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中國古代一直有“母憑子貴”的說法,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只要你給皇帝生了兒子,你的身份待遇就會立馬上升。

這一點從西漢時期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身上就能夠看到,衛子夫本是歌女出身,地位低下。當時漢武帝雖然已經登基卻並沒有子嗣,平陽公主就將衛子夫送給了漢武帝,衛子夫連續給漢武帝生了三個女兒,漢武帝也沒有立其為皇后,直到衛子夫生下漢武帝第一個兒子劉據後,沒過幾天漢武帝就將衛子夫立為皇后。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母以子貴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生態,在很多朝代都有所體現。

然而正是這位漢武大帝晚年卻昏庸無道,寵愛鉤弋夫人,想要立其與鉤弋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被江充、蘇文等人利用,設計陷害了劉據,最後使得漢武帝能夠立劉弗陵能夠成為太子。

然而誰沒有想到的是,在立劉弗陵為太子的同時,漢武帝卻做出了“立子殺母”的決定,將鉤弋夫人殺死了。

漢武帝對立子殺母的解釋是:“往古國家所以亂, 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處驕蹇, 淫亂自恣, 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耶, 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以漢武帝開啟“立子殺母”為先例,到北魏初期將立子殺母形成制度,也是古代高度皇權發展的一個探索。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初期實行這種制度就是為了避免后妃干政和外戚專權,然而在北魏初期,嚴格執行“立子殺母”制度的情況下,為何還會出現太后干政,並且愈演愈烈的形勢呢?

北魏初期為何要建立“立子殺母”的制度

漢武帝在殺了鉤弋夫人後,兩漢時期的統治者依然以孝道治天下,並沒有哪位皇帝再次效仿漢武帝,儘管兩漢時期太后干政、外戚專權的事情不斷髮生,但是誰也沒有再次使用這個政策。

到漢武帝殺了鉤弋夫人四百七十多年後的北魏時期,北魏統治者吸取了漢武帝“立子殺母”政策的教訓,在公元386 年北魏太祖拓跋硅建立北魏政權後,為了加強皇權,防止後宮和外戚干政,開始義無反顧的執行“立子殺母”的政策,將這一政策上升為國家制度,必須嚴格執行。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有他的社會文化背景,北魏時期會推行這種看似荒誕的政策並非偶然,我國古代從秦朝以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不斷加強,皇權也越來越至高無上,與此同時,後宮和外戚常常利用與皇帝的特殊關係,參與到政治中來。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中國古代是一個男權社會,後宮參政的情況下必然要尋求外部勢力的幫助,這樣就行了外戚專權的局面,西漢因此而被王莽篡位,東漢亦因此而不斷被削弱。

一直到北魏時期,來自北方鮮卑民族的北魏政權,面對這樣的問題顯得更為棘手,因為鮮卑人不屬於傳統的農業民族,女性在社會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都擁有較高的地位,並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鮮卑族拓跋部“離開母系氏族社會為時不久因而社會尊崇母權”。鮮卑族因為脫離原始社會事件並不長,難免存在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

從另一方面來說,北魏官僚體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其漢化時間較短,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政治牽制體系,反而更容易造成權力從皇帝身邊溜走。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在北魏政治集團向南擴張,不斷接受封建禮教的影響,不斷要求加強皇權的同時,必然要限制女性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然而北魏的統治者卻找不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政治制度,最終北魏太祖拓跋珪採取了較為激進的“立子殺母”制度。

北魏初期“立子殺母”制度的嚴格執行

拓跋珪在選定自己的兒子拓跋嗣為皇位繼承人後對其說:“ 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 不令婦人後與國政, 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 故吾遠同漢武, 為長久之計。”

拓跋嗣的生母是劉貴人,本來也是官宦之家,在入宮後生下拓跋嗣,很受拓跋珪的寵愛,儘管沒有被封為皇后,但是在後宮的地位很高,一直幫助拓跋珪掌管後宮事宜,拓跋珪最後還是決定將其殺死,被賜死是年僅33歲。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從拓跋珪立拓跋嗣殺死劉貴人開始,“立子殺母”就成為了制度,只要兒子被選為皇位繼承人,那麼他的生母就要被處死。

