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是白崇禧最不重視的孩子,卻成為名氣最大的一個

桂系大佬白崇禧共有十個孩子,其中九個都很活潑,整天纏著母親馬佩璋,父親白崇禧一回來就立馬圍過來,深受白崇禧的喜愛。

但是,還有一個孩子卻很內向,很少跟兄弟姐妹們玩耍,也不受白崇禧重視,但他卻成為白崇禧的子女中名氣最大、成就最大的一個,就是白先勇。

白先勇是白崇禧最不重視的孩子,卻成為名氣最大的一個

白先勇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在他出生時,七七事變剛剛爆發,白崇禧來不及為這個新出生的孩子慶祝,就匆匆趕往抗戰前線,似乎也預示了這個孩子不被重視。

雖然出身顯赫,但白先勇從小就對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非常同情,他日後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以勞苦大眾為創作題材的。

1944年11月,桂林淪陷,白崇禧舉家遷往重慶,7歲的白先勇卻被診斷出肺癆,這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病,怕傳染給其他兄弟姐妹,白先勇需要被隔離起來靜養。就這樣,白先勇獨自生活在一個小角落裡,整天面對白牆,沒有人來跟他說話。

白先勇獨自生活了四年多,他的病才慢慢好轉,這段生活對他日後的人生影響極大,他內向、孤僻的性格,也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白先勇是白崇禧最不重視的孩子,卻成為名氣最大的一個

一次偶然的機會,白先勇翻到母親的一本《紅樓夢》,開始細細品味起來。《紅樓夢》這本書伴隨了白先勇的一生,但有誰知道,這竟是他小時候被隔離起來時偶然接觸到的。

白先勇病好之後,開始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上學,相比其他孩子,他格外熱愛讀書,讀中國古典名著、外國小說,甚至連一些學者都無法讀下去的外國宗教哲學書籍,他都能耐心讀完。

隨著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白先勇也隨著全家來到了臺北。1956年,白先勇考入“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系,但他志不在此,後來又轉學到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

在大學時代,白先勇就展露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他在讀書之餘,在雜誌上發表了多篇中長篇小說,在臺灣文學界頗有名氣。

大學畢業後,白先勇遭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打擊,就是他的母親馬佩璋去世了。在母親入土的那天,白先勇曾說:“我覺得埋葬的不僅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母親去世沒多久,25歲的白先勇前往美國讀書,已經古稀之年的父親白崇禧親自到機場送他。

白先勇是白崇禧最不重視的孩子,卻成為名氣最大的一個

這一天,一向堅毅的白崇禧竟哭得一塌糊塗,因為他的身體已經一天不如一天,這次父子一別,恐怕是很難再相見了。

果不其然,4年之後,沒等白先勇歸來,白崇禧就去世了。白崇禧征戰沙場半生,晚年卻十分淒涼,彷彿失去了方向的鴿子,整日迷茫,悵然若失。或許,去世也是解脫。

到美國後,白先勇繼續開始自己的創作,此時的他無拘無束,靈感大發,相繼創作出了《臺北人》《孽子》《紐約客》等著名小說,其中《臺北人》被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七位,而《孽子》則被改編成電視劇搬上了熒屏。

夏志清教授曾評價說,白先勇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白先勇是白崇禧最不重視的孩子,卻成為名氣最大的一個

除了創作小說,白先勇還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積極推廣者,比如崑曲、《紅樓夢》。尤其是《紅樓夢》,從1965年至1994年退休,白先勇一直都在加州大學開《紅樓夢》導讀課,用英文給外國學生講紅樓夢的故事。

當他聽說現在的中國大學生基本已經沒有人去讀《紅樓夢》了,於是他又回到臺北,給學生們講《紅樓夢》。此後,白先勇頻繁往返於大陸和臺灣、香港之間,與兩岸學者共同研究探討紅學。

2017年,白先勇把多年來給學生講的《紅樓夢》講義編成了一本《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在大陸出版,可以說傾盡了白先勇一生的心血。

歷史客棧作者:威廷根施坦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