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

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伴侶放在第二位。作為家庭中的老大,其他人當然要好好呵護著孩子,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愛給孩子,確保他不遭受到任何痛苦,甚至要讓保證他永遠快樂。這才是父母的職責。

過度保護無異於把孩子關在一個安全的籠子裡,讓他躲避所有的危險。然後,在自己無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再把孩子放出來。

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會的,甚至連動物也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孩子才是恰到好處的愛呢?

托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24小時的呵護和照顧。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就開始蹣跚走路,而不需要父母總是抱在懷裡了。孩子的成長就是讓父母放手的過程。如果給孩子的保護太好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一點風吹雨打, 怎能培養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境的能力呢?

"

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伴侶放在第二位。作為家庭中的老大,其他人當然要好好呵護著孩子,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愛給孩子,確保他不遭受到任何痛苦,甚至要讓保證他永遠快樂。這才是父母的職責。

過度保護無異於把孩子關在一個安全的籠子裡,讓他躲避所有的危險。然後,在自己無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再把孩子放出來。

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會的,甚至連動物也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孩子才是恰到好處的愛呢?

托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24小時的呵護和照顧。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就開始蹣跚走路,而不需要父母總是抱在懷裡了。孩子的成長就是讓父母放手的過程。如果給孩子的保護太好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一點風吹雨打, 怎能培養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境的能力呢?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我們養育孩子,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怎樣的人呢?

  • 堅強
  • 自信
  • 自律
  • 愛學習
  • 有責任感
  • 愛勞動

父母是不是希望孩子具有以上這些品質呢?但是當我們父母時刻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孩子能培養出這些品質嗎?

但在平常生活中,孩子做任何事前父母總喜歡去提醒他。總是擔心他會遺漏掉什麼。然後會嘮嘮叨叨地說一大串。孩子出門與同學玩的時候,父母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包東西。有零食、紙巾、傘、水等等。希望孩子把所有能帶上的都帶上,最好是背上一隻旅行包出門。可是其實孩子根本不想帶。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當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都做完了,這又怎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呢?

有時,孩子和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爭執。當孩子受到欺負後,會感到很委屈。爸爸媽媽知道後會馬上找到學校和這位孩子打回去,幫孩子出這口惡氣。而身邊的其他孩子,卻已經嚇得目瞪口呆了。父母認為這是為了保護孩子,我當然要打回去呀!解決孩子間的紛爭,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為什麼總是父母在幫孩子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不可以讓孩子先嚐試著主動去與對方溝通來解決問題呢?實在是解決不了再由家長出面來解決。

"

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伴侶放在第二位。作為家庭中的老大,其他人當然要好好呵護著孩子,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愛給孩子,確保他不遭受到任何痛苦,甚至要讓保證他永遠快樂。這才是父母的職責。

過度保護無異於把孩子關在一個安全的籠子裡,讓他躲避所有的危險。然後,在自己無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再把孩子放出來。

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會的,甚至連動物也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孩子才是恰到好處的愛呢?

托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24小時的呵護和照顧。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就開始蹣跚走路,而不需要父母總是抱在懷裡了。孩子的成長就是讓父母放手的過程。如果給孩子的保護太好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一點風吹雨打, 怎能培養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境的能力呢?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我們養育孩子,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怎樣的人呢?

  • 堅強
  • 自信
  • 自律
  • 愛學習
  • 有責任感
  • 愛勞動

父母是不是希望孩子具有以上這些品質呢?但是當我們父母時刻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孩子能培養出這些品質嗎?

但在平常生活中,孩子做任何事前父母總喜歡去提醒他。總是擔心他會遺漏掉什麼。然後會嘮嘮叨叨地說一大串。孩子出門與同學玩的時候,父母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包東西。有零食、紙巾、傘、水等等。希望孩子把所有能帶上的都帶上,最好是背上一隻旅行包出門。可是其實孩子根本不想帶。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當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都做完了,這又怎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呢?

有時,孩子和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爭執。當孩子受到欺負後,會感到很委屈。爸爸媽媽知道後會馬上找到學校和這位孩子打回去,幫孩子出這口惡氣。而身邊的其他孩子,卻已經嚇得目瞪口呆了。父母認為這是為了保護孩子,我當然要打回去呀!解決孩子間的紛爭,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為什麼總是父母在幫孩子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不可以讓孩子先嚐試著主動去與對方溝通來解決問題呢?實在是解決不了再由家長出面來解決。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當孩子每一次遇到挑戰時,都由父母來解決的話,那麼孩子成長的機會就都被剝奪了。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機會去發展他們的“失望肌肉”。失望肌肉就是讓孩子去體驗失望的感受,以提高他們對失望的承受力。即使孩子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有過參與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他們抗失望的肌肉就會越來越發達。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網上有一個視頻叫《北極熊寶寶被媽媽趕出家門,這就是長大的代價》。我看完後非常感動。這段視頻講的是熊媽媽把自己的孩子趕了出去後,熊寶寶沒有食物,要靠自己去覓食了。在北極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熊媽媽這麼狠心的把孩子趕出去,難道是因為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不是的,因為熊媽媽知道,如果她把熊寶寶保護得太好的話,熊寶寶就會喪失掉適應環境的能力。它將會遭受到更大的危險。因此,媽媽必須狠下心來。

