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前來聖地觀禮的印度居民


據說,當地人的祖先都聆聽過佛陀教誨,所以原住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聆聽的姿態,他們很喜歡站在路旁的小店鋪外面,直勾勾地盯著來往的車輛,表情嚴肅,似乎時刻都在思索。冬天天氣寒冷,他們披著粗毛混紡的披肩,縮著脖子,但仍然站著保持思索的姿勢。同時,許多人往往還赤裸雙腳,據說當年佛陀就是赤腳遊化傳教的,所以即使千年過去了,他們仍習慣一年四季都赤腳行走。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前來聖地觀禮的印度居民


據說,當地人的祖先都聆聽過佛陀教誨,所以原住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聆聽的姿態,他們很喜歡站在路旁的小店鋪外面,直勾勾地盯著來往的車輛,表情嚴肅,似乎時刻都在思索。冬天天氣寒冷,他們披著粗毛混紡的披肩,縮著脖子,但仍然站著保持思索的姿勢。同時,許多人往往還赤裸雙腳,據說當年佛陀就是赤腳遊化傳教的,所以即使千年過去了,他們仍習慣一年四季都赤腳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中華寺外莊嚴的本煥長老鵰像


中國、日本、越南、緬甸等許多國家都在藍毗尼修建了寺廟或禪定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黃琉璃瓦、硃紅圍牆的中華寺。整個寺廟區中,常住僧人在幾十人左右,雖然人少,而且語言、膚色、國籍都不相同相通,但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和諧相處,飲食起居都在一起。每到月圓的時候,他們還會共同聚集在阿育王石柱的周圍,輪流誦經……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前來聖地觀禮的印度居民


據說,當地人的祖先都聆聽過佛陀教誨,所以原住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聆聽的姿態,他們很喜歡站在路旁的小店鋪外面,直勾勾地盯著來往的車輛,表情嚴肅,似乎時刻都在思索。冬天天氣寒冷,他們披著粗毛混紡的披肩,縮著脖子,但仍然站著保持思索的姿勢。同時,許多人往往還赤裸雙腳,據說當年佛陀就是赤腳遊化傳教的,所以即使千年過去了,他們仍習慣一年四季都赤腳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中華寺外莊嚴的本煥長老鵰像


中國、日本、越南、緬甸等許多國家都在藍毗尼修建了寺廟或禪定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黃琉璃瓦、硃紅圍牆的中華寺。整個寺廟區中,常住僧人在幾十人左右,雖然人少,而且語言、膚色、國籍都不相同相通,但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和諧相處,飲食起居都在一起。每到月圓的時候,他們還會共同聚集在阿育王石柱的周圍,輪流誦經……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朝聖路上·行走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前來聖地觀禮的印度居民


據說,當地人的祖先都聆聽過佛陀教誨,所以原住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聆聽的姿態,他們很喜歡站在路旁的小店鋪外面,直勾勾地盯著來往的車輛,表情嚴肅,似乎時刻都在思索。冬天天氣寒冷,他們披著粗毛混紡的披肩,縮著脖子,但仍然站著保持思索的姿勢。同時,許多人往往還赤裸雙腳,據說當年佛陀就是赤腳遊化傳教的,所以即使千年過去了,他們仍習慣一年四季都赤腳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中華寺外莊嚴的本煥長老鵰像


中國、日本、越南、緬甸等許多國家都在藍毗尼修建了寺廟或禪定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黃琉璃瓦、硃紅圍牆的中華寺。整個寺廟區中,常住僧人在幾十人左右,雖然人少,而且語言、膚色、國籍都不相同相通,但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和諧相處,飲食起居都在一起。每到月圓的時候,他們還會共同聚集在阿育王石柱的周圍,輪流誦經……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朝聖路上·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火舞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前來聖地觀禮的印度居民


據說,當地人的祖先都聆聽過佛陀教誨,所以原住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聆聽的姿態,他們很喜歡站在路旁的小店鋪外面,直勾勾地盯著來往的車輛,表情嚴肅,似乎時刻都在思索。冬天天氣寒冷,他們披著粗毛混紡的披肩,縮著脖子,但仍然站著保持思索的姿勢。同時,許多人往往還赤裸雙腳,據說當年佛陀就是赤腳遊化傳教的,所以即使千年過去了,他們仍習慣一年四季都赤腳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中華寺外莊嚴的本煥長老鵰像


中國、日本、越南、緬甸等許多國家都在藍毗尼修建了寺廟或禪定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黃琉璃瓦、硃紅圍牆的中華寺。整個寺廟區中,常住僧人在幾十人左右,雖然人少,而且語言、膚色、國籍都不相同相通,但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和諧相處,飲食起居都在一起。每到月圓的時候,他們還會共同聚集在阿育王石柱的周圍,輪流誦經……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朝聖路上·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火舞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領隊樑師兄在藍毗尼


"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正是在此誕生。千年以來,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此朝聖:中國的法顯、玄奘,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現今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在此興建佛塔與寺院。

對古人來說,前往藍毗尼的道路非常艱難:從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後,人往往會被當地特有的炙熱空氣所包圍,再加上道路多為山路,路側往往是陡峭的懸崖,行人稍不注意就會掉下懸崖,粉身碎骨。

不過,艱險的道路從來都未能阻擋那些朝聖者。他們歷經艱險,從世界各地前往藍毗尼,只為心中的信仰,只為在那棵見證佛陀誕生的娑羅雙樹下,澆注一壺靈泉……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釋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


