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與威廉皇帝一家的恩恩怨怨


俾斯麥是德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大功臣。少年時的俾斯麥對政治極為厭倦, 但對普魯士卻非常認同和維護, 宣稱要為普魯士的名譽不惜一切。大學畢業後經歷了九年的鄉紳時光, 閱讀了大量圖書, 積累了豐富知識, 參與一些地方行政, 還出國旅行。回鄉經過複雜的感情波折和信教糾葛後訂婚信教, 結束了年輕時期的不羈和隨意, 窺伺政壇尋求機會, 1847年進入普魯士議會開始了政治生涯。

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了革命,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讓步, 但其弟威廉親王堅決鎮壓, 他的作為提高了普魯士在德意志諸邦的影響力, 也初步決定了主張鎮壓革命的俾斯麥與威廉親王攜手的結局。他拜見王妃奧古斯塔尋求與其夫的聯合, 奧古斯塔卻認為, 他們夫妻保衛威廉四世的王位困難, 威廉四世沒有子嗣, 讓他們的兒子腓特烈·威廉趕緊即位, 自己垂簾聽政。俾斯麥不願意乘人之危, 由此與王妃結下了一輩子的仇怨。威廉親王對他也不友好。俾斯麥說:“我跟親王相處不融洽, 對付這個人一定要採取細膩一點的方法。”

革命浪潮平靜之後, 威廉四世回京, 俾斯麥在一個小車站恭候。幾次推心置腹的接觸後, 威廉四世認可了俾斯麥的能力。1851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駐德意志聯邦議會代表。由於威廉四世精神病日益嚴重, 1858年其弟威廉親王攝政, 他派俾斯麥擔任駐俄公使。


俾斯麥與威廉皇帝一家的恩恩怨怨


德皇威廉一世 下載原圖

經過1848年革命激盪的歐洲, 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風雲激盪, 威廉親王對王室的前途信心不足, 俾斯麥這位死保容克貴族利益和君主制的人物, 自然被威廉親王視為依賴, 雖然他並不怎麼喜歡這位執拗的人。俾斯麥也明白, 只有和威廉親王聯合才能實現其政治抱負。他擔任駐俄公使兩個月後回柏林療病, 也有藉故等待攝政王接見的意思。攝政王召見了他, 但傳達的是王妃反法反俄親奧的主張, 這正是俾斯麥極力反對的。王妃在告訴俾斯麥:反對王室沒有好結果, 而攝政王是典型的怕老婆。

一、俾斯麥又一次感到失望和失落

1861年, 威廉四世病故, 63歲的攝政王即位, 即威廉一世。反對派更為活躍, 疲憊不堪的威廉一世打算讓位於太子腓特烈。因為王后奧古斯塔是英國人, 而且早就控制了太子, 保守黨恐怕普魯士成為英國附庸予以激烈反對, 愛國青年還行刺了威廉, 認為他是國家的罪人。劍拔弩張之際, 陸軍大臣羅恩自作主張請回駐巴黎大使俾斯麥, 想讓他出任內閣大臣提供軍隊為國內局勢壓陣。但威廉一世找各種藉口予以拒絕。太子腓特烈從另一個層面表示了他對俾斯麥的反感:當威廉一世表示打算讓位於他時, 腓特烈拒絕接受的理由之一, 是俾斯麥會藉著他父親的名義抵制自己。

俾斯麥回到柏林後首先拜訪太子打探風聲, 被問及局勢, 他三緘其口, 這位老狐狸還沒有跟君主見面和交換過意見, 怎麼可能跟他掏心?儘管如此, 國王知道了這件事後還是很不開心, 認為他在俾斯麥眼裡已經是人走茶涼。他抱怨道:俾斯麥已經去見過太子了, 我與這種人什麼事都不能幹。然而, 形勢緊迫, 可依賴的人本來就不多, 威廉無奈地說:好吧, 那就讓他試試。

威廉一世與俾斯麥見面後會談了兩個多小時。俾斯麥表忠心道:即使大多數人反對, 我也支持您!威廉表示:“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我就暫不退位, 希望能夠借你的幫助奮鬥到底!”威廉當著俾斯麥的面撕毀禪讓文, 一對老搭檔由此結成。次日威廉一世任俾斯麥為宰相, 開始了德意志歷史上一個全新時代, 也改變了後來德國和歐洲的歷史。

