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助兒子戒網癮'

"

迷戀網絡是兒子成為問題少年的一個最重要因素。網絡不僅讓兒子荒廢了學業,而且使兒子的性格越來越具有暴力傾向。要改變兒子,就必須把兒子從網癮里拉出來。因此,幫助孩子戒除網癮,成了我做陪讀父親的最直接原因和最迫切的任務。

仔細追究起來,兒子沉溺網絡遊戲和我有很大關係。孩子十歲左右,我就給他買了電子遊戲機,我的初衷是為了開發他的智力。當時我有一個主導思想,進入電子時代了,讓兒子多接觸電子方面的東西,對他肯定有好處。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我先後給兒子買過五六種電子遊戲機,有臺式的、掌上的等等。那幾年,兒子星期天及節假日大部分時間都是伴隨著遊戲機度過的。那一階段,我和愛人比較忙,在家的時間比較少,兒子回家後,有遊戲機陪伴,就很少到外面去。對於孩子的安全,我們也少了幾分擔心,反倒覺得遊戲機是個好東西。

兒子十三歲以後,嫌在家裡玩不過癮,就到電子遊戲廳去玩。那時玩的是“拳皇”“三國志”一類的遊戲,再後來在電腦上玩“傳奇”“反恐精英”之類的網絡遊戲。即便是玩網絡遊戲,兒子還能照常上課、按時交作業,學習成績也在中等偏上,因此網絡這個問題,也始終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

孩子暴露出問題、進入惡性循環是在高一上學期後半期。那一階段,兒子上課打不起精神,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學習成績直線下滑。老師通知我到學校,把孩子的問題拋給了我,我開始對孩子施壓。

起初我對孩子進行說教:“都上高中了,還那麼不懂事,不能太惜力了,是該用功的時候了。”“努力三年,考個理想的大學,能徹底改變命運,這是很合算的事情。”稍後,當我得知兒子頻頻上網打遊戲,還有曠課現象時,我就找他興師問罪了。“你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這種學習態度,能對得起誰?”“從小到大我為你花了多少錢,用這些錢資助幾個貧困生也能給我爭光,要你有什麼用?”“你看人家××,入學時成績遠不如你,現在把你遠遠甩在後面,你連一個女同學都不如,一點都不覺得汗顏嗎?”

本指望經過“教育”,孩子會有一定改觀,沒想到他不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越來越變本加厲了。兒子玩遊戲越來越厲害,每天玩大半夜還嫌不過癮,時不時還玩通宵。 他上課狀態越來越差, 曠課越來越多,作業幾乎不交了。接下來兩次比較大的考試,兒子均為班上倒數第二——實際上是倒數第一:一次是一位同學因身體原因卷子沒做完,另一次是一位同學因故未參加考試。

孩子沉湎於網絡遊戲、學習成績屢亮紅燈的現實我已經無法接受,接下來的事情更讓我備受打擊。兒子因數次參與校內、校外打群架,兩次被學校提出勸退。還有一次後果比較嚴重,兒子為了哥們義氣,被同學叫到校外打架。由於致外校同學受傷,為首的兩位同學被學校開除。學校曾考慮開除我兒子,我好話說盡,還給學校寫了保證書並承諾配合學校搞好孩子的教育,政教處才同意讓兒子留校察看。

怎麼會是這樣呢?怎麼越教育越糟糕呢?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作為孩子的父親,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我究竟做錯了什麼?

經過冷靜分析、認真反思,我意識到,自己還是沒有從內心深處理解孩子,也沒有從本質上把“網癮”這個問題看透。

網癮究竟是什麼?我給它下了一個定義:網癮是孩子對錯誤家教方式的一種抗爭手段;網癮是孩子丟掉理想信念後精神寄託的另一種方式;網癮是孩子渴望被認可、追求成就感的非理性選擇;網癮是孩子精神長期壓抑後的一種心理宣洩。

