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利溼法臨床運用體會(二)

原創: 太和學堂 太和學堂 今天

作者 姚樹錦先生

健脾利溼法臨床運用體會(二)

四、腎炎

急慢性腎炎以水腫為主者,小便不利,兼見 眩暈身重,腰痛酸困等證,脈弦滑,舌淡潤。 【治宜】健脾利溼、固腎消腫。

【方用】生苡仁、茯苓、白朮、白茅根、車前 子、澤瀉、白芷、懷牛夕、狗脊。

方中系五苓散去桂枝、豬苓、加重健脾作用 之苡仁和利溼作用之車前子、澤瀉且不傷陰,用 茅根利尿解毒,白芷升清,牛夕、狗脊強腰固腎。

【變化】以上半身腫甚者,急性腎炎多見,可 加麻黃、赤小豆;以下半身腫甚者,慢性腎炎多見,可加桑枝、澤蘭葉;眩暈重證屬腎性高血壓 者,屬溼濁中阻,升降失職,清濁不分加殭蠶、蟬 退、片薑黃以升清降濁;急性腎炎尿中有蛋白和 管型者,一般均按健脾利溼法治療,俟尿利腫消 後,可隨之轉為陰性;尿中有紅血球的原因,中 醫認為歸之於熱,此熱為表邪入裡化熱,或溼邪 鬱而化熱,熱傷血絡則出血,對此可加槐花炭, 旱蓮草、丹皮炭。慢性腎炎之尿蛋白大量丟失, 屬病久傷正,固攝無力,宜加益氣固澀的藥物如 太子參、生黃芪、蓮鬚、芡實,若無效可改用龜板 膠、鹿角膠、魚鰾膠、阿膠之類。久病腎虛失養之腰痛加用杜仲炭、川斷、雲故紙、骨碎補以強腰固腎;慢性腎炎非蛋白氮升高的患者,嘔惡不 止,急需降濁緩衝,解毒升清,可選用溫病之宣清導濁湯加黃連、紫草等解毒藥。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說明病久損傷氣血,臟腑功能逐漸下降 可選用補氣養血之藥物以助恢復。

水腫一證,乃肺脾腎相干之病,其標在肺, 其制在脾,其本在腎。肺在上焦、腎在下焦,上下 交通,升降出入,中焦脾為必經通道,所以脾為 重點,故宜以健脾利溼和健脾益氣貫徹終始。

五、腎盂腎炎

尿頻、尿急、尿熱、尿痛是膀胱刺激症狀,屬 祖國醫學淋症範疇;腰痛為腎虛失養,腎虛膀胱溼熱,此屬中焦脾之溼熱下注,故治療仍以健脾利溼為主,兼以清熱通淋,補腎固腰。

【方用】生苡仁、白朮、茯苓、白茅根、通草、 燈心、竹葉、桑寄生、菟絲子、生山藥。前三味健 脾利溼,白茅根清熱利尿、若血尿白茅根生炭各半,通草通淋,用竹葉、燈心通利小腸而清心火、 安心神;後三味補養腰脊。

【變化】血尿以前段顯著者加清熱涼血藥。如生地炭、大小薊、中段顯著者加止血藥如仙鶴 草,側柏葉生炭同用;嚴重者用三七,血餘炭;以 後段明顯者加益氣統攝藥物如歸脾湯,尿混濁 者加川萆蘚,尿有砂石(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 砂、雞內金、滑石粉以通淋排石,腰痛漸重者加杜仲炭、川斷、雲故紙、骨碎補。

尿培養有細菌者,加土茯苓、半枝蓮、馬齒莧等除溼解毐藥,並有抑茵作用。

慢性腎盂腎炎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者,多 系治療不徹底,或正氣未復,故仍需以健脾利溼 益氣固本治療一段時間,勿短暫收兵,以杜後患。

六、冠心病

以痰溼阻滯型為主者證見:胸悶痛、痰多、 體胖、肢體倦怠、舌苔厚膩、顏容暗滯、脈象弦滑。

【治宜】健脾利溼、理氣化痰。

【方用】生苡仁、茯苓、白朮、桔紅、清半夏、 瓜蔞仁、甘草。

【變化】以氣滯悶痛為著者,宜理氣寬胸,可 加柴胡、枳殼、杭芍;以瘀血阻絡、心前區刺痛為 著者,兼見面脣青紫缺氧者,可加益氣活血藥, 益氣用生黃芪、太子參,活血用當歸、丹蔘,甚者 用沉香、三七;溼邪阻滯,氣機不暢,血清膽固醇高者,可用生山楂、草決明、黃精、夜交藤等,此類藥物具有益氣養陰、降血脂等作用。

心絞痛頻繁發作,可加醒脾,芳香、利氣止 痛的藥物如白芷、甘鬆、降香等。心肌梗塞用蘇 合香丸。亦本此意。

七、眩暈

係指美尼爾氏綜合證之眩暈,患者不能自 主、證見頭悶脹、乏力睏倦、納呆、嘔惡、吐味苦色黃綠水,苔膩脈緩。

【洽宜】健脾利溼和胃清熱。

【處方】生苡仁、白朮、茯苓、清半夏、竹茹、 生薑、龍膽草。

【變化】若系飲邪遏阻,陰乘陽位、清陽不振 之眩暈,臨證可見眩暈振掉,面色無華,少食懶 言、甚而形寒肢冷、口吐清涎、脈舌俱呈陰寒之 象、此證如胸腔積液之類疾患,上方去龍膽草, 加桂枝、吳芋、取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以吳芋暖下溫中,促中焦升降清濁、和調陰陽。

眩暈種類頗多,但究其原因不外內傷外感, 內傷大致為氣虛、血虛、肝腎虛,但脾為中焦,屬 於升降樞紐,故治療仍需把握中焦,開氣血生化 之源,諸虛亦可得補。

健脾利溼法臨床運用體會(二)

姚樹錦先生,太和醫學流派第四代代表性傳人,樹錦國醫館創始人,國家級名老中醫傳承第二三四五六批導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