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這種把人按照出身分層次的做法,固然是兩晉南北朝特有的陋習,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統來劃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後必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

帝謂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也。”——《資治通鑑》·齊紀六

貴族之所以被稱為貴族,一是他祖上為國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餘蔭;二是貴族的數量稀少,就算他們瞎折騰,也頂多當個紈絝子弟而已,對國家的危害不會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大力削弱強勢貴族的影響力,並將之轉移給皇族和普通官員,形成資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權。

所謂的集權,並不是把所有權力都歸於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謂的集權,是提高皇權的影響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資源”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只要達成這個目的,皇帝的集權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元恪開啟了戰爭模式。整個北魏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幾乎年年征戰。在這種背景下,集權更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這兩代“大有為之君”的通力協作,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已經被養得肥碩無比。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不可能威脅皇權,但整個上層社會也已經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當你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開足馬力努力奮鬥,而反對你的人則會說你“野心勃勃”;當你沒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混吃等死得過且過,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條連“666”都不會喊的鹹魚。

這種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經過了幾十年的潛移默化,整個洛陽肯定早已被各種貴族及其後代塞滿,整個上層社會暮氣沉沉,大家不是搶著當官就是爭相鬥富,而執政者胡靈太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

如果用一種較為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我們可以這樣說: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貸,整個北魏進入了超前消費模式,於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領導之下,北魏的實力突飛猛進;

元恪藉助這股突飛猛進的勢頭,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北魏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而到了胡靈太后時期,高利貸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貴族們已經長大,北魏政府必須開始還債!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這種把人按照出身分層次的做法,固然是兩晉南北朝特有的陋習,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統來劃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後必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

帝謂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也。”——《資治通鑑》·齊紀六

貴族之所以被稱為貴族,一是他祖上為國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餘蔭;二是貴族的數量稀少,就算他們瞎折騰,也頂多當個紈絝子弟而已,對國家的危害不會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大力削弱強勢貴族的影響力,並將之轉移給皇族和普通官員,形成資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權。

所謂的集權,並不是把所有權力都歸於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謂的集權,是提高皇權的影響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資源”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只要達成這個目的,皇帝的集權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元恪開啟了戰爭模式。整個北魏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幾乎年年征戰。在這種背景下,集權更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這兩代“大有為之君”的通力協作,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已經被養得肥碩無比。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不可能威脅皇權,但整個上層社會也已經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當你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開足馬力努力奮鬥,而反對你的人則會說你“野心勃勃”;當你沒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混吃等死得過且過,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條連“666”都不會喊的鹹魚。

這種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經過了幾十年的潛移默化,整個洛陽肯定早已被各種貴族及其後代塞滿,整個上層社會暮氣沉沉,大家不是搶著當官就是爭相鬥富,而執政者胡靈太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

如果用一種較為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我們可以這樣說: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貸,整個北魏進入了超前消費模式,於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領導之下,北魏的實力突飛猛進;

元恪藉助這股突飛猛進的勢頭,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北魏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而到了胡靈太后時期,高利貸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貴族們已經長大,北魏政府必須開始還債!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可問題是:北魏中央政府怎麼可能消化這麼多貴族呢?哪有這麼多官位給他們呢?

在這種背景下,名臣崔光制訂了新的人事制度,簡單地說就四個字:“論資排輩”。

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輕蔑一笑:這種水平的人還敢稱名臣?

事實上,崔光絕對是北魏末期的一流名臣,因為他的道德和才能都是一流的,也是受到眾人認可的。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眾人認可的人,居然也只能制訂出如此可笑的人事政策,當時的情形有多複雜,大家可想而知。

崔光制訂的人事制度一出臺,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可胡靈太后思來想去,發現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最後還是隻能這麼辦。

不能公然拒絕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拓跋宏的既定國策。如果胡靈太后膽敢否定這一政策,只能證明她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不能全盤接受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北魏的確家大業大,但如果養了這麼一大群蝗蟲,再大的家業都要被他們啃光。

一個男人生兩個兒子,未來要再安排兩個官位給兒子;兩個兒子生四個孫子,未來還要再安排四個官位給孫子。生三個呢?生四個呢?學過平方差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有多可怕,什麼帝國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呢?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帝國執政者,當你面對這樣一群堪比蝗蟲的貴族,鋪天蓋地的朝你飛奔而來,你想怎麼做?你能怎麼做?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考驗你的邏輯能力,第二個問題考驗你的執行能力,第三個問題考驗你的政治手段。想清楚之後,我不認為有誰能比崔光和胡靈太后做得更好。

這種“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雖然可笑而愚蠢,但它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北魏的危機,但也只能緩解,卻無法解決。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這種把人按照出身分層次的做法,固然是兩晉南北朝特有的陋習,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統來劃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後必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

