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 宋徽宗 宋朝 南宋 汝窯 青銅器 政和 擺渡的船 2019-04-09

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窯”,流傳至今的瓷器價值連城。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創新。以瓶為例,當時出現了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蘆瓶、雙耳瓶、五孔瓶、瓜稜瓶、膽瓶、琮瓶等,讓人目不暇接。


北宋瓷器講解


宋瓷的裝飾手法遠遠超過唐代。除利用釉色來裝飾外,還大量運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劃花、畫花、剪紙漏花等技術,使紋飾富於變化。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瓷器講解


汝窯是北宋後期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遺址在河南汝州境內,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據說,宋徽宗“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窯的巧匠實現的。可惜因為宋金戰亂不息,汝窯前後興盛不足20年,傳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彌足珍貴。


北宋瓷器講解


汝窯由於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痕跡留下。器物本身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器形則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


北宋瓷器講解


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潤澤瑩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製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


北宋瓷器講解


官窯是宋徽宗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顧文薦《負睻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葉寘在其《垣齋筆衡》中對北宋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北宋瓷器講解


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北宋瓷器講解


哥窯的確切窯場至今還沒有發現,起源來歷只有從歷史傳說中得出的模糊信息。傳說宋朝時,在浙江龍泉有兩個燒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兩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不過,哥哥的技術要比弟弟的好,於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結果哥哥燒出來的瓷器帶著各式各樣的裂痕,像冰裂,像魚仔紋,卻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也被推到極高的地位,這就是哥窯。其實弟弟燒的瓷器也不差,是歷史上著名的龍泉窯。兩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兩座高峰。據《浙江通志》等記載:“有弟兄兩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精美蓋絕當世。”


北宋瓷器講解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北宋瓷器講解


鈞窯,即鈞臺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影響深刻,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成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隨心所欲控制,後世至今無人能仿造。


北宋瓷器講解


鈞瓷分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之所以會這樣美麗,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產生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因鈞瓷釉層厚,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北宋瓷器講解


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確定的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製的。


北宋瓷器講解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領導人親自下令恢復宋瓷的生產,汝窯和鈞窯都是重點恢復對象。但是,經過一番努力,汝窯和鈞窯的恢復都沒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稱國寶。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計算機技術普及以後,鈞窯和汝窯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現,但是現代的仿品,無論是高級仿品還是國禮級別的禮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北宋瓷器講解



宋瓷有官窯、民窯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窯即國家政府辦的窯,為皇宮、王室生產專用瓷;民窯即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還包括御窯,比如宋徽宗就開辦了御窯廠。北宋滅亡後,宋皇室南移到臨安(今杭州)後,在鳳凰山下也設立官窯。


北宋瓷器講解


北宋以前,官方貢器與民間用具只有粗細之別,並無文野之分,至北宋則發生了明顯轉變——一個朝著清雅、華貴的方向發展,一個朝著粗獷、豪放的道路前進,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以宋代“五大名窯”為例,早期它們都是燒造民間用瓷的普通窯場,但是自從為皇室燒造貢瓷之後,便脫穎而出,其工藝之精湛令各地民窯望塵莫及。其中,鈞瓷的生產最具代表性,當初它僅是河南地區一座燒造民間用瓷的普通窯場,後來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帶建立官窯窯場,並調集民間窯業的優秀工匠,專門為宮廷燒造此種釉色的產品。


北宋瓷器講解


官窯嚴格按照宮廷要求進行生產,在工藝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謂“千中選十,百中選一”。即便是成品後還要再行挑選,產品屬於非商品性質,並嚴禁民間使用。其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窯生產則與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縛,工匠來自民間,生產者要考慮成本,看重的是實用價值,工料就不如官窯那麼講究,生產隨心所欲,產品均供應大眾的日常生活所需。這些瓷器雖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別樣的藝術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


北宋瓷器講解


其實,北宋瓷器的發展,還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窯”有三個都是他開闢的。宋徽宗熱愛藝術,熱愛美。他熱衷於色彩,更熱衷於自然的意境。對於當時宮廷內比較常見的定窯、柴窯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滿。於是,他開始廣泛蒐集天下寶物和各種技術,並在首都東京開闢了官窯。後來,宋徽宗看到汝州燒造的進貢瓷器後很是高興,就在宮廷內開闢了一處窯口。


北宋瓷器講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