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本文是電影《綠皮書》的影評。

第一部分沒有劇透,第二部分有劇透。

雖然我認為這些劇透不影響你們看電影,但沒看過電影又不希望被劇透的人,就不要看啦。

01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今年奧斯卡名單一出,和種族歧視有關的電影《綠皮書》成為最大贏家,一時間怨聲載道,又是一大片對奧斯卡的唱衰之聲。

比如豆瓣有一篇文章這樣說: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還有比如我比較熟悉的一個電影自媒體,這樣說: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其實本來看到《黑豹》這種毫無智商和邏輯的黑人戰狼片能拿到多項提名,我本來也對本屆奧斯卡沒抱什麼期待,不過直到前幾天真的去看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之後,我改變了看法。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真香。

這電影在西方,權威影評人不喜歡,比如它的Metascore分數只有69分,基本在歷屆奧斯卡電影中屬於墊底。

但這電影,觀眾很喜歡,在歐美最大的影評網站IMDB上,綠皮書拿到了8.3分的高分。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把前幾年奧斯卡獎最佳電影,都遠遠甩在了身後。

比如去年的《水形物語》,看完電影一直想到“下水道美人魚”的我,至今搞不懂他怎麼獲獎的。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還有前年的《月光男孩》,屬於那種普通觀眾很難看得下去的政治正確片。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影評人和其他電影的導演,表示雖然《綠皮書》是個不錯的,好看的電影,但它沒有承擔起奧斯卡應該承擔的政治任務,沒有把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暴露出來,是在用巧妙的方式粉飾太平。

比如導了《黑色黨徒》,同樣參賽本次奧斯卡的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在看到《綠皮書》拿獎了起身就走,後來又用本身看完頒獎全程的方式表示抗議。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他們認為這部說黑人的電影中的黑人,沒有成為主角,反而成為白人主角的陪襯,而且這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因為不瞭解所以歧視”的普通白人角色,沒有針尖對麥芒,是在為“歧視者”洗白。

還有人說這部電影中的黑人,是白人刻板印象中的黑人,這是對黑人的一種歧視。

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逃不過那句話:

“這部奧斯卡電影,沒有很好的盡到它作為奧斯卡電影的政治任務,除了好看一無是處。”

我反而覺得這是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表揚。

這幾年,在"BLACK MATTERS"運動下,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左,越來越政治優先。乃至於最近幾年,奧斯卡獲獎電影中,我很少有看完真的叫好真的覺得好看的。

大前年的《聚焦》可能算一個,再之前的《地心引力》算一個,再往前數可能就要到《國王的演講》,《老無所依》或者《指環王》了。

我還記得前幾年奧斯卡宣佈的時候,我的朋友們還激動的同步每一個獎項的得主,打算按照奧斯卡推薦片單去看電影,到了今年,就算是做電影媒體的朋友都懶得看直播懶得寫了。

——因為看到《黑豹》都能拿提名,如果真看到《黑豹》這種電影拿了最佳電影,那估計前天的飯都能噁心的吐出來。

還好沒有。

觀眾喜歡《綠皮書》的原因則很簡單——它又好笑又好看。

今年,奧斯卡出現了和前幾年都完全不同的景象,因為前幾年的《為奴十二載》,《月光男孩》和《水形物語》一出來,都是觀眾詫異,而這次輪到影評人詫異了。

作為一個半吊子影評人,專業電影愛好者,我個人的意見是,大快人心。

電影始終應該先是好看的,讓人類喜歡的作品,然後才是承擔政治宣傳任務的工具,這是很多吹捧美國電影的人,在表達“討厭中國電影”時愛說的一句話。

同樣的這句話,我覺得也可以送給這幾年越來越過分的奧斯卡。

02

《綠皮書》講的同樣也是個和種族有關的故事。

事實上它的片名就取自1936年一位黑人郵差編寫的暢銷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裡面詳細記載了會接待黑人客人的旅館,酒吧,餐廳,它的標語上寫著“現在我們可以避免尷尬的自由旅行了”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在馬丁路德金的運動之後,這本書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但那會兒在美國,一個黑人如果決定外出旅行,尤其準備去南方,必須拿一本這樣的書。

否則很可能找不到願意接待自己的酒店,找不到吃飯的地方,還可能被白人圍攻,警察刁難,爆打一頓。

因為南北戰爭後,雖然南方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但黑人始終無法獲得和白人同樣的權利,那會兒他們實行“隔離但平等”的政策。

比如那會兒公交車上有專門給“有色人種”分離的區域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只給白人洗衣的洗衣店。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黑人和白人隔離開的洗手間。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洗衣店不得接受黑人客人,餐廳不得接受黑人客人,旅館不歡迎黑人客人。

