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保定

保定是首都“南大門”,以“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轄4市(定州為省直管試點)、5區、15縣和2個開發區,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9萬。其中,市區面積2531平方公里,人口280.6萬。保定基本市情可以概括為: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

京畿重地。與北京相伴而生,市區距京津石均為130公里左右,素有“冀北干城、都南屏翰”之稱。歷史上為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元設保定路,明建保定府,清設直隸總督署,解放後兩度為河北省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處於京津保率先聯動發展的核心區,是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文化名城。保定有三千多年曆史,是堯帝的出生和受封地,是燕文化發源地。曾經誕生了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王實甫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具有厚重的書院文化和紅色文化。宋有州學,明有府學,蓮池書院被毛澤東主席稱為清末“全國書院之冠”,清末民初保定被稱為“學生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我國近代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曾培養出1800多名高級將帥。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祥地,曾創建北方最早的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紅旗譜》《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紅色經典作品,反映了保定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的光榮歷史。

目前,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1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25萬人。保定體育全國聞名,培養了郭晶晶、龐偉、王涵等20位世界冠軍,被譽為“冠軍搖籃”。

山水保定。境內“群山西峙,眾水東瀛”,平原和山區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50.3%、49.7%。擁有白洋澱、野三坡、白石山5A級景區3處,清西陵等4A級景區10餘處。市域年均水資源總量28.53億立方米,擁有王快、西大洋、安格莊、龍門4座大型水庫和90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32億立方米。

低碳城市。保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發改委確定的“雙料”低碳試點城市,也是中國科協確定的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產業結構相對合理,形成了以汽車、新能源、紡織服裝、綠色食品、新型建材和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5+2+5”現代產業體系。

二、歷史沿革

保定建制可追溯到商周時期。保定古城一帶,考古證實在殷商時期已有居民定居的村落,時屬冀、幽之交。

戰國時期,燕昭王在今古城東側、府河北岸築廣養城,為放牧戰馬之城。

秦漢時期,保定正式設治置邑。西漢初年,保定稱樂鄉、樊輿,隸屬涿郡,城址在今保定古城東北約五里。

魏晉時期,改樂鄉、樊輿為清苑縣,治所清苑城,城址在今保定古城東北約七裡。隋、唐沿稱清苑。

兩宋時期,升為保州,始現都市規模。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清苑縣為保塞軍,寓保衛邊寨之意。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升保寨軍為保州,遺址在今舊城西南。

元代,始有保定之名,為保定路治。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河北東西路都元帥張柔因保定地處“畿輔首善之地”,戰略地位重要,自滿城移駐保州。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 1275年)改保州為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由此始有。

明代,為保定府治。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正德十年(公元1515 年)設保定巡撫。

清代,為直隸省會。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置直隸省,直隸巡撫移駐保定。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

民國時期,保定斷續為直隸省會、河北省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沿用直隸省建制,治所保定。1913年直隸省會遷往天津,裁保定府,恢復清苑縣置,後成為直係軍閥大本營。1935年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回保定。1939年,日偽在保定設河北省公署。1946年,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至保定,1947年遷回北平。

建國後,保定兩度十四年為河北省會。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解放後保定為河北省會,1955年省會遷天津,1965年省會由天津再次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

三、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

(一)燕南趙北,直隸文化的策源地

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不同朝代由於政治中心區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秦漢唐文化之於陝西,宋文化之於河南,明文化之於南京與北京。清文化發起於關外,入關後統治中心在北京,但其遺蹟最多、烙印最深、保存最完整、類型最豐富則是在河北,而以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文化遺產為依託的保定形成了特色鮮明、區別於京畿文化的直隸文化,保定成為了直隸文化的策源地。

直隸文化是以保定為中心的華北地區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綜合體。它以畿輔首善之區——保定為中心,伴生形成於元代大都(今北京)奠基之時,在清代雍正年間直隸總督定製後,形成文化高潮,到了晚清民國年間,更形成了京保同發展、一脈相承、內外結合、中西結合、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結合體。這是華北先民們依從、參照北京文化後自創、自省,並長期發展後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二)崇文尚武,抗戰文學的重要發源地,拱衛京師的南大門

