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邀請優萊教育聯合創始人俞雄飛老師向大家詳細解釋了“美國大學體系”(閱讀:詳解美國大學體系)和“美國高中體系”(閱讀:詳解美國高中體系)。今天刊發俞老師的“美國教育系列文章之三”,這次聊聊藤校與教育思維。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們簡要介紹了美國高中教育體系和大學體系的種類,指出了美國高中和大學的教育體系和我們在中國接受的教育很大的不同。對於我們這些已經接受了中國應試教育思維的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接受美國教育思維的孩子們呢?

近十多年來,如何爬藤的話題在華人的圈子裡是越來越火爆;參加各種各樣興趣班的華人孩子的年齡也有越來越小的趨勢; 具有虎媽心態的華人父母的焦慮感也越來越重。尤其是網上有關爬藤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幾乎都是以個案為例子,從技術層面入手講解藤校錄取的遊戲規則,而且著重結果,說法各異,這種複雜性更是讓華人父母憂心忡忡。我們這篇文章將拋棄藤校追逐的功利性和技術性手段,從教育與思維的角度談談為什麼要爬藤。我以我原先居住過的小區中的華人孩子們為例,把他們爬藤的經歷作為這個群體進行分析並檢討爬藤思維理念的發展。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常春藤的八所大學

什麼是“藤校”?

嚴格來說,“藤”的含義就是指常春藤的八所大學。但由於最近幾十年來,不少大學發展很快,水平也很高。更廣泛一點,也可以泛指一般的精英大學。廣義的藤就是指各類本科錄取率低於約20%的大學。如果用U.S.News的全國性大學排名,和以2019年的錄取率來算的話,大概是前25名的大學,但這個排名沒有包括一些極其優秀的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和音樂學院等。排名越高的大學錄取率越低,並且呈逐年總體下降的趨勢。排名高的大學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華裔學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排名高的大學是否適合你家的孩子那是另外一篇文章討論的範疇)。眾多大學對族裔名額的限制對華裔學生和中國學生的影響也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我們通常講的爬藤一般就是指前二十名的私立大學。網上有很多人分得更細,把前五名稱為T5,俗稱大藤(HYSPM,哈佛、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麻省理工);而其餘的統統稱為小藤。

在世界各國,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或者歐洲和非洲。現代教育方式可以大致分成兩種。第一種,家長對教育的希望是培養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其目的是以尋找就業機會,掙更多的錢,我們華人最擅長的碼工專業就是這種。另一種,家長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孩子具備主人翁精神,是以提升個人價值,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通常來說,現代流水線式的教育體系能夠解決第一種方式,通過對教育流水線的設計,讓孩子們快速掌握某些特定的技能,最經典的就是工程專業。中國絕大多數大學、美國的大多數公立大學都是屬於這一類。但要想達到第二種教育方式的高度,僅僅依靠中小學的學校教育是完全不夠的,家長在孩子小時侯就必須參與,和學校及孩子一起爭取去精英大學,也就是所謂的藤,在藤校裡獲得優秀,從而提升自己成為工藝品式的專業精英人才。而如果想更進一步想要改變世界的話,將需要家長和孩子更多的付出。其主要原因是需要開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自主創新,勇於探索的一種思維與精神。

藤校教育理念

在藤校這一類精英大學中,人文教育是其標誌性的教育理念,這也不奇怪。在西方傳統裡,人文教育是用來訓練分析能力開拓思想深度的東西。西方傳統裡的人文教育不一定能直接用來找工作掙大錢,但人文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分析能力和思想深度在許多職業生涯裡卻是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華爾街的大佬們有不少本科就是學人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人文學科是西方文明的基石,邏輯和思辨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推動科學工業發展的動力。西方人文學科裡用到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裡用到的研究方法是一脈相承的。但在中國傳統裡的人文教育經常被理解為“琴棋書畫”,往往是被認為是用來怡情養性、陶冶性情的東西。當然,修身養性也是好事情,說明像藝術、文學、哲學、歷史等等多數人文學科在東西方文化中是比較一致的。但是西方人文中的邏輯與思辨這部分至關重要的內容在中國傳統上確實是缺失的,但在藤校是特別強調的。為什麼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們去爬藤,就是要接受這種思維的訓練。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在華裔孩子衝刺藤校的浪潮中,我們中西部的華人也不例外。在我居住的小區裡大約有十幾個華人孩子,絕大多數選擇去藤校。其中有三個孩子被哈佛和斯坦福同時錄取,結果兩個去哈佛,一個去斯坦福。還有兩個孩子選擇去賓州大學(其中一個去沃頓商學院),兩個被杜克錄取,一個去達特茅斯。另有三個去聖路易斯華大,一個萊斯大學錄取,一個埃默裡大學。還有個別孩子選擇去了伯克利、密歇根、紐約(商學院)這樣的大型頂尖大學或者頂尖文理學院。其實也不只是我們小區,我們在本市的另一個朋友,兩口子都是清華的,一個孩子去耶魯,另一個去布朗。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孩子基本上是沒有參加過什麼考試培訓班,而家長們也從來沒有為是否被藤錄取感到焦慮。沒有了彎道超車,這些孩子們是如何得到藤的青睞呢?