據歷史資料記載,佛陀當年在無憂樹下從摩耶夫人右脅下出生,落地時足下有一塊石頭,在接到佛足以後,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雖然佛陀誕生處的大目標已確認無疑,但無憂樹及樹下佛陀落地石的確定工作,則是必須要完成的複雜考古程序。

德國以及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者最早於19世紀在此進行聯合發掘。1899年以前,這裡被種種雜物覆蓋,就像一座扔滿廢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藍毗尼遺址才正式大規模出土。

人們看到的遺蹟基本結構並非人為延續,絕大多數在14世紀末莫臥爾帝國入侵前的幾個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蓋起來。從後來的發掘現場看,很多遺蹟的形制沒有任何改變,與《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藍毗尼聖地衰落以後,佛陀降臨人間的落地處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廟宇,其牆根下長出過一棵菩提樹。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樹既象徵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意味著對於建築物的破壞能力,因為其根系過分發達。廟宇的牆基很快就被菩提樹動搖,幾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擊,樹木殘骸與瓦石殘渣混在一處,很難找出無憂樹及落地石到底在何處。

雖然後來出土了眾多遺蹟,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確定釋迦牟尼佛的落地點——對於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長達七百年之久的遺蹟,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圖/蟬友圈佛旅)


在佛出生處現在是一座紅色的摩耶夫人祠(為紀念佛陀母親誕生聖者而興建),其中瞻禮佛陀落地石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當年就在印度廟的遺址下,考古人員從磚石瓦礫的中間部位一直向下挖,在很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大片木炭,上面有一塊長約兩尺的不規則形灰色石塊,其中央有鮮明的腳印狀凹痕。石頭殘損得很厲害,但足印仍依稀可辨。這塊石頭最終被確定為佛陀落地時的足印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摩耶夫人祠中瞻禮佛陀落地石


工作人員以玻璃罩保護這塊石頭,周邊配燈光以照明,朝禮者站在石頭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裡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敬意,朝禮者帶來的金箔將所有通道兩邊的紅磚貼成了一道道的黃金牆。

抬頭向上看,有一塊石質佛陀降生浮雕。據鑑定是公元前4世紀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質為砂岩,雖然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岩幾乎被磨平,但我們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握住無憂樹枝,生下佛陀的圖案。早年的石雕工藝和線條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當年玄奘大師到藍毗尼時,周邊廢棄的寺廟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擊而倒在地上。然而這裡並沒有完全為世人遺忘,1312年,尼泊爾國王裡普·馬拉到此朝聖,今天這塊受人供奉的佛陀誕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藍毗尼我不僅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點,還與確認者有過一次直接交流。當時我在遺址處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紹自己是全程負責佛陀落地石考察認定的專家組負責人,最先確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鑑定工作完成後,他將全過程寫成了兩本專著。機緣巧合,見面時他正好隨身攜帶,當時便將這兩本書送給了我,還在上面簽名蓋章。我們還探討了確定佛落地石的全部過程。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一起探討落地石的老教授


玄奘大師到印度來求法之前,高僧法顯大師曾有過記錄,說這塊石頭完全沾在地面,後來才被挪動。挖掘時發現這片區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後來被確認是摩耶夫人扶過的無憂樹。玄奘大師見到無憂樹的時候,它們已經枯萎。現今這些樹木已變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見了這塊石頭,如經典中所說,上面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終確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個巴利文字母的含義成為關鍵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眾多學者在瞭解了老教授的發現後,猜想這個字母應該是指佛陀落地石。經過複雜的認證過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證以及很多相關證據,這塊石頭最終被確認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聖石。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阿育王石柱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阿育王石刻文字


被髮掘出來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長2米。柱上有裂紋,日本材料專家以特種材料將其縫合,並用鐵環保護起來。根據玄奘大師的記錄,藍毗尼曾經有三位佛到過這裡,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過清晰的巴利文記錄。

我們現在可在石柱上見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率領文武大臣來藍毗尼恭敬禮拜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記載。今後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聖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燒得通紅的紅磚塊。按照磚塊的製作技術,中國的紅磚20世紀左右才開始使用,之前是沒有的。而從挖掘出的聖蹟看來,印度紅磚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藍毗尼·菩提樹下共修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感受殊勝的加持


不過,或許是受到佛學的千年薰陶,藍毗尼的原住民們依舊保持著純淨的民風和寧靜的生活。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前來聖地觀禮的印度居民


據說,當地人的祖先都聆聽過佛陀教誨,所以原住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聆聽的姿態,他們很喜歡站在路旁的小店鋪外面,直勾勾地盯著來往的車輛,表情嚴肅,似乎時刻都在思索。冬天天氣寒冷,他們披著粗毛混紡的披肩,縮著脖子,但仍然站著保持思索的姿勢。同時,許多人往往還赤裸雙腳,據說當年佛陀就是赤腳遊化傳教的,所以即使千年過去了,他們仍習慣一年四季都赤腳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中華寺外莊嚴的本煥長老鵰像


中國、日本、越南、緬甸等許多國家都在藍毗尼修建了寺廟或禪定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黃琉璃瓦、硃紅圍牆的中華寺。整個寺廟區中,常住僧人在幾十人左右,雖然人少,而且語言、膚色、國籍都不相同相通,但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和諧相處,飲食起居都在一起。每到月圓的時候,他們還會共同聚集在阿育王石柱的周圍,輪流誦經……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朝聖路上·行走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火舞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領隊樑師兄在藍毗尼


這裡是佛陀出生地,阿育王曾親立石柱為證

印度小孩


文/圖:蟬友圈佛旅綜合整理 有參考明賢法師 《佛寶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