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魏的宮廷,大家總能想到一個著名的制度——“子貴母死制”。

這個制度的意思就是說:皇子一旦被確立為儲君(太子),他的生母就必須被賜死。這項制度據說是西漢時期的漢武帝發明的,在北魏發揚光大。

專權太后層出不窮,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有什麼用?


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制度,恐怕都會同情北魏的宮廷女子,因為她們真是太不幸了。在嚴格實行“子貴母死制”的北魏,宮廷勢力一定非常弱小。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在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歷史中,就屬北魏的宮廷勢力最強大。

其他國家的內訌,通常都是皇族之間搞全武行,豪門士族和皇族互相看不順眼,地方軍閥沐猴而冠等等…可在北魏,上述內訌都不算什麼主要矛盾,因為北魏的內訌一直都是由宮廷勢力唱主角,宮廷鬥爭也最為殘酷。如果把北魏的宮廷鬥爭內容抹去,整個北魏史恐怕立刻就會變得殘缺不全。

北魏的後宮,實際上就是各大利益集團博弈的場所。後宮女人的地位,通常不是由她們的美貌與溫柔所決定,而是由她們背後的利益集團所決定。

專權太后層出不窮,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有什麼用?


北魏皇帝是如何選皇后的呢?據說是通過天意來決定。具體方法就是通過鑄金人的方式,決定由誰來當皇后。

又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手鑄金人,以成者為吉,不成則不得立也。——《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完全不靠譜。

你說你有天意,但只要我比你強,我就能提刀剁了你,這個時候我就想問一句,天意在哪?

對於皇后這種重要的位置,哪個利益集團都會拼命爭取。最終能夠成為皇后的,必然是群體博弈中的勝利者。這個所謂的天意,其實和所謂的民意差不多,不過是政治鬥爭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政治就是政治,它從來就不是童話。無論是天意還是民意,實際上都是利益博弈的產物。

如果你認為利益博弈的結果代表罪惡,那麼無論是天意還是民意,都只能老老實實地為罪惡代言。

如果你認為利益博弈的結果代表正義,那麼無論是天意還是民意,也只能老老實實地為正義代言。

可對於政治人物而言,所謂的“正義”與“邪惡”則是最為膚淺幼稚的評價了。

專權太后層出不窮,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有什麼用?


回過頭來繼續說“子貴母死制”,據說:早在拓跋珪時代,這種制度就出現了,其後愈演愈烈,以至於權傾朝野的太后接二連三地出現。

我做過一個統計:從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稱帝,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稱帝,共歷時361年。

在這361年中,主流國家大概出現了30個。西晉滅亡之前,有魏、蜀、吳和西晉;西晉滅亡之後,南方有東晉、劉宋、南齊、南樑和南陳;北方有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北燕、南燕、前秦、後秦、西秦、夏、前涼、後涼、西涼、北涼、南涼、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

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在如此複雜的環境裡,曾出現過兩個半的專權太后。

一個是北魏馮太后,另一個是北魏胡靈太后,那半個是北魏前身的代國王后惟氏,也被北魏追尊為皇后。兩個半的專權太后都來自北魏(或前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如果北魏的“子貴母死制”真是為了防止太后專權,那我們只能無奈地感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縱觀兩晉南北朝這三百餘年,沒有哪個國家像北魏這樣使用“子貴母死制”,卻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太后如此專權霸道。

縱觀兩晉南北朝這三百餘年,皇權的神聖性早已蕩然無存,亂臣賊子成群結隊地出現,殺父、殺子殺兄弟成為家常便飯。

作為一個統治者,生活在這樣一個亂世,拓跋珪有足夠多的理由來捍衛自己來之不易的皇帝寶座,可唯獨這個“子貴母死制”,那真是一點存在的理由都沒有。

從嚴格意義上講,北魏只有八位實權皇帝,孝明帝元詡之後的那些皇帝,無一例外全部都是軍閥手中的傀儡。我們來大致分析一下這八位實權皇帝的生母之死,看看這所謂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專權太后層出不窮,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有什麼用?


