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口腔癌患者,三個科室133個床位中,大約有40%的口腔癌患者。這裡一年可以收治1400名左右的口腔癌患者。

“舌子切掉一半,到腿上割塊肉去補。”這是他手術前就知道的手術方案。他問過醫生,手術做完恢復一段時間後能不能吃飯。醫生告訴他“能”,他就沒多問別的了。

在湖南,做切除腫瘤這種大手術的,基本集中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近些年也納入湘雅序列的湖南省腫瘤醫院。

湘雅醫院是最先做口腔癌手術的。李讚的老師,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療、教學與研究工作已44年的翦新春教授至今仍返聘在湘雅醫院工作。翦新春透露,2017年前,湖南的十大癌中,口腔癌沒在名單中,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第八。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口腔癌患者,三個科室133個床位中,大約有40%的口腔癌患者。這裡一年可以收治1400名左右的口腔癌患者。

“舌子切掉一半,到腿上割塊肉去補。”這是他手術前就知道的手術方案。他問過醫生,手術做完恢復一段時間後能不能吃飯。醫生告訴他“能”,他就沒多問別的了。

在湖南,做切除腫瘤這種大手術的,基本集中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近些年也納入湘雅序列的湖南省腫瘤醫院。

湘雅醫院是最先做口腔癌手術的。李讚的老師,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療、教學與研究工作已44年的翦新春教授至今仍返聘在湘雅醫院工作。翦新春透露,2017年前,湖南的十大癌中,口腔癌沒在名單中,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第八。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5月5日,一臺口腔癌手術正在進行中,手術往往要持續六七個小時。

李水生開始吃檳榔的1981年,翦新春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研究生院(原湖南醫學院研究生班)的一名研究生。當時,國內還沒有人把檳榔和相關疾病聯繫在一起。

1983年,湘潭易俗河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走進了研究生翦新春的病室。“這個小孩子,她嘴張不開,摸了一下,她口腔黏膜很硬”,起初,翦新春認為這個病人應該是硬皮病。經查找文獻發現,1953年,丹麥皇家醫學院的一位醫生在印度就發現了相同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口腔病變是嚼食檳榔過多引起,1966年,口腔黏膜變硬的這一病症,被命名為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我是賣檳榔的,我大概在賣檳榔一年多以後開始吃檳榔。吃了一年多,嘴巴里有火辣辣的痛,嘴巴張不開。”這個少女說她姐姐也是這樣。這個線索,讓翦新春和他的導師對湘潭3091名長期嚼食檳榔的人進行了實證調查,又發現了29名相似症狀的患者。經過諸多研究分析,翦新春將相關論述報告總結成文發表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英文版)》上,首次對我國出現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進行詳細論述。

2011年,口腔癌還未進入湖南十大癌序列中時,翦新春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2011年6月第5捲上發表論文《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中提到,“研究發現,吸菸和飲酒及同時嚼檳榔者,具有較強的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翦新春援引了2007年的一組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是 152 名咀嚼檳榔的人和 137名不咀嚼檳榔的人,咀嚼檳榔的人中,84.4%的人患口腔黏膜病變,而在非咀嚼檳榔的人中,只有37.2%的人發生口腔黏膜病變。而口腔黏膜病變能夠惡變為口腔癌。翦新春和他的同行發現,檳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來自其添加劑。 如檳榔籽,石灰、丁香和菸葉。

最初發現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湘潭姐妹,因為沒有發現癌變,她們並沒有在口腔動刀。翦新春給第一個口腔黏膜下性變癌的病人做手術是1987年。“面容的損害、功能的損害、生活質量的降低是很大的。”翦新春如是評議他們最初做過的癌症手術,“患者還要面臨可能五年之內的復發,五年之內可能有的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50%。”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口腔癌患者,三個科室133個床位中,大約有40%的口腔癌患者。這裡一年可以收治1400名左右的口腔癌患者。

“舌子切掉一半,到腿上割塊肉去補。”這是他手術前就知道的手術方案。他問過醫生,手術做完恢復一段時間後能不能吃飯。醫生告訴他“能”,他就沒多問別的了。

在湖南,做切除腫瘤這種大手術的,基本集中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近些年也納入湘雅序列的湖南省腫瘤醫院。

