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這幾天,巴比特上關於比特幣的價值存儲功能和支付功能的文章又多了起來。比特幣的核心功能到底是儲值還是支付?這是一個在比特幣圈子裡被討論的很多的問題。

支持比特幣的核心功能是價值儲值的人是這麼說的:

比特幣最核心的應用是儲值,它的未來目標就是成為人們的儲值首選。

支持比特幣的核心功能是支付的人是這麼說的:

一個不用、不熟悉、沒有IP的東西,為什麼會有人想到用來儲值?你會用鉑金儲值麼?異地買房有多稀缺,你不知道嗎?

沒有龐大交易和大量用戶在背後支撐的 “儲值” 工具,就如無源之水。

目前,關於比特幣核心功能理解上的差異,已經不僅僅是概念之爭了,已經上升到了路線之爭。目前比特幣本身已經開始走儲值路線了,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Jimmy Song曾經說過,和股票、房地產一樣,比特幣是一種價值存儲手段。

這其實是一個重大的方向選擇,只是很多人沒意識到而已,在這種方向選擇的岔路口,更值得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比特幣的核心功能,到底是儲值還是支付?

二、中本聰的初衷

作為比特幣的創始人和精神領袖,我們也許可以從中本聰那裡找到蛛絲馬跡:

1、第1個細節:中本聰的白皮書名字叫做《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英文叫做《Bitcoin -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無論是中文標題中的“電子現金”,還是英文標題當中的“Electronic Cash”,都是明明白白的指的是現金,而不是黃金,而現金當然是用來支付的。

2、第2個細節:2009年1月3日18點15分零5秒,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在這個區塊上,中本聰留下了當天《泰晤士報》的頭版文章標題 ——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後人解釋,中本聰在創世區塊寫下這段話,是為了諷刺傳統的金融體系,諷刺貨幣超發行為。要注意,他在這裡諷刺的對象是法幣而不是黃金,也就是說在中本聰心裡比特幣對標的是法定貨幣,而不是黃金。

3、在白皮書開篇第一段的導言中,中本聰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了比特幣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摘錄如下:

互聯網上的貿易,幾乎都需要藉助金融機構作為可資信賴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信息。雖然這類系統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運作良好,但是這類系統仍然內生性地受制於“基於信用的模式”(trust based model)的弱點。我們無法實現完全不可逆的交易,因為金融機構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出面協調爭端。而金融中介的存在,也會增加交易的成本,並且限制了實際可行的最小交易規模,也限制了日常的小額支付交易。並且潛在的損失還在於,很多商品和服務本身是無法退貨的,如果缺乏不可逆的支付手段,互聯網的貿易就大大受限。因為有潛在的退款的可能,就需要交易雙方擁有信任。而商家也必須提防自己的客戶,因此會向客戶索取完全不必要的個人信息。而實際的商業行為中,一定比例的欺詐性客戶也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相關損失視作銷售費用處理。而在使用物理現金的情況下,這些銷售費用和支付問題上的不確定性卻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此時沒有第三方信用中介的存在。

注意看這裡的關鍵詞:日常、小額支付、買方、賣方、欺詐、交易、中介、商品、服務、銷售費用、不可逆等等,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這裡都是寫的比特幣在商業交易當中的應用;如果只考慮儲值功能,這些詞大概率都是用不到的。

這些只是中本聰在白皮書上的文字,比特幣的白皮書是非常精煉的,他在論壇上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中本聰早年在論壇上與別人討論比特幣首次使用的可能場景時曾經提過)比特幣首次使用的場景可能會是小額支付,他還建議名人率先開始使用,這樣粉絲們就可以給他們發送私人信息。

如果有上億的用戶參與交易,每個人都要知道全部的或大部分的交易記錄,由此會。。。

Visa信用卡在2008財年處理了370億筆交易,平均每天1億次。。。

4、比特幣設置了簡化支付驗證SPV、UTXO等功能,這些都是為了交易、支付而設計的,如果只是為了儲值的話,那麼這些系統很大程度上是用不上的。

三、支付功能與儲值功能,誰是根本?

當說到儲值功能的時候,總有人會舉這樣的例子,他們說黃金也沒有支付功能,但是卻能夠很好的承擔儲值功能;比特幣被譽為“數字黃金”也是一樣的,它也可以弱化支付功能,著重強調儲值功能。

但是,黃金今天的狀態,是有特殊的歷史原因的。歷史上黃金曾經是用來支付的,是主要用來承擔支付功能,後來紙幣出現之後,黃金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央行仍然有充足的黃金儲備,這是各個國家紙幣信用保證的一部分,這也是黃金仍然有用而且仍然能夠承擔價值存儲功能的原因。

也就是說,黃金的儲值作用是由曾經的支付功能帶來的,由於歷史原因延續到了現在,而且即使是今天,黃金仍然有交易市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比特幣這種“數字黃金”也可以不要支付功能,只要儲值功能。比如,我們也可以舉白銀的例子,白銀和黃金一樣,也是曾經起著日常支付的作用,但是今天白銀已經全面退出市場,當支付功能失去的時候,它也沒有繼續承擔儲值的功能。