實踐證明,我的定位是準確的,孩子曾在一篇日記中吐露了心聲:“父母老師都是勢利眼,在意的永遠是學習成績,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為什麼節假日我不願回家?我覺得那個家不屬於我,甚至離我非常遙遠。為什麼我要去玩網絡遊戲?因為我需要在虛擬中尋求成就感。我明明知道那是虛幻的,但那裡的人理解我、懂得我。為什麼我要和別人打架?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

“你們說我學習不行,我還有能行的地方,我的拳頭比別人硬。既然你們認為我不爭氣,給你們臉上抹黑了,我為什麼還要努力?你們認為我不重要,我在你們心中沒有分量,我為什麼要讓你們高興呢?既然我不能讓你們正眼瞧我,就只好惹是生非讓你們關注我。

“學習成績好能得到認可、獲得歸屬感,打架滋事同樣能得到這些東西。那時一幫兄弟圍著我轉,不少女同學也羨慕我。雖然在老師眼中我是差生,但不少同學卻擁戴我。我的慷慨、仗義也是出了名的,憑著這些,我在學校照樣有一定位置。”

當我用一種寬容的心態,設身處地地站在兒子的角度感受,才認識到孩子在高一出現問題是一種必然。隨著高中階段課業負擔的加重、知識量的加大、知識難度的提升,一個高中生要圓滿完成學習任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憑什麼讓自己勇於接受一個個挑戰?憑什麼讓自己每天都有一些進步?憑什麼讓自己不斷增強信心?憑什麼讓自己能戰勝形形色色的誘惑?憑什麼能不斷地克服惰性?憑什麼能管理好自己?憑什麼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憑什麼去承受生命之重?答案是全憑內心強大的力量。遺憾的是,我們疏忽了孩子從小的教育,在孩子積蓄成長力量的關鍵階段,卻整日忙於事業,給孩子情感關愛不夠,精神支持更不夠,因此,孩子內心的力量儲備不夠,缺少強有力的精神支撐。所以進入高中後,面對學習上的壓力,孩子選擇了逃避。人是需要被別人認同的。孩子在學校及在家中都不被認可、沒有成就感,但他在虛擬世界就不一樣了。由於他玩遊戲比較早,技術嫻熟,角色上的成功讓他頻頻享受被認可的喜悅,他在網絡上有一定的地位,那些玩家特別崇拜他。玩網絡遊戲讓他很有成就感,因此,他喜歡上網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一分析,我認識到,問題反映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卻在家長身上,都是家長自身的原因把孩子推向網絡虛擬世界的啊!我心裡清楚,這是現實和虛擬在爭奪孩子,也可以說是父母和網絡在進行拔河賽呢!哪邊力量大,孩子就會朝向哪邊傾斜。我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只要我紮紮實實鑄造我的人格豐碑,只要我和孩子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只要我不斷給孩子內心注入信心和力量,孩子就一定能夠戒除網癮,並堅定地從虛幻世界中走出來!

以前,我把網絡遊戲視為洪水猛獸,對孩子上網採取的是粗暴干涉甚至是圍追堵截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孩子也會越來越沉溺網絡。接受以往的教訓,我採取了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方法。

一天在和兒子交流時,我鄭重地表明瞭自己的觀點:“現在爸爸想明白了,你玩網絡遊戲自有你的道理。存在即合理,爸爸尊重你的選擇。爸爸過去支持你玩電子遊戲,現在仍然支持你玩網絡遊戲。從今天起,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要玩就玩盡興,再不用顧慮爸爸會干涉你了,爸爸決不食言。”

我說這番話既不是一時衝動,也不是對孩子妥協,更不是有意討好孩子,而是經過深入思考後做出的理智決定。以前我使勁反對孩子玩網絡遊戲,孩子不但沒有收斂,反而玩得頻率更高、時間更長。人的本性是:你越控制某種東西,他越渴望某種東西。現在不控制了,他輕易就能得到,還有必要貪婪嗎?事實表明,反對孩子上網、干涉孩子上網,實際上是對他上網慾望的鼓勵和強化,無形中對他沉溺網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讓他放開玩,他反而會感到沒有多大意思了。放手讓孩子玩,實際上是對孩子玩網絡遊戲興趣的弱化,是釜底抽薪的舉措。再者,我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這裡麵包含著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們都有向上的心氣兒,也都有進步的願望。哪個孩子不知道沉溺網絡對自己不好?哪個孩子不知道通過學習能改變命運?哪個孩子不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我相信我的兒子是好孩子,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他從骨子裡是渴望進步的。

