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堪比武則天的北魏皇太后,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都要歸功於她

她是堪比武則天的北魏皇太后,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都要歸功於她

提起南北朝歷史中曾雄踞北方的北魏帝國,相信大家應該都能說出太武帝拓跋燾、孝文帝拓跋宏、崔浩、魏收等人物。然而有一個人,雖然其名氣在今日遠遜於上述諸位,但鮮卑漢化、推行均田制等一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大事件,卻均是在其執政時期內展開的,此人就是北魏高宗文成帝的皇后馮氏。可以說,這位政績上和鄧綏、武則天、蕭綽等人有一拼的傑出女政治家,不僅為名垂青史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鋪平了道路,更為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她是堪比武則天的北魏皇太后,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都要歸功於她

從寄人籬下到萬人之上

馮氏的父親馮朗原是北燕貴族,但在十六國那個動盪的年代,北燕這樣的弱小政權豈能長久?馮朗一家在北燕滅亡後,投降了北魏。馮氏六歲那年,不知是什麼原因,可能是馮朗這種“反水”朝臣的身份讓北魏朝廷起了疑,認為他有可能不軌圖謀,遂藉故將其誅殺。此時馮氏年紀尚小,便被姑母收養。因其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燾的昭儀(嬪妃之一),於是馮氏就以宮女的身份在宮中生活下來,整日干著髒活累活不說,還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

到了12歲的時候,馮氏總算苦盡甘來——剛剛即位的文成帝拓跋濬看上了她,封她為貴人,馮氏這才擺脫了低賤的身份。從小寄人籬下,使她養成了察言觀色、揣摩人心的習慣,故而她事事都能想在前、做在前,令文成帝很是高興。故而僅過了兩年,馮氏便被立為皇后。

立了皇后之後,文成帝很快又立3歲的兒子拓跋弘為太子。由於北魏有“子貴母死”的制度,為防止新皇登基後母後專權,太子的生母一律要賜死。拓跋弘是李貴人所生,李貴人死後自然交由身為皇后的馮氏撫養。當時,文成帝只有17歲。17歲就有了個3歲的兒子,身體如何能好?很快,到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就病死了,年僅26歲。拓跋弘即位,是為顯祖獻文帝。馮氏也順理成章晉位為皇太后,開啟了自己不凡的政治生涯。

她是堪比武則天的北魏皇太后,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都要歸功於她

這個女人不一般

當時的北魏,看似太平,但實際上卻是內憂外患問題重重。從太武帝到文成帝,四十幾的時間裡,很少有不和南朝打仗的時候,國力因為連年興兵而遭到極大消耗。文成帝末年又寵幸奸臣乙渾,朝局被搞得烏煙瘴氣。獻文帝即位後,乙渾權勢熏天,任侍中、車騎大將軍,軍政大權一把抓,後來又拜丞相、晉太原王。但凡誰和他政見不一樣,便會遭到其無端迫害,群臣是敢怒不敢言。

形勢如此,馮氏不得不出來收拾時局。天安元年(466年)二月,她以宗室拓跋丕狀告乙渾謀反為由,出其不意地將乙渾捕殺。應該說,馮氏在事前肯定經過了精心謀劃,拓跋丕的告發,只不過是下手時預備好的策略而已。事後,她以獻文帝的名義,下旨任用漢臣高允、高閭、賈秀為參政大臣。這幾個在當時都是很有名望和風骨的能臣,所以一時間朝野上下人皆稱善。馮氏本就是漢人,現在又重用漢臣,北魏高層已有一點漢化的傾向了。此外,她還注意籠絡鮮卑貴族,以宗室拓跋孔雀為濮陽王,老功臣源賀為太尉,這既能顯示出她對鮮卑貴族的尊重,又有利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其政治手腕著實不一般!

她是堪比武則天的北魏皇太后,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都要歸功於她

再度出山

馮太后這次臨朝稱制的時間不長,一年半後就還政於獻文帝。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還政可能並非出於馮氏的本意。馮氏說是太后,但只有26歲,如此年輕,豈能耐得住寂寞?她有一個相好叫李奕,出身北方大族趙郡李氏,他的哥哥是中書監李敷。獻文帝知道這件醜事後勃然大怒,就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李敷兄弟。對於這件事,馮太后不可能不懷恨在心。從後面的情況來看,她極有可能是借還政以退為進,先以此舉向獻文帝示好,麻痺住他,日後再和他算總賬。