"

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伴侶放在第二位。作為家庭中的老大,其他人當然要好好呵護著孩子,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愛給孩子,確保他不遭受到任何痛苦,甚至要讓保證他永遠快樂。這才是父母的職責。

過度保護無異於把孩子關在一個安全的籠子裡,讓他躲避所有的危險。然後,在自己無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再把孩子放出來。

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會的,甚至連動物也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孩子才是恰到好處的愛呢?

托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24小時的呵護和照顧。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就開始蹣跚走路,而不需要父母總是抱在懷裡了。孩子的成長就是讓父母放手的過程。如果給孩子的保護太好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一點風吹雨打, 怎能培養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境的能力呢?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我們養育孩子,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怎樣的人呢?

  • 堅強
  • 自信
  • 自律
  • 愛學習
  • 有責任感
  • 愛勞動

父母是不是希望孩子具有以上這些品質呢?但是當我們父母時刻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孩子能培養出這些品質嗎?

但在平常生活中,孩子做任何事前父母總喜歡去提醒他。總是擔心他會遺漏掉什麼。然後會嘮嘮叨叨地說一大串。孩子出門與同學玩的時候,父母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包東西。有零食、紙巾、傘、水等等。希望孩子把所有能帶上的都帶上,最好是背上一隻旅行包出門。可是其實孩子根本不想帶。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當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都做完了,這又怎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呢?

有時,孩子和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爭執。當孩子受到欺負後,會感到很委屈。爸爸媽媽知道後會馬上找到學校和這位孩子打回去,幫孩子出這口惡氣。而身邊的其他孩子,卻已經嚇得目瞪口呆了。父母認為這是為了保護孩子,我當然要打回去呀!解決孩子間的紛爭,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為什麼總是父母在幫孩子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不可以讓孩子先嚐試著主動去與對方溝通來解決問題呢?實在是解決不了再由家長出面來解決。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當孩子每一次遇到挑戰時,都由父母來解決的話,那麼孩子成長的機會就都被剝奪了。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機會去發展他們的“失望肌肉”。失望肌肉就是讓孩子去體驗失望的感受,以提高他們對失望的承受力。即使孩子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有過參與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他們抗失望的肌肉就會越來越發達。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網上有一個視頻叫《北極熊寶寶被媽媽趕出家門,這就是長大的代價》。我看完後非常感動。這段視頻講的是熊媽媽把自己的孩子趕了出去後,熊寶寶沒有食物,要靠自己去覓食了。在北極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熊媽媽這麼狠心的把孩子趕出去,難道是因為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不是的,因為熊媽媽知道,如果她把熊寶寶保護得太好的話,熊寶寶就會喪失掉適應環境的能力。它將會遭受到更大的危險。因此,媽媽必須狠下心來。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在動物世界裡,動物們也知道如何能讓自己的孩子去適應這個環境,不能給孩子過度保護。這是多麼具有智慧呀!

既然父母要發展出孩子“失望肌肉”,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一、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做。

當一件事需要孩子做的時候,父母不要急著去幫孩子做。可以看看他打算怎麼去做;他在做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父母不要總是去打擾孩子。只需要安靜的觀察就行。也許你的孩子並不象你想象中那麼無能,他們可能會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實在是解決不了時,你可以問問孩子:你需要我的幫助嗎?不要急於解救孩子,但可以與孩子一起想出一些辦法出來。

二、少表揚、多鼓勵。

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

“你真棒!”“你很聰明!”

多觀察孩子,然後說出你對孩子細緻的觀察,這樣,孩子更能感受到歸屬感。他也能感到父母是真正關心他的。比如對孩子說:

媽媽看到你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媽媽注意到,你把要帶的東西全寫在便籤上了。

媽媽注意到,你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了。

"

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伴侶放在第二位。作為家庭中的老大,其他人當然要好好呵護著孩子,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愛給孩子,確保他不遭受到任何痛苦,甚至要讓保證他永遠快樂。這才是父母的職責。

過度保護無異於把孩子關在一個安全的籠子裡,讓他躲避所有的危險。然後,在自己無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再把孩子放出來。

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會的,甚至連動物也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孩子才是恰到好處的愛呢?