湘雅醫院是最先做口腔癌手術的。李讚的老師,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療、教學與研究工作已44年的翦新春教授至今仍返聘在湘雅醫院工作。翦新春透露,2017年前,湖南的十大癌中,口腔癌沒在名單中,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第八。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5月5日,一臺口腔癌手術正在進行中,手術往往要持續六七個小時。

李水生開始吃檳榔的1981年,翦新春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研究生院(原湖南醫學院研究生班)的一名研究生。當時,國內還沒有人把檳榔和相關疾病聯繫在一起。

1983年,湘潭易俗河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走進了研究生翦新春的病室。“這個小孩子,她嘴張不開,摸了一下,她口腔黏膜很硬”,起初,翦新春認為這個病人應該是硬皮病。經查找文獻發現,1953年,丹麥皇家醫學院的一位醫生在印度就發現了相同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口腔病變是嚼食檳榔過多引起,1966年,口腔黏膜變硬的這一病症,被命名為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我是賣檳榔的,我大概在賣檳榔一年多以後開始吃檳榔。吃了一年多,嘴巴里有火辣辣的痛,嘴巴張不開。”這個少女說她姐姐也是這樣。這個線索,讓翦新春和他的導師對湘潭3091名長期嚼食檳榔的人進行了實證調查,又發現了29名相似症狀的患者。經過諸多研究分析,翦新春將相關論述報告總結成文發表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英文版)》上,首次對我國出現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進行詳細論述。

2011年,口腔癌還未進入湖南十大癌序列中時,翦新春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2011年6月第5捲上發表論文《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中提到,“研究發現,吸菸和飲酒及同時嚼檳榔者,具有較強的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翦新春援引了2007年的一組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是 152 名咀嚼檳榔的人和 137名不咀嚼檳榔的人,咀嚼檳榔的人中,84.4%的人患口腔黏膜病變,而在非咀嚼檳榔的人中,只有37.2%的人發生口腔黏膜病變。而口腔黏膜病變能夠惡變為口腔癌。翦新春和他的同行發現,檳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來自其添加劑。 如檳榔籽,石灰、丁香和菸葉。

最初發現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湘潭姐妹,因為沒有發現癌變,她們並沒有在口腔動刀。翦新春給第一個口腔黏膜下性變癌的病人做手術是1987年。“面容的損害、功能的損害、生活質量的降低是很大的。”翦新春如是評議他們最初做過的癌症手術,“患者還要面臨可能五年之內的復發,五年之內可能有的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50%。”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口腔癌患者經歷手術後留下的疤痕。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破壞後重建得更近似他原來的功能和結構。”為此,翦新春說,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學生“寫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研究”,翦新春說使術後的病人“進一步地和他的自然的解剖結構相一致”是他們終極的目標。

從翦新春1987年做的第一例手術至今,他主刀的病人已逾2000人次。“100個癌症病人中間,有3.2個是口腔癌病人。”翦新春這樣形容口腔癌病人在癌症病人當中的佔比。他的病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0年的頭幾年,大多患者手術後必須戴著口罩,不然不敢出現在人前,到近些年雖然面部或者頸部能夠看到“破壞後重建”的痕跡,但那痕跡已經不妨礙患者在毫無遮擋的前提下亮相了。

翦新春的學生李贊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做口腔外科手術的,他記得在90年代做口腔癌手術時,把患癌部分的組織切除後,補上去的還不是現在的遊離皮瓣,而是“很自由地”從大腿、小腿、前臂、腹部等地“搬”帶血管的肌肉,“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可以搬”,“舌頭切掉一半以後,沒辦法縫攏,我們就把骨頭切掉一部分,把舌頭邊上那部分就拉攏來,縫起來,舌頭不能動,生活質量就很差。”大量患者的下顎、牙床被部分切除,這類患者通常被稱為割臉人。

翦新春介紹,割臉人往往會主動隔離社會,“例如,以前他是公司高管,他不想和人談事的時候,看到口水控制不住地從嘴角流出來。”正是因為這樣,李贊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們手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幫助患者“迴歸社會”。