果然,親政之後獻文帝開始飄飄然了。他不顧勸阻,親自領兵去打柔然,致使將士們傷亡不少。沒過多久,他又覺得皇帝之位不足以顯示他的尊貴,於是宣佈禪位於太子拓跋宏(父親名弘,兒子名宏,倆人名字讀音完全一樣,怎麼區分?不知道起名字時怎麼想的),自稱太上皇帝(和太上皇不一樣,太上皇沒有實權,太上皇帝有實權,實際上仍是皇帝。獻文帝是歷史上第一個用此稱號的皇帝,最後一個是清高宗)。接著,他又大肆徵兵徵糧徵物資,表示要討伐劉宋,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這種情況下,馮太后不能再無動於衷了。延興六年(476年)六月,一杯毒酒結束了獻文帝23歲的生命,於是權力又回到了馮氏手中。這件事做得極其隱祕,細節已經無法考證了。這麼大的一件事,馮氏一定和心腹大臣密謀了很久,直到萬無一失後才付諸實施,但具體內容或許永遠也不得而知了。事後,北魏朝廷宣佈改元承明,馮氏以太皇太后之尊輔佐皇孫拓跋宏(即孝文帝),開啟了長達十四年的垂簾生涯。

她是堪比武則天的北魏皇太后,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都要歸功於她

四大政績

這十四年裡,馮氏都幹了些什麼呢?

首先,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她採納給事中李安世的建議,頒佈均田令,規定15歲以上的丁男受露田40畝,丁女半之;有牛的,每頭牛受田三十畝,最多以四頭為限。人死後,田地交還政府。初受田時,丁男給桑田20畝,用來種桑樹;出產麻布的地方,丁男給麻田10畝,丁女半之。桑田麻田可傳之子孫,不用交還政府。一夫一婦每年要向政府交粟兩石、帛一匹(產麻的地方則改為麻布一匹)。此外,丁男還要按要求服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這種法令,針對的情況是“時民困飢流亡,豪右多有奪佔”。那些佔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豪強,不僅不向或很少向國家納稅,還和國家爭奪自由農,致使國家稅收日減、財政局蹙。這種爭奪自漢到清其實從未間斷,國家佔有的自由農多,國家就強,反之就弱。均田令從本質上講,雖是以法律的形式將國家爭奪自由農之舉制度化了,維護的是君主專制統治,但它對恢復社會生產、發展經濟、穩定民生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打這之後,到唐代中葉,均田制可以說是最有效的農業生產政策。馮太后力主推行均田制,可謂其一大政績。

其次是實施三長制,這是和均田制相輔相成的。當時戶籍管理混亂,民間往往三十家、五十家才算一戶,大量的農民依附於豪強,而豪強卻想法設法少報戶數。於是馮太后採納祕書令李衝的建議,以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裡,設里長;五里為黨,為黨長。三長擔任檢查戶口、徵收租稅、徵發兵役徭役的工作。這是將豪強控制的蔭戶編入國家戶籍的制度,也只有這樣,均田制才能順利推行,這自然算是馮太后的一大政績。

再者,實施“班祿”。北魏官吏,向來不發工資。如此一來,當官的為滿足各種開銷,只能對百姓敲骨吸髓。太和八年(484年),馮太后下令,官員按級別定期發給“班祿”,也就是工資。今後誰要是再貪贓錢財,數量超過一匹布的,一律處死。就在當年,北魏便處死了各級貪贓官員四十餘名,官場風氣為之一變。雖然發放俸祿並不能杜絕貪腐之事,但這畢竟使官員有了戒懼之心,對整頓吏治大有幫助,這算得上馮太后的又一政績。

最後值得重點談一談的,就是馮太后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做的鋪墊。馮太后認為,祖宗馬上打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效法漢魏舊制,如此才能使政治步入正軌。只靠武力征伐,終究是沒有前途的。為此,她採納大臣高閭等人的建議,在各地廣設學校,置博士、助教、生員,教授包括儒學、經學、史學、法學等諸科,不用說,此舉旨在為大興文治儲備人才。另外,均田制、三長制的推行,對於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文化民族先進生產方式的過渡,起到了推動作用。為使鮮卑族逐漸適應漢文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馮太后下令禁斷卜筮、讖緯之學,尊崇儒學,並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北魏宗室貴族子弟皆要讀書,只有讀書優者方能為官(當然沒有執行得很好)。

這些措施,毫無疑問為孝文帝推行更大規模漢化打下了基礎。後來孝文帝曾不止一次說過:“祖母(指馮太后)之前,大魏君主只知曉兵事,自祖母始,方知有文事。朕受祖母教誨,必須遵循古道,方可興國利民。”所謂“古道”,其實就是漢魏舊制。孝文帝之意,就是表明自己要將馮太后的改革進行下去。可以說,沒有馮氏的教導和前期鋪墊,孝文帝改革能否順利實行,恐怕要打一個問號。從這點來看,馮太后這一歷史貢獻,是值得後人肯定和讚許的。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馮太皇太后病卒,時年49歲,諡文明太皇太后。

作者:林森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