雖然說起來這叫“隔離但平等”,但隔離是真的,平等基本不存在。就拿上面的洗手檯為例,就能看出白人用的東西遠比黑人用的那些更好。

下面開始有大量劇透。

所以電影中,主角唐謝利雖然是尊貴的表演嘉賓,但卻不能用白人的洗手間,只能去很髒很破的外面解決。

而電影中甚至某些城鎮的法律就是:這裡晚上乾脆黑人不允許出門。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那是馬丁路德金在抗爭的60年代,是種族衝突最嚴重最尖銳的一個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電影本可以拍的很尖銳,可以製造出非常多的衝突,可以像《被解救的姜戈》一樣,壓抑整場,最後用大量的血漿來一個大爆發,可以多拍黑人的苦難,拍白人的原罪,做成一部苦大仇深的政治正確電影。

那樣也可以拍的好看,但我更喜歡現在這樣的處理方式。

導演彼得法雷裡把它拍成了一部喜劇,而且是近幾年全球範圍內,不可多得的高級喜劇。

之所以說它高級喜劇,是因為它的笑點不是通過諧音梗,不是通過裝瘋賣傻,不是通過屎尿棍黃段子帶來的。

它的笑點源自角色錯位,是那種看的時候嘻嘻哈哈,笑完之後會記得為什麼笑,繼而引發你思考的喜劇。

我們的刻板印象中,白人受過更好的教育,黑人四肢更發達。

有錢老闆一般更受尊敬,而拿錢的小弟一般被人看不起。

但在這部電影裡,完全反過來了。

電影中的白人,是夜總會看門的小混混,挺著個大肚腩,沒受過什麼教育,在夜總會關門後無錢可賺,只能和人打賭比賽吃熱狗,通過一頓飯吃26個熱狗,賺取50美金的賭資。

不然就會沒辦法養他妻子和兩個孩子。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而黑人,則是個音樂天才,剛會走路就會彈琴,17歲就拿到音樂博士學位,在俄羅斯深造,是那裡第一位黑人留學生。他兩次去白宮演奏,是可以一個電話打給肯尼迪總統的高階層人群,是當時美國最有名的黑人鋼琴家之一。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其實這樣的角色錯位並不少見,比如屌絲進入上流社會,比如外星人被當猴耍,都是不錯的喜劇,但《綠皮書》和他們不同的是,它是真實的事情,在一段有據可查的歷史裡。

所以許許多多細節都來得更為真實——而且你也知道它是真的。

本來把這樣兩個人放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讓他們不同的生活習慣發生衝突就已經很有意思了,但電影顯然不止於此。

真實的就是,在那時候的美國,像鋼琴家唐這樣,舉止優雅、談吐得體的,認識總統的黑人,並不會得到尊重。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裡,作為老闆,著裝更考究,談吐更得體,受過教育的黑人鋼琴家,去哪都會被歧視。

而他的司機,一位沒錢,易怒,沒怎麼受過教育,一個夜總會看門的混混,卻去哪都備受尊敬。

這種黑人和白人,老闆和員工的錯位,製造了電影絕大多數笑點。

但這些笑點笑完,又能從白人無奈的表情和黑人不斷隱忍剋制的目光中,看到滿滿的心酸。

不但他得不到尊重,就連那時奪取NBA總冠軍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到了南方,一樣不能和白人一起用餐,必須去更破更舊的黑人專用餐廳,專用廁所,專用旅館解決。

而且電影有很多細節表示,他其實一直沒有和自己黑人的身份和解。

因為他從小不是在美國長大,和他的那些“Brothers"沒有共同愛好,他不知道黑人明星,不喜歡黑人音樂,之前沒吃過黑人都愛吃的kfc炸雞,對自己那些正在幹農活的同胞也並沒有多大觸動。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白人不接納他,黑人他也找不到歸屬感,所以鋼琴家很孤獨,只能一個人一天喝一整瓶烈酒然後在半夜發呆。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這些沒有歸屬感,無法融入任何一個群體的黑人,至今都是美國社會的一個死局。

——這也是許多美國黑人評論員討厭這部電影的地方,他們不願意正視這樣一群黑人的存在,他們認為也希望所有黑人都能支持他們,不要去融入美國社會,也認為這種融入是對歷史的背叛,是一種恥辱。