李水生入院前,因為舌癌再次復發、做了第三次手術的衡山人劉偉是成功迴歸社會的一個病例。1976年出生的他,童年和少年是在老家益陽南縣度過的,上世紀80年代初,南縣嚼食檳榔的現象很普遍,劉偉八九歲時就開始接受過別人給他的檳榔嚼食,“檳榔好像能讓人麻木一樣的,不知道放了什麼別的東西,你口腔潰瘍了,吃別的東西吃不了,硬的、酸的、熱的、冷的都吃不得,就這個檳榔它又吃得,吃起來又不痛了”。吃檳榔爛嘴巴,劉偉早就知道,但他並不知道能致癌。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口腔癌患者,三個科室133個床位中,大約有40%的口腔癌患者。這裡一年可以收治1400名左右的口腔癌患者。

“舌子切掉一半,到腿上割塊肉去補。”這是他手術前就知道的手術方案。他問過醫生,手術做完恢復一段時間後能不能吃飯。醫生告訴他“能”,他就沒多問別的了。

在湖南,做切除腫瘤這種大手術的,基本集中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近些年也納入湘雅序列的湖南省腫瘤醫院。

湘雅醫院是最先做口腔癌手術的。李讚的老師,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療、教學與研究工作已44年的翦新春教授至今仍返聘在湘雅醫院工作。翦新春透露,2017年前,湖南的十大癌中,口腔癌沒在名單中,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第八。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5月5日,一臺口腔癌手術正在進行中,手術往往要持續六七個小時。

李水生開始吃檳榔的1981年,翦新春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研究生院(原湖南醫學院研究生班)的一名研究生。當時,國內還沒有人把檳榔和相關疾病聯繫在一起。

1983年,湘潭易俗河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走進了研究生翦新春的病室。“這個小孩子,她嘴張不開,摸了一下,她口腔黏膜很硬”,起初,翦新春認為這個病人應該是硬皮病。經查找文獻發現,1953年,丹麥皇家醫學院的一位醫生在印度就發現了相同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口腔病變是嚼食檳榔過多引起,1966年,口腔黏膜變硬的這一病症,被命名為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我是賣檳榔的,我大概在賣檳榔一年多以後開始吃檳榔。吃了一年多,嘴巴里有火辣辣的痛,嘴巴張不開。”這個少女說她姐姐也是這樣。這個線索,讓翦新春和他的導師對湘潭3091名長期嚼食檳榔的人進行了實證調查,又發現了29名相似症狀的患者。經過諸多研究分析,翦新春將相關論述報告總結成文發表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英文版)》上,首次對我國出現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進行詳細論述。

2011年,口腔癌還未進入湖南十大癌序列中時,翦新春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2011年6月第5捲上發表論文《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中提到,“研究發現,吸菸和飲酒及同時嚼檳榔者,具有較強的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翦新春援引了2007年的一組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是 152 名咀嚼檳榔的人和 137名不咀嚼檳榔的人,咀嚼檳榔的人中,84.4%的人患口腔黏膜病變,而在非咀嚼檳榔的人中,只有37.2%的人發生口腔黏膜病變。而口腔黏膜病變能夠惡變為口腔癌。翦新春和他的同行發現,檳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來自其添加劑。 如檳榔籽,石灰、丁香和菸葉。

最初發現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湘潭姐妹,因為沒有發現癌變,她們並沒有在口腔動刀。翦新春給第一個口腔黏膜下性變癌的病人做手術是1987年。“面容的損害、功能的損害、生活質量的降低是很大的。”翦新春如是評議他們最初做過的癌症手術,“患者還要面臨可能五年之內的復發,五年之內可能有的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50%。”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口腔癌患者經歷手術後留下的疤痕。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破壞後重建得更近似他原來的功能和結構。”為此,翦新春說,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學生“寫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研究”,翦新春說使術後的病人“進一步地和他的自然的解剖結構相一致”是他們終極的目標。

從翦新春1987年做的第一例手術至今,他主刀的病人已逾2000人次。“100個癌症病人中間,有3.2個是口腔癌病人。”翦新春這樣形容口腔癌病人在癌症病人當中的佔比。他的病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0年的頭幾年,大多患者手術後必須戴著口罩,不然不敢出現在人前,到近些年雖然面部或者頸部能夠看到“破壞後重建”的痕跡,但那痕跡已經不妨礙患者在毫無遮擋的前提下亮相了。

翦新春的學生李贊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做口腔外科手術的,他記得在90年代做口腔癌手術時,把患癌部分的組織切除後,補上去的還不是現在的遊離皮瓣,而是“很自由地”從大腿、小腿、前臂、腹部等地“搬”帶血管的肌肉,“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可以搬”,“舌頭切掉一半以後,沒辦法縫攏,我們就把骨頭切掉一部分,把舌頭邊上那部分就拉攏來,縫起來,舌頭不能動,生活質量就很差。”大量患者的下顎、牙床被部分切除,這類患者通常被稱為割臉人。