帝謂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也。”——《資治通鑑》·齊紀六

貴族之所以被稱為貴族,一是他祖上為國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餘蔭;二是貴族的數量稀少,就算他們瞎折騰,也頂多當個紈絝子弟而已,對國家的危害不會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大力削弱強勢貴族的影響力,並將之轉移給皇族和普通官員,形成資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權。

所謂的集權,並不是把所有權力都歸於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謂的集權,是提高皇權的影響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資源”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只要達成這個目的,皇帝的集權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元恪開啟了戰爭模式。整個北魏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幾乎年年征戰。在這種背景下,集權更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這兩代“大有為之君”的通力協作,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已經被養得肥碩無比。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不可能威脅皇權,但整個上層社會也已經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當你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開足馬力努力奮鬥,而反對你的人則會說你“野心勃勃”;當你沒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混吃等死得過且過,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條連“666”都不會喊的鹹魚。

這種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經過了幾十年的潛移默化,整個洛陽肯定早已被各種貴族及其後代塞滿,整個上層社會暮氣沉沉,大家不是搶著當官就是爭相鬥富,而執政者胡靈太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

如果用一種較為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我們可以這樣說: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貸,整個北魏進入了超前消費模式,於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領導之下,北魏的實力突飛猛進;

元恪藉助這股突飛猛進的勢頭,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北魏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而到了胡靈太后時期,高利貸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貴族們已經長大,北魏政府必須開始還債!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可問題是:北魏中央政府怎麼可能消化這麼多貴族呢?哪有這麼多官位給他們呢?

在這種背景下,名臣崔光制訂了新的人事制度,簡單地說就四個字:“論資排輩”。

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輕蔑一笑:這種水平的人還敢稱名臣?

事實上,崔光絕對是北魏末期的一流名臣,因為他的道德和才能都是一流的,也是受到眾人認可的。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眾人認可的人,居然也只能制訂出如此可笑的人事政策,當時的情形有多複雜,大家可想而知。

崔光制訂的人事制度一出臺,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可胡靈太后思來想去,發現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最後還是隻能這麼辦。

不能公然拒絕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拓跋宏的既定國策。如果胡靈太后膽敢否定這一政策,只能證明她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不能全盤接受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北魏的確家大業大,但如果養了這麼一大群蝗蟲,再大的家業都要被他們啃光。

一個男人生兩個兒子,未來要再安排兩個官位給兒子;兩個兒子生四個孫子,未來還要再安排四個官位給孫子。生三個呢?生四個呢?學過平方差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有多可怕,什麼帝國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呢?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帝國執政者,當你面對這樣一群堪比蝗蟲的貴族,鋪天蓋地的朝你飛奔而來,你想怎麼做?你能怎麼做?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考驗你的邏輯能力,第二個問題考驗你的執行能力,第三個問題考驗你的政治手段。想清楚之後,我不認為有誰能比崔光和胡靈太后做得更好。

這種“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雖然可笑而愚蠢,但它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北魏的危機,但也只能緩解,卻無法解決。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在“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出臺之前,司空祭酒張仲瑀還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把所有的升遷機會都留給洛陽的官二代們。而且理由找得也很符合當時的政治正確:那幫丘八憑什麼和高貴的貴族們平起平坐呢?

魏徵西將軍平陸文侯張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資治通鑑》·樑紀五

可就在張仲瑀提出這個意見後不久,他全家都遭了大禍。軍人們聯合起來,放火把張仲瑀家的房子燒了。張仲瑀的哥哥被困在房子裡活活燒死,張仲瑀的父親被打成重傷不治身亡,張仲瑀倖存,卻也身受重傷。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動地,焚其第舍。始均逾垣走,復還拜賊,請其父命,賊就毆擊,生投之火中。仲瑀重傷走免,彝僅有餘息,再宿而死,遠近震駭。——《資治通鑑》·樑紀五

這個消息足夠駭人聽聞了,帝國官員居然如此沒有安全感,大家都在等著,看看執政官胡靈太后會怎麼處置這幾個膽大妄為的軍人。

胡靈太后的做法卻是懲治首惡,脅從不問。總而言之一句話:和稀泥了事。而張仲瑀的建議也被無限期擱置,沒人敢再提。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凶強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窮治。——《資治通鑑》·樑紀五

很多人據此判斷:胡靈太后無能,才導致這件事沒能被很好的處理。可如果瞭解當時的大環境,會發現胡靈太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胡靈太后在執政期間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在為孝文帝拓跋宏和宣武帝元恪收拾爛攤子。

軍人火燒張仲瑀家的房子,只是怨恨他罔顧軍人利益,絕不是要反政府。如果胡靈太后對他們的行為追查到底,本身就是自討沒趣的行為。因為追根究底,誰敢明目張膽地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呢?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這種把人按照出身分層次的做法,固然是兩晉南北朝特有的陋習,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統來劃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後必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