劉貴人被殺死後,她的兒子拓跋嗣極為傷感,經常“ 哀泣不能自勝” , 甚至“ 日夜號泣”,這也導致拓跋嗣與拓跋珪之間發生了矛盾,在拓跋珪的盛怒之下,拓跋嗣不得不出走,後來拓跋珪在政變中被殺後,拓跋嗣被大臣扶上皇位。

拓跋嗣登基後追尊自己的母親劉貴人為宣穆皇后,然而拓跋嗣並未終結這項制度,反而將其延續下去。

在拓跋嗣立拓跋燾為太子的時候,其母杜貴嬪去世了,雖然史料上未記載杜貴嬪是如何去世的,但是從拓跋燾繼位後追封其為皇后來看,應該也是為拓跋燾的繼位獻出了生命。

拓跋燾和其父親拓跋嗣一樣,在母親死後也是經常“ 悲拗” 不已, 甚至“ 哀感旁人” , “ 連其父親都聞而嘉嘆’。

拓跋燾立拓跋浚為太子的時候,也帶走了拓跋浚的母親鬱久間氏,拓跋浚立拓跋弘為太子的時候,將其生母李貴人帶走了,拓跋弘立兒子拓跋宏為太子的時候,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也被帶走了。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其實這樣的悲劇發展成為制度性的同時,已經不是哪一位皇帝能夠左右的事情了,當孝文帝拓跋宏立兒子元詢為太子的時候,十分不想處死元詢的生母林氏,因為林氏和孝文帝的感情很好,拓跋宏不想看著愛妻被處死。

但是當時其祖母馮太后併為接受拓跋宏去除這一制度的請求。

一邊是立子殺母,另一邊卻是太后干政愈演愈烈?

“立子殺母”制度的推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後宮干政,是一種很激進的手段,然而在北魏時期,太后干政卻屢禁不止,馮太后時期臨朝聽政,胡太后時期差點稱帝,北魏政權的衰落跟太后干政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除了這兩位太后之外,還有竇太后,常太后,高太后等幾位太后干政。

北方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就像明朝時期,朱元璋曾經嚴厲禁止太監干政,結果卻是明朝是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上太監干政最嚴重的朝代。

北魏時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立子殺母”制度並不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政策,北魏初期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走了將近上百年。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一)生母雖不在,但是太后卻依然有

立子殺母制度來源於西漢漢武帝時期,然而兩漢時期皇帝生母擔任太后時從未挾制皇帝,實際上生母往往是兒子的堅強後盾,與“立子殺母”制度不一樣的是,漢朝一直是堅決執行“母以子貴”的傳統。

北魏實行“立子殺母”實行上並非完全取自漢朝,也並非鮮卑族自古就有,而是民族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制度並非很完善。

“立子殺母”制度在組織後宮、外戚干政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在北魏時期,被殺的生母大多沒有所謂強大的外戚,其生母對皇權也不產生影響。

更為根本的一點是生母雖然沒有了,但是太后的位置還在,一旦皇帝年幼,不是生母的太后往往跟皇帝還沒有更深的親情,更容易造成權力的轉移。

這一點可以從馮太后干政來看,拓跋浚的皇后馮氏並非拓跋弘的生母,但卻是皇后,在拓跋弘的生母李貴人被帶走後,拓跋弘登基的時候,年僅12歲,只能尊其為太后,因為皇帝年幼,馮太后不得不臨朝執政,後來馮太后停止臨朝執政,讓獻文帝拓跋弘親政,結果拓跋弘親政後與馮太后發生矛盾,處死了馮太后的寵臣都官尚書李弈,導致馮太后的深深不滿,因此在拓跋弘17歲的時候,馮太后逼迫拓跋弘將皇位禪讓給5歲的兒子拓跋宏,是為孝文帝,拓跋弘去世後,馮太后繼續臨朝執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這就是前文,拓跋宏想要廢除立子殺母這項制度時,還需要請示的馮太后,馮太后並非這項制度的受害者(受害的人都下去了),反而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當然無動於衷。

也就是說,立子殺母制度並不能解決太后干政的局面,只是從表面上排除了其生母干政的可能。

(二)“保太后”的出現依然能夠干政

當皇子被確立為太子或者皇位繼承人的同時,他的生母就會被賜死,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照顧皇帝,往往需要生母的替代人物,這個人物就是保姆,很多朝代都會有皇帝保姆干政的局面,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時候,其乳母客氏就與魏忠賢專權,然而相對於明朝來說,北魏時期皇帝的保姆地位更是異常的高。