理清了思緒,內心就有了力量,孩子再怎麼玩遊戲,我都能心平氣和對待,不會亂了方寸。有一次,兒子在網吧整整玩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後,我出奇地冷靜。我對兒子說:“爸爸不反對你玩遊戲,只是擔心你的安全。昨晚自習後,我一直在等你回家。有個風吹草動,我就去開門,結果是一次次失望,為了等你我一夜沒閤眼。只要你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你在什麼地方,我就放心了。”兒子沒有說話,但我能感受到,有一絲抹不去的愧疚掛在他的臉上。

隨著我對家庭教育認識的一步步加深,隨著我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和充分理解,隨著我和老師配合的進一步默契,隨著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和認可,隨著兒子閱讀習慣的逐漸養成,優質精神營養逐漸地滋養著他的心靈;隨著兒子對乒乓球、籃球、游泳等體育運動的熱愛,兒子進網吧的次數在逐漸減少;隨著現實生活對兒子吸引力的不斷增強,虛擬世界對他的誘惑力在一點點減弱。

進入高二下半學期,我觀察到兒子連續二十多天沒有進過網吧。我一天一天地壓抑著內心的驚喜。一天晚飯後,我漫不經心地“提醒”兒子說:“語凡,這些天咋不見你玩遊戲了呢?”正在讀書的孩子連頭都沒有回,淡淡地說:“我現在覺得網絡遊戲太幼稚,沒啥意思!”

是啊,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得到了溫暖、有了歸屬感,如果能自如地融入校園生活中,成為學校的一分子,如果有了健康的興趣愛好和充實的課餘生活,他還會迷戀網吧嗎?戒除網癮,工夫在網外。如果孩子在現實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他還會到虛擬世界去追求所謂的人生價值嗎?

2012年,兒子考入“985工程”暨“211工程”系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在所有老師和同學眼裡,都是奇蹟。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把兒子從一名沉湎網絡、全班排名倒數第一的問題少年,培養成考上重點大學品學兼優的學生,這其中,堅如磐石的信念是產生奇蹟的原動力。

高一下學期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兒子均為班上倒數第二。兒子數次為同學的事參與打架,兩次被學校提出勸退。面對這樣糟糕的局面,我沒有自亂陣腳,在深刻反思自己家教方式的同時始終堅信:只要方法正確,孩子絕對可以變好,且會越來越優秀。

當政教處第二次提出讓兒子退學、徵求我意見時,我的態度非常誠懇但又十分堅決。我說:“孩子犯的錯誤確實比較嚴重,但我知道孩子的本質還是好的。只要學校能給機會,我保證配合學校把孩子教育好。我敢斷言,孩子一定會給學校爭光!”政教處主任看我說話語氣堅定,並對孩子充滿信心,就同意讓孩子留校察看。

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後,兒子的一位老師對我說:“老賈,孩子在學校不學習,待在這裡也是浪費時間,不如找份工作,讓他早點到社會上鍛鍊。成才的路多得很,不一定非要吊死在一棵樹上。”說實話,老師婉言勸我把兒子領回家,是想甩掉一個包袱。

也難怪老師,那時兒子是在學校掛了號的問題學生。面對老師的建議,我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老師,我瞭解我的孩子。現在看來孩子是不爭氣,但他的良知並未泯滅。我看得出來,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力量在湧動。只要對他有信心,他不會讓我們失望的。由於父母不懂家教,導致孩子走偏了路,這個責任我會承擔起來。現在我在潛心研究家庭教育,力爭做個合格的家長,盡最大努力和學校配合好。”

從那以後,老師對我兒子恢復了信心:找兒子談心,送兒子書籍,還讓兒子當了體育課代表。老師的關注、關愛得到了兒子的積極迴應:上課開始聽講了,按時交作業了,主動找老師問問題了,違反紀律也少了。接下來的考試,兒子的成績有了一定提高,老師對兒子的看法有了改變,兒子的自信心也在慢慢增長。

有一次,家裡有事,兒子請了幾天假。回學校後,一位任課老師對兒子說:“我以為你轉學了,不會來了。”這位老師心裡希望兒子轉學。還是這位老師,有一次鄭重其事地對我說:“自己人不說外話,要我說你讓孩子轉學吧,他在這裡沒啥意思。老師、同學對他有看法,他也沒自信。‘樹挪死,人挪活。’換個地方讓孩子重新開始吧!”

