和痛苦,有助於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自己和家人的死亡。死亡教育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盡情地享受生命,平靜地面對死亡,一如我很喜歡的泰戈爾的一句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家長也許會覺得,孩子連認字都還不會,“死亡”這麼深奧的事情,他怎麼能理解呢?我們要怎麼和孩子解釋生死這件事情呢?

三、家長該如何正確向孩子解釋生死這件事呢?

1、 通過讀物和故事來向孩子解釋死亡

外國有很多繪本專門寫關於死亡教育的故事,用故事地方式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念。比如《長大後做個好爺爺》這是一個小小熊和他爺爺的故事,小小熊和他爺爺的感情很好,爺爺經常和他講故事,但有一天爺爺生病了不能再和小小熊講故事。小小熊漸漸明白爺爺要離開他了,哭著對爺爺說:“等他長大了,他也要當一個好爺爺,就像爺爺這麼好.”

一定不要含糊地和孩子說死亡就是去了天堂、去旅遊、離開了等等,這樣會讓孩子很疑惑,為什麼去了這些地方就不回來了?我可以去找他嗎?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果果的爸爸媽媽以前有討論過是否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的問題,但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一方面覺得應該讓果果認識死亡,讓他將來遇到死亡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 “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讓他正常心對待;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恰當的生死教育,會讓果果對死亡更恐懼。

網絡上關於“死亡教育”的討論也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缺失了生死教育,導致國人對死亡過於麻木;也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提前讓他認識“死亡”這麼沉重的話題。

一、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嗎?

1、 認為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父母逃避回答孩子的疑問,只會讓孩子更恐懼死亡。家長一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關於死亡的疑問,有的孩子會很直接地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有些媽媽不知道怎麼迴應,甚至會阻止孩子,讓孩子不要說“死”。但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反而為“死亡”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讓孩子恐懼死亡。

避免孩子面對死亡時,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親人好友的離世,但他對“死亡”並沒有認知,他會迷茫,他不知道何為死亡、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孩子也很可能在長大後,對於當年的情感表達,感到遺憾。我7歲那年陪伴我長大的外公去世了,媽媽沒有帶我去看病重的外公,到了外公的葬禮,我也不知道“死”原來意味著“永遠的離別”,等長大後,每次想起,都覺得遺憾。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不應該讓“死”成為忌諱。我在廣東的農村長大,在我們這裡“死”幾乎是被禁止談及的,就連廣東話裡諧音的“4”也遭殃。有長輩死了,家裡都是用“走了”、“離開了”這些話來代替,整個殯葬流程都是嚴肅壓抑的,“死亡”又被增加了幾分恐怖幽深的氣息。但到了今天,我們不應該繼續把“死亡”當作一種不能談及的“忌諱”,而是讓親人都能談及,讓情感都能釋放。

2、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我們這一輩其實就這麼過來的,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現在我們長大了,經歷過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遲早要面對這些,不想讓他這麼早面對這些沉重的話題。孩子現在處於人生中最幸福的幾年,不需要為學業、工作、家庭而煩憂,等他慢慢長大了,再告訴他。

國內缺失死亡教育,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國內幾乎沒有關於死亡教育這一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的教育,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教導死亡教育呢?如果教育不恰當,會不會反而會有反效果呢?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家長在死亡教育的討論上各執一詞,但其實死亡教育在國外已經是很成熟教育體系,他們認為,我們只有認識死亡的意義,學會面對死亡,才能坦然的面對死亡和痛苦。死亡教育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

二、 死亡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1.死亡教育的缺失,是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8人自殺未遂,中國已經躍居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位。前兩年網絡盛行的“藍鯨遊戲”,這些恐怖的遊戲規則為什麼還會吸引這麼多孩子的加入?為什麼孩子和家長、老師、同學之間的衝突而選擇自殺?

因為孩子對死亡沒有認知、對生命沒有感知,他們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意,以至於把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輕易地選擇輕生。

2.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漠視他人生命的行為

我們常常看到網絡上報道的虐待動物行為,殘殺新生小狗、洗衣機洗狗、微波爐烤犬、摔鳥、虐貓致死等新聞,而其中大部分虐待事件都是孩子自己上傳到網絡上的,視頻中很可能會陪伴著讓人不寒而慄地大笑聲。還有兒童因為和同學的小衝突,而拿刀砍死對方的行為。

因為孩子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在對待他人的生命時會表現出近乎冷血的行為,他們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會珍惜他人的生命。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3. 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孩子害怕和恐懼死亡

臺灣的死亡教育專家張淑美博士在她的書中提到,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之前看到網上的一個報道,孩子問媽媽爺爺去了哪裡?媽媽告訴她,爺爺在天堂。孩子自殺了,只留下一封信說他要去天堂找爺爺。

4.死亡教育還有助於孩子學會受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指死亡是指讓我們以一種更加臣服、接納的態度來面對死亡和痛苦,有助於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自己和家人的死亡。死亡教育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盡情地享受生命,平靜地面對死亡,一如我很喜歡的泰戈爾的一句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家長也許會覺得,孩子連認字都還不會,“死亡”這麼深奧的事情,他怎麼能理解呢?我們要怎麼和孩子解釋生死這件事情呢?