帝謂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也。”——《資治通鑑》·齊紀六

貴族之所以被稱為貴族,一是他祖上為國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餘蔭;二是貴族的數量稀少,就算他們瞎折騰,也頂多當個紈絝子弟而已,對國家的危害不會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大力削弱強勢貴族的影響力,並將之轉移給皇族和普通官員,形成資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權。

所謂的集權,並不是把所有權力都歸於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謂的集權,是提高皇權的影響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資源”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只要達成這個目的,皇帝的集權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元恪開啟了戰爭模式。整個北魏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幾乎年年征戰。在這種背景下,集權更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這兩代“大有為之君”的通力協作,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已經被養得肥碩無比。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不可能威脅皇權,但整個上層社會也已經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當你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開足馬力努力奮鬥,而反對你的人則會說你“野心勃勃”;當你沒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混吃等死得過且過,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條連“666”都不會喊的鹹魚。

這種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經過了幾十年的潛移默化,整個洛陽肯定早已被各種貴族及其後代塞滿,整個上層社會暮氣沉沉,大家不是搶著當官就是爭相鬥富,而執政者胡靈太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

如果用一種較為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我們可以這樣說: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貸,整個北魏進入了超前消費模式,於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領導之下,北魏的實力突飛猛進;

元恪藉助這股突飛猛進的勢頭,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北魏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而到了胡靈太后時期,高利貸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貴族們已經長大,北魏政府必須開始還債!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可問題是:北魏中央政府怎麼可能消化這麼多貴族呢?哪有這麼多官位給他們呢?

在這種背景下,名臣崔光制訂了新的人事制度,簡單地說就四個字:“論資排輩”。

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輕蔑一笑:這種水平的人還敢稱名臣?

事實上,崔光絕對是北魏末期的一流名臣,因為他的道德和才能都是一流的,也是受到眾人認可的。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眾人認可的人,居然也只能制訂出如此可笑的人事政策,當時的情形有多複雜,大家可想而知。

崔光制訂的人事制度一出臺,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可胡靈太后思來想去,發現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最後還是隻能這麼辦。

不能公然拒絕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拓跋宏的既定國策。如果胡靈太后膽敢否定這一政策,只能證明她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不能全盤接受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北魏的確家大業大,但如果養了這麼一大群蝗蟲,再大的家業都要被他們啃光。

一個男人生兩個兒子,未來要再安排兩個官位給兒子;兩個兒子生四個孫子,未來還要再安排四個官位給孫子。生三個呢?生四個呢?學過平方差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有多可怕,什麼帝國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呢?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帝國執政者,當你面對這樣一群堪比蝗蟲的貴族,鋪天蓋地的朝你飛奔而來,你想怎麼做?你能怎麼做?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考驗你的邏輯能力,第二個問題考驗你的執行能力,第三個問題考驗你的政治手段。想清楚之後,我不認為有誰能比崔光和胡靈太后做得更好。

這種“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雖然可笑而愚蠢,但它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北魏的危機,但也只能緩解,卻無法解決。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在“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出臺之前,司空祭酒張仲瑀還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把所有的升遷機會都留給洛陽的官二代們。而且理由找得也很符合當時的政治正確:那幫丘八憑什麼和高貴的貴族們平起平坐呢?

魏徵西將軍平陸文侯張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資治通鑑》·樑紀五

可就在張仲瑀提出這個意見後不久,他全家都遭了大禍。軍人們聯合起來,放火把張仲瑀家的房子燒了。張仲瑀的哥哥被困在房子裡活活燒死,張仲瑀的父親被打成重傷不治身亡,張仲瑀倖存,卻也身受重傷。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動地,焚其第舍。始均逾垣走,復還拜賊,請其父命,賊就毆擊,生投之火中。仲瑀重傷走免,彝僅有餘息,再宿而死,遠近震駭。——《資治通鑑》·樑紀五

這個消息足夠駭人聽聞了,帝國官員居然如此沒有安全感,大家都在等著,看看執政官胡靈太后會怎麼處置這幾個膽大妄為的軍人。

胡靈太后的做法卻是懲治首惡,脅從不問。總而言之一句話:和稀泥了事。而張仲瑀的建議也被無限期擱置,沒人敢再提。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凶強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窮治。——《資治通鑑》·樑紀五

很多人據此判斷:胡靈太后無能,才導致這件事沒能被很好的處理。可如果瞭解當時的大環境,會發現胡靈太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胡靈太后在執政期間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在為孝文帝拓跋宏和宣武帝元恪收拾爛攤子。

