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從聖母院失火想到圓明園被燒,該怎麼看?

巴黎聖母院大火引起全世界一片唏噓,中國互聯網上也是。但隨即有人聯想到圓明園,甚至提到“天道輪迴”。

16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長微博評論這種聲音,老胡認為,中國主流輿論不會為巴黎聖母院大火叫好,圓明園聯想突然出現,說明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還都沒有徹底走出那段歷史投向今天政治及文化心理上的影子,而消化那段悲情的確需要時間。


有人從聖母院失火想到圓明園被燒,該怎麼看?

胡錫進微博截圖


以下是胡錫進微博全文:

巴黎聖母院大火引起全世界的一片唏噓,除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特朗普和默克爾等領導人也都發聲了,可見這場大火把全世界燒的多麼心疼。巴黎聖母院的價值已經被遠遠不止法國人分享,我今天凌晨入睡前看到這個消息,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深深的惋惜,我的短微博下,留言也都是嘆息聲,這大概和很多法國人的感受挺相近的。

今天上午我一直在忙,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新聞同行在央視討論“一帶一路”,錄製完節目拿到手機,看到網上有人把巴黎聖母院大火與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燬聯繫起來,也看到有人怒斥前者的幸災樂禍和洩憤。我先是對出現這種討論有點意外,但很快想到,如此多元的互聯網上,沒有什麼是值得奇怪的。

中國的確有過屈辱的歷史,圓明園被燒那塊傷疤有時還會在歷史的深處隱痛,它被後來的一個半世紀逐漸消化,但另一方面,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還都沒有徹底走出那段歷史投向今天政治及文化心理上的影子。十幾億中國人的大社會,有一些人看著巴黎聖母院的大火,腦子裡浮現了不愉快的往事,它是中國大社會各種聯想到的畫面之一,它被穿插進來,這就是真實的全景畫。

中華民族總的來說在道義上相當乾淨,我們沒有過野蠻的對外殖民歷史,又是大民族,一段時間裡被欺負成那樣,消化那段悲情的確需要時間。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力量現在拒絕接受中國崛起,一定程度上起了捅那塊舊傷疤的作用。

中國主流媒體和有影響的發言者都不會為巴黎聖母院大火叫好,中國的主流價值和情感決定了我們同情、惋惜巴黎聖母院大火的集體反應。對互聯網上同時出現的圓明園聯想,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認為無需去懟它,指責它,它是需要我們社會繼續消化的感受。就像在生活中,對於一件過去的傷心事,很多人走出了它,更積極豁達地生活,也能夠理性地談論它。但有的人一說到它還會流淚,傷感,我們無需指責他們,而是應該安慰他們,拉著他們一起往前走。

巴黎聖母院凝聚了一段難忘的政治和文化歷史,這場大火受到空前關注,也反映出法國軟實力的深厚。我倒是希望歐洲人從世界投來的密集關注中多找回一點自信,更加坦然地迎接新世紀的競爭。


圓明園: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4月16日,圓明園遺址公園官方微博就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事件發表文章,以下為全文:

有人從聖母院失火想到圓明園被燒,該怎麼看?

2019年4月16日,北京時間0點,法國著名建築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火勢熊熊。

有人從聖母院失火想到圓明園被燒,該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絡 周武發老師作品)

159年前,英法聯軍搶劫併火燒圓明園後,譴責最深的是個法國人,而這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

雨果說: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打劫,一個放火……他們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而現在,因雨果名著而聞名天下的巴黎聖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這場大火讓人不自覺想到中國文化曾經歷的磨難,曾經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萬園之園留下的灰燼,是中國歷史恥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釘子。

有人從聖母院失火想到圓明園被燒,該怎麼看?

這一刻的中國人,怎能不想起,揹負了一百多年圓明園燒燬的心靈創傷,何其艱難、何其罔然,可惜聖母院,可惜圓明園,文化不應該這樣毀滅,更不應該人為踐踏。

文物的損毀、消失不僅帶走了文物本身,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一場文化之殤,帶來世人對於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

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的守護它,儘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

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徵,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公務員高參整理編髮,文章來源:@胡錫進微博、@圓明園遺址公園微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