翦新春介紹,割臉人往往會主動隔離社會,“例如,以前他是公司高管,他不想和人談事的時候,看到口水控制不住地從嘴角流出來。”正是因為這樣,李贊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們手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幫助患者“迴歸社會”。

李水生入院前,因為舌癌再次復發、做了第三次手術的衡山人劉偉是成功迴歸社會的一個病例。1976年出生的他,童年和少年是在老家益陽南縣度過的,上世紀80年代初,南縣嚼食檳榔的現象很普遍,劉偉八九歲時就開始接受過別人給他的檳榔嚼食,“檳榔好像能讓人麻木一樣的,不知道放了什麼別的東西,你口腔潰瘍了,吃別的東西吃不了,硬的、酸的、熱的、冷的都吃不得,就這個檳榔它又吃得,吃起來又不痛了”。吃檳榔爛嘴巴,劉偉早就知道,但他並不知道能致癌。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平時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劉偉,談起自己的口腔癌病情不禁落下淚來。

劉偉早在七八年前就因為長期嚼食檳榔,把兩邊的牙齒磨得接近牙床了。他被診斷出癌症是2017年9月,經熟人推薦,到了湖南腫瘤醫院做手術,割去了一小邊舌頭。半年後,剩下的大半邊舌頭的舌尖發現有增生,2019年3月他來腫瘤醫院複查,醫生髮現他頸部右邊的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4月23日,他做了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多次手術的他,下脣有一條術後癒合後的裂痕向下延伸到頸部。

上有父母,下有一雙兒女的劉偉術後出院就“迴歸社會”了,他在南嶽鎮上的漁具店生意很好,每晚仍有很多釣客在他店裡聊天,只是因為受他患癌症的影響,以前都吃檳榔的釣客們,現在都不敢吃檳榔了。

劉偉在他的一個全是口腔癌病人和家屬的微信群裡見過不少割臉人,他們堅強地活著,這讓劉偉很佩服,“有一個人,天天發圖片,讓大家看他吃什麼流食,他只能吃流食了,而且也吃不出流食的味道。”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口腔癌患者,三個科室133個床位中,大約有40%的口腔癌患者。這裡一年可以收治1400名左右的口腔癌患者。

“舌子切掉一半,到腿上割塊肉去補。”這是他手術前就知道的手術方案。他問過醫生,手術做完恢復一段時間後能不能吃飯。醫生告訴他“能”,他就沒多問別的了。

在湖南,做切除腫瘤這種大手術的,基本集中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近些年也納入湘雅序列的湖南省腫瘤醫院。

湘雅醫院是最先做口腔癌手術的。李讚的老師,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療、教學與研究工作已44年的翦新春教授至今仍返聘在湘雅醫院工作。翦新春透露,2017年前,湖南的十大癌中,口腔癌沒在名單中,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第八。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5月5日,一臺口腔癌手術正在進行中,手術往往要持續六七個小時。

李水生開始吃檳榔的1981年,翦新春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研究生院(原湖南醫學院研究生班)的一名研究生。當時,國內還沒有人把檳榔和相關疾病聯繫在一起。

1983年,湘潭易俗河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走進了研究生翦新春的病室。“這個小孩子,她嘴張不開,摸了一下,她口腔黏膜很硬”,起初,翦新春認為這個病人應該是硬皮病。經查找文獻發現,1953年,丹麥皇家醫學院的一位醫生在印度就發現了相同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口腔病變是嚼食檳榔過多引起,1966年,口腔黏膜變硬的這一病症,被命名為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我是賣檳榔的,我大概在賣檳榔一年多以後開始吃檳榔。吃了一年多,嘴巴里有火辣辣的痛,嘴巴張不開。”這個少女說她姐姐也是這樣。這個線索,讓翦新春和他的導師對湘潭3091名長期嚼食檳榔的人進行了實證調查,又發現了29名相似症狀的患者。經過諸多研究分析,翦新春將相關論述報告總結成文發表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英文版)》上,首次對我國出現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進行詳細論述。