軍人火燒張仲瑀家的房子,只是怨恨他罔顧軍人利益,絕不是要反政府。如果胡靈太后對他們的行為追查到底,本身就是自討沒趣的行為。因為追根究底,誰敢明目張膽地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呢?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就在軍人鬧事的五年之後,北魏邊軍搞了一個更大的新聞:北方六鎮集體叛亂,史稱“六鎮之亂”。

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六鎮的叛亂其實早有預兆,廣陽王元深曾在報告中指出:邊境的人只能當小吏,而留在洛陽的人卻能當大官,所以很多人都逃離六鎮。

本鎮驅使,但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同族留京師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即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資治通鑑》·樑紀六

根據元深的報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拓跋宏遷都的時候,應該考慮過北部地區的安定問題,所以有相當一部分貴族和士人留在了六鎮。

可隨著洛陽城貴族暴增,使得北魏其他地區的選拔途徑被堵塞,以至於想當官的人都得削減腦袋往洛陽擠,繼續留在當地的基本都是沒有門路的人。

六鎮叛亂並不是由高級長官領銜進行的,而是底層兵士聚眾殺死高級長官之後的行為。這隻能證明一點:當時真是“官逼民反”。

雖然領銜叛亂的人並不是什麼底層百姓,但他們居然可以聚眾殺死長官,這說明底層對現有統治秩序強烈不滿。否則,底層很難齊心做出這種以下犯上的事。

北魏的衰亡是從六鎮叛亂開始的,這是北魏末年最早發生叛亂的地方,因為北魏的軍政重心南移,無法繼續保持對北部邊境的控制力度。

而隨著洛陽城內貴族數量的暴增,其他地區的選拔途徑被堵塞,當地貴族和士人紛紛逃離,留下的都是充滿尚武精神、崇尚好勇鬥狠的利益群體。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這一帶最先發生了混亂。

對於任何一個正常國家而言,孤立的叛亂都只是疥癬之疾,隨手就能平定。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通常都可以集全國之力壓制叛亂。

但如果某一地區的叛亂並不是孤立的,反而是一根導火索,那事情就比較嚴重了。因為這種叛亂必然會導致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烽煙四起,國家想要集全國之力壓制叛亂會變得非常困難,而且通常是此起彼伏無休無止,使得國家機器運轉失靈,最終黯然倒塌。

對於鎮壓六鎮叛亂,北魏可謂是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向死敵柔然求援。但事已至此,北魏大勢已去,參與叛亂的人越來越多。

這種叛亂並不是某位野心家推動的,所以他的生機必然會源源不絕。北魏或許能夠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勝利,卻依然只能發現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叛亂分子越剿越多,叛軍勢力越剿越強。

當爾朱榮進入洛陽的時候,北魏中央政府所能真正掌控的區域,大概只剩下以洛陽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了。

這也是爾朱榮敢於在大肆殺戮的原因之一,因為此時的北魏早已是一個空殼,那幫壟斷仕途的官二代們就是一群活廢物。

此時的爾朱榮並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反而更像是一個行俠仗義的江湖大俠。當大家期盼著爾朱榮會做些什麼的時候,爾朱榮並沒有令大家失望:先是把胡靈太后和她立的傀儡皇帝扔進黃河,然後轉頭對著那一堆人形蝗蟲大砍大殺。

整個帝國對此只有震驚和欣喜,卻沒有憤怒和傷心。犯下滔天大罪的爾朱榮並沒有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反而成為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人物。大多數叛亂者見到爾朱榮,就像水滸好漢見到了“及時雨”宋江哥哥,納頭便拜。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這種把人按照出身分層次的做法,固然是兩晉南北朝特有的陋習,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統來劃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後必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

帝謂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也。”——《資治通鑑》·齊紀六

貴族之所以被稱為貴族,一是他祖上為國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餘蔭;二是貴族的數量稀少,就算他們瞎折騰,也頂多當個紈絝子弟而已,對國家的危害不會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大力削弱強勢貴族的影響力,並將之轉移給皇族和普通官員,形成資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權。

所謂的集權,並不是把所有權力都歸於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謂的集權,是提高皇權的影響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資源”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只要達成這個目的,皇帝的集權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元恪開啟了戰爭模式。整個北魏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幾乎年年征戰。在這種背景下,集權更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這兩代“大有為之君”的通力協作,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已經被養得肥碩無比。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不可能威脅皇權,但整個上層社會也已經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當你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開足馬力努力奮鬥,而反對你的人則會說你“野心勃勃”;當你沒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混吃等死得過且過,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條連“666”都不會喊的鹹魚。

這種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經過了幾十年的潛移默化,整個洛陽肯定早已被各種貴族及其後代塞滿,整個上層社會暮氣沉沉,大家不是搶著當官就是爭相鬥富,而執政者胡靈太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

如果用一種較為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我們可以這樣說: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貸,整個北魏進入了超前消費模式,於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領導之下,北魏的實力突飛猛進;

元恪藉助這股突飛猛進的勢頭,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北魏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而到了胡靈太后時期,高利貸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貴族們已經長大,北魏政府必須開始還債!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可問題是:北魏中央政府怎麼可能消化這麼多貴族呢?哪有這麼多官位給他們呢?

