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我們購買保險其實一般會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意外、醫療、重疾、儲蓄和壽險,當然還有財產保障等問題,在這裡我們挑出主要的四個種類來考慮,壽險、重疾險、儲蓄險和醫療。因此投保地的選擇,實際也是看我們的需求。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內地/香港/美國保險歷史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一、壽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定期壽險

定期壽險是如果投保人在固定一段時間內發生身故,可以進行理賠;定期首先屬於消費性的壽險,可以在低保費下做到很高的槓桿。香港對內地開放的定期壽險不多,像友邦已經對內地人士開放了定期壽險,性價比很高,近期要去香港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而美國幾乎沒有定壽產品可供非美籍人士購買,內地提供的選擇自然更多一些,因此定壽產品可以考慮直接在內地購買。

兩全壽險

兩全壽險是指如果在一定期限內身故可以理賠,如果沒有身故,也會有一定的生存金,兩全壽險香港內地都有,內地種類更多、保障居中;香港的兩全壽險,性價比會高一些,比如相同保障,保費會更低,相同保費,保障也會更高。

終生壽險

在保障槓桿上,所謂槓桿是用保額除以總保費得出的數值,如果選擇終身壽險,我們是希望儘可能選擇槓桿高的產品。終身壽險內地、香港、美國都有,美國的終身壽險槓桿最高,香港僅次於美國,內地的終身壽險槓桿率最低,這是因為我們生命表的原因,內地的平均壽命低於香港和美國,這是原因之一,另外在產品設計的時候,使用的定價利率低於美國和香港,這也是原因之一。內地的槓桿率在2-3倍左右,香港很多能達到3-4倍,如果加上分紅還要更高一些,但是美國的終身壽險可以做到香港的3倍以上。

當然美國的壽險針對美國居民和非美人士會有所不同,一方面肯定是非常適合往後有移民美國需求的人群,這個跟稅務有關,沒有移民需求的人群,可以選擇的範圍比較窄,一般是選擇分紅型的終身壽險或者指數型的終身壽險,特別是指數型的終身壽險,槓桿率明顯高於其他類型,但是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如果您需要的是高槓杆的壽險保障,首先可以考慮的是美國萬能指數壽險,其次是香港的萬用壽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二、重疾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香港重疾險最大的優勢是帶分紅,抗通脹

內地的重疾產品一般沒有分紅,而香港的重疾產品年化可達到4%-5%。如果我們投保50萬保額,幾十年後仍然是差不多50萬,參照內地的物價通脹,那麼這個保額到時候是完全不夠用的。所以,有美元配置需求和對保額要求較高的客戶應該首先考慮香港重疾險。

第二點,是保費優勢。從這點來說,也是香港重疾險更佔優勢,同樣的保額,香港的重疾險費率會低20%-30%,因為香港保險的設計主要是針對香港人群,保費的擬定是根據當地的死亡率和疾病率,香港的人均壽命會比內地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險區分吸菸和不吸菸人群,不吸菸群體保費一般會比吸菸群體便宜20%左右。

最後是保險責任。大部分重症與輕症,香港保險的定義更加人性化,比如說腦中風、良性腦腫瘤、重大器官移植術等,這是香港保險很大的一個優勢,更加人性化的疾病定義對於客戶來說,意味著賠付條件更加友好。香港重疾險保障一般輕重症合計100種左右,一般會優於內地的保險,當然這也是內地重疾險目前重點更新換代的地方。另外,香港重疾險的免體檢額較內地高也是很多高淨值客戶應該考慮的點,像友邦目前能夠做到45歲以下成年人免體檢額150萬美元,內地大部分保險公司的免體檢額一般在80萬人民幣。總的來說,香港的重疾險會更加成熟,產品迭代上也會優於內地保險,如果是考慮重疾險,可以首先考慮香港保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三、儲蓄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由於內地的銀保監會嚴格限定了頂格的預定利率,所以從整體收益率來說,香港的儲蓄險是高於內地的儲蓄險的。由於內地的保險公司主要投資於國債等固收類產品,它的保證部分會比較高,有良心的內地儲蓄產品可以做到複利無限趨近4%,幾乎是頂格4.025%預定利率的收益率,但是前提是買對產品,這中間有不少坑。香港的儲蓄險由於市場經濟競爭非常激烈,“智商稅”這個概念會弱化很多。因為市場十分透明,如果保險公司想收消費者的“智商稅”,結果往往是產品沒人會再買。長期來說,香港保險的預期收益能達到6%左右。當然分紅中既有保證的部分也有不保證的部分,香港保險公司必須在官網上公佈他們過往產品的分紅達成率以供消費者參考,對比內地的分紅險,只有投保人會每年收到分紅通知,分紅的透明程度會低於香港儲蓄分紅險。很多朋友們投保香港儲蓄分紅險主要的考量還是將來孩子的海外教育金或者未來的移民需求,因此計劃本身就要用到美元配置,這樣的客戶群體我們也十分建議配置香港保險。而內地的儲蓄險固定和保證部分的收益率較高,適合用於補充存儲未來境內開支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四、醫療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我們能看到市面上有很多三五百塊一年的“百萬醫療”險,這種屬於一般的醫療險,也可以叫“中端醫療險”,通常只報銷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普通病房的治療花費。但國內大城市公立醫院的就醫環境並不友好,人多醫生少,往往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所以一般有經濟基礎的客戶喜歡到私家醫院就診,比如說和睦家等等。特別是小朋友,很多家長因為不忍心小朋友受罪,大多會選擇價格昂貴,就醫環境更好的私家醫院。因此需要配置的是專門為私家醫院或者公立醫院國際部量身設計的高端醫療險。