2011年,口腔癌還未進入湖南十大癌序列中時,翦新春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2011年6月第5捲上發表論文《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中提到,“研究發現,吸菸和飲酒及同時嚼檳榔者,具有較強的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翦新春援引了2007年的一組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是 152 名咀嚼檳榔的人和 137名不咀嚼檳榔的人,咀嚼檳榔的人中,84.4%的人患口腔黏膜病變,而在非咀嚼檳榔的人中,只有37.2%的人發生口腔黏膜病變。而口腔黏膜病變能夠惡變為口腔癌。翦新春和他的同行發現,檳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來自其添加劑。 如檳榔籽,石灰、丁香和菸葉。

最初發現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湘潭姐妹,因為沒有發現癌變,她們並沒有在口腔動刀。翦新春給第一個口腔黏膜下性變癌的病人做手術是1987年。“面容的損害、功能的損害、生活質量的降低是很大的。”翦新春如是評議他們最初做過的癌症手術,“患者還要面臨可能五年之內的復發,五年之內可能有的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50%。”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口腔癌患者經歷手術後留下的疤痕。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破壞後重建得更近似他原來的功能和結構。”為此,翦新春說,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學生“寫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研究”,翦新春說使術後的病人“進一步地和他的自然的解剖結構相一致”是他們終極的目標。

從翦新春1987年做的第一例手術至今,他主刀的病人已逾2000人次。“100個癌症病人中間,有3.2個是口腔癌病人。”翦新春這樣形容口腔癌病人在癌症病人當中的佔比。他的病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0年的頭幾年,大多患者手術後必須戴著口罩,不然不敢出現在人前,到近些年雖然面部或者頸部能夠看到“破壞後重建”的痕跡,但那痕跡已經不妨礙患者在毫無遮擋的前提下亮相了。

翦新春的學生李贊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做口腔外科手術的,他記得在90年代做口腔癌手術時,把患癌部分的組織切除後,補上去的還不是現在的遊離皮瓣,而是“很自由地”從大腿、小腿、前臂、腹部等地“搬”帶血管的肌肉,“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可以搬”,“舌頭切掉一半以後,沒辦法縫攏,我們就把骨頭切掉一部分,把舌頭邊上那部分就拉攏來,縫起來,舌頭不能動,生活質量就很差。”大量患者的下顎、牙床被部分切除,這類患者通常被稱為割臉人。

翦新春介紹,割臉人往往會主動隔離社會,“例如,以前他是公司高管,他不想和人談事的時候,看到口水控制不住地從嘴角流出來。”正是因為這樣,李贊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們手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幫助患者“迴歸社會”。

李水生入院前,因為舌癌再次復發、做了第三次手術的衡山人劉偉是成功迴歸社會的一個病例。1976年出生的他,童年和少年是在老家益陽南縣度過的,上世紀80年代初,南縣嚼食檳榔的現象很普遍,劉偉八九歲時就開始接受過別人給他的檳榔嚼食,“檳榔好像能讓人麻木一樣的,不知道放了什麼別的東西,你口腔潰瘍了,吃別的東西吃不了,硬的、酸的、熱的、冷的都吃不得,就這個檳榔它又吃得,吃起來又不痛了”。吃檳榔爛嘴巴,劉偉早就知道,但他並不知道能致癌。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平時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劉偉,談起自己的口腔癌病情不禁落下淚來。

劉偉早在七八年前就因為長期嚼食檳榔,把兩邊的牙齒磨得接近牙床了。他被診斷出癌症是2017年9月,經熟人推薦,到了湖南腫瘤醫院做手術,割去了一小邊舌頭。半年後,剩下的大半邊舌頭的舌尖發現有增生,2019年3月他來腫瘤醫院複查,醫生髮現他頸部右邊的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4月23日,他做了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多次手術的他,下脣有一條術後癒合後的裂痕向下延伸到頸部。

上有父母,下有一雙兒女的劉偉術後出院就“迴歸社會”了,他在南嶽鎮上的漁具店生意很好,每晚仍有很多釣客在他店裡聊天,只是因為受他患癌症的影響,以前都吃檳榔的釣客們,現在都不敢吃檳榔了。

劉偉在他的一個全是口腔癌病人和家屬的微信群裡見過不少割臉人,他們堅強地活著,這讓劉偉很佩服,“有一個人,天天發圖片,讓大家看他吃什麼流食,他只能吃流食了,而且也吃不出流食的味道。”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劉偉平時會在口腔癌的病友群裡聊天,群裡面有200多人,基本都是患者或者家屬,他們會在這個群裡相互鼓勵,交流一些康復經驗。