在這種背景下,名臣崔光制訂了新的人事制度,簡單地說就四個字:“論資排輩”。

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輕蔑一笑:這種水平的人還敢稱名臣?

事實上,崔光絕對是北魏末期的一流名臣,因為他的道德和才能都是一流的,也是受到眾人認可的。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眾人認可的人,居然也只能制訂出如此可笑的人事政策,當時的情形有多複雜,大家可想而知。

崔光制訂的人事制度一出臺,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可胡靈太后思來想去,發現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最後還是隻能這麼辦。

不能公然拒絕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拓跋宏的既定國策。如果胡靈太后膽敢否定這一政策,只能證明她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不能全盤接受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北魏的確家大業大,但如果養了這麼一大群蝗蟲,再大的家業都要被他們啃光。

一個男人生兩個兒子,未來要再安排兩個官位給兒子;兩個兒子生四個孫子,未來還要再安排四個官位給孫子。生三個呢?生四個呢?學過平方差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有多可怕,什麼帝國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呢?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帝國執政者,當你面對這樣一群堪比蝗蟲的貴族,鋪天蓋地的朝你飛奔而來,你想怎麼做?你能怎麼做?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考驗你的邏輯能力,第二個問題考驗你的執行能力,第三個問題考驗你的政治手段。想清楚之後,我不認為有誰能比崔光和胡靈太后做得更好。

這種“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雖然可笑而愚蠢,但它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北魏的危機,但也只能緩解,卻無法解決。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在“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出臺之前,司空祭酒張仲瑀還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把所有的升遷機會都留給洛陽的官二代們。而且理由找得也很符合當時的政治正確:那幫丘八憑什麼和高貴的貴族們平起平坐呢?

魏徵西將軍平陸文侯張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資治通鑑》·樑紀五

可就在張仲瑀提出這個意見後不久,他全家都遭了大禍。軍人們聯合起來,放火把張仲瑀家的房子燒了。張仲瑀的哥哥被困在房子裡活活燒死,張仲瑀的父親被打成重傷不治身亡,張仲瑀倖存,卻也身受重傷。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動地,焚其第舍。始均逾垣走,復還拜賊,請其父命,賊就毆擊,生投之火中。仲瑀重傷走免,彝僅有餘息,再宿而死,遠近震駭。——《資治通鑑》·樑紀五

這個消息足夠駭人聽聞了,帝國官員居然如此沒有安全感,大家都在等著,看看執政官胡靈太后會怎麼處置這幾個膽大妄為的軍人。

胡靈太后的做法卻是懲治首惡,脅從不問。總而言之一句話:和稀泥了事。而張仲瑀的建議也被無限期擱置,沒人敢再提。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凶強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窮治。——《資治通鑑》·樑紀五

很多人據此判斷:胡靈太后無能,才導致這件事沒能被很好的處理。可如果瞭解當時的大環境,會發現胡靈太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胡靈太后在執政期間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在為孝文帝拓跋宏和宣武帝元恪收拾爛攤子。

軍人火燒張仲瑀家的房子,只是怨恨他罔顧軍人利益,絕不是要反政府。如果胡靈太后對他們的行為追查到底,本身就是自討沒趣的行為。因為追根究底,誰敢明目張膽地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呢?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就在軍人鬧事的五年之後,北魏邊軍搞了一個更大的新聞:北方六鎮集體叛亂,史稱“六鎮之亂”。

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六鎮的叛亂其實早有預兆,廣陽王元深曾在報告中指出:邊境的人只能當小吏,而留在洛陽的人卻能當大官,所以很多人都逃離六鎮。

本鎮驅使,但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同族留京師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即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資治通鑑》·樑紀六

根據元深的報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拓跋宏遷都的時候,應該考慮過北部地區的安定問題,所以有相當一部分貴族和士人留在了六鎮。

可隨著洛陽城貴族暴增,使得北魏其他地區的選拔途徑被堵塞,以至於想當官的人都得削減腦袋往洛陽擠,繼續留在當地的基本都是沒有門路的人。

六鎮叛亂並不是由高級長官領銜進行的,而是底層兵士聚眾殺死高級長官之後的行為。這隻能證明一點:當時真是“官逼民反”。

雖然領銜叛亂的人並不是什麼底層百姓,但他們居然可以聚眾殺死長官,這說明底層對現有統治秩序強烈不滿。否則,底層很難齊心做出這種以下犯上的事。

北魏的衰亡是從六鎮叛亂開始的,這是北魏末年最早發生叛亂的地方,因為北魏的軍政重心南移,無法繼續保持對北部邊境的控制力度。

而隨著洛陽城內貴族數量的暴增,其他地區的選拔途徑被堵塞,當地貴族和士人紛紛逃離,留下的都是充滿尚武精神、崇尚好勇鬥狠的利益群體。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這一帶最先發生了混亂。