這批孩子的家庭可以說非常具有代表性,父母大多數是八九十年代國內名校畢業,然後全獎自費留學來美的。他們在國內時畢業於北大、清華、復旦、中科大、北師大等,父母雙方基本都是國內名校之間的強強聯合。由於有著共同的求學和工作經歷,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相似的嚴格要求。那時候,我們小區的朋友們經常聚會,一個重要的共同話題就是討論如何讓孩子在美國的環境裡成功成長。一個基本的定論是我們第一代移民的孩子需要接受美國的教育思維,尤其是頂尖藤校的教育思維方式。向內是發展思維,向外是完善表達。或者說就是既要培養科學素養,更需具備人文素養。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一定要注重獨立創新思維方式和綜合表達能力,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進行社會實踐與領導力培養。我們這一代由於受到國內教育思維的侷限,這種侷限在無形之中也深刻地影響著孩子思維方式的發展。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討論與檢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思維。

  • 獨立創新思維

獨立創新思維是當前孩子必備的也是藤校最看重的一種能力,它的核心有三點,即提問能力、求知慾、獨立判斷力。我們一直鼓勵孩子們持續閱讀,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更能培養自主學習力和批判性思維,將直接決定日後思維的高度。學習獨立創新思維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某種學科的學習,而是為了引導孩子更深入思考。獨立創新思維的本質是引導孩子換個角度看世界。我女兒在大學三年級時,有一次對我說:“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不聰明(smart)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問到。她說:“班裡有個同學退學創業了。而我還在學校裡。”她又說到:“其實,我發現我的創新能力不如很多同學,不少同學點子(idea)很多,很有創意。而我只是記憶力好,成績比他們好而已”。女兒的這些話讓我想了很久。其實我覺得自己已經很開放了,從來沒有限制過孩子的思維方式,但是我相信我們平時習慣性的所作所為在行動上絕對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

獨立創新思維的開放可以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在爬藤過程中的經典表現就是孩子們的自推能力。現在網上很多留學機構經常發文或組織講座,請一些哈佛媽媽耶魯爸爸講推娃心得,登峰造極的作品就是一本叫《哈佛女孩》的書,可以說是非常變態了,成功地忽悠了國內的家長與孩子們,因為幾乎所有這些爬藤經驗,都是在講技巧,也可以說是投機取巧。從我小區的孩子們的爬藤過程來看,歸根結底還是孩子們的自推能力。現在正在哈佛本科的一個孩子,中學時得過好幾次谷歌塗鴉競賽獎(Google Doodle),第一次得獎時,她父母還不知道有這種競賽呢。像這種例子不少,我也是在女兒得了西門子AP學者獎後,才知道還有這麼個獎項。所以,如果去問我們小區這些父母們是如何培養孩子爬藤的,回答幾乎都是一致的:“都是孩子自己爬的”。反過來看,如果孩子真的是被父母推進藤的,其潛在的危害不少。被推進藤的學生一般學習主動性相對差一些,稍有不慎,學習跟不上,其自信心遭到打擊後,很可能會有後遺症。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 綜合表達與寫作

藤校所強調的人文教育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在知識上多麼學貫古今,而只是為了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立足社會的素養和能力。而寫作,便是這些能力最綜合的體現。寫作可以培養學生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個人風格,通過培養寫作手段、創意能力、創意思維來提升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批判能力。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比較強調數理化,而寫作卻常常被忽視。尤其對於華人第一代移民,英文寫作的確是弱項。現在,有些華人家庭在孩子上初中時,就開始請私人寫作家教了。據我所知,有些華人孩子在高中或大學裡,為了保證能得到A,避免學習人文社會方面的學科,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在大學裡,一定需要學習一些文科方面的課程,尤其是像高級寫作這類課,對今後的職業發展是很有利的。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 體育活動

我們小區的華人家長們大部分都是重視並熱愛體育活動的。近二十年前,我們就開始學習打高爾夫、網球、滑雪。尤其是滑雪,近十年來,我們每年堅持帶孩子們滑雪,把孩子們放羊般地趕往山上練習。