"

在湖南,檳榔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嗜好品,許多人都有著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僅就湖南長沙5家醫院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在2108名口腔癌患者中,長期嚼檳榔的有1803人。口腔癌患者不但遭受著病痛,而且術後身體上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同時遭遇重創的,還有以往生活的平靜安穩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患口腔癌的湖南人劉偉在經歷手術後,脖頸處留下一處駭人的創口。醫生說他的口腔癌和長期嚼食檳榔有關。

5月8日下午,湖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整形科(頭頸外三科),62歲的李水生正在做霧化。前一天他做了近5天以來的第二次手術,舌頭的一半被切掉了,從他大腿根部截取的一條皮瓣縫合在他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李水生的運氣應該算是不好的。

3天前,他的第一次手術看起來很成功,手術刀沿著他脖子右邊的一條褶皺開了條細長的口子——這是該科室做這類手術的一個新的改良方案,改良前,這類手術要把口腔全部打開,做完舌部的手術再縫合上。5月5日,醫生從李水生脖子上開的那條口子把他的舌頭舌根扯住,把舌頭扯了出來,和他的半條舌頭一起“拿掉”的還包括口頸的一些肌肉及神經。“拿掉”那些東西后形成了“缺損”,醫生再從李水生的腹股溝取出一塊皮瓣縫合在剩下的半條舌頭上。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李水生出院前夕,醫院正在給他拍攝醫學影像建立檔案,此後他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

這樣的手術,主刀的李贊醫生已經做了多年,手術成功率為98%。李水生沒在那98%之內,術後第二天,醫生檢查發現皮瓣中的一根血管和與它縫在一起的舌頭的血管之間“血流不暢”,擔心移植過去的皮瓣會因此而壞死,因此李贊給李水生做了第二次手術,把之前縫上的皮瓣“拿下”,重新從大腿根取了條新的皮瓣縫上去。

“血管只有牙籤那麼粗,要縫8到12針,任何一根血管堵上,就有可能導致(移植的皮瓣)壞死。”李贊解釋,這類手術有2%的失敗率,是因為患者存在個體差異,他以李水生為例,“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吸菸史,血液的黏稠度有改變,這都有影響”。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手術前,因為自己血壓偏高,需要等血壓降低後才能進行手術。李水生和他的妻子只能在病房中焦急地等待手術通知

5月8日,因為痰多,必須做霧化的李水生已經有3天沒睡了。被霧化器罩著口鼻的他,神色虛弱、疲憊。這是他嚼檳榔的第25年,李贊說他是“典型的吃檳榔吃多了”。

20 世紀中,咀嚼檳榔在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幾個太平洋島國以及遷往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及亞洲的移民中廣泛流行,檳榔在全世界範圍內正漸漸成為繼菸酒、咖啡因食品後的第四大嗜好品。而在中國,特別是湖南,檳榔排在咖啡因食品之前。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這裡聚集著幾十家檳郎銷售批發門店。來這裡批量購買檳榔的除了小商戶,還有許多準備操辦紅白喜事的人,在湖南很多地區紅白喜事上不能少的是煙和檳榔。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4月27日早上8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省腫瘤醫院,大門前人來人往,醫院內更是人滿為患。

“司機幾乎都吃檳榔——十個人中,起碼有八個人吃。北方的司機都有吃檳榔的。”李水生說。李水生第一次吃檳榔是1981年,24歲,當時他在瀘溪肉聯廠工作。那時他還不會開車,作為採購,他出差到了長沙。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和很多人第一次吃檳榔一樣,“昏頭”,習慣了之後,尤其是1992年開貨車後,他經常用檳榔提神。

“我們貨車司機,基本都是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下來,多的時候要吃兩三袋。”因為常借檳榔提神,他每次出車跑長途之前,都要看下車裡有無檳榔。他記得2015年去新疆拉貨時,車裡備了30多包。

他沒覺得自己得癌症有多麼不幸,他見過和聽說過身邊太多癌症患者。“他們不吃檳榔,也不是每個吃檳榔的人都會得癌症。”李水生說,他的朋友中,還有不少人吃檳榔,有些人吃得比他還猛,但他們沒有李水生這樣的“壞運氣”。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口腔癌患者,三個科室133個床位中,大約有40%的口腔癌患者。這裡一年可以收治1400名左右的口腔癌患者。