面對老師的忠告,我說:“謝謝老師的關心,孩子的表現不盡人意是事實,別人對他有看法也在情理之中。但我知道我兒子是有血性的,他不會永遠墮落下去。兒子說過一句話:‘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我相信他從哪裡跌倒,還能從哪裡爬起。您為我兒子操了不少心,兒子曾數次提起過您,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會忘記。如果我們能對孩子再多一點耐心,他一定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甚至還會給我們一個大的驚喜!”我的誠心和信心感染了這位老師,他對兒子的態度有了一定的改變。

後來,兒子的一位老師這樣評價我說:“我教了二十多年書,你是我見過的最用心、最負責、又身體力行的家長,正是你執著的信念創造了奇蹟,有你這樣的父親,真是孩子的幸事啊!”

兒子的另一位老師說:“說實話,你孩子在高一時,我對他已經失去了信心。老師們在一起議論,賈語凡能考上大專已是造化,沒想到後來爆出了冷門,他竟然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蒼天不負有心人,我為你的信心和執著感動!”

那位曾經對兒子失去信心的老師說:“換了別的家長,這孩子可能就沒希望了。你不但自己做得好,還和老師配合得好。三天兩頭往學校跑,心勁兒總是那麼高,一把年紀了,還那麼執著地研究家庭教育。老師們要不被感動,就是鐵石心腸了。”

我這個人,要說有多大本事,那是抬舉我。但我有個特點,凡是我認準的事,一定要把它做好,也一定能做好。什麼事只要認定了,我從來不會退卻。朝三暮四、打退堂鼓不是我的風格。上世紀80年代我接觸過“成功學”,“一定能成功”的理念已經融進了我的血液中,我的人生字典裡早把“不可能”三個字刪除了。我的一位好朋友這樣評價我:老賈最大的長處是執著追求、信心十足、越挫越勇、永不言敗。

回想伴隨兒子走過的這段旅途,我常想:人生都會有艱難時刻,越是艱難的時候,越需要堅定的信心。很多時候,一個人能否走出困境,取決於他心智的堅強程度。脆弱的,就斷了;堅韌的,就會百鍊成鋼。那段時間,對我、對孩子,都是一種人生的危局,如果我沒有堅如磐石的信心,老師們可能就把兒子完全放棄了,兒子很可能就此失去求學機會,甚至走上一條不堪設想的人生歧途。

我不但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把孩子培養好,也從心底相信別人能把孩子教育好。

這些年,有不少找我諮詢的家長,我總是這樣鼓勵他們:你的孩子是個好孩子,只是認識上出了點偏差。如果你能利用好,壞事都能轉化成好事,這件事定能化做孩子成長的動力。儘管孩子還會經歷一些挫折,儘管孩子的路不會走得太順利,但只要你意志堅定、信心充足,只要你按我說的去做,你的孩子100%能考進理想的學校,而不是99%。

有的家長說,教育孩子這個事太難了,有時我都信心不足了。我說,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正因為它比較難,它的價值才大啊!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呢?家庭教育牽扯到孩子的未來,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前途命運,還影響到你後半生的生活質量。這是一件利國利己、功德無量的大事啊!這麼重要的事情還不值得我們下工夫嗎?你天天在努力,就是對孩子實實在在的幫助;你每天在進步,也是對自己最好的關愛。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合算的事情嗎?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在家教諮詢中,我接觸了數千位各類家長,至少有70%以上的家長對孩子信心不足,其中30%以上的家長信心嚴重不足。找我諮詢的家長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素不相識卻如出一轍,講的話驚人地相似:“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生了這個不長進的兒子。我早就說這孩子報廢了,他媽媽非要來見你,我們也是死馬當做活馬醫,儘儘心罷了。這次帶孩子來找你,目的是讓你給孩子把握一下,看他還有沒有救。如果有救,我們下點工夫;如果不行,我們就放棄了。”