對於任何一個正常國家而言,孤立的叛亂都只是疥癬之疾,隨手就能平定。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通常都可以集全國之力壓制叛亂。

但如果某一地區的叛亂並不是孤立的,反而是一根導火索,那事情就比較嚴重了。因為這種叛亂必然會導致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烽煙四起,國家想要集全國之力壓制叛亂會變得非常困難,而且通常是此起彼伏無休無止,使得國家機器運轉失靈,最終黯然倒塌。

對於鎮壓六鎮叛亂,北魏可謂是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向死敵柔然求援。但事已至此,北魏大勢已去,參與叛亂的人越來越多。

這種叛亂並不是某位野心家推動的,所以他的生機必然會源源不絕。北魏或許能夠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勝利,卻依然只能發現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叛亂分子越剿越多,叛軍勢力越剿越強。

當爾朱榮進入洛陽的時候,北魏中央政府所能真正掌控的區域,大概只剩下以洛陽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了。

這也是爾朱榮敢於在大肆殺戮的原因之一,因為此時的北魏早已是一個空殼,那幫壟斷仕途的官二代們就是一群活廢物。

此時的爾朱榮並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反而更像是一個行俠仗義的江湖大俠。當大家期盼著爾朱榮會做些什麼的時候,爾朱榮並沒有令大家失望:先是把胡靈太后和她立的傀儡皇帝扔進黃河,然後轉頭對著那一堆人形蝗蟲大砍大殺。

整個帝國對此只有震驚和欣喜,卻沒有憤怒和傷心。犯下滔天大罪的爾朱榮並沒有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反而成為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人物。大多數叛亂者見到爾朱榮,就像水滸好漢見到了“及時雨”宋江哥哥,納頭便拜。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巔峰時期的北魏疆域大概有230多萬平方公里,北至河套(內蒙古),南至江淮,東至渤海,西至流沙(中亞)。可只過了一年時間,爾朱榮就成為了這偌大帝國當之無愧的霸主。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魏的滅亡絕不是胡靈太后一個人造成的,因為她根本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弄出一個如此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很多人認為:爾朱榮之所以進京,全怪胡靈太后毒殺孝明帝元詡,才捅了這麼一個天大的簍子。

這事到底是真是假還兩說,就算胡靈太后真的毒殺了元詡,那又怎麼樣呢?此時的北魏早已搖搖欲墜,只是缺一個推手而已。

胡靈太后之所以會變得臭名昭著,不過是因為胡靈太后是亡國太后,史書習慣性地以成敗論英雄而已。真要清算北魏的滅亡原因,主要責任還在於明君魏孝文帝拓跋宏。

"

公元528年,北魏軍閥爾朱榮藉口孝明帝元詡被胡靈太后毒殺,打著為元詡報仇的旗幟殺進北魏國都洛陽。

爾朱榮大軍進京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爾朱榮直接把胡靈太后以及幼帝元釗扔進黃河。

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資治通鑑》·樑紀八

不管胡靈太后犯了什麼錯,爾朱榮作為臣子都無權擅行殺戮。元釗已經正式登基,作為臣子弒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別提當時的元釗只有兩歲多,這孩子能有多邪惡?

當初的董卓也只是廢掉漢少帝劉辨,名聲立刻變得迎風臭十里,更是引來了十八路關東聯軍討董。現在的爾朱榮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進黃河,卻只濺起陣陣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亂臣賊子,那麼爾朱榮是什麼呢?

二、爾朱榮進入都城之後,大肆屠殺中央政府的達官顯貴。

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資治通鑑》·樑紀八

這件事更是令人難以想象,據《北史》和《魏書》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一千三百多人;據《資治通鑑》記載,被爾朱榮軍隊殺死的達官顯貴有兩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殺光。這些人裡面既有漢化的鮮卑貴族,也有漢人貴族。

王衍等西晉名臣被石勒活埋,當時就有人痛罵石勒,說他褻瀆名士,活該得不了天下。現在的爾朱榮殺了幾千個達官顯貴,當時竟然無人聲討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後,爾朱榮更是大權獨攬,北魏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該得不了天下,那麼爾朱榮的大權獨攬又該怎麼解釋呢?

