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 圖片來源:theband

隨後在1973年,鮑勃·迪倫又參演了薩姆·佩金帕(Samuel Peckinpah)所導的電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併為這部影片親自獻唱了主提曲。作為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這部電影堪稱西部電影類型片中經典之作。鮑勃·迪倫還在其中出演了一個名叫Alias的角色,角色雖不大,但他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 圖片來源:theband

隨後在1973年,鮑勃·迪倫又參演了薩姆·佩金帕(Samuel Peckinpah)所導的電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併為這部影片親自獻唱了主提曲。作為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這部電影堪稱西部電影類型片中經典之作。鮑勃·迪倫還在其中出演了一個名叫Alias的角色,角色雖不大,但他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 圖片來源:Mtime

隨後在1976年,鮑勃·迪倫再次執導了一部紀錄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這部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中穿插了一些鮑勃·迪倫半自傳性質的音樂會片段。其中的“滾雷秀”可謂是搖滾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鮑勃·迪倫再次“觸電”,自編自演了喜劇片《蒙面與匿名(Masked and Anonymous)》。這部投資僅不足1000萬美元、用24幀DV拍攝的小成本獨立製作,竟然請到了無數大明星加盟助陣,除了主演的傑西卡·蘭格、傑夫·布里奇斯、佩內洛普·克魯茲外,還有艾德·哈里斯、方·基墨、查理·辛、米基·洛克等人客串小角色。不過縱使演員陣容強大,該片的口碑仍然差強人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 圖片來源:theband

隨後在1973年,鮑勃·迪倫又參演了薩姆·佩金帕(Samuel Peckinpah)所導的電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併為這部影片親自獻唱了主提曲。作為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這部電影堪稱西部電影類型片中經典之作。鮑勃·迪倫還在其中出演了一個名叫Alias的角色,角色雖不大,但他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 圖片來源:Mtime

隨後在1976年,鮑勃·迪倫再次執導了一部紀錄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這部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中穿插了一些鮑勃·迪倫半自傳性質的音樂會片段。其中的“滾雷秀”可謂是搖滾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鮑勃·迪倫再次“觸電”,自編自演了喜劇片《蒙面與匿名(Masked and Anonymous)》。這部投資僅不足1000萬美元、用24幀DV拍攝的小成本獨立製作,竟然請到了無數大明星加盟助陣,除了主演的傑西卡·蘭格、傑夫·布里奇斯、佩內洛普·克魯茲外,還有艾德·哈里斯、方·基墨、查理·辛、米基·洛克等人客串小角色。不過縱使演員陣容強大,該片的口碑仍然差強人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 7: No Direction Home - The Soundtrack 圖片來源:Amazon

2005年又參演了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以鮑勃·迪倫的音樂生涯為藍本的紀錄片《沒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片子一開頭,迪倫對著鏡頭,用一貫沉實的語調,自比遠征特洛伊卻歷經劫難返回故鄉的奧德修斯:“我在回家的路上”。

鮑勃·迪倫以自己的方式傳達著某種情感共鳴,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證了那句話:“藝術是沒有邊界的”。他到底是一位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他是鮑勃·迪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 圖片來源:theband

隨後在1973年,鮑勃·迪倫又參演了薩姆·佩金帕(Samuel Peckinpah)所導的電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併為這部影片親自獻唱了主提曲。作為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這部電影堪稱西部電影類型片中經典之作。鮑勃·迪倫還在其中出演了一個名叫Alias的角色,角色雖不大,但他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 圖片來源:Mtime

隨後在1976年,鮑勃·迪倫再次執導了一部紀錄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這部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中穿插了一些鮑勃·迪倫半自傳性質的音樂會片段。其中的“滾雷秀”可謂是搖滾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鮑勃·迪倫再次“觸電”,自編自演了喜劇片《蒙面與匿名(Masked and Anonymous)》。這部投資僅不足1000萬美元、用24幀DV拍攝的小成本獨立製作,竟然請到了無數大明星加盟助陣,除了主演的傑西卡·蘭格、傑夫·布里奇斯、佩內洛普·克魯茲外,還有艾德·哈里斯、方·基墨、查理·辛、米基·洛克等人客串小角色。不過縱使演員陣容強大,該片的口碑仍然差強人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 7: No Direction Home - The Soundtrack 圖片來源:Amazon

