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白居易 詩歌 唐朝 不完美媽媽 李白 戀愛 杜甫 蘇軾 凱紫的詩詞之美 2019-08-19
"

白居易是唐朝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易懂”聞名於世。

不像很多詩人喜歡用典,白居易的詩歌文字淺顯,很少用典。

此外,他還特別喜歡以民間的口語和俗語入詩,所以他的詩歌大都淺切平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但他有一首詩,只有寥寥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讓人難以捉摸。

這首詩名為《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

白居易是唐朝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易懂”聞名於世。

不像很多詩人喜歡用典,白居易的詩歌文字淺顯,很少用典。

此外,他還特別喜歡以民間的口語和俗語入詩,所以他的詩歌大都淺切平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但他有一首詩,只有寥寥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讓人難以捉摸。

這首詩名為《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雖然詩歌名為“花非花”,但其實就是取前三字,相當於是“無題”,也許正是因為題目不明,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主旨才會千年爭議不休。

詩歌開頭兩句就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

它好像花,仔細一看卻又不像。

它又像霧,再一瞧卻又不是。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詩歌一開頭連用兩句似是而非的句子,引起讀者的興趣。

後來蘇軾還從中得到啟發,寫下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他寫的是柳絮,意象明確,而白居易到底寫的是什麼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

白居易是唐朝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易懂”聞名於世。

不像很多詩人喜歡用典,白居易的詩歌文字淺顯,很少用典。

此外,他還特別喜歡以民間的口語和俗語入詩,所以他的詩歌大都淺切平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但他有一首詩,只有寥寥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讓人難以捉摸。

這首詩名為《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雖然詩歌名為“花非花”,但其實就是取前三字,相當於是“無題”,也許正是因為題目不明,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主旨才會千年爭議不休。

詩歌開頭兩句就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

它好像花,仔細一看卻又不像。

它又像霧,再一瞧卻又不是。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詩歌一開頭連用兩句似是而非的句子,引起讀者的興趣。

後來蘇軾還從中得到啟發,寫下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他寫的是柳絮,意象明確,而白居易到底寫的是什麼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接著的兩句好像給了我們提示:它是半夜來,天明又離開。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覺得這說的應該是“夢”,但是接下來的後兩句又明顯否定了這答案。

它來時,就像春夢一樣匆匆忙忙,離開時又像彩雲一樣無跡可尋。

“春夢”美好卻短暫,“彩雲”綺麗卻易散,這兩者都是世間最易幻滅之景,詩人以此為喻,可見遺憾至深。

這首詩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卻又令人捉摸不透。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大約就是兩種:一是對生命中所有美好卻又易逝的事物之惋惜,二便是對愛情的感慨。

也許是因為“夢”和“朝雲”的比喻,就像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之景,所以後世之人更傾向於這是一首情詩。

但是令他念念不忘的到底是哪位女子?又是一個千古之謎。

"

白居易是唐朝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易懂”聞名於世。

不像很多詩人喜歡用典,白居易的詩歌文字淺顯,很少用典。

此外,他還特別喜歡以民間的口語和俗語入詩,所以他的詩歌大都淺切平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但他有一首詩,只有寥寥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讓人難以捉摸。

這首詩名為《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雖然詩歌名為“花非花”,但其實就是取前三字,相當於是“無題”,也許正是因為題目不明,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主旨才會千年爭議不休。

詩歌開頭兩句就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

它好像花,仔細一看卻又不像。

它又像霧,再一瞧卻又不是。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詩歌一開頭連用兩句似是而非的句子,引起讀者的興趣。

後來蘇軾還從中得到啟發,寫下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他寫的是柳絮,意象明確,而白居易到底寫的是什麼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接著的兩句好像給了我們提示:它是半夜來,天明又離開。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覺得這說的應該是“夢”,但是接下來的後兩句又明顯否定了這答案。

它來時,就像春夢一樣匆匆忙忙,離開時又像彩雲一樣無跡可尋。

“春夢”美好卻短暫,“彩雲”綺麗卻易散,這兩者都是世間最易幻滅之景,詩人以此為喻,可見遺憾至深。

這首詩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卻又令人捉摸不透。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大約就是兩種:一是對生命中所有美好卻又易逝的事物之惋惜,二便是對愛情的感慨。

也許是因為“夢”和“朝雲”的比喻,就像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之景,所以後世之人更傾向於這是一首情詩。

但是令他念念不忘的到底是哪位女子?又是一個千古之謎。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一種說法,說是官妓。

白居易也是風流人物,與歌妓來往密切。

當時唐朝有一批專門供官僚應酬宴會取樂的官妓,色藝雙全。

但她們畢竟不是一般女子,通常是不能留宿的,所以“夜半來,天明去”倒也合情理。

第二種說法,是指他的妻子。

白居易曾寫下《真娘墓》和《簡簡吟》來悼念他的妻子,而這首詩又編在其後,想來應該都是悼亡詩。

他的妻子去後,就像“朝雲無覓處”,也很符合他對妻子的懷念。

前兩種說法都有不少支持者,而更三種說法更廣為流傳。

"

白居易是唐朝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易懂”聞名於世。

不像很多詩人喜歡用典,白居易的詩歌文字淺顯,很少用典。

此外,他還特別喜歡以民間的口語和俗語入詩,所以他的詩歌大都淺切平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但他有一首詩,只有寥寥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讓人難以捉摸。

這首詩名為《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雖然詩歌名為“花非花”,但其實就是取前三字,相當於是“無題”,也許正是因為題目不明,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主旨才會千年爭議不休。

詩歌開頭兩句就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

它好像花,仔細一看卻又不像。

它又像霧,再一瞧卻又不是。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詩歌一開頭連用兩句似是而非的句子,引起讀者的興趣。