二、新的危機馬上出現了

俾斯麥在一次講話中分析普魯士的內外形勢後不經意地說, 應對現實困境和實現國家強盛需要鐵和血, 此話很快被無限地放大為一個恐怖話題。恰逢王后奧古斯塔生日, 本有的歡樂氣氛被一掃而空, 進一步加深了她對俾斯麥的不滿。怕老婆威廉垂頭喪氣, 對俾斯麥非常不友好, 太子、太子妃也非常不高興。不論如何自辯, 上臺伊始, 俾斯麥和國王一家搞僵了。

忐忑不安中, 俾斯麥於國王出行時祕密守候在國王必經的小車站, 以花言巧語重獲信任。他對威廉一世說:人固有一死, 作為君主, 或死於戰場, 或如路易十六一樣被吊死。既如此, 為什麼不為權力而拼?他表示自己為了君主時刻準備慷慨赴死, 像他給夫人信裡說的:“我已經發誓對他的血統效忠。”結果“我越說, 君主越興奮, 越感覺自己是一個軍人, 為了王位和國家的前途下定決心奮戰”。很短時間裡, 威廉由不快和沮喪變得雄心勃勃。回到柏林與大臣們見面時, 其神氣與幹勁相比離開都城時判若雲泥。

然而, 君臣的磨合依然不易。不少大臣和威廉的親朋好友出於各種意圖離間他和國王的關係, 企圖讓國王罷黜俾斯麥的相位。最繞不過去的是王后奧古斯塔, 只要有機會就詆譭他。俾斯麥把他與王后之間的關係形容為“我這一生最惡的爭戰”。太子夫婦則直接站在俾斯麥的對立面詆譭他的政策, 他們甚至想過叛逃到英國。他和威廉商定的事先由威廉傳給家人, 再通過他們的親戚鏈傳遍歐洲, 導致了俾斯麥外交方面的嚴重困境。他在給好友、陸軍大臣羅恩的信裡說:“君主的心不在這一邊, 君主站在我的對立面。”

但威廉堅持住了沒有趕走俾斯麥的底線, 成為關鍵。他們彼此利用和依存成就了大業。這一老一少之間充滿了爭吵, 說話直言不諱, 往往是建議還沒表達完, 兩人先翻臉。俾斯麥的慣用伎倆是撂挑子, 威廉低聲絮絮叨叨, 然後讓步。晚年的俾斯麥也是以威嚴的父親和執拗的兒子比喻他和威廉的關係。威廉的年紀和火氣在以正比例增長, 俾斯麥有時對他產生了悲憫之心。看見老國王氣頭上將公文揉成一團狠狠扔掉時, 他裝出嚴肅尊重的樣子, 心裡卻在偷偷發笑。

三、普奧戰爭:俾斯麥顯示功勞的機會

1866年, 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衝突日益激烈, 俾斯麥建議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 由普魯士領導統一德國。威廉在王后慫恿下予以反對, 王后、太子夫婦奔走相告破壞他的政策和行動, 認為親戚之間發動戰爭不仁不義。誠如俾斯麥所說:“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不反對我;很多人都憎惡我。我的賭注是我的頭, 哪怕要在晚上就砍了我的頭, 我也要賭到底。”太子妃直接寫信給她倫敦的母親維多利亞:“那個惡人 (指俾斯麥) 不讓我們告訴你他的計劃。雖然我知道直接告訴你這些事有私通外國之嫌, 但我還是不得不告訴你。”由於俾斯麥反覆對威廉做思想工作, 威廉發佈戰爭動員令後躲到了小島上。王后一怒之下離開首都表示抗議。

俾斯麥不顧各種反對向奧地利開火, 大獲全勝, 奧地利被迫放棄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 普魯士王國主導的北德意志邦聯成立。俾斯麥威望大振。在他坐馬車回家時, 一些人主動將馬卸下來抬他回家。威廉封他為伯爵, 在打敗丹麥後又賞賜他鷹寶星, 名利雙收。

威廉或許是不自信, 或許是怕俾斯麥居功自傲, 很孩子氣地給俾斯麥寫信道:“這些勝利都源於我巧妙的策略, 而你不過是謹慎地執行而已。”對此, 俾斯麥只在心裡當笑話罷了。他對成千上萬歡呼他勝利的人們說:“很顯然, 君主的所作所為是非常正確的。”

較名利更大的收穫, 是俾斯麥終於得到了國王的肯定和友誼。在給夫人的信裡, 欣喜之感溢於言表:“雖然嘉獎讓我開心, 但最令我感動的是君主給我的那個誠摯擁抱。”太子腓特烈的軍隊在對奧地利和丹麥的戰爭中表現不俗,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人的緊張關係。太子第一次親赴俾斯麥的宴會, 乃多年來的頭一次。