2005年又參演了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以鮑勃·迪倫的音樂生涯為藍本的紀錄片《沒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片子一開頭,迪倫對著鏡頭,用一貫沉實的語調,自比遠征特洛伊卻歷經劫難返回故鄉的奧德修斯:“我在回家的路上”。

鮑勃·迪倫以自己的方式傳達著某種情感共鳴,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證了那句話:“藝術是沒有邊界的”。他到底是一位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他是鮑勃·迪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RETROSPECTRUM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即將登陸上海藝倉美術館。這次展覽是鮑勃·迪倫在中國的首次綜合性大展,將精選從二十世紀六十代至今,鮑勃·迪倫最為重要的三百餘件藝術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畫、雕塑以及影像等資料,展現鮑勃·迪倫作為音樂人、詩人之外的另一重身份,與中國的文化藝術群體一道,探索鮑勃·迪倫於二戰後在美國文化以及全球文化發展歷程中的非凡歷程,可視化、立體化地呈現鮑勃·迪倫里程碑式的傳奇人生。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 圖片來源:theband

隨後在1973年,鮑勃·迪倫又參演了薩姆·佩金帕(Samuel Peckinpah)所導的電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併為這部影片親自獻唱了主提曲。作為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這部電影堪稱西部電影類型片中經典之作。鮑勃·迪倫還在其中出演了一個名叫Alias的角色,角色雖不大,但他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 圖片來源:Mtime

隨後在1976年,鮑勃·迪倫再次執導了一部紀錄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這部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中穿插了一些鮑勃·迪倫半自傳性質的音樂會片段。其中的“滾雷秀”可謂是搖滾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鮑勃·迪倫再次“觸電”,自編自演了喜劇片《蒙面與匿名(Masked and Anonymous)》。這部投資僅不足1000萬美元、用24幀DV拍攝的小成本獨立製作,竟然請到了無數大明星加盟助陣,除了主演的傑西卡·蘭格、傑夫·布里奇斯、佩內洛普·克魯茲外,還有艾德·哈里斯、方·基墨、查理·辛、米基·洛克等人客串小角色。不過縱使演員陣容強大,該片的口碑仍然差強人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 7: No Direction Home - The Soundtrack 圖片來源:Amazon

2005年又參演了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以鮑勃·迪倫的音樂生涯為藍本的紀錄片《沒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片子一開頭,迪倫對著鏡頭,用一貫沉實的語調,自比遠征特洛伊卻歷經劫難返回故鄉的奧德修斯:“我在回家的路上”。

鮑勃·迪倫以自己的方式傳達著某種情感共鳴,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證了那句話:“藝術是沒有邊界的”。他到底是一位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他是鮑勃·迪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RETROSPECTRUM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即將登陸上海藝倉美術館。這次展覽是鮑勃·迪倫在中國的首次綜合性大展,將精選從二十世紀六十代至今,鮑勃·迪倫最為重要的三百餘件藝術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畫、雕塑以及影像等資料,展現鮑勃·迪倫作為音樂人、詩人之外的另一重身份,與中國的文化藝術群體一道,探索鮑勃·迪倫於二戰後在美國文化以及全球文化發展歷程中的非凡歷程,可視化、立體化地呈現鮑勃·迪倫里程碑式的傳奇人生。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在路上似乎已成為鮑勃·迪倫的藝術創作精神內核,也正基於此,藝倉美術館在展覽現場還將原其漫長巡演旅途中“無始無盡”的車廂,展覽門票也被勾畫成一張真正聯通城市、聯結美術館、直達鮑勃·迪倫藝術世界的車票,邀請公眾一同上路。

RETROSPECTRUM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2019年9月28日-2020年1月5日

上海藝倉美術館

- E N D -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2016年10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宣佈了2016年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得主,這位獲獎者既不是早已出版數本著作,公認的文學界老前輩,也不是一位初出茅廬,突然殺進文壇的新星,他是一位“跨界”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

就這樣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有些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頒獎詞為,“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當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莎拉宣佈這一消息時,現場等候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持續近15秒鐘的掌聲,但這其中除了不時的歡呼聲,還夾雜著一些議論聲。等莎拉再次開口時,她不得不重複了兩遍“諾貝爾”,現場才稍稍安靜下來。

對這個結果感到驚愕嗎?其實這並不是鮑勃·迪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了,這位音樂家自1996年起,就已數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這是1996年,迪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獎時的提名理由。此後的1998年到2004年,以及2015年,鮑勃·迪倫每年都被提名。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詩人還是歌手,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鮑勃·迪倫一直在打破常規,又或者說在他這裡本就沒有什麼界別一說。