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結論很簡單,自然是因為爾朱榮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這種無腦莽夫強太多了。

可真實的原因顯然不是如此,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太皇太后胡氏(胡靈太后)和幼帝元釗並不受人待見,而洛陽城那幫達官顯貴被殺,更是沒人覺得他們冤枉。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這種把人按照出身分層次的做法,固然是兩晉南北朝特有的陋習,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統來劃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後必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

帝謂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門;朕以為不爾。何者?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此殊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復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為三公。正恐賢才難得,不可止為一人渾我典制也。”——《資治通鑑》·齊紀六

貴族之所以被稱為貴族,一是他祖上為國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餘蔭;二是貴族的數量稀少,就算他們瞎折騰,也頂多當個紈絝子弟而已,對國家的危害不會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大力削弱強勢貴族的影響力,並將之轉移給皇族和普通官員,形成資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權。

所謂的集權,並不是把所有權力都歸於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謂的集權,是提高皇權的影響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資源”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只要達成這個目的,皇帝的集權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後,他的繼承人元恪開啟了戰爭模式。整個北魏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幾乎年年征戰。在這種背景下,集權更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這兩代“大有為之君”的通力協作,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已經被養得肥碩無比。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不可能威脅皇權,但整個上層社會也已經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當你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開足馬力努力奮鬥,而反對你的人則會說你“野心勃勃”;當你沒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你會混吃等死得過且過,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條連“666”都不會喊的鹹魚。

這種後果是非常可怕的,經過了幾十年的潛移默化,整個洛陽肯定早已被各種貴族及其後代塞滿,整個上層社會暮氣沉沉,大家不是搶著當官就是爭相鬥富,而執政者胡靈太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導致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

如果用一種較為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我們可以這樣說: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貸,整個北魏進入了超前消費模式,於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領導之下,北魏的實力突飛猛進;

元恪藉助這股突飛猛進的勢頭,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北魏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而到了胡靈太后時期,高利貸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貴族們已經長大,北魏政府必須開始還債!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可問題是:北魏中央政府怎麼可能消化這麼多貴族呢?哪有這麼多官位給他們呢?

在這種背景下,名臣崔光制訂了新的人事制度,簡單地說就四個字:“論資排輩”。

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輕蔑一笑:這種水平的人還敢稱名臣?

事實上,崔光絕對是北魏末期的一流名臣,因為他的道德和才能都是一流的,也是受到眾人認可的。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眾人認可的人,居然也只能制訂出如此可笑的人事政策,當時的情形有多複雜,大家可想而知。

崔光制訂的人事制度一出臺,整個北魏的上層社會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可胡靈太后思來想去,發現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最後還是隻能這麼辦。

不能公然拒絕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拓跋宏的既定國策。如果胡靈太后膽敢否定這一政策,只能證明她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不能全盤接受貴族們的要求,因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北魏的確家大業大,但如果養了這麼一大群蝗蟲,再大的家業都要被他們啃光。

一個男人生兩個兒子,未來要再安排兩個官位給兒子;兩個兒子生四個孫子,未來還要再安排四個官位給孫子。生三個呢?生四個呢?學過平方差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有多可怕,什麼帝國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呢?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帝國執政者,當你面對這樣一群堪比蝗蟲的貴族,鋪天蓋地的朝你飛奔而來,你想怎麼做?你能怎麼做?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考驗你的邏輯能力,第二個問題考驗你的執行能力,第三個問題考驗你的政治手段。想清楚之後,我不認為有誰能比崔光和胡靈太后做得更好。

這種“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雖然可笑而愚蠢,但它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北魏的危機,但也只能緩解,卻無法解決。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在“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出臺之前,司空祭酒張仲瑀還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把所有的升遷機會都留給洛陽的官二代們。而且理由找得也很符合當時的政治正確:那幫丘八憑什麼和高貴的貴族們平起平坐呢?

魏徵西將軍平陸文侯張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削選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資治通鑑》·樑紀五

可就在張仲瑀提出這個意見後不久,他全家都遭了大禍。軍人們聯合起來,放火把張仲瑀家的房子燒了。張仲瑀的哥哥被困在房子裡活活燒死,張仲瑀的父親被打成重傷不治身亡,張仲瑀倖存,卻也身受重傷。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動地,焚其第舍。始均逾垣走,復還拜賊,請其父命,賊就毆擊,生投之火中。仲瑀重傷走免,彝僅有餘息,再宿而死,遠近震駭。——《資治通鑑》·樑紀五

這個消息足夠駭人聽聞了,帝國官員居然如此沒有安全感,大家都在等著,看看執政官胡靈太后會怎麼處置這幾個膽大妄為的軍人。

胡靈太后的做法卻是懲治首惡,脅從不問。總而言之一句話:和稀泥了事。而張仲瑀的建議也被無限期擱置,沒人敢再提。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凶強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窮治。——《資治通鑑》·樑紀五