但我覺得從這裡來看,這部電影就已經超越種族的話題,上升到了人生而孤獨的層次。

電影中,鋼琴家最終選擇去黑人常駐的酒吧彈奏一曲他以前從來不會彈的JAZZ(JAZZ是黑人音樂的代表),徹底和自己黑人的身份和解。

那裡的黑人對著他的鋼琴聲歡呼舞蹈,氣氛遠比之前給白人演奏時來得歡快熱烈嗎,鋼琴家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所有人都以為這是電影的HAPPY ENDING,又是俗套的“黑人比白人素質高”的政治正確結局時。

他們在酒吧外面就差點被黑人混混搶劫(搶車還是埋伏起來攻擊人不能確定。)

彷彿在告訴你:哪有那麼容易。

03

所以電影在說什麼。

你可以理解成黑人中有壞人,白人中也有好人;也可以理解成“人生而孤獨,達成平靜的第一件事是要和自己和解”。

但首先電影說了一個好故事,讓人看得爽了,讓你在這個半真實的故事中,自己去感悟,而不是直接說給你。

——這應該是電影最首要的一個元素。

我喜歡電影中一個細節。

一個是鋼琴家穿著整齊的西裝,待人禮貌的去酒吧喝酒,結果被一群白人圍攻,他們憤怒地說“是誰給你戴上這麼可愛的東西”,而鋼琴家不知所措,只能連連後退。

如果一個白人有這些特質,那他一定是個很受歡迎的,高雅得體的人,但鋼琴家卻因為這些應該被人讚美的特質,被白人攻擊。

說明這些特質並不是讓人喜愛的關鍵,人們不是因為黑人粗俗而不喜歡黑人——在那個大環境下,如果一個黑人不粗俗,甚至比白人還優雅,反而會受到更多歧視和攻擊。

他們希望黑人就像黑人一樣生活就好了,不要試圖突破他們的階層。

如果突破階層是罪的話,那那些從小就和白人一起長大的黑人,又怎麼找到自己的身份呢?

所以在一個雨夜,在又一次兩次三次四次被羞辱,甚至連司機也說了難聽的話以後,鋼琴家徹底爆發了: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語畢,潸然淚下。

孤獨嗎?

太孤獨了。

在一個無人可說的環境中長大,沒有人把他視為同胞,他所掌握的那種語言,以他的身份無人可說,於是他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個異類,所有人都覺得鋼琴家屬於“他們”。

一個人如果哪裡都不屬於,他就完全自由了,但他也完全孤獨了。

而孤獨是能要人命的。

(劇透結束)

04

電影《巴別塔》中東京的聾啞少女,在社會邊緣遊離,母親早亡,父親忙於工作,她口不能言,孤獨到無法訴說自己的孤獨,只能以肉身陳述。

同初識的少年用威士忌送服迷幻藥片,對不良青年脫下內褲,試圖讓牙醫撫摸自己的身體,最後對前來調查母親死亡事件的年輕警察赤身裸體。

每一次陳述後都更孤獨一點,每一次陳述都比上一次失敗地更徹底。

初識的少年最後在舞廳的紅藍燈光中吻了別人,牙醫憤怒地喝令少女離開,就連最後得年輕警察也只是遞給她衣服,目光沒有在她乾癟,瘦削的身體上停留半秒,悄然離開。電影的最後,少女赤裸著撲進父親懷裡痛哭。

鏡頭漸漸拉遠,終於這扇窗戶也成為深夜東京城萬千燈火中的一點,或明或暗的畫面裡,成千上萬人在別離,彷徨,痛苦,以活生生的姿態演繹著汪峰套路式歌詞中的種種套路。

那幾乎是我所有電影中最喜歡的一個鏡頭。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語言一樣,於是在平原上他們商量建起一座通天的塔來。

耶和華見人如此,曉得今後將不再有他們做不成的事了,就下去變亂了他們的語言,又使他們彼此分散在世上。

——《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節,巴別塔。

從此之後,孤獨成為了人類另一重原罪。每一個人成為一個國家,遍佈疆界和關卡.

語言,無論它是否能夠被流暢地說出,都成為障礙,我們很不容易彼此聽見,聽見了也無法彼此懂得,懂得了也難以彼此應答。

汪海鳴在詩裡說:

別聽我說話

言語是為你的雙耳建築的樓閣

別聽我說話

若你妄圖捕獲我膽怯的真實。

再回到現實裡。

學語言時我們常開玩笑,說如果古人不作死修這個塔,我們也不用背單詞背得這麼辛苦,陰陽中性,六個變位。朋友也幽幽地說那她也不會和她的外國男友分手。

他說的段子她笑不出,她想吐槽的點他不懂。這種時候才發現如果做不到真正完全融入別國文化,語言再好也是白搭。甜蜜期過後,兩人都陷入到無盡的孤獨之中。雖然還相互喜歡,但再也找不到在一起的意義。