托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24小時的呵護和照顧。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就開始蹣跚走路,而不需要父母總是抱在懷裡了。孩子的成長就是讓父母放手的過程。如果給孩子的保護太好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一點風吹雨打, 怎能培養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境的能力呢?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我們養育孩子,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怎樣的人呢?

  • 堅強
  • 自信
  • 自律
  • 愛學習
  • 有責任感
  • 愛勞動

父母是不是希望孩子具有以上這些品質呢?但是當我們父母時刻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孩子能培養出這些品質嗎?

但在平常生活中,孩子做任何事前父母總喜歡去提醒他。總是擔心他會遺漏掉什麼。然後會嘮嘮叨叨地說一大串。孩子出門與同學玩的時候,父母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包東西。有零食、紙巾、傘、水等等。希望孩子把所有能帶上的都帶上,最好是背上一隻旅行包出門。可是其實孩子根本不想帶。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當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都做完了,這又怎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呢?

有時,孩子和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爭執。當孩子受到欺負後,會感到很委屈。爸爸媽媽知道後會馬上找到學校和這位孩子打回去,幫孩子出這口惡氣。而身邊的其他孩子,卻已經嚇得目瞪口呆了。父母認為這是為了保護孩子,我當然要打回去呀!解決孩子間的紛爭,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為什麼總是父母在幫孩子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不可以讓孩子先嚐試著主動去與對方溝通來解決問題呢?實在是解決不了再由家長出面來解決。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當孩子每一次遇到挑戰時,都由父母來解決的話,那麼孩子成長的機會就都被剝奪了。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機會去發展他們的“失望肌肉”。失望肌肉就是讓孩子去體驗失望的感受,以提高他們對失望的承受力。即使孩子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有過參與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他們抗失望的肌肉就會越來越發達。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網上有一個視頻叫《北極熊寶寶被媽媽趕出家門,這就是長大的代價》。我看完後非常感動。這段視頻講的是熊媽媽把自己的孩子趕了出去後,熊寶寶沒有食物,要靠自己去覓食了。在北極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熊媽媽這麼狠心的把孩子趕出去,難道是因為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不是的,因為熊媽媽知道,如果她把熊寶寶保護得太好的話,熊寶寶就會喪失掉適應環境的能力。它將會遭受到更大的危險。因此,媽媽必須狠下心來。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在動物世界裡,動物們也知道如何能讓自己的孩子去適應這個環境,不能給孩子過度保護。這是多麼具有智慧呀!

既然父母要發展出孩子“失望肌肉”,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一、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做。

當一件事需要孩子做的時候,父母不要急著去幫孩子做。可以看看他打算怎麼去做;他在做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父母不要總是去打擾孩子。只需要安靜的觀察就行。也許你的孩子並不象你想象中那麼無能,他們可能會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實在是解決不了時,你可以問問孩子:你需要我的幫助嗎?不要急於解救孩子,但可以與孩子一起想出一些辦法出來。

二、少表揚、多鼓勵。

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

“你真棒!”“你很聰明!”

多觀察孩子,然後說出你對孩子細緻的觀察,這樣,孩子更能感受到歸屬感。他也能感到父母是真正關心他的。比如對孩子說:

媽媽看到你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媽媽注意到,你把要帶的東西全寫在便籤上了。

媽媽注意到,你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了。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三、要允許感受,學會識別感受。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到很沮喪時,我們要對孩子說:這沒關係。問問清楚孩子是因為什麼事讓自己感到沮喪。然後父母可以問問孩子需要不需要你幫忙。孩子難受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哭一會,讓情緒得以釋放。孩子會在不同的情況中去體驗不同的感受。這也豐富了孩子的體驗。在這種打擊中,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會逐漸變強。他們的“失望肌肉”將進一步得到發展。

四、要訓練自己的孩子做家務。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會做這些事的。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在做家務上面能力遠在讀書的能力之後。如果父母把家裡所有的家務都現承包了,那麼,孩子做什麼呢?因此,要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孩子做家務時不必太刻板,那樣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比如:可以給孩子買一些他們喜歡的小工具。小拖把、小水壺、小抹布等等,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去體驗。父母可以先示範,然後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不久,你就會發現,他們學得很快。

"

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伴侶放在第二位。作為家庭中的老大,其他人當然要好好呵護著孩子,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要儘可能地把所有的愛給孩子,確保他不遭受到任何痛苦,甚至要讓保證他永遠快樂。這才是父母的職責。

過度保護無異於把孩子關在一個安全的籠子裡,讓他躲避所有的危險。然後,在自己無力照顧孩子的時候,再把孩子放出來。

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會的,甚至連動物也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孩子才是恰到好處的愛呢?