保定文化十分發達。自元朝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經常會聚於此,清末民國時期文化成就更達到高峰,其中蓮池書院為當時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目前,保定市大專院校數量居全國中等城市之冠。保定自古英雄輩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始建於清代末年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軍事家的搖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抗日戰爭時期,保定處於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帶,一大批文化戰士活躍在保定地區,傳播文化,開展對敵鬥爭,其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戰文化、抗戰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北控三關,南通九省,宣府、大同為之屏障,倒馬、紫荊為之阻隘,聯絡表裡,翼衛京師。自古為河朔用兵之要地。春秋、戰國時期,曾為燕、晉、中山、韓、齊、魏、趙等國角逐的戰場,宋代,保州為邊防重鎮,遼軍南侵,保州首當其衝,至明清時期,保定逐步成為拱衛京師的南大門。

(三)兼容博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

保定擁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間美術絢麗多彩,爭奇鬥豔;民間音樂純樸自然,清越悠揚;民間舞蹈熱情豪放,妙趣橫生;傳統戲劇唱腔健朗,剛柔並濟;曲藝載歌載舞,婉轉明快;傳統手工技藝取法自然,做工精細;傳統競技項目源於生產生活,形式活潑。保定老調藝術特色粗獷豪放,樸實凝重;清苑哈哈腔唱腔音樂明快活潑,通俗易懂;徐水舞獅外形威武,表演技術高超;淶水高洛古樂傳承古樂遺風精髓,獨具魅力。實為今後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資源寶庫。

四、市區歷史文化遺存

1、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市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類型涵蓋了古建築、園林和近現代重要史蹟。文保單位大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種類豐富,分佈集中,歷史價值較高,是保定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載體。

主城區(蓮池區、競秀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古蓮花池、大慈閣、保定鐘樓、直隸總督署、淮軍公所、清河道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育德中學舊址、直隸審判廳舊址、光園。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稻香村、保定天主教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包括第一客棧、天水橋、古城牆、楊公祠、慈禧行宮、清真西寺、觀音堂等。

2、歷史文化街區

主城區(蓮池區、競秀區)共有三個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總督署—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淮軍公所—清河道署歷史文化街區、東大街-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總佔地面積共計55.07公頃,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良好。

3、歷史建築

主城區(蓮池區、競秀區)已確定公佈的歷史建築共計32處,包括明代北石門橋,清代天和棧、古貨棧、宋氏祠堂,民國馮玉祥故居、農大舊圖書館等。均已並設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檔案。

"
“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保定

保定是首都“南大門”,以“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轄4市(定州為省直管試點)、5區、15縣和2個開發區,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9萬。其中,市區面積2531平方公里,人口280.6萬。保定基本市情可以概括為: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

京畿重地。與北京相伴而生,市區距京津石均為130公里左右,素有“冀北干城、都南屏翰”之稱。歷史上為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元設保定路,明建保定府,清設直隸總督署,解放後兩度為河北省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處於京津保率先聯動發展的核心區,是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文化名城。保定有三千多年曆史,是堯帝的出生和受封地,是燕文化發源地。曾經誕生了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王實甫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具有厚重的書院文化和紅色文化。宋有州學,明有府學,蓮池書院被毛澤東主席稱為清末“全國書院之冠”,清末民初保定被稱為“學生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我國近代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曾培養出1800多名高級將帥。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祥地,曾創建北方最早的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紅旗譜》《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紅色經典作品,反映了保定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的光榮歷史。

目前,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1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25萬人。保定體育全國聞名,培養了郭晶晶、龐偉、王涵等20位世界冠軍,被譽為“冠軍搖籃”。

山水保定。境內“群山西峙,眾水東瀛”,平原和山區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50.3%、49.7%。擁有白洋澱、野三坡、白石山5A級景區3處,清西陵等4A級景區10餘處。市域年均水資源總量28.53億立方米,擁有王快、西大洋、安格莊、龍門4座大型水庫和90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32億立方米。

低碳城市。保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發改委確定的“雙料”低碳試點城市,也是中國科協確定的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產業結構相對合理,形成了以汽車、新能源、紡織服裝、綠色食品、新型建材和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5+2+5”現代產業體系。

二、歷史沿革

保定建制可追溯到商周時期。保定古城一帶,考古證實在殷商時期已有居民定居的村落,時屬冀、幽之交。

戰國時期,燕昭王在今古城東側、府河北岸築廣養城,為放牧戰馬之城。

秦漢時期,保定正式設治置邑。西漢初年,保定稱樂鄉、樊輿,隸屬涿郡,城址在今保定古城東北約五里。

魏晉時期,改樂鄉、樊輿為清苑縣,治所清苑城,城址在今保定古城東北約七裡。隋、唐沿稱清苑。

兩宋時期,升為保州,始現都市規模。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清苑縣為保塞軍,寓保衛邊寨之意。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升保寨軍為保州,遺址在今舊城西南。