世上的事大抵如此。

世界上一切無疾而終的愛情到了最後都是一個交流的問題。

從每天有說不完的話到“早安”,“午安”,“晚安”,“吃了嗎?”,再到最後相顧無言,無法交流。

和最親的人無法交流,所以孤獨。

不僅如此。

1888年,一生貧困孤獨的梵高和高更發生劇烈爭吵,高更大怒離去,梵高一個人失控地割下自己的耳朵,以對抗越來越巨大的狂躁感,孤獨感。兩年後,梵高在麥田深處畫下自己最後一幅作品《麥田裡的群鴉》,開槍自殺。這是無法與整個時代和解的孤獨。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梵高的畫作適合在夜裡看,情緒濃郁地就快要在紙上化開

1889年,尼采在都靈的一家酒店門口駐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個馬車吸引。不遠的地方,停著一輛小馬車。馬車的車伕遭遇到了一匹倔強的馬。不管車伕怎麼喊叫,馬匹根本沒有要移動的意思。最終,車伕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馬匹打去。尼采見到此番情景,擠進人群,衝到馬匹跟前,阻止住馬伕,抱住馬的脖子,痛哭起來。

“我那可憐的受苦受難的老夥計啊。”

之後這位和時代格格不入,桀驁不馴卻一生孤獨的天才徹底精神錯亂。這是獨立於整個人類之外的孤獨。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都靈之馬

還有廣為人知的費米悖論。

銀河系之中有超過1000億個恆星,宇宙中有超過1000萬億顆類地行星,如果說其中沒有一顆行星上出現過文明,這是扯淡。事實上,據概率估算,可觀測的宇宙中,可能有100億個文明,而銀河系中可能就有超過10萬個智能文明。

照這樣說,銀河系應該是一片嘈雜。

然而這麼多年來,地球上的人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聽到,來自地外文明的信息為0,宇宙對人類依然像死一般的安靜。

這還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更奇怪的是宇宙已經有200億歲了,那最早出現的文明可能科學技術領先我們一百多億年。

你要知道,1000年前,甚至人類還沒發現南美洲,那100多億年是什麼概念。

既然領先我們一百多億年的文明都沒發現我們,那最大的可能應該是:

宇宙中根本沒有文明可以越過數萬光年的鴻溝,文明到了一個瓶頸後就不再發展,最後只能在自己的星球上等待著滅亡的到來。

人類像從出生起就被關在自己小房間裡的孩子一樣無助,默默出生,默默生長,最後默默滅亡,連看到二向箔的機會都沒有。

和曾經嘲笑過的恐龍沒有區別,最後都會爛死在這片土地上,而大部分人在爛死之前,甚至從沒在這片土地上有過一座自己的房屋。

這是全宇宙所有智能生命的終極孤獨。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人類個體所能體會的最大孤獨

我也不喜歡孤獨,我喜歡契合的靈魂間的碰撞。颱風來的時候寫過下面這些句子,也不知道送給誰,就送給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們吧。

下班後我跑著去見你。

我跑過肆虐上海的颱風,一陣大風從後面划來,樹葉上的雨水都落在我身上。

我跑過夏日將晚未晚的晚霞。太陽被烏雲遮住,依然咆哮著把所有云朵都染成紅色。

我跑過嘰嘰喳喳的男女,男人壓低聲音,對女人說“我一個月能拿這個數”,然後兩個人一起竊竊地笑。

我跑過地鐵安檢員,他們有氣無力地說著“麻煩配合一下配合一下”,然後用手摸一摸我的包,想要摸出點什麼。

我跑過地鐵上濃妝豔抹的女人,跑過手扶梯右邊靜滯的人類,跑過散發著發膩甜味的麵包房以及西裝革履正鑽進跑車的男人。

我跑過牙牙學語的嬰兒,跑過雨幕中無數人依靠著的中金大廈,跑過大廈下閃爍的霓虹燈以及霓虹燈旁叫賣著劣質雨傘的老太太。

我跑進雨中,我跑過日落,我跑進夜裡,一直跑過整個世界的末日想見你。

我想見你,向你說我的孤獨。

“我的孤獨就像一個人類經過另一個人類”

-END-

為了不錯過更新,不要忘了將我設為“星標”

美國黑人覺得綠皮書政治不正確?那真是太好了!

【推薦閱讀】

讓我們繼續感謝北電翟天臨:引爆自己,照亮黑暗

性愛最大的缺點,就是它需要兩個人

陳冠希怒噴孫笑川上熱搜,這可能是開年最好笑的笑話

回覆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

“性癮者”

點個好看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