以竇太后來說,她本來是進入宮廷服役的罪犯家屬,在拓跋燾出生不久,她就被選為拓跋燾的保姆,竇太后在當保姆時期對拓跋燾很是照顧,使得拓跋燾在失去生母后有一個較好的童年,拓跋燾繼承皇位後對竇太后非常尊重,因此稱其為“保太后”,隨後改稱為“皇太后”。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在戰亂的緊急時期,竇太后甚至在朝廷主持起軍務,並且擊退了敵人。竇太后去世後,拓跋燾十分傷心,曾“詔天下大臨三日” , 派專人“ 監護喪事, 溢曰惠” , 故《魏書》中有時亦以“ 惠太后” 相稱。

除了竇太后外,還有文成帝拓跋浚的保姆後來也成為“保太后”。

拓跋浚的生母被帶走後,“ 慈和履順” 的常氏照顧拓跋浚的起居生活,拓跋浚繼位後,和拓跋燾一樣,先是尊常氏為“保太后”,後又改稱為“皇太后”。

常太后當權後,不僅主持了整個後宮的事務,還開始將權力伸向朝堂,常太后的一大家子都成為朝中重臣,始終把持著大將軍這樣的職務。甚至連常太后死去的父母都得到追封, 致使其家族“ 時為隆盛” 。

“立子殺母”制度最終被廢除

客觀來說,立子殺母制度在最初的時候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所起到的作用還是微乎其微,最終的結果也與制定這項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這項殘忍的制度下,弊端也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導致了北魏皇族宗室勢力的削弱,因為對於大部分後宮的妃子來說,即使是立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也不願付出自己的生命啊。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在立子殺母政策的制約下,大部分的后妃不希望被寵幸,寵幸後不想生孩子,生孩子不想生兒子,生兒子不想讓他當太子,北魏後宮很多妃子在懷孕後以打胎來對抗,導致皇室血脈的延續都出現了問題。

一旦皇帝英年早逝,就容易導致絕嗣的現象的發生。

更為讓人無法想象的是,有些后妃甚至採取“殺其母,而養其子”的方式來搶奪皇帝的撫養權,使得北魏時期的宮廷生活變得異常恐怖。

“立子殺母”制度被廢更是因為這種制度更是不得人心,從皇帝到太子,再到大臣都不願意看到這種制度的實行,主要就是因為這種制度太過於血腥殘忍,違揹人倫。

大部分的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妻子被殺死,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不願意處死林氏,因此說出“高祖仁恕,不欲襲前事”;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兒子不希望自己的母親被殺死,因此拓跋嗣經常“ 哀泣不能自勝” , 甚至“ 日夜號泣”。 拓跋燾在母親死後也是經常“ 悲拗” 不已, 甚至“ 哀感旁人” , “ 連其父親都聞而嘉嘆’;

就連大臣也不願看到這樣的事情的發生,在拓跋弘夫人李氏被殺的時候,群臣“上下莫不悼昔”,最後一位干政的太后胡太后能夠兩次躲過被殺,很大程度都是大臣的幫助。

在北魏政權後期,受到的儒家文化影響越來越深,“立子殺母”這一項制度越來越遭到統治者的反感,而另一方面,隨著北魏政權的發展,制度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在北魏政權逐漸衰弱的大環境下,想要徹底執行這項制度也非常困難。

最終完成廢除“立子殺母”制度的胡太后,實際上也是干政的太后,胡太后原名胡充華出身低微,憑藉容貌和智慧逐漸在博得宣武帝的歡心,當時皇宮后妃都不願意生孩子,胡充華為了改變自己的地位,胡充華因此說:“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也?“最後剩下了孩子元詡。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實行“立子殺母”制度,為何還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元詡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胡充華按照北魏“立子殺母”的制度就應該被處死,但是她卻躲過了這場災難,等到元詡繼位的時候,高皇后決定殺死胡充華以維持“立子殺母”這一制度,但是胡充華早就在朝廷布置下了強大的關係網,在高太后下旨殺胡充華的時候,使得胡充華能夠躲避,等到元詡皇位鞏固後,高太后最終不得不削髮為尼,而胡充華被升格為皇太后,開始臨朝稱制。

胡充華最終打破了這項制度,從此之後北魏政權徹底廢除了這項制度,令人唏噓的是,不久之後北魏政權就瓦解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