但起初,我們沒有完全認識到體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或者說完全不瞭解體育活動對美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我們雖然讓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也督促孩子們努力爭取好成績,但我們沒有為孩子制定一個長期的規劃。當小區的大孩子們上中學以後,我們就意識到了我們的失誤。所以小一些的孩子的體育活動就有了長期的規劃,如網球、擊劍、滑冰、滑雪、高爾夫等。這種從小就開始練習的運動,能夠堅持到高中畢業時,效果是顯著的。

與我的大女兒完全不同,到了小女兒的時代,由於爬藤思維的改變,體育就是重頭項目了。小女兒三歲開始學體操和游泳,5歲開始滑冰和足球,後來還有籃球、排球與田徑。我們堅持從興趣出發,讓孩子自己選擇,其中足球、排球、田徑、滑冰依次遞增是最愛,並培養了孩子對體育的長期興趣。由於沒有時間,她自己做決定逐漸放棄了7年的足球和6年的排球練習。目前只專注滑冰,順帶玩玩田徑。在帶孩子玩體育的過程中,我認為團隊項目是最能鍛鍊孩子意志的,孩子能從親身經歷中明白,勝利屬於整個團隊而不是個人。這樣才能培養自我奉獻的精神,也能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共同承擔失敗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對我們家長來說,也是與美國社會密切接觸的絕好機會,這是不能錯過的。這裡也特別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小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參加至少一項團隊體育項目,和美國本地人混在一起。我們小區裡的好幾個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運動中,基本上達到了半專業水平了。其中,一個孩子的網球在高中時就曾進入全美前100名,後來進了埃默裡大學網球隊。畢業後自己和朋友一起創業,公司生意做得非常不錯。體育能夠賦予人的靈魂以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從最一般的意義上體現人類追求卓越的精神。竭盡全力去挑戰自我,發展和利用自己的潛能,力盡所能達到最高境界。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 社會實踐與領導力培養

社會實踐一般是從義工開始做起。因為我們在國內從來沒有做過,所以,孩子剛開始做義工的時候我們是有功利心的。但是做到後來,發現義工活動對孩子、對我們自己都很有好處,我們就儘量支持孩子們去做。到了孩子上高中的時候,我們也鼓勵孩子出去打工,為自己掙零花錢。通過社會實踐,孩子們體會到他們是幸運的,會更有同情心,也是一種自己可以創造的幸福。領導力方面是華人最弱的短板,這塊短板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由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僚體制,很多華人都錯誤地把領導力當作是領導權力,這種錯誤的思維也會傳給孩子的。西方社會所謂的領導力(Leadership)實際上就是一種影響力,也就是一種影響別人、說服別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但需要家長們的以身作則。

女兒高中階段在一個課外教育機構(Math Monkey)打工,每小時9美元(那時候最低工資是$7.5一個小時),每星期5-10小時。記得第一次拿到工資支票時,她臉上有種憂慮的表情,她說:“辛辛苦苦幹了一個下午,只夠去餐館吃兩頓飯。”其實,這只是她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因為她第一次體會到了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艱辛,我也趁機講講成功人士的美好生活是通過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得來的。這是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為美好未來奮鬥的種子。打工體驗到了掙錢的不易,同時也學會了人際交往的技巧,以及與他人合作的重要,並由此激發孩子對領導力的思考和職業的選擇。

今年,小女兒也開始找工作了,自己寫簡歷投了幾個商店。陰差陽錯,也得到以前姐姐工作過的Math Monkey的面試邀請。這是她想要得到的一份工作,有點緊張。面試前,還在嘟囔,“我數學一般,但我要說我數學很好。。。”面試的時候,人家問她是如何知道他們的,小女兒老實回答說:“我姐在這裡工作過,是她推薦的。”“哦,你姐叫什麼名字?”暗號一對上,面試就成了聊天。結束時,面試官特意在她的申請表上寫下了姐姐的名字,第二天,電話來了,告訴她可以去上班了。我也趁熱打鐵,告訴孩子推薦人和關係(network)的重要性。像這些事情如果光跟孩子講,他們是不會相信的。打工的意義也在與此,讓孩子們學習在學校裡學不到的東西。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 靜待花開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談論詩與遠方永遠是美好的。但是,很可惜不少家長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現在微信圈裡這種雞湯文太多,而且一喝就中毒,毒性還很大。“靜待花開”不是靠老天爺的,要想花兒開得好,一定要除草澆水施肥。換句話說,一顆種子最終是否開花一定是在適當的環境下的,這個環境就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環境。在孩子成功爬藤的決定因素中,我的經驗是學校因素佔30%,社會10%,家庭佔60%。家庭環境的範圍非常廣,一般說來,家庭中一切的人、事、物都可納入家庭環境的範疇。家庭環境大致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家庭物質環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吃穿住行所需要的一切。家庭精神環境指孩子意識、思維、心理、情感等精神活動發展所需要的精神要素,包括家庭成員間互動形成的人際關係和心理氛圍,以及家庭成員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家庭中的物質和精神這兩方面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從某種意義講,精神環境在孩子思維成長過程中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而且父母自身的文化與知識程度以及自身的知識領域,或者是所接受的教育專業和從事的工作性質,也會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小區的孩子們都這麼優秀,和父母們提供的家庭環境有密切的關聯性。這種精神環境的作用可以解釋為什麼具有華人文化背景的底層移民往往也能夠成功地教育孩子成功爬藤,這和我們民族的教育基因密切相關的。