“舌子切掉一半,到腿上割塊肉去補。”這是他手術前就知道的手術方案。他問過醫生,手術做完恢復一段時間後能不能吃飯。醫生告訴他“能”,他就沒多問別的了。

在湖南,做切除腫瘤這種大手術的,基本集中在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近些年也納入湘雅序列的湖南省腫瘤醫院。

湘雅醫院是最先做口腔癌手術的。李讚的老師,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療、教學與研究工作已44年的翦新春教授至今仍返聘在湘雅醫院工作。翦新春透露,2017年前,湖南的十大癌中,口腔癌沒在名單中,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第八。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5月5日,一臺口腔癌手術正在進行中,手術往往要持續六七個小時。

李水生開始吃檳榔的1981年,翦新春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研究生院(原湖南醫學院研究生班)的一名研究生。當時,國內還沒有人把檳榔和相關疾病聯繫在一起。

1983年,湘潭易俗河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走進了研究生翦新春的病室。“這個小孩子,她嘴張不開,摸了一下,她口腔黏膜很硬”,起初,翦新春認為這個病人應該是硬皮病。經查找文獻發現,1953年,丹麥皇家醫學院的一位醫生在印度就發現了相同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口腔病變是嚼食檳榔過多引起,1966年,口腔黏膜變硬的這一病症,被命名為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我是賣檳榔的,我大概在賣檳榔一年多以後開始吃檳榔。吃了一年多,嘴巴里有火辣辣的痛,嘴巴張不開。”這個少女說她姐姐也是這樣。這個線索,讓翦新春和他的導師對湘潭3091名長期嚼食檳榔的人進行了實證調查,又發現了29名相似症狀的患者。經過諸多研究分析,翦新春將相關論述報告總結成文發表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英文版)》上,首次對我國出現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進行詳細論述。

2011年,口腔癌還未進入湖南十大癌序列中時,翦新春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2011年6月第5捲上發表論文《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中提到,“研究發現,吸菸和飲酒及同時嚼檳榔者,具有較強的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翦新春援引了2007年的一組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是 152 名咀嚼檳榔的人和 137名不咀嚼檳榔的人,咀嚼檳榔的人中,84.4%的人患口腔黏膜病變,而在非咀嚼檳榔的人中,只有37.2%的人發生口腔黏膜病變。而口腔黏膜病變能夠惡變為口腔癌。翦新春和他的同行發現,檳榔咀嚼物中主要致癌因子來自其添加劑。 如檳榔籽,石灰、丁香和菸葉。

最初發現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湘潭姐妹,因為沒有發現癌變,她們並沒有在口腔動刀。翦新春給第一個口腔黏膜下性變癌的病人做手術是1987年。“面容的損害、功能的損害、生活質量的降低是很大的。”翦新春如是評議他們最初做過的癌症手術,“患者還要面臨可能五年之內的復發,五年之內可能有的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50%。”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口腔癌患者經歷手術後留下的疤痕。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破壞後重建得更近似他原來的功能和結構。”為此,翦新春說,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學生“寫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研究”,翦新春說使術後的病人“進一步地和他的自然的解剖結構相一致”是他們終極的目標。

從翦新春1987年做的第一例手術至今,他主刀的病人已逾2000人次。“100個癌症病人中間,有3.2個是口腔癌病人。”翦新春這樣形容口腔癌病人在癌症病人當中的佔比。他的病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0年的頭幾年,大多患者手術後必須戴著口罩,不然不敢出現在人前,到近些年雖然面部或者頸部能夠看到“破壞後重建”的痕跡,但那痕跡已經不妨礙患者在毫無遮擋的前提下亮相了。

翦新春的學生李贊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做口腔外科手術的,他記得在90年代做口腔癌手術時,把患癌部分的組織切除後,補上去的還不是現在的遊離皮瓣,而是“很自由地”從大腿、小腿、前臂、腹部等地“搬”帶血管的肌肉,“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可以搬”,“舌頭切掉一半以後,沒辦法縫攏,我們就把骨頭切掉一部分,把舌頭邊上那部分就拉攏來,縫起來,舌頭不能動,生活質量就很差。”大量患者的下顎、牙床被部分切除,這類患者通常被稱為割臉人。