此時妨礙德國統一的, 只剩下控制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1870年春天, 機會來了。

流亡巴黎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宣佈退位, 西班牙政府想請普魯士國王的堂兄擔任國王, 威廉一世怕觸怒法國, 故表示反對, 俾斯麥說服他對法宣戰。此時的威廉已是73歲高齡, 太子腓特烈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色當一役, 法國大敗, 太子進入豪華的凡爾賽宮後極為興奮, 認為這裡是稱帝的好地方, 而且主張對原為法國控制的南德地區實行武統。對於上述兩點, 俾斯麥沒有明確表示意見。帝位與他無干, 對同胞實行武統更非他所願。太子碰了軟釘子, 立即和他母親、妻子對俾斯麥表現出各種不滿, 誹謗俾斯麥壓根就不熱心德國的大業, 他沒什麼了不起, 僅僅是皇室的一名辦事,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讓普魯士失去了諸多友誼。皇后奧古斯塔專門豢養了一批文人攻擊俾斯麥。在慶祝普魯士軍隊勝利的凱旋儀式前, 作為實際抵抗行為, 皇后離京去溫泉療養, 導致凱旋儀式和軍隊遣返被延遲了整整六個星期。

但很快的, 俾斯麥發現稱帝有利於德國的集中統一。可除了民主派反對帝制, 威廉本人也力拒。

四、俾斯麥和太子商定的勸進大戲

俾斯麥和太子運動有影響力的巴伐利亞王公寫了勸進書, 在某位王室成員於凡爾賽宮舉行的生日宴會上送達俾斯麥, 他假裝不知情當眾宣讀。威廉憤怒地大喊:這種信“來得太不湊巧了。”不過他沒有徹底翻臉。俾斯麥和太子走到外面拉了拉手祝賀成功。俾斯麥日記裡就此寫道:“今天帝國以不能挽回的形式成立了。”

家天下的前提下, 暫時的聯合無法改變俾斯麥與威廉一家的關係。當他毅然決然地廢置了太子提出的憲法草案、由自己起草了《北德意志聯邦憲法》後, 皇后假借皇帝名義給法國等敵對國寫信, 挑撥離間, 將俾斯麥和皇帝的談話外洩。每每俾斯麥晚上和皇帝談好的計劃第二天他就變了卦。太子妃醋意滿滿地譏諷俾斯麥:“俾斯麥伯爵, 我看到你的雄心壯志似乎是要當君主, 如果不能當君主, 至少也要當共和國大總統。”俾斯麥冷冷回了過去:“我的家風不許我當一名好的共和黨人, 我也不是君主。但許多君主是會滅種的。如果沒有新的好君主, 下一代就是共和。”言下之意是她的丈夫就沒有這種能力。1871年7月31日, 王太子對他的英國丈母孃說:俾斯麥就是個皇帝, 做事獨斷, 他父親也很反感俾斯麥, 就是不知道拿他怎麼樣。


俾斯麥與威廉皇帝一家的恩恩怨怨


俾斯麥 (右) 與年輕的皇帝威廉二世在一起 下載原圖

威廉皇帝80高齡時, 俾斯麥60歲。前者已經進入人生黃昏, 更加依賴親情, 更相信老婆、兒子、兒媳的建議。對於俾斯麥, 離不開又懼怕, 所以非常關注他的動向。皇帝極其熱衷閱讀專門打壓詆譭俾斯麥的《帝國警鐘報》, 頗讓俾斯麥不快。如今給皇帝帶來無上榮光的事情, 全部由他策劃而成, 可皇帝還是相信自己的家人, 將自己當成工具。他憤怒地寫道:“只要是君主, 都掌握著相似的祕訣, 即怎樣利用他們最睿智、最忠誠的顧問。我們的皇帝絕對掌握了腓特烈大帝的祕訣。他非常冷漠, 心硬如鐵, 他內心對我並無絲毫感激之意, 不過是因為我對他還有價值。皇帝在對待和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時, 感覺總是非常敏銳的”, “我曾經見過三位君主的裸體, 都不怎麼好看。”他還說人們沒辦法明白和一個年老的高高在上的尊貴人物相處18年的辛酸。