很多人據此判斷:胡靈太后無能,才導致這件事沒能被很好的處理。可如果瞭解當時的大環境,會發現胡靈太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胡靈太后在執政期間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在為孝文帝拓跋宏和宣武帝元恪收拾爛攤子。

軍人火燒張仲瑀家的房子,只是怨恨他罔顧軍人利益,絕不是要反政府。如果胡靈太后對他們的行為追查到底,本身就是自討沒趣的行為。因為追根究底,誰敢明目張膽地堵死軍人進入中央政府的門路呢?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就在軍人鬧事的五年之後,北魏邊軍搞了一個更大的新聞:北方六鎮集體叛亂,史稱“六鎮之亂”。

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六鎮的叛亂其實早有預兆,廣陽王元深曾在報告中指出:邊境的人只能當小吏,而留在洛陽的人卻能當大官,所以很多人都逃離六鎮。

本鎮驅使,但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同族留京師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即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資治通鑑》·樑紀六

根據元深的報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拓跋宏遷都的時候,應該考慮過北部地區的安定問題,所以有相當一部分貴族和士人留在了六鎮。

可隨著洛陽城貴族暴增,使得北魏其他地區的選拔途徑被堵塞,以至於想當官的人都得削減腦袋往洛陽擠,繼續留在當地的基本都是沒有門路的人。

六鎮叛亂並不是由高級長官領銜進行的,而是底層兵士聚眾殺死高級長官之後的行為。這隻能證明一點:當時真是“官逼民反”。

雖然領銜叛亂的人並不是什麼底層百姓,但他們居然可以聚眾殺死長官,這說明底層對現有統治秩序強烈不滿。否則,底層很難齊心做出這種以下犯上的事。

北魏的衰亡是從六鎮叛亂開始的,這是北魏末年最早發生叛亂的地方,因為北魏的軍政重心南移,無法繼續保持對北部邊境的控制力度。

而隨著洛陽城內貴族數量的暴增,其他地區的選拔途徑被堵塞,當地貴族和士人紛紛逃離,留下的都是充滿尚武精神、崇尚好勇鬥狠的利益群體。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這一帶最先發生了混亂。

對於任何一個正常國家而言,孤立的叛亂都只是疥癬之疾,隨手就能平定。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通常都可以集全國之力壓制叛亂。

但如果某一地區的叛亂並不是孤立的,反而是一根導火索,那事情就比較嚴重了。因為這種叛亂必然會導致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烽煙四起,國家想要集全國之力壓制叛亂會變得非常困難,而且通常是此起彼伏無休無止,使得國家機器運轉失靈,最終黯然倒塌。

對於鎮壓六鎮叛亂,北魏可謂是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向死敵柔然求援。但事已至此,北魏大勢已去,參與叛亂的人越來越多。

這種叛亂並不是某位野心家推動的,所以他的生機必然會源源不絕。北魏或許能夠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勝利,卻依然只能發現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叛亂分子越剿越多,叛軍勢力越剿越強。

當爾朱榮進入洛陽的時候,北魏中央政府所能真正掌控的區域,大概只剩下以洛陽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了。

這也是爾朱榮敢於在大肆殺戮的原因之一,因為此時的北魏早已是一個空殼,那幫壟斷仕途的官二代們就是一群活廢物。

此時的爾朱榮並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反而更像是一個行俠仗義的江湖大俠。當大家期盼著爾朱榮會做些什麼的時候,爾朱榮並沒有令大家失望:先是把胡靈太后和她立的傀儡皇帝扔進黃河,然後轉頭對著那一堆人形蝗蟲大砍大殺。

整個帝國對此只有震驚和欣喜,卻沒有憤怒和傷心。犯下滔天大罪的爾朱榮並沒有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反而成為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人物。大多數叛亂者見到爾朱榮,就像水滸好漢見到了“及時雨”宋江哥哥,納頭便拜。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巔峰時期的北魏疆域大概有230多萬平方公里,北至河套(內蒙古),南至江淮,東至渤海,西至流沙(中亞)。可只過了一年時間,爾朱榮就成為了這偌大帝國當之無愧的霸主。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魏的滅亡絕不是胡靈太后一個人造成的,因為她根本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弄出一個如此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很多人認為:爾朱榮之所以進京,全怪胡靈太后毒殺孝明帝元詡,才捅了這麼一個天大的簍子。

這事到底是真是假還兩說,就算胡靈太后真的毒殺了元詡,那又怎麼樣呢?此時的北魏早已搖搖欲墜,只是缺一個推手而已。

胡靈太后之所以會變得臭名昭著,不過是因為胡靈太后是亡國太后,史書習慣性地以成敗論英雄而已。真要清算北魏的滅亡原因,主要責任還在於明君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滅亡啟示錄: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