這些話,在我聽來都錐心刺骨,可想而知孩子聽了是什麼反應。

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又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態度,往往能左右孩子的成長軌跡。家庭是孩子的心靈根據地,是孩子的精神加油站,也是孩子積蓄內心力量的港灣。父母對孩子信心不足,還有誰能幫他樹立信心呢?父母不給他注入力量、不給他增添勇氣,孩子怎麼能戰勝困難、突破自我呢?

再說,父母對孩子失去信心,認為孩子沒救了,等於給孩子貼上了“廢品”標籤。對孩子來說,父母對他的評價是最具權威的。在父母消極的心理暗示引導下,孩子真的會成為父母評價的那種人。

從前,塞浦路斯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王子,擅長雕刻,他用木頭雕刻了一尊少女雕像。由於他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這尊雕像非常完美,他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木雕少女。他每天都去看望它,給它唱優美動聽的情歌,深情地凝視它,就像愛一個少女那樣愛著它。有一天,當他再次對木雕少女表示愛慕時,這尊雕像竟然活了,成了一個真正的少女。後來,少女成了他的王后。

這個著名的故事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它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孩子,只要你給他充盈的愛,並堅定不移地相信他能成才、成功,奇蹟就能在他身上發生。

奧地利作家、思想家斯蒂芬•茨威格說過:“世界上最輝煌、最宏偉的事業就是使一個人站起來。”要使一個倒下的人站起來,首先就要給予他能夠站起來的信心。如果一個家長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心,那麼他就會燃起希望之火,溫暖和照亮每一個迷途的孩子,融化孩子內心的堅冰,最終讓孩子恢復蓬勃的生機、營造出人生的華彩。

以前,我在商海奮力打拼的時候,偶爾也有成功的感受,但內心並不幸福。倒是做陪讀父親,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因為幸福,這個原本很悲壯的抉擇,變成了一個很快樂的過程。

一天,我去學校的路上,看見一個滿頭灰髮、佝僂著身子的老太太,彎腰拾起一個孩子剛剛丟棄的塑料瓶子,在衣襟上蹭了蹭,放進自己的袋子裡,一臉的滿足與笑意。老太太那古銅色、刻滿皺紋、寫滿滄桑的臉龐在陽光映照下顯得格外美麗,那發自內心的、燦爛的笑容也顯得格外純真無邪。老太太那份愜意和幸福、那份快樂和忘我讓我十分嫉妒,我被這顆簡單的心征服了。

那一刻,我開悟了。老太太得到了一隻瓶子,竟然得到了莫大的滿足。而我有一個完整的家,有一個知熱知冷的妻子,有一雙天真可愛的兒女,有健全的身體且衣食無憂——我什麼都得到了,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原來幸福是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它與金錢、權力、地位沒有多大關係。若自己覺得心裡舒坦、精神充實,就會感覺到幸福。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了發現幸福的眼光和感受幸福的心態。認識到這一點,我開始刻意培養自己認識幸福、捕捉幸福的能力。

從那以後,我經常提醒自己:你是個幸福的人,你擁有很多,你有很多得意的事情。也許是潛意識在幫助我(潛意識是一個忠實的信徒,只要你不斷給它下指令,它就會努力幫你強化這方面的意識),漸漸地,我所有的一切都有了重大轉機,我真的越來越覺得幸福了。