後來蘇軾還從中得到啟發,寫下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他寫的是柳絮,意象明確,而白居易到底寫的是什麼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接著的兩句好像給了我們提示:它是半夜來,天明又離開。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覺得這說的應該是“夢”,但是接下來的後兩句又明顯否定了這答案。

它來時,就像春夢一樣匆匆忙忙,離開時又像彩雲一樣無跡可尋。

“春夢”美好卻短暫,“彩雲”綺麗卻易散,這兩者都是世間最易幻滅之景,詩人以此為喻,可見遺憾至深。

這首詩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卻又令人捉摸不透。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大約就是兩種:一是對生命中所有美好卻又易逝的事物之惋惜,二便是對愛情的感慨。

也許是因為“夢”和“朝雲”的比喻,就像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之景,所以後世之人更傾向於這是一首情詩。

但是令他念念不忘的到底是哪位女子?又是一個千古之謎。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一種說法,說是官妓。

白居易也是風流人物,與歌妓來往密切。

當時唐朝有一批專門供官僚應酬宴會取樂的官妓,色藝雙全。

但她們畢竟不是一般女子,通常是不能留宿的,所以“夜半來,天明去”倒也合情理。

第二種說法,是指他的妻子。

白居易曾寫下《真娘墓》和《簡簡吟》來悼念他的妻子,而這首詩又編在其後,想來應該都是悼亡詩。

他的妻子去後,就像“朝雲無覓處”,也很符合他對妻子的懷念。

前兩種說法都有不少支持者,而更三種說法更廣為流傳。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都認為他這首詩說的應該是他一生求而不得的初戀——湘靈。

他在11歲的時候,隨父母遷至符離(安徽),在那裡他結識了一生的摯愛——鄰家女孩湘靈。

她活潑可愛,精通音律,和白居易甚為投契。

兩人朝夕相處,彼此心生愛戀,但是因為門戶之見,他的母親始終不同意兩人的婚事。

詩歌《鄰女》“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寫的便是15歲時的湘靈。

後來一直到了他37歲的時候,在母親以死相逼之下,他才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楊氏。

而湘靈也成了他心口永遠抹不掉的硃砂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兩人愛情悲劇的寫照。

這首詩中那種美好,朦朧,卻又可望不可即的比喻,也正像他和湘靈的那段無果戀情。

所以很多人更傾向於這首詩是寫給湘靈的。

"

白居易是唐朝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易懂”聞名於世。

不像很多詩人喜歡用典,白居易的詩歌文字淺顯,很少用典。

此外,他還特別喜歡以民間的口語和俗語入詩,所以他的詩歌大都淺切平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但他有一首詩,只有寥寥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讓人難以捉摸。

這首詩名為《花非花》,全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雖然詩歌名為“花非花”,但其實就是取前三字,相當於是“無題”,也許正是因為題目不明,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主旨才會千年爭議不休。

詩歌開頭兩句就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

它好像花,仔細一看卻又不像。

它又像霧,再一瞧卻又不是。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詩歌一開頭連用兩句似是而非的句子,引起讀者的興趣。

後來蘇軾還從中得到啟發,寫下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他寫的是柳絮,意象明確,而白居易到底寫的是什麼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接著的兩句好像給了我們提示:它是半夜來,天明又離開。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覺得這說的應該是“夢”,但是接下來的後兩句又明顯否定了這答案。

它來時,就像春夢一樣匆匆忙忙,離開時又像彩雲一樣無跡可尋。

“春夢”美好卻短暫,“彩雲”綺麗卻易散,這兩者都是世間最易幻滅之景,詩人以此為喻,可見遺憾至深。

這首詩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卻又令人捉摸不透。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大約就是兩種:一是對生命中所有美好卻又易逝的事物之惋惜,二便是對愛情的感慨。

也許是因為“夢”和“朝雲”的比喻,就像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之景,所以後世之人更傾向於這是一首情詩。

但是令他念念不忘的到底是哪位女子?又是一個千古之謎。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一種說法,說是官妓。

白居易也是風流人物,與歌妓來往密切。

當時唐朝有一批專門供官僚應酬宴會取樂的官妓,色藝雙全。

但她們畢竟不是一般女子,通常是不能留宿的,所以“夜半來,天明去”倒也合情理。

第二種說法,是指他的妻子。

白居易曾寫下《真娘墓》和《簡簡吟》來悼念他的妻子,而這首詩又編在其後,想來應該都是悼亡詩。

他的妻子去後,就像“朝雲無覓處”,也很符合他對妻子的懷念。

前兩種說法都有不少支持者,而更三種說法更廣為流傳。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都認為他這首詩說的應該是他一生求而不得的初戀——湘靈。

他在11歲的時候,隨父母遷至符離(安徽),在那裡他結識了一生的摯愛——鄰家女孩湘靈。

她活潑可愛,精通音律,和白居易甚為投契。

兩人朝夕相處,彼此心生愛戀,但是因為門戶之見,他的母親始終不同意兩人的婚事。

詩歌《鄰女》“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寫的便是15歲時的湘靈。

後來一直到了他37歲的時候,在母親以死相逼之下,他才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楊氏。

而湘靈也成了他心口永遠抹不掉的硃砂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兩人愛情悲劇的寫照。

這首詩中那種美好,朦朧,卻又可望不可即的比喻,也正像他和湘靈的那段無果戀情。

所以很多人更傾向於這首詩是寫給湘靈的。

白居易最難懂的一首詩,短短26字,卻寫出了朦朧的最高境界

到底是官妓、亡妻還是湘靈,亦或是其他事物,也許只有白居易自己知道了。

它就像一個謎,但我們卻永遠無法找到答案。

不知你認為這首詩的主題到底是什麼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