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比干廟 藏身小巷中

漳州比干廟紅瓦

國寶比干廟 藏身小巷中

“忠孝堂”殿內藻井及斗拱

國寶比干廟 藏身小巷中

比干廟“忠孝堂”南面

國寶比干廟 藏身小巷中

比干廟“忠孝堂”西面

國寶比干廟 藏身小巷中

林氏宗祠文物保護碑

在漳州老城區裡面,坐落著漳州文廟大成殿、香港路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廟)三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前二者大家都比較熟悉,而位於振成巷的比干廟,瞭解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比干廟是古代漳州七縣林姓氏族合建的大宗祠,裡面原供奉著中華林氏始祖比干,故名“比干祠”,俗稱“比干廟”。1988年6月,漳州比干廟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比干廟確切建築年代史料無載,經專家推測,具有宋代的建築風格。因歷代曾多次修葺,亦帶有清式建築的痕跡。從現存的遺蹟看,原有建築為三進帶東西兩廡式的格局,建築規模甚大,規制極高。其南臨洋老巷,北靠振成巷,東至青年路,西接宋濠溝沿東側。現存建築為中進“忠孝堂”和東廂與主體相連的一間殘存迴廊。“忠孝堂”又名“四方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面積430平方米,廟頂為紅瓦重簷歇山頂,樑架斗拱雕工精細。

比干,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出身商朝帝王世家,是商紂王的叔父,紂王幼小時,比干以相位輔佐,勵精圖治,勤政恤民。紂王長大後,剛愎自用,荒淫無度,重用奸臣,疏於忠相,殷商王朝開始走上衰敗。比干心急如焚,忠貞相諫,“立朝三日進造不退”,被紂王忌恨而遭剖心處死。比干被紂王剖心後,其正妃媯氏懷孕三月,避難於山林,生子堅。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賜比干之子堅為林姓,這就是天下林姓的開始。孔子稱比干為“三仁”之最。《論語·微子》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比干的愛國思想和仁義精神,深受世人景仰。其以死諫君的思想,被稱為“天下第一仁”。

據文獻記載,漳州比干廟最早的管護者為居於漳州旗纛廟一帶的林氏族人。明洪武年間,縣令劉孟雍、縣右宜史舎以漳州府治之後的二十五間官宅與旗纛廟一帶的林氏住宅進行交換,這樣看管位於漳州城西隅的比干廟也較為方便。明崇禎時期,在大學士林釬的提議下,由南靖和溪林氏出資在比干廟後購地建“群英堂”,在西門古武廟旁購地建“世美堂”,作為漳州林氏宗祠的補充。民國時期,經林氏族人合議,推選龍溪縣石亭仙景清末舉人林琯玉為宗祠“頭家”。抗戰時期,林氏族人決定在宗祠內開辦小學,小學名稱以林氏的郡望“西河”為名,經註冊為“私立西河小學”,林琯玉任首任校董,林琯玉之侄林杏雨任名譽校長。新中國成立後,私立西河小學由政府接管。“文革”前,比干廟尚基本保存完整,廟內仍懸掛著明清時期漳州狀元林震、探花林士章及探花林釬的牌匾。20世紀60年代,林氏宗祠遭廢,宗祠的前後進和東西兩廡陸續被拆除,分別建成漳州實驗幼兒園和漳州華南小學(後屬薌城實驗小學分校),中殿“忠孝堂”作為華南小學的辦公室和倉庫使用。

漳州素有“陳林半天下”“陳林大字姓”之說。林姓入閩的第一次高潮,是在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林、黃、陳、鄭、詹、邱、何、胡等八族“衣冠南渡”。唐朝初年,陳政、陳元光率固始府兵入漳平蠻,林孔著、林章等將校及軍眷隨軍落籍漳州,此後林姓一直是漳州姓氏裡的大姓。截至2010年12月,漳州林姓人口達57萬多人,佔全市總人口11.6%,居漳州703個姓氏的第二位。漳州林氏主要有林祿派(晉安林)、林孔著派(開漳林)、林章派、林景懋派、林大章派等支派,但不管是何支流派,漳州林氏與天下林氏一樣都奉比干為太始祖。

漳州比干廟不僅是漳州林氏合議家族大事以及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地方,還作為漳州各縣林氏族人赴京趕考往來的接待處。明、清時期,漳州文風鼎盛,林氏族人殿試揭榜甚眾,名人輩出,以至於有“無林不開榜”之說。據史料記載,明代漳州林姓進士有38人,其中鼎甲三及第的有3人,佔歷代漳州府籍榮登三甲及第全部5席當中的3席。明弘治進士林魁、嘉靖探花林士章、萬曆大學士林 、嘉靖進士林偕春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據說,當時漳州文武官員,每逢清明時節都得親臨比干廟祭祀,表達對比干公忠貞思想的敬仰,追憶其豐功偉績。

漳州比干廟不僅是古時漳州林氏崇文重教的一個窗口,還是漳臺兩岸血脈相連的見證。在漳州和臺灣,林姓都是第二大姓。臺灣百大姓源流考據:“明清兩代,林氏族人渡來臺者,以福建漳州為最眾。”其中,開發臺灣的兩大林氏家族,霧峰林家和板橋林家都來自漳州。兩岸林氏以漳州比干廟為共同的祖祠。

歷經千年的宋代古建築漳州比干廟,有著豐厚的考古研究及歷史文化價值。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士元,南開大學歷史建築斷代專家朱光亞教授等曾考察過漳州比干廟。專家們對漳州比干廟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其建築風格融早期南北建築特點於一體,是漳州一處難得的建築瑰寶。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漳州比干廟處於荒廢的狀態,牆壁斑駁剝蝕,廟宇搖搖欲墜。據有關部門表示,比干廟保護整體規劃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目前正在審批中。漳州市政府各級領導也多次到比干廟視察,有關古建文物技術人員對比干廟已進行了詳細的維修設計,屆時將嚴格按照古建文物的修繕原則,修舊如舊,保持原貌。

比干公作為中華自古第一忠臣,比干精神和比干文化始終發揮著啟迪國人和海外僑胞愛國愛鄉、忠勇仁義的作用。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思想情操,無不濃烈滲透著比干文化的乳香。作為林氏後人,我們期待著國寶比干廟的維修能夠早日實現。(本文源自《閩南日報》 林南中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