“靜待花開”最重要的含義是默默耕耘,我們在澆水施肥時,一定不要用力過猛。華人的孩子一般都擅長於計算,而且很容易在小學階段顯現出來,這往往會讓華人家長過高地估計自己孩子的天賦。但擅長計算畢竟和學習能力還是不一樣的。我女兒在一年級時,普通多位數的加減乘除就基本都會了。在美國的小學裡,這就是5年級的水平。我曾經和學校幾位老師討論過是否要跳一級的問題。有一位老師就提到:“我注意到這孩子的計算能力極強,也有很好的解題能力。但我發現她從來不提出自己的問題,總是要求去解答別人的問題。我現在主要想引導她自己發現問題,並且提出來。。。”其實我在留學階段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當時,我們留學生同學的考試成績可以完全碾壓美國同學,但是我們的畢業論文並不比美國同學好多少。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在國內的教育讓我們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我從來就沒有想過這種創造性思維是要從小學開始訓練的。回想起來,當初經常給女兒出題讓她解答真的是非常的不妥。這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經歷的教育過程的翻版。所以我決定女兒不跳級了。以後再有跳級的機會,我們也都放棄了。但也的確有些孩子是適合跳級的,跳級後能夠順利地融入新的同學群。我們小區裡就有兩個孩子跳級,一個是小學跳了一級,後來上哈佛;一箇中學跳一級,申請到了賓州大學。還有個孩子只用了兩年半就結束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科學習,創下小區的記錄(這也可以另外再寫一篇)。但我也知道有不少華人父母讓孩子跳級後,最後結果是孩子成績並不完全理想。總體來講,由於我們華人家庭環境與美國學校與社會的大環境有所差別,孩子不應該隨意跳級。我們小區家長也有好幾個是十五、六歲就上大學的,其中一個還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我們這幾個家長都一致認為提前上大學並不總是好的,還是認為孩子教育需要按部就班的。

結語

思維決定教育方式,思維影響孩子的前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對教育的理解,對孩子教育培養的思維方式,會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性格和習慣。同時,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為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思維絕對起著積極作用。我們是在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也是來到美國的第一代移民,我們的思維方式肯定是有所侷限或者說是缺陷,對於美國教育的理解也會有所偏差。所以我們自身必須要有藤的思維,才能在孩子爬藤的過程中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

即使是現在,藤校招生的規則從來沒有公開過,但隨著去年亞裔協會對哈佛的訴訟,藤校招生規則與潛規則其實是越來越明朗化了。現在的年輕華人家長在孩子爬藤的過程中,已經具備了爬藤的教育思維,能夠充分吸取教訓與經驗,青出於藍勝於藍。今年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申請了藤校T5中的四所,結果是橫掃。這個孩子我也是非常熟悉,可以說是看著她長大的。她的藤校橫掃成功也是一個經典,經驗有很多很多(可以另外再寫一篇文章),但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基於我們上面所討論的爬藤思維方式。她的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是用爬藤的教育思維引導孩子,孩子沿藤的方向成長為一個自推娃,然後靜待花開,最後成功走進麻省理工。借用金庸老先生書中的故事,作為武學經典的九陰真經,上冊講思維,下冊練技巧。沒有正確思維指導下練功夫,只是講究技術手段,就一定會走火入魔。所以,“九陰真經一定要從上冊學起”,這才是正道。升學不是中獎,而是做媒(College is a match to be made not a prize to be won)。再重複一遍,思維要從娃娃抓起,爬藤也要從娃娃抓起,希望華人朋友們能夠從一開始就享受到孩子們在爬藤過程的快樂。

編者按

這篇文章是我們公號的投稿原創文章。我們非常歡迎讀者投稿,分享教育心得和故事,題材不限,風格不拘。感興趣的請加微信:mtrainierstore。

俞雄飛:優萊教育聯合創始人。他曾在清華大學執教八年,從事第一線教學科研工作,並對本科生、研究生進行管理和輔導,在培養優秀學生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現居堪薩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