元代,始有保定之名,為保定路治。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河北東西路都元帥張柔因保定地處“畿輔首善之地”,戰略地位重要,自滿城移駐保州。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 1275年)改保州為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由此始有。

明代,為保定府治。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正德十年(公元1515 年)設保定巡撫。

清代,為直隸省會。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置直隸省,直隸巡撫移駐保定。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

民國時期,保定斷續為直隸省會、河北省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沿用直隸省建制,治所保定。1913年直隸省會遷往天津,裁保定府,恢復清苑縣置,後成為直係軍閥大本營。1935年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回保定。1939年,日偽在保定設河北省公署。1946年,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至保定,1947年遷回北平。

建國後,保定兩度十四年為河北省會。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解放後保定為河北省會,1955年省會遷天津,1965年省會由天津再次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

三、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

(一)燕南趙北,直隸文化的策源地

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不同朝代由於政治中心區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秦漢唐文化之於陝西,宋文化之於河南,明文化之於南京與北京。清文化發起於關外,入關後統治中心在北京,但其遺蹟最多、烙印最深、保存最完整、類型最豐富則是在河北,而以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文化遺產為依託的保定形成了特色鮮明、區別於京畿文化的直隸文化,保定成為了直隸文化的策源地。

直隸文化是以保定為中心的華北地區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綜合體。它以畿輔首善之區——保定為中心,伴生形成於元代大都(今北京)奠基之時,在清代雍正年間直隸總督定製後,形成文化高潮,到了晚清民國年間,更形成了京保同發展、一脈相承、內外結合、中西結合、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結合體。這是華北先民們依從、參照北京文化後自創、自省,並長期發展後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二)崇文尚武,抗戰文學的重要發源地,拱衛京師的南大門

保定文化十分發達。自元朝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經常會聚於此,清末民國時期文化成就更達到高峰,其中蓮池書院為當時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目前,保定市大專院校數量居全國中等城市之冠。保定自古英雄輩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始建於清代末年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軍事家的搖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抗日戰爭時期,保定處於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帶,一大批文化戰士活躍在保定地區,傳播文化,開展對敵鬥爭,其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戰文化、抗戰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北控三關,南通九省,宣府、大同為之屏障,倒馬、紫荊為之阻隘,聯絡表裡,翼衛京師。自古為河朔用兵之要地。春秋、戰國時期,曾為燕、晉、中山、韓、齊、魏、趙等國角逐的戰場,宋代,保州為邊防重鎮,遼軍南侵,保州首當其衝,至明清時期,保定逐步成為拱衛京師的南大門。

(三)兼容博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

保定擁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間美術絢麗多彩,爭奇鬥豔;民間音樂純樸自然,清越悠揚;民間舞蹈熱情豪放,妙趣橫生;傳統戲劇唱腔健朗,剛柔並濟;曲藝載歌載舞,婉轉明快;傳統手工技藝取法自然,做工精細;傳統競技項目源於生產生活,形式活潑。保定老調藝術特色粗獷豪放,樸實凝重;清苑哈哈腔唱腔音樂明快活潑,通俗易懂;徐水舞獅外形威武,表演技術高超;淶水高洛古樂傳承古樂遺風精髓,獨具魅力。實為今後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資源寶庫。

四、市區歷史文化遺存

1、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市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類型涵蓋了古建築、園林和近現代重要史蹟。文保單位大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種類豐富,分佈集中,歷史價值較高,是保定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載體。

主城區(蓮池區、競秀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古蓮花池、大慈閣、保定鐘樓、直隸總督署、淮軍公所、清河道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育德中學舊址、直隸審判廳舊址、光園。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稻香村、保定天主教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包括第一客棧、天水橋、古城牆、楊公祠、慈禧行宮、清真西寺、觀音堂等。

2、歷史文化街區

主城區(蓮池區、競秀區)共有三個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總督署—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淮軍公所—清河道署歷史文化街區、東大街-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總佔地面積共計55.07公頃,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良好。

3、歷史建築

主城區(蓮池區、競秀區)已確定公佈的歷史建築共計32處,包括明代北石門橋,清代天和棧、古貨棧、宋氏祠堂,民國馮玉祥故居、農大舊圖書館等。均已並設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檔案。

“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保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