有位作家說得好:“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人生的成熟。”在陪讀的日子裡,天天和兒子在一起,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兒子偶爾還會嗆我幾句:“真煩人!”“死腦筋!”“說過多次了,你一點不上心!”要在以前,我肯定要大發雷霆,我才不受這份“委屈”呢!遷就、縱容兒子,他還不翻了天!現在有了幸福感,我不但沒有生氣,甚至還有幾分得意。兒子嗆我,說明他對我信任,故而對我期望比較高,他是“恨鐵不成鋼”啊!我能這樣思考問題,其實還是幸福感產生的心理力量。有了幸福才會有愛心,有了愛心才會有和氣,有了和氣才會有愉悅,有了愉悅才會有和諧的親子關係。

有一次,兒子說了句刺激我的話,我不但沒有生氣,還來了個借題發揮。我微笑著對兒子說:“兒子啊!以後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儘管衝老爸來,老爸肚子裡能裝得下五臟六腑,還裝不下你一句話嗎?況且你說的話也有一定道理!以前爸爸傻啊!不會仔細地品味生活,沒有把握住自己擁有的幸福。自己不幸福,還弄得全家雞犬不寧,爸爸後悔啊!以前爸爸總是傷害你,現在你可以反戈一擊了。有仇報仇,有冤報冤。你可以考考爸爸,看爸爸的修養怎樣,是不是真正提高了。”

我的這番話,讓兒子頗感意外。稍頃,兒子說了一段令我終生難忘的話:“老爸,說實話,你來陪讀,我是有些牴觸。過去,咱倆不經常見面還搞得那麼不愉快,要是天天在一起,還不知道會鬧出什麼花樣來。你說下決心改變自己,我並不懷疑。我知道這是你的美好願望,也可能是你一時心血來潮。對於這一點,我並沒有抱多大希望,一個成年人還能提高到哪裡去呢?我怎麼也沒想到你會下如此大決心、會有這麼大動作。以前我是害怕你,現在我是既尊重你又崇拜你。”

“你的巨大改變,不光我感覺到了,連媽媽也感覺到了。以前我想,媽媽能改變對你的看法,我自然會承認你的提高。現在我服氣了,連對你積怨甚深的人都能完全接受你,說明你的改變和提高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媽媽不止一次對我說:‘你爸確實變了,變得和以前不像一個人了。’我從內心認可了你,和你沒有了距離,說話才比較隨便。”

多麼好的孩子,心地是那樣善良,感情是那樣細膩。這是高規格的禮遇!這是天使般的獎賞!不是嗎?世界上還有比被親人充分肯定更值得自豪、比被孩子充分認可更值得高興的事嗎?頃刻,一股幸福的暖流傳遍我的全身。整個下午,我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不知什麼時候,我哼起了小曲,當我意識到自己在唱歌的時候,已經唱了有一會兒了。

一個人能不能幸福,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過著多麼奢侈的生活,而是看他心中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有沒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種好的心境,好的心境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感覺,讓我們品嚐到幸福的味道。

心態改變了,心境也跟著好了。我看生活越來越美好,生活處處蘊含著幸福。

簡樸生活,沒有紛擾,遠離誘惑,有利於提高自身修養,這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租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條件極其簡陋的房子裡,追逐希望與夢想無疑是別樣的幸福;吃著自己做的雖變著花樣、但並不算可口的飯菜,品嚐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同樣是一種幸福;獨對青燈,與書做伴,靜心思考,追求精神富翁的生活,也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幸福。

幸福可以裂變,幸福也會繁殖。生活中處處瀰漫著幸福,我從兒子身上也能處處感受到幸福。比如:

傾聽是幸福。

一個星期天,我和兒子到欒川重渡溝旅遊。旅途中的三個小時怎麼度過呢?我對兒子說:“爸爸非常懷念學校生活,最近幾天做夢都是學生時代的事情,你能給爸爸說說學校的事情嗎?說什麼都行,爸爸都感興趣。”

兒子說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去同學家做客受到熱情招待,在校運動會上取得了好成績,對困難同學伸出援助之手……

兒子說話時,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而頻頻點頭,時而驚喜萬分,時而表情嚴肅,時而雙眼放光。我對兒子說:“太幸運了,你在同學家竟然享受到那麼高的禮遇!”“你做得對,關鍵時刻就要挺身而出,早一分鐘到醫院,同學就能及早得到救治!”“你那麼有愛心,真是難得,以後做慈善,老爸全力支持你!”“學校真是萬花筒,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情!”“太有意思了,老爸真想回到逝去的學生時代!”