北魏第一代實權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珪,他的母親賀太后是正常死亡,肯定與“子貴母死制”無關。

後以觚不返,憂念寢疾,皇始元年崩,時年四十六,祔葬於盛樂金陵。——《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北魏第二代實權皇帝是明元帝拓跋嗣,他的母親劉貴人被拓跋珪賜死,名義上是因為“子貴母死制”,這是拓跋珪的決定,可以算作“子貴母死制”的第一個受害者。

魏故事,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太祖末年,後以舊法薨。——《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北魏第三代實權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燾,他的母親杜貴嬪死於公元420年,而拓跋燾直到公元422年才被立為太子,可見杜貴嬪之死與“子貴母死制”毫無關係。

泰常五年薨,諡曰密貴嬪,葬雲中金陵。——《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北魏第四代實權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因為拓跋燾和拓跋餘先後死於非命,所以拓跋濬是在一片混亂中被擁立為皇帝的。當拓跋濬成為皇帝之後,他的母親恭皇后閭氏還活著,但沒過多久就死了。

有人說恭皇后閭氏死於“子貴母死制”,其實這種說法未必正確,因為史書雖然沒有對恭皇后閭氏的死因做過多說明。

真君元年,生高宗。世祖末年薨。——《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北魏第五代實權皇帝是獻文帝拓跋弘,拓跋弘的母親元皇后李氏雖然名義上死於“子貴母死制”,實際上則明顯死於宮廷鬥爭。這個倒黴女人的死亡,絕不是為了限制太后專權,反而鞏固了太后的權力。殺死了李貴人之後,馮太后更加肆無忌憚了。

太安二年,太后令依故事,令後具條記在南兄弟及引所結宗兄洪之,悉以付託。臨訣,每一稱兄弟,輒拊胸慟泣,遂薨。——《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北魏第六代實權皇帝是孝文帝拓跋宏,他的母親思皇后李氏,和元皇后李氏的死因大同小異,這裡不多展開。有意思的是拓跋宏是拓跋弘的兒子,拓跋弘的母親姓李,拓跋宏的母親也姓李。

顯祖即位,為夫人,生高祖。皇興三年薨,上下莫不悼惜。——《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我來簡短概括一下,從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的角度來看:奶奶是元皇后李氏,父親是拓跋宏,媽媽是思皇后李氏。奶奶和媽媽都是因“子貴母死制”而死,但和這項制度的初衷完全不符,只是馮太后專權的犧牲品。

北魏第七代實權皇帝是宣武帝元恪,他的母親高照容死於宮廷鬥爭,據說是被拓跋宏的第二任皇后馮潤所殺。但這也只能證明:元恪的母親是非正常死亡,卻絕非死於“子貴母死制”。

後自代如洛陽,暴薨於汲郡之共縣,或雲昭儀遣人賊後也。——《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北魏第八代實權皇帝是孝明帝元詡,元詡的母親就是著名的胡靈太后,她最終被爾朱榮所殺,與“子貴母死制”沒有關係。

榮遣騎拘送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並沉於河。——《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上述八位實權皇帝的母親,只有第二位與“子貴母死制”有關,第四位存疑,第五位和第六位則是馮太后專權的犧牲品,其他四位基本與“子貴母死制”毫無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可以下定論了:所謂的“子貴母死制”雖然不是子虛烏有,但也只在拓跋珪一朝認真施行過一段時間,其後基本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拓跋珪原本寄希望於“子貴母死制”可以消除宮廷的勢力,可當太后專權時,這個“子貴母死制”卻成為了專權太后手中最鋒利的武器,這不正是最大的諷刺嗎?

專權太后層出不窮,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有什麼用?


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拓跋珪之所以會使用這種奇葩的“子貴母死制”,就是希望宮廷勢力能夠作為皇權交接的緩衝。

拓跋珪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學習東漢。只要熟悉東漢歷史的人都該知道,兩漢的專權外戚和強勢太后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然後被宦官收拾掉,新的家族繼續登場。

由於兩晉南北朝時期,科舉制無法大規模實行,想要維持皇權穩定,這個方法還算是比較靠譜的。看看北魏的歷史就知道:無論是馮太后還是胡靈太后,她們雖然權勢滔天,但她們的權勢都來源於皇權,所以她們只能專權,卻不可能替代皇權。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或許會受到專權太后的束縛甚至壓制,但也很少出現血腥內訌。而縱觀兩晉南北朝這三百餘年的歷史,北魏的皇權算是相對穩定的。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慕容垂大力扶持,拓跋珪亂世崛起

拓跋珪後宮紛亂,三個女人一臺戲

段太后被迫自盡,慕容寶揹負罵名

專權太后層出不窮,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到底有什麼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