“唱跳型全能選手”

每次面對採訪,鮑勃·迪倫似乎總是在跟媒體記者對著幹,在1965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鮑勃·迪倫回答道:“我認為我是一個唱跳型音樂人(a song-dance man)。”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Photographs by Daniel Kramer 圖片來源:GRAMMY Museum

不管他是在冷嘲熱諷還是在陳述事實,說到鮑勃·迪倫當然要先聊聊他的音樂創作。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童年的生活鮑勃·迪倫大部分都是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的。高中時他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John Bucklen Tape是他已知的最早錄音作品,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自己家中翻唱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錄音。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EXCLUSIVE; SPECIAL RATES APPLY. Bob Dylan in his Greenwich Village apartment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ould release hi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高中畢業後,鮑勃·迪倫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也就是在大學時代,他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並首度以威爾士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為由來的藝名鮑勃·迪倫,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他還曾在一首歌中寫道:“我知道,我是個詩人。希望我不會搞砸。”不過大學第一年沒讀完,鮑勃·迪倫就從學校退了學,不過他的民謠圈內演出仍在繼續。

1961年2月,19歲的鮑勃·迪倫揹著吉他和破舊的皮箱決定前往芝加哥,途中迪倫突然改變主意轉去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症的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伍迪是個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圖片來源:Music Feeds

在紐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迪倫就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1962年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處女專輯。1963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由迪倫自己創作。這一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便是《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開始認識鮑勃·迪倫。

1963年和1964年,鮑勃·迪倫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1965年,當他第三次登上這個舞臺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迪倫抱起了電吉他。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Remembering Bob Dylan's Infamous 'Judas' Show 圖片來源:Rolling Stone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電吉他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粗俗”音樂。而迪倫作為新一代“民謠國王”,就必須得用木吉他。掛上電吉他?無疑就是民謠的“叛徒”!

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迪倫僅演唱了三首“插電(Plugged)”歌曲,雖然罵聲不絕於耳,但當那首後來被滾石雜誌評選為世界百大流行歌曲第一位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出來之時,還是把人們震撼了。雖然隨後鮑勃·迪倫就被憤怒的聽眾趕下了臺,但這歷史性的一刻仍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Inside Bob Dylan's Brilliant 'Like a Rolling Stone' Video – Rolling Stone

“繪畫讓我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66年春,迪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但就在同年的7月29日,因為駕駛摩托車時,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讓鮑勃·迪倫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沒與公眾見面。不過這期間迪倫也並沒有停止創作,他換了一種方式。自幼喜歡塗塗畫畫的他在病床上執起了畫筆。他的畫作開始與其創作的詩歌、散文、音樂互通生氣。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ENDLESS HIGHWAY, 197 x 334 x 7.2, 2016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鮑勃·迪倫的繪畫過程於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體驗,“我畫什麼呢?好吧,就從任何我手邊的東西開始。我坐到桌邊,拿出一支筆,一張紙,畫了打字機、一個十字架、一朵玫瑰、鉛筆、刀、空空的香菸殼,完全忽略了時間……”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TRAIN TRACKS,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1994年,鮑勃·迪倫將自己繪製的一批畫以《繪製蒼白(Drawn Blank)》為名結集出版,這本圖冊以素描和炭筆畫的方式,幫著鮑勃·迪倫記錄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時的所見所聞,他用孤冷大膽的顏色及筆觸描繪船隻、自行車、火車、旅館等沿途風景,也畫下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顆滾石》中,鮑勃·迪倫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WOMAN IN RED LION PUB,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過去的三十年裡,迪倫還一直為他的家人和朋友創作金屬雕像,他還喜愛收集金屬物件,比如農場用具、古董武器、嵌齒、鐵鏈以及斧頭,把他們焊接在一起,創造出煥然一新的雕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URNACE QUAD PANEL SCREEN, 188.5 x 269.6cm, 2007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2016年他開啟了自己在美國的首個個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件巨大的金屬門雕塑。這件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製拱門是由迪倫親自焊接,將會作為投資額達13億美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度假村,及賭場MGM National Harbor這個價值連城的度假村的門面。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聖莫妮卡(Santa Monica)工作室裡的鮑勃·迪倫(Bob Dylan),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門這種東西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為它所容納‘負空間’,當門被關起來時,四季與微風還是會透進來;門可以把你封鎖起來,也可以把你拒之門外。而從某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2013年。圖片:© John Shearer