由於我的認真傾聽和踴躍互動,兒子談興特濃。那天兒子滔滔不絕地說了兩個多小時。在我的記憶中,兒子從未和我說過這麼多話。正應了那句富含哲理的話:“觀眾熱情高,演員表現欲就強。”到了目的地,兒子還意猶未盡,父子倆內心早已充滿了幸福。接下來的雙日遊,我們倆心情特別好,這和我一路上的高質量傾聽不無關係。

理解是幸福。

《 小王子》這本書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遺憾的是,不少父母卻忘了這一點。”我們都是由孩子過來的,我們都有童年、少年的經歷,也有過孩子的心理體驗。只要我們善於換位思考,習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肯定會理解我們、接受我們的。

以前我總是抱怨兒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結果兒子學習成績仍不斷下滑。觀念改變了,好方法也跟著來了。高二上學期,有一次考試,兒子考了不足400分(滿分750分),我滿懷深情地對兒子說:“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現在才知道一個高中生多麼不容易,每天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要對付大大小小的考試,還要遭遇老師的白眼和父母的誤解。說實話,要讓爸爸去考,還考不了這麼多分呢?爸爸以前總是不理解你,真是太不應該了!”

我發自肺腑的一番話,讓兒子頗受感動,兒子眼睛溼潤了。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過去我光看學習成績,而沒有顧及你的感受。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遠遠沒有兒子的心情重要啊!”兒子說:“這次考試,我也有失誤,不然我成績會更好些。”一股幸福的熱浪湧入我的心田,我的眼淚差一點流出來。

爸爸這麼善解人意,兒子還能說什麼呢?“士為知己者死”,努力學習是對家長最好的報答。

共情是幸福。

有一次,兒子要到同學家去玩,媽媽不想讓他去。兒子為照顧媽媽情緒,沒強行去,但內心不快。媽媽看兒子情緒不佳,又嘮叨了幾句:“這孩子真不懂事,晚上不讓你出去,是害你嗎?”聽到此話,兒子臉上多了一層陰雲,回到自己房間生悶氣。

為了讓兒子儘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我跟進了兒子的房間。我說:“看到你心裡那麼難過,老爸也是食不甘味啊!有啥和老爸談談,把你心中的鬱悶轉移給我,誰讓咱是父子呢!”兒子說:“我媽不講理啊!”我問怎麼回事。兒子說:“媽媽不讓我出去,我依了她,她還不滿足?同學家沒去成,我內心自然不高興,我消化一會兒就完事了。她不該又數落我,弄得我情緒一落千丈。媽媽連調整情緒的機會都不給我,這也太霸道了吧!”

我說:“老爸能理解你的感受,媽媽的話有失妥當,我代媽媽向你表示歉意。父母不是完人,也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希望你多幫我們。”

看到兒子眉宇逐漸舒展,我感到無比欣慰。我的共情能給孩子些許精神力量,讓兒子迅速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這不是最大的幸福嗎?

幽默是幸福。

有時候,朋友給我講了件趣事,我覺得很好笑,就講給兒子。兒子聽了笑得前仰後合,父子倆沉浸在極度融洽的氣氛中,幸福感早已溢滿了我的心田。

其實,幸福並沒有在遠處,它就在我們身邊。走得動、吃得下、睡得香就是幸福;有希望、有事做、能愛人就是幸福。兒子向我敞開心扉是幸福;對兒子的那份牽掛是幸福;白天給兒子配餐是幸福;晚上給兒子蓋被子是幸福;吃飯時兒子給我遞筷子是幸福;洗腳時兒子給我送拖鞋是幸福。一句話,陪讀帶來的樂趣無與倫比,做父親的幸福也無與倫比。

久而久之,幸福就變成了一種習慣。一個人天天被幸福包圍著,哪還有什麼負面情緒呢?親子關係怎麼會不融洽呢?孩子怎麼能不進步呢?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中,孩子想不健康成長都難。(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