三、家長該如何正確向孩子解釋生死這件事呢?

1、 通過讀物和故事來向孩子解釋死亡

外國有很多繪本專門寫關於死亡教育的故事,用故事地方式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念。比如《長大後做個好爺爺》這是一個小小熊和他爺爺的故事,小小熊和他爺爺的感情很好,爺爺經常和他講故事,但有一天爺爺生病了不能再和小小熊講故事。小小熊漸漸明白爺爺要離開他了,哭著對爺爺說:“等他長大了,他也要當一個好爺爺,就像爺爺這麼好.”

一定不要含糊地和孩子說死亡就是去了天堂、去旅遊、離開了等等,這樣會讓孩子很疑惑,為什麼去了這些地方就不回來了?我可以去找他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2、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告知孩子

父母可以通過植物的凋謝對孩子描述“死亡”,如果家裡有種花花草草,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生命和這些這朵花花一樣,綻放完了,就會死亡,但它結的果子,可以變成種子,明年春天我們又可以培育一大盆的花花出來。

我們雖然會死,但生命意義是可以延續的。

3、 大方直接地回答孩子的疑問、表達自己的情感

對於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大方直接地回答。現在果果問我:“媽媽你會變得像奶奶一樣老嗎?”我會直接告訴他:“會的,媽媽也會變得像奶奶一樣老,但是媽媽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會變得和奶奶一樣老。”要告訴孩子我們會變老、會死,但是需要很久很久,以免孩子會焦慮。

如果有親人離世,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不需要隱藏,讓孩子試著理解你的感受,瞭解生命對於身邊人的重要性。

4.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還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0-3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部分有分離焦慮症,這個時候他不問,父母不用告訴他。如果他問了,就用一些形象話的描述和他說,比如死了就是不能吃飯了,不能走路了等等。

3-6歲的孩子會以為死亡只是暫時的,就像他們玩裝死遊戲和動畫片裡面的角色一樣,可以復活的。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人死了是不能復活的,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嘗試用科學的方式和他解釋死亡。

"

果果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基本每個月都會帶果果回去住幾天,寒暑假還會多住上一段時間,果果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爺爺經常帶著他去釣魚、抓蝦,奶奶和善親切。去年奶奶腦溢血在田裡摔倒了,雖然搶救過來,但身體沒有以前靈活,不能經常走動,要坐輪椅,並且需要長期吃藥,因為擔心奶奶的身體狀態,爸爸媽媽經常帶果果回去看奶奶。

果果最近的一次去看奶奶時,覺得奶奶的頭髮白了很多,而且在輪椅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爺爺也很憂心,很少再和果果一起哈哈大笑。回家的時候,果果心情好像有點沉重,他問道,“媽媽,你也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果果的爸爸媽媽以前有討論過是否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的問題,但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一方面覺得應該讓果果認識死亡,讓他將來遇到死亡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 “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讓他正常心對待;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恰當的生死教育,會讓果果對死亡更恐懼。

網絡上關於“死亡教育”的討論也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缺失了生死教育,導致國人對死亡過於麻木;也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提前讓他認識“死亡”這麼沉重的話題。

一、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嗎?

1、 認為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父母逃避回答孩子的疑問,只會讓孩子更恐懼死亡。家長一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孩子關於死亡的疑問,有的孩子會很直接地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有些媽媽不知道怎麼迴應,甚至會阻止孩子,讓孩子不要說“死”。但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反而為“死亡”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讓孩子恐懼死亡。

避免孩子面對死亡時,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親人好友的離世,但他對“死亡”並沒有認知,他會迷茫,他不知道何為死亡、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孩子也很可能在長大後,對於當年的情感表達,感到遺憾。我7歲那年陪伴我長大的外公去世了,媽媽沒有帶我去看病重的外公,到了外公的葬禮,我也不知道“死”原來意味著“永遠的離別”,等長大後,每次想起,都覺得遺憾。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不應該讓“死”成為忌諱。我在廣東的農村長大,在我們這裡“死”幾乎是被禁止談及的,就連廣東話裡諧音的“4”也遭殃。有長輩死了,家裡都是用“走了”、“離開了”這些話來代替,整個殯葬流程都是嚴肅壓抑的,“死亡”又被增加了幾分恐怖幽深的氣息。但到了今天,我們不應該繼續把“死亡”當作一種不能談及的“忌諱”,而是讓親人都能談及,讓情感都能釋放。

