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從僅有中小學到大中小學全覆蓋'

"

這幾天,巴城市民王軍正為兒子準備行裝,本月底,他將開車送孩子到成都讀大學。“我爺爺、奶奶都是文盲,父母都只是小學文化,我也只讀了兩年高中,現在家裡出了個大學本科生,心裡特高興。”王軍說,在他爺爺奶奶的時代,讀大學是要被寫進縣誌的,而現在,只要孩子肯讀,就一定能上大學。令王軍感到變化更大的是,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孩子享受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豐富。“我父母讀書的時候,巴城只有幾所學校,現在,巴城從小學到大學,有幾十所學校了。”王軍感慨。

新中國成立後巴中縣初中學校由3所發展到11所

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後,在各地建立工農小學、列寧小學、紅軍小學。巴師附小校史記載,該校由紅軍創辦,最早起名“工農小學”;黨史記載,著名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張思德同志,參加革命初期曾在恩陽“列寧小學”讀書。史志記載,紅軍時期,蘇維埃政府還在各地創辦掃盲班、夜校,教育窮苦大眾識字,學習知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巴城僅有兩所小學,一所中學,一所簡師。黨和政府特別重視教育工作,在各鄉鎮創辦小學、初中。1950年,巴中縣初中在校學生為270人,高中在校生70人。到1960年,全縣初中在校生5000人,高中在校生500人,初中學校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所發展到11所,高中學校由1所發展到3所。

改革開放後全市鄉村小學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後,因為適學兒童快速增長,我市鄉村小學快速發展,幾乎每個村都建起了村小,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一些村小的在校學生人數達到100餘人。

“那時候,由村小老師收學費,再向中心小學交,很多學生家裡窮,沒錢交學費,老師便用自己的工資墊支。我們一所學校幾十個村小老師,所有老師都墊支過學生的學費。”巴州區樑永鎮退休教師羅克彪說,雖然村小老師的生活清苦,但絕大多數老師都堅守教育初心,默默地付出。他說,當年他任職的村小有五位老師,一人負責一個年級的教學。為讓一名貧困學生完成小學學業,五位老師接力為學生墊支學費。那名學生成年外出務工後,還把當年的學費“還”給了老師。

本世紀初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實施“營養餐”計劃

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9月1日起,全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對老區巴中的貧困家庭來說是最大的福音。”巴城市民唐平說,他的一位親戚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兩兄弟讀書成績都好,為讓弟弟讀書,哥哥初中只讀了一年便輟學外出務工。

2011年,民間發起的“免費午餐”公益活動引起了全國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生吃飯和營養問題的關注。國家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2012年6月,教育部等15個部門印發《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等5個配套文件,以確保學生“營養餐”計劃能有效實施。

引進多所名校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本世紀初,市委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學校,整合本地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發達地區先進教育資源,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新建巴中中學興文校區、巴師附小集團學校總部(興文)、恩陽中學、中壩小學、黃家溝實驗小學等多所中小學校;重點扶持巴中龍泉外國語學校等民辦學校,整合成立巴師附小教育集團、巴中中學教育集團,推動城區學校領辦鄉鎮學校等。2010年以來,我市還引進多家發達地區知名教育集團入駐,建成巴中棠湖外語學校、四川師範大學附屬第四中學、西華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綿陽實驗外國語學校平昌校區、通江超前外國語實驗學校、巴中光正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

2011年10月,巴中第一所大學——巴中職業技術學院開工建設,標誌著巴中職業教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2013年3月,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升格為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錄取批次為專科第二批次。

巴中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主任吳祖秧說,本學年,該校已錄取大學新生3100人,今年秋季學期,該校在讀大學生預計將達8500餘人,加上該校2000餘名5年制高職學生,該校在校學生將突破萬人。他還介紹,通過多年的建設,該校已設置26個專業,其中汽車檢測與維修、旅遊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三個專業已成省級重點專業,教育類、醫學類成為該校兩大熱門專業,該校招生範圍覆蓋重慶、貴州、雲南、甘肅、西藏等地。(記者 羅黎明)

原標題:巴中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