高端醫療險在香港的發展也是非常成熟,因為香港的公立醫院看病幾乎是免費的,所以只要經濟實力不是太差的香港家庭都更加傾向於到私家醫院就診。對比內地的高端醫療,香港的高端醫療優勢也有幾個方面。第一,是最重要的,保證續保,內地絕大多數醫療險都沒有將保證續保寫進合同,目前最長的續保期也只有6年。一旦在投保期間客戶出現了就醫理賠,後期產品停售,客戶想要切換到其他保險公司的醫療產品是很困難的,即使同樣是友邦的高端醫療,在內地的版本也是保險公司有權隨時終止續保的。第二,是同樣免賠額與保障範圍的條件下,香港高端醫療比內地的保費更加便宜,這也是定價因素決定的,香港人均的醫療支出高於內地。第三點,香港的保險公司與全球大多數醫療機構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尤其是亞太地區(如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一般來說,香港高端醫療險能夠覆蓋香港所有醫院和全球大部分私家醫院,因此有香港就醫需求的客戶也是更加適合香港高端醫療險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總結

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保險的各自優勢概述

以上簡單的對比,我們可以進行小結一下。

首先,境外保險第一個特點就是它是美元資產,無論是美國保險還是香港保險,需要美元配置,分散單一貨幣風險的客戶應當首先考量美國和香港保險。其次,從保險的基本功能上來說,如果是需要高額的壽險保障,首先可以考慮美國的萬能指數壽險,因為其本身的產品設計,從投資收益的角度來說也十分客觀,其次是香港的萬能壽險。如果需要消費型的壽險,只在特定期間提供人壽保障的產品,香港的定期壽險也是首選,目前內地的壽險槓桿還無法做到像香港和美國這麼高。

其次是重疾類險。如果對保額要求較高的客戶可以優先考慮香港重疾險,目前內地的重疾險免體檢額已經逐步提升到了差不多80萬人民幣,這個保額對於很多高淨值客戶來說是不夠的。內地重疾險在保障範圍上也作出了很大更新,像目前重疾保100種的產品也出來了,但香港重疾險的保障範圍整體來說更廣。除了保障本身,香港保險是面向全球投資的,這些年來香港保險的投資回報率明顯高於內地。雖然內地也推出了有分紅性質的產品,但並不主流,並且從定價來看,也偏貴。總的來說,香港重疾險在設計以及產品本身還是更加優於內地重疾險。

然後是儲蓄險,如果您在給小孩規劃長期的留學教育基金儲蓄,或者家庭的移民計劃等等,需要美元儲蓄,首先可以考慮香港的儲蓄分紅險,從收益率上來說會優於內地保險。如果只是針對內地開支的儲蓄計劃,比如說退休金,考慮到外匯的進出成本,可以適當配置內地年金險作為補充,這也一些目前退休後沒有計劃出國養老的客戶的選擇。

最後是醫療險,喜歡住內地或者香港私人醫院,或者海外出差行程較多的客戶,可以選擇香港的高端醫療,從目前的定價以及理賠網絡便捷性來說,香港的高端醫療險仍然有一定優勢。

再用一句話簡單總結一下,壽險類產品,首先考慮美國或者香港;重疾險,香港更優;儲蓄分紅險,香港更優,國內年金險可作補充;高端醫療,香港優於內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