2、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認識死亡的原因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我們這一輩其實就這麼過來的,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現在我們長大了,經歷過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遲早要面對這些,不想讓他這麼早面對這些沉重的話題。孩子現在處於人生中最幸福的幾年,不需要為學業、工作、家庭而煩憂,等他慢慢長大了,再告訴他。

國內缺失死亡教育,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國內幾乎沒有關於死亡教育這一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的教育,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教導死亡教育呢?如果教育不恰當,會不會反而會有反效果呢?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家長在死亡教育的討論上各執一詞,但其實死亡教育在國外已經是很成熟教育體系,他們認為,我們只有認識死亡的意義,學會面對死亡,才能坦然的面對死亡和痛苦。死亡教育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

二、 死亡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1.死亡教育的缺失,是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8人自殺未遂,中國已經躍居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位。前兩年網絡盛行的“藍鯨遊戲”,這些恐怖的遊戲規則為什麼還會吸引這麼多孩子的加入?為什麼孩子和家長、老師、同學之間的衝突而選擇自殺?

因為孩子對死亡沒有認知、對生命沒有感知,他們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意,以至於把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輕易地選擇輕生。

2.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漠視他人生命的行為

我們常常看到網絡上報道的虐待動物行為,殘殺新生小狗、洗衣機洗狗、微波爐烤犬、摔鳥、虐貓致死等新聞,而其中大部分虐待事件都是孩子自己上傳到網絡上的,視頻中很可能會陪伴著讓人不寒而慄地大笑聲。還有兒童因為和同學的小衝突,而拿刀砍死對方的行為。

因為孩子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在對待他人的生命時會表現出近乎冷血的行為,他們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會珍惜他人的生命。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3. 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孩子害怕和恐懼死亡

臺灣的死亡教育專家張淑美博士在她的書中提到,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之前看到網上的一個報道,孩子問媽媽爺爺去了哪裡?媽媽告訴她,爺爺在天堂。孩子自殺了,只留下一封信說他要去天堂找爺爺。

4.死亡教育還有助於孩子學會受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指死亡是指讓我們以一種更加臣服、接納的態度來面對死亡和痛苦,有助於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自己和家人的死亡。死亡教育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盡情地享受生命,平靜地面對死亡,一如我很喜歡的泰戈爾的一句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家長也許會覺得,孩子連認字都還不會,“死亡”這麼深奧的事情,他怎麼能理解呢?我們要怎麼和孩子解釋生死這件事情呢?

三、家長該如何正確向孩子解釋生死這件事呢?

1、 通過讀物和故事來向孩子解釋死亡

外國有很多繪本專門寫關於死亡教育的故事,用故事地方式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念。比如《長大後做個好爺爺》這是一個小小熊和他爺爺的故事,小小熊和他爺爺的感情很好,爺爺經常和他講故事,但有一天爺爺生病了不能再和小小熊講故事。小小熊漸漸明白爺爺要離開他了,哭著對爺爺說:“等他長大了,他也要當一個好爺爺,就像爺爺這麼好.”

一定不要含糊地和孩子說死亡就是去了天堂、去旅遊、離開了等等,這樣會讓孩子很疑惑,為什麼去了這些地方就不回來了?我可以去找他嗎?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2、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告知孩子

父母可以通過植物的凋謝對孩子描述“死亡”,如果家裡有種花花草草,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生命和這些這朵花花一樣,綻放完了,就會死亡,但它結的果子,可以變成種子,明年春天我們又可以培育一大盆的花花出來。

我們雖然會死,但生命意義是可以延續的。

3、 大方直接地回答孩子的疑問、表達自己的情感

對於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大方直接地回答。現在果果問我:“媽媽你會變得像奶奶一樣老嗎?”我會直接告訴他:“會的,媽媽也會變得像奶奶一樣老,但是媽媽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會變得和奶奶一樣老。”要告訴孩子我們會變老、會死,但是需要很久很久,以免孩子會焦慮。

如果有親人離世,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不需要隱藏,讓孩子試著理解你的感受,瞭解生命對於身邊人的重要性。

4.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還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0-3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部分有分離焦慮症,這個時候他不問,父母不用告訴他。如果他問了,就用一些形象話的描述和他說,比如死了就是不能吃飯了,不能走路了等等。

3-6歲的孩子會以為死亡只是暫時的,就像他們玩裝死遊戲和動畫片裡面的角色一樣,可以復活的。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人死了是不能復活的,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嘗試用科學的方式和他解釋死亡。

媽媽,你會和奶奶一樣變老嗎?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的生死觀

我們如何回答孩子的死亡疑問,對孩子生死觀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他是否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對待其他生物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否恐懼死亡?是否會相信用玄學來解釋死亡?死亡教育,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生死教育,不僅是小孩需要上的一門課程,作為父母的我們也缺失了這堂課!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都不能深刻地理解生命和死亡、坦然地面對自己和親人的死亡,孩子又如何能面對?歡迎大家一起來談談對“生死教育“的想法。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郝媽,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