翦新春介紹,割臉人往往會主動隔離社會,“例如,以前他是公司高管,他不想和人談事的時候,看到口水控制不住地從嘴角流出來。”正是因為這樣,李贊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們手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幫助患者“迴歸社會”。

李水生入院前,因為舌癌再次復發、做了第三次手術的衡山人劉偉是成功迴歸社會的一個病例。1976年出生的他,童年和少年是在老家益陽南縣度過的,上世紀80年代初,南縣嚼食檳榔的現象很普遍,劉偉八九歲時就開始接受過別人給他的檳榔嚼食,“檳榔好像能讓人麻木一樣的,不知道放了什麼別的東西,你口腔潰瘍了,吃別的東西吃不了,硬的、酸的、熱的、冷的都吃不得,就這個檳榔它又吃得,吃起來又不痛了”。吃檳榔爛嘴巴,劉偉早就知道,但他並不知道能致癌。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平時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劉偉,談起自己的口腔癌病情不禁落下淚來。

劉偉早在七八年前就因為長期嚼食檳榔,把兩邊的牙齒磨得接近牙床了。他被診斷出癌症是2017年9月,經熟人推薦,到了湖南腫瘤醫院做手術,割去了一小邊舌頭。半年後,剩下的大半邊舌頭的舌尖發現有增生,2019年3月他來腫瘤醫院複查,醫生髮現他頸部右邊的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4月23日,他做了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多次手術的他,下脣有一條術後癒合後的裂痕向下延伸到頸部。

上有父母,下有一雙兒女的劉偉術後出院就“迴歸社會”了,他在南嶽鎮上的漁具店生意很好,每晚仍有很多釣客在他店裡聊天,只是因為受他患癌症的影響,以前都吃檳榔的釣客們,現在都不敢吃檳榔了。

劉偉在他的一個全是口腔癌病人和家屬的微信群裡見過不少割臉人,他們堅強地活著,這讓劉偉很佩服,“有一個人,天天發圖片,讓大家看他吃什麼流食,他只能吃流食了,而且也吃不出流食的味道。”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劉偉平時會在口腔癌的病友群裡聊天,群裡面有200多人,基本都是患者或者家屬,他們會在這個群裡相互鼓勵,交流一些康復經驗。

被檳榔反噬的人生

劉偉的老房子離他的漁具店只有七八公里,他計劃著一個人在老房子住一段時間休養身體。看著房間裡掛著自己和妻子年輕時的照片,劉偉有些傷感,“你看我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

和很多割臉人一樣,劉偉是在患舌癌後才“恨死了檳榔”的。而近十年來檳榔廣告隨處可見,電視上有,電梯上有,公交車和出租車車身上有,甚至有個叫口味王的品牌直接冠名了高鐵和動車。

今年3月由湖南省檳榔協會發出的禁檳榔廣告令,翦新春認為是個非常大的進步,但對於上世紀80年代就發現口腔病變與嚼食檳榔有直接關係並公開呼籲有關職能部門規範檳榔市場的他來說,這個禁廣告令,來得有些晚。相比之下,美國早在1976年就開始嚴禁各州之間運輸檳榔果,在加拿大,檳榔產品直接被禁止銷售。傳統的嚼食檳榔區,中國臺灣和緬甸等地或鼓勵別的經濟作物替代檳榔,或直接提出“食用檳榔和菸草是一項對人民群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挑戰”。

翦新春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呼籲的這些年,正是湖南檳榔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全都是小攤小販、小的家庭作坊迅速壯大的30餘年,也是各種口腔癌頻發的30餘年,數據顯示,2018年,僅口味王一家,年產值就近300億元,連續三年霸屏湖南臺的小年夜晚會、多次冠名湖南臺春晚和元宵晚會,從產值到“名聲”,湖南檳榔行業的繁盛從口味王就可見一斑。

談起檳榔的危害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缺席,翦新春有些痛心疾首:“我做過最小的口腔癌手術的病人是13歲,13歲,他還有多少年要活,帶著一個殘缺的身體來活,生活質量多低?還有很多三四十歲的病人,他們的健康沒有了,甚至婚姻也沒有了,他們是社會的細胞啊!”

圖/財新記者 丁剛

文/特約作者 劉永

圖片編輯/杜廣磊

轉載自財新視覺新聞中心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