同年他還舉辦了個展“岔路”(The Beaten Path)。展覽展出了鮑勃·迪倫的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創作手法的諸多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作多為美國的景觀和鄉間風景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reatening Skies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在這些繪畫中,一些作品的細節比較精妙,一些則比較粗糙……有時候,我手中的畫筆並不能準確地傳遞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於是我藉助了攝影上的暗箱技法。暗箱是一種在17世紀被髮明出來的原始照相機。通過投射出上下顛倒的圖像,畫家們可以以此作為作畫的參照。暗箱的操作原理其實和真正的照相機相同,但是技術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將照片真正打印出來的可能。因此,暗箱產生的圖樣只供觀看或者填色。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他所有的繪畫中都運用了這一技法,同樣還有凡·艾克(Van Eyck)和維米爾(Vermeer)。如今,你並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你可以藉助一臺真正的照相機進行創作。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BOB DYLAN, FOREVER YOUNG, 2018 圖片來源:藝倉美術館

“我在回家的路上”

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方面的成就,鮑勃·迪倫還在影視方面作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嘗試。時間回到1972年,當時鮑勃·迪倫自導自演了一部紀錄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鮑勃·迪倫與霍克斯在英國旅行的故事,縱然該片在剪輯等各方面不盡如人意,但作為其處女作,仍然不失為在電影方面一次反響良好的試水。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 圖片來源:theband

隨後在1973年,鮑勃·迪倫又參演了薩姆·佩金帕(Samuel Peckinpah)所導的電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併為這部影片親自獻唱了主提曲。作為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閉幕影片,這部電影堪稱西部電影類型片中經典之作。鮑勃·迪倫還在其中出演了一個名叫Alias的角色,角色雖不大,但他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比利小子(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 圖片來源:Mtime

隨後在1976年,鮑勃·迪倫再次執導了一部紀錄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這部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中穿插了一些鮑勃·迪倫半自傳性質的音樂會片段。其中的“滾雷秀”可謂是搖滾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鮑勃·迪倫再次“觸電”,自編自演了喜劇片《蒙面與匿名(Masked and Anonymous)》。這部投資僅不足1000萬美元、用24幀DV拍攝的小成本獨立製作,竟然請到了無數大明星加盟助陣,除了主演的傑西卡·蘭格、傑夫·布里奇斯、佩內洛普·克魯茲外,還有艾德·哈里斯、方·基墨、查理·辛、米基·洛克等人客串小角色。不過縱使演員陣容強大,該片的口碑仍然差強人意。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 7: No Direction Home - The Soundtrack 圖片來源:Amazon

2005年又參演了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以鮑勃·迪倫的音樂生涯為藍本的紀錄片《沒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片子一開頭,迪倫對著鏡頭,用一貫沉實的語調,自比遠征特洛伊卻歷經劫難返回故鄉的奧德修斯:“我在回家的路上”。

鮑勃·迪倫以自己的方式傳達著某種情感共鳴,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證了那句話:“藝術是沒有邊界的”。他到底是一位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他是鮑勃·迪倫。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 圖片來源:鮑勃·迪倫官方網站

“RETROSPECTRUM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即將登陸上海藝倉美術館。這次展覽是鮑勃·迪倫在中國的首次綜合性大展,將精選從二十世紀六十代至今,鮑勃·迪倫最為重要的三百餘件藝術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畫、雕塑以及影像等資料,展現鮑勃·迪倫作為音樂人、詩人之外的另一重身份,與中國的文化藝術群體一道,探索鮑勃·迪倫於二戰後在美國文化以及全球文化發展歷程中的非凡歷程,可視化、立體化地呈現鮑勃·迪倫里程碑式的傳奇人生。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在路上似乎已成為鮑勃·迪倫的藝術創作精神內核,也正基於此,藝倉美術館在展覽現場還將原其漫長巡演旅途中“無始無盡”的車廂,展覽門票也被勾畫成一張真正聯通城市、聯結美術館、直達鮑勃·迪倫藝術世界的車票,邀請公眾一同上路。

RETROSPECTRUM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2019年9月28日-2020年1月5日

上海藝倉美術館

- E N D -

大藝術家丨這就是我,做最真實的鮑勃·迪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