托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24小時的呵護和照顧。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就開始蹣跚走路,而不需要父母總是抱在懷裡了。孩子的成長就是讓父母放手的過程。如果給孩子的保護太好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一點風吹雨打, 怎能培養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境的能力呢?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我們養育孩子,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怎樣的人呢?

  • 堅強
  • 自信
  • 自律
  • 愛學習
  • 有責任感
  • 愛勞動

父母是不是希望孩子具有以上這些品質呢?但是當我們父母時刻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孩子能培養出這些品質嗎?

但在平常生活中,孩子做任何事前父母總喜歡去提醒他。總是擔心他會遺漏掉什麼。然後會嘮嘮叨叨地說一大串。孩子出門與同學玩的時候,父母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包東西。有零食、紙巾、傘、水等等。希望孩子把所有能帶上的都帶上,最好是背上一隻旅行包出門。可是其實孩子根本不想帶。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當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都做完了,這又怎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呢?

有時,孩子和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爭執。當孩子受到欺負後,會感到很委屈。爸爸媽媽知道後會馬上找到學校和這位孩子打回去,幫孩子出這口惡氣。而身邊的其他孩子,卻已經嚇得目瞪口呆了。父母認為這是為了保護孩子,我當然要打回去呀!解決孩子間的紛爭,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為什麼總是父母在幫孩子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不可以讓孩子先嚐試著主動去與對方溝通來解決問題呢?實在是解決不了再由家長出面來解決。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當孩子每一次遇到挑戰時,都由父母來解決的話,那麼孩子成長的機會就都被剝奪了。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機會去發展他們的“失望肌肉”。失望肌肉就是讓孩子去體驗失望的感受,以提高他們對失望的承受力。即使孩子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他們有過參與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他們抗失望的肌肉就會越來越發達。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網上有一個視頻叫《北極熊寶寶被媽媽趕出家門,這就是長大的代價》。我看完後非常感動。這段視頻講的是熊媽媽把自己的孩子趕了出去後,熊寶寶沒有食物,要靠自己去覓食了。在北極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熊媽媽這麼狠心的把孩子趕出去,難道是因為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不是的,因為熊媽媽知道,如果她把熊寶寶保護得太好的話,熊寶寶就會喪失掉適應環境的能力。它將會遭受到更大的危險。因此,媽媽必須狠下心來。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在動物世界裡,動物們也知道如何能讓自己的孩子去適應這個環境,不能給孩子過度保護。這是多麼具有智慧呀!

既然父母要發展出孩子“失望肌肉”,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一、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做。

當一件事需要孩子做的時候,父母不要急著去幫孩子做。可以看看他打算怎麼去做;他在做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父母不要總是去打擾孩子。只需要安靜的觀察就行。也許你的孩子並不象你想象中那麼無能,他們可能會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實在是解決不了時,你可以問問孩子:你需要我的幫助嗎?不要急於解救孩子,但可以與孩子一起想出一些辦法出來。

二、少表揚、多鼓勵。

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

“你真棒!”“你很聰明!”

多觀察孩子,然後說出你對孩子細緻的觀察,這樣,孩子更能感受到歸屬感。他也能感到父母是真正關心他的。比如對孩子說:

媽媽看到你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媽媽注意到,你把要帶的東西全寫在便籤上了。

媽媽注意到,你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了。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三、要允許感受,學會識別感受。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到很沮喪時,我們要對孩子說:這沒關係。問問清楚孩子是因為什麼事讓自己感到沮喪。然後父母可以問問孩子需要不需要你幫忙。孩子難受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哭一會,讓情緒得以釋放。孩子會在不同的情況中去體驗不同的感受。這也豐富了孩子的體驗。在這種打擊中,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會逐漸變強。他們的“失望肌肉”將進一步得到發展。

四、要訓練自己的孩子做家務。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會做這些事的。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在做家務上面能力遠在讀書的能力之後。如果父母把家裡所有的家務都現承包了,那麼,孩子做什麼呢?因此,要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孩子做家務時不必太刻板,那樣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比如:可以給孩子買一些他們喜歡的小工具。小拖把、小水壺、小抹布等等,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去體驗。父母可以先示範,然後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不久,你就會發現,他們學得很快。

過度保護將會讓孩子變為廢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失望肌肉”

當我們放手去發展孩子的“失望肌肉”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並不象你想象的那麼弱。是我們小看了孩子。過度保護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保護孩子,只是父母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字。如果孩子處於危險中時還是要保護孩子的。當孩子們發展出了他們的“失望肌肉”時,也就意味著孩子更加有力量了。

我是雨後山林靜, 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