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石依偎(周保友)

八公山 觀音 惠能 佛教 記石網 2017-05-28

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手拈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大眾都不明白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是禪宗最早的緣起。意味“禪”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的,因為一說既有執著,即有分別,所有的說法,都是方便表達罷了。禪宗就這樣心靈相通,一脈相傳,至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在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來到中國傳法,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花開五葉,傳至六祖惠能,後弟子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主張: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各為清淨法身。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見性成佛”的“頓悟”思想,衍生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禪石依偎(周保友)

(佛國,龜紋石,許瑞伍收藏)

那麼何為禪?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禪並無隱藏任何東西。什麼是開悟?“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開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開悟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開悟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超然。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祕,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隨地覓取,都是禪。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禪,如天上的白雲,任意逍遙,不滯不礙;禪,如大自然中的石頭,悄然存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禪石依偎(周保友)

(靈鷲峰,靈璧石,長安收藏)

從有人類以來,人與石就有不解之緣。人們把上古稱為新石器時代,石頭從作為生產工具,到陳列觀摩,點綴園林,就有“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之說。石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居所都是石頭鋪設,都是石頭的貢獻,石頭給人們的奉獻是無私的。人們的物質需要離不開石頭,人們的精神需求也離不開石頭。石,具有自然、實在、堅貞、恆久等品性。從佛家來看,石頭也是有生命的,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溪流為山之血脈,樹草為山之毛髮,故而有山神之說。

禪石依偎(周保友)

(聖者,靈璧蛐蟮石,鞏傑收藏)

禪石,有兩個含義,一是面對石頭而生禪意,悟禪機,稱禪石,即面石參禪。另一個含義是石頭的外形符合心靈深處的禪意。經歷上億年地殼運動的研磨或水土浸蝕而形成外形與內在並舉的石頭,其圓滿、溫和、莊重,看上去空靈睿智,有的如老僧入定,有的像佛陀說法,有的似觀音普度等。通常石界把後一種含義的石頭稱為禪石。

禪石更有靈氣,禪石給我們的第一直觀就是“靜”,只有在靜中才能凝思,才能入定,才能參悟禪機,領會禪意。看到石頭形狀、紋理、色彩、線條、氣勢、神韻及表現出的人文信息,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思維運動行式。比如看到像觀音的奇石,那麼在我們思維中觀音是慈祥、溫和,普渡眾生,除暴安良,救苦救難的大悲菩薩。看到像“佛”的奇石,那經過了人生的磨難,完善人的生存態度,自性修為取得正果的佛陀就在腦海中顯現,使我們心生敬意,由衷祈禱佛陀佑護我們。

禪石依偎(周保友)

(至愛,靈璧石,李紹南)

在安徽淮南八公山有一個傳說,相傳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一日在淮河岸邊峽石口上岸,看到八公山翌鬱蔥蔥,清泉潺潺,於是在八公山下結廬為庵,潛心修煉,歷經數十寒暑,苦心參悟,發下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在此廣播佛法,普渡眾生。當地善男信女造一白塔寺主動供養,並聽法師傳法。由於淮河連年氾濫,洪災不斷,加上統治階級相互廝殺,造成當地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法師帶著宏願雲遊四海,後在安徽九華山佈下道場,終成正果為地藏普薩。現今的八公山白塔寺舊址,根據當地傳說建一禪林寺院,院內及周邊,奇石嶙立,崢嶸俊秀,並有姿態各異的禪石,立於石林之間。全國各地佛教信徒及奇石愛好者,慕名而來,尤其對寺中禪石,佛家弟子及在家居士頂禮膜拜,虔心參禪。

我們在觀悟禪石時,借石體傳佛心,禪中有石,石中有禪,感覺面對的不是石頭,而是你所敬仰的嚴師或你所親近的益友,你在向他傾訴向他討教。此時的你心若止水,坦然忘懷,在瞬間實現與石的溝通,達到心石交融,產生豁然開朗和無比愉悅的神妙悟感。每當我們身臨其境賞讀禪石的時候,會將體內俱存的虛浮躁氣一掃而去,頓生清涼之意及清醒之感,讓你心定神寧,腳踏實地,放下萬緣。

禪石依偎(周保友)

(梅山春訊,靈璧珍珠石,吳子輝)

當我們返回來再參悟禪石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不會又和這塊石頭某一處融合在一起,會不會說太象了,太美了,太妙了。這種由衷歡喜,愉悅心情不就是“禪愉為食,法喜充滿”嗎。當我們在欣賞禪石達到人石合一,不就是禪境中的“以心傳心”嗎。當我們欣賞禪石達到物我兩忘時,不就是禪境中的“一念不起,了見本性”嗎。面對一方禪石,由思緒萬千,再到迴歸自然;由感悟人生,世態諸相,再到心如止水,釋然放下。這些都是參禪悟石的感受,也是佛家的漸悟修行過程。

禪石依偎(周保友)

(天蓬元帥,紫金石,周保友收藏)

大自然中的奇石源於自然,受日月精華之光。無論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面對大自然中的奇石,都會發出感想,當你熱愛它的時候,感到它是有靈性的時侯,會感到石的無私奉獻與佛陀的胸懷何等相似。佛說“佛在世間”,就是要我們有慈悲之心,有普世奉獻的思想,有參悟人生的自性修為。而人們詠石卻有“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禪與石雖不是一體,但禪石相通,相依相偎,有著妙不可言的默契,有著共同的奉獻精神。

禪石依偎(周保友)

(周保友先生畫作)

作者簡介:

周保友,又名牧石,男,安徽省淮南市人,本科學歷,喜畫蘭花,現任八公山觀賞石協會會長;淮南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八公山觀賞石》書刊主編。淮南市觀賞石協會發起人之一。2007年創辦《八公山公園奇石館》,曾任淮南市紫金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紫金石文化研究》期刊主編;收藏研究淮南八公山奇石二十餘年;曾在《中國靈壁石》《中國盆景賞石》《石道》《石友》《中華奇石》《寶藏》《市場星報》等雜誌和報刊發表過《八公山奇石》、《安徽淮南觀賞石》、《紫金石》、《奇石的風水文化》、《禪石依偎》、《玩天下奇石》、《石緣》、《觀賞石收藏》、《漫談奇石選購》、《奇石的居室擺放與收藏》等文章。2008年為《寶藏》雜誌走進淮南觀賞石專題主要撰寫人。

其藏石《吉祥如意》《天蓬元帥》《宏圖大業》《富貴纏身》在全國觀賞石展中榮獲金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