而且,黃金這些東西是有實物的,它們的功能可以單一,可以不流動;但是數字貨幣是虛擬的,流動是它的天性,如果你人為捨棄支付功能,就相當於人為閹割了流動性,這樣的比特幣是不完整的。

大家可以想象這麼一個虛擬場景:目前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可以用來做任任何的事,你可以用來借貸、用來投資、用來消費、用來交易轉賬等等。但是如果國家再發行幾種人民幣,對其中某些功能進行了閹割,我們叫它受限版的人民幣,比如說A類人民幣只能用來投資,B類人民幣只能用來消費,如果這兩類人民幣也能夠流通的話,那麼可以預料這兩類功能受限的人民幣肯定不如功能全面的人民幣受歡迎,而且價格上可能要折價非常多才行。貨幣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功能越多,適用的場景越多,那麼它的流動性就越好,接受度就越廣,共識就越大

我曾經舉過例子,說2017年的時候,我有些圈外的朋友進場,想先買幾個比特幣,那時候正是比特幣交易大擁堵的時候,他在交易所買了一些比特幣,想轉到錢包存儲,結果等了二三天還沒到帳,他一度以為自己操作錯了,因為數額還比較大,所以當時非常緊張,後來我幫他看了下,操作沒錯,僅僅只是擁堵而已。

很多新人朋友,對比特幣並沒有什麼信仰,他們進場只是因為正好最近聽說了比特幣,認為比特幣的上漲會給他帶來投資收益。如果比特幣“嚇”過他這麼一回,同是他又發現還有其它數字貨幣的漲幅都還不錯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其它數字貨幣。

中本聰是很在乎“用戶體驗”的,他在論壇裡多次提到過這個詞,如果他知道今天比特幣帶給我們的用戶體驗是這樣,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回到上面的話題,也就是說,一個只有儲值功能或者以儲值功能為主的比特幣,一定比不過一個同時具備儲值和支付功能的比特幣,又一定比不過一個可以儲值、支付、融資、投資等功能完善的比特幣。

這同時也意味著,隨著世界的發展,比特幣功能應該是在慢慢增加的,如果功能沒有隨之增加,那麼比特幣作為數字貨幣的很多功能會被其他競爭幣搶過去,比如投資功能被以太坊搶過去,支付功能被BCH搶過去,從而使得比特幣成為受限版的比特幣或者叫閹割版的比特幣。

關於儲值功能和支付功能誰是根本的問題,我覺得答案是明確的:支付功能是貨幣的根本,儲值功能是附加;儲值功能只能依附於支付功能存在,無法單獨存在。如果比特幣純做儲值系統不做支付系統的話,那麼比特幣是沒有價值要基的;但是反過來,如果比特幣專注做支付系統,儲值系統卻是天然附加的。

比特幣的初衷是為支付設計的,儲值功能是支付完善起來之後自帶的,絕對不是反過來比特幣為儲值設計,支付功能只是附帶的或者不關緊要的,這個重點絕對不能搞反。而且不光是支付功能更重要,貨幣應該有的功能比特幣都要有,如果因為區塊大小或者其它各個方面的限制,使得比特幣無法進行這些功能,那麼,這就會造成比特幣競爭力和市場份額的減小。

四、從價格波動角度

如果要承擔儲值功能,一般要求貨幣和資產本身價格穩定,但是比特幣在目前價格大幅波動,甚至單日波動幅度能達到20-30%的情況下,很多人仍然指望依靠它實現儲值功能,其實本質上是把它當作一種投資品,認為它未來的價格會長期上漲,或者至少長久算下來保持穩定不變。

對於比特幣而言,價格長期保持不變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麼就是暴漲,要麼就是暴跌。如果指望比特幣能夠承擔儲值功能,其實本質上也就是指望比特幣未來的價格能長期上漲,畢竟長期來看價格下跌的東西是無法儲值的。

這時,你需要想清楚,你所謂的儲值,本質上到底是儲值還是投資?

比特幣的價格長期增長光靠“吶喊”和“信仰”可不行。長期來看,比特幣價格之所以能越來越高,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比特幣,越來越多的人持有比特幣,這才是比特幣價值的真正來源。當比特幣的投、融資功能已經失去、支付功能不斷萎縮了之後,實現這個目標就只能完全依靠儲值功能了。

可是如果其它功能都沒有,僅僅有儲值功能的話,邏輯就變成了:之所以能夠儲值,是因為價格會上漲;而之所以價格會上漲,是因為它能儲值 的循環論證了。

五、結論

1、比特幣無法單純的只用來做價值存儲;

2、價值存儲是一個附屬的功能,不是一個核心的功能;

3、有了支付功能,價值存儲功能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反過來卻不成立;

4、即使是為了價值存儲的目的,也應該儘可能的擴展支付功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