1878年, 威廉一世被刺重傷。俾斯麥太在意老皇帝了, 多少年的恩恩怨怨結成了兒子和老父一樣的感情, 而且只有他在, 自己的功名利祿才在。王后、太子、太子妃與他的關係, 決定了沒有老皇他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俾斯麥遂嫁禍於自由黨, 想借機解散議會, 清除政敵。但太子腓特烈不願意這麼做, 其一, 他一向是自由黨首領, 所有的自由黨都希望太子登臺;其二, 他不願意在登極之初大開殺戒。但俾斯麥的理由是保護他的父親, 所以他又不便反對。

五、友誼的小船終於翻了

1887年聖誕節, 俾斯麥收到了皇帝的最後一封信, 夾著一封任命他兒子赫伯特為大使的文書;次年3月初, 皇帝囑託俾斯麥照顧他病重的兒子腓特烈, 得到了承諾。他還將俾斯麥與皇后奧古斯塔的手拉到一起讓他們交握, 期望雙方拋棄前嫌, 9日老皇帝離世。57歲的腓特烈被加冕為皇帝, 99天后他死於咽喉癌, 腓特烈29歲的兒子繼位, 即威廉二世。

《德意志史》的作者迪特爾·拉夫概括出威廉二世的一系列弱點, 如反覆無常、愛虛榮、愛出風頭、難以捉摸、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和讒媚誘惑、沒有真正的政治感覺、自高自大、缺乏自我批評等等。而且“對性格堅強、不受拘束的人物抱有病態的害怕心理。”

七十多歲的國父老臣俾斯麥遇見年輕又急於刷存在感的皇帝, 註定了兩人更難相處。比如在談到俄國時, 俾斯麥認為那是個厲害敵人, 跟西邊的法國一樣, 必須慎重對待, 而威廉二世認為它們都不會有什麼長進。不過爭執歸爭執, 新皇表面上對俾斯麥還算尊重, 對俾斯麥之子也不例外。

在對俄國的態度上, 俾斯麥與皇帝的衝突表面化了。

1890年, 德國與俄國的和平條約到期, 俾斯麥的意圖是延長條約, 並請沙皇到了柏林。事後威廉主動要求去俄國打獵, 沙皇出於情面勉強答應。俾斯麥沒有表示支持, 一則穩重的沙皇不喜歡威廉的脾氣, 此外, 沙皇體胖, 未必願意陪年輕人狩獵。沙皇情緒受到影響, 本來就不怎麼穩定的俄德關係有可能惡化。威廉竟然半路上將俾斯麥請下車, 而且告別語極為不禮貌。

在國內, 還是在對社會主義運動問題上, 威廉二世跟其父腓特烈一樣主張改良, 俾斯麥主張堅決鎮壓。他的主張遭到大多數政治派別的激烈反對。軍隊監控的選舉替代了他個人說了算的情況, 社會民主黨的票數達到了歷史高峰, 俾斯麥所屬的保守黨則一敗塗地。

在私人層面, 當皇帝建議他以後向閣員發佈的命令先跟自己商量一下時, 俾斯麥說發佈以前他早就想好, 沒什麼可商量的。俾斯麥還對威廉二世抖露出沙皇的一封信, 裡面描述威廉“是個愚蠢的人, 像個頑劣的小學生”。

皇帝大怒, 甩門而去。俾斯麥在他身後深深鞠躬, 他終於出了一口惡氣。他先把自己的公文運走, 遞上辭職信, 實際上是被驅逐了。辭職信被批准的通報發佈後, 俾斯麥的閣僚奔走相告。離職前一天, 他去老皇帝的墓前獻了玫瑰。

俾斯麥不忘記敗壞威廉二世的名聲。自家飯廳裡掛著皇帝的大幅畫像, 逢他生日就祝他萬壽無疆。然而歐洲外交界沒有人不知道他是被威廉二世罷黜的, 這些當然是俾斯麥故意放出去的消息。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政治家在準確地預言了後來的一切後於1898年離世。

威廉二世不忘將雙方關係惡化的責任往俾斯麥身上推。他打電報給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道:“上帝可以作證, 我多次在深夜禱告, 祈求上帝使此人回心轉意, 不要離我而去, 使我免遭這一可怕的結局。”他告訴薩克森國王:“我很痛苦, 好像再一次失去了我的祖父。”實際上, 即便在俾斯麥離職多病賦閒之時, 他對威廉二世的威脅還在。皇帝不僅密切關注他的社交, 還經常私拆他的信件。俾斯麥去世十六年後, 威廉二世在軍官們的簇擁下走進了與俄法對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成為末代皇帝, 流亡荷蘭度過了餘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