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俱樂部是靠什麼賺錢的?

足球俱樂部是靠什麼賺錢的?
足球俱樂部是靠什麼賺錢的?
2 個回答
黄焖jimmy饭zz
2017-06-07

一,在國內球票根本算不上什麼收入,那點錢也就夠比賽當天志願者的盒飯錢

二,廣告招商只能說是很小的一部分收入,依靠賣主場比賽的LED廣告會有一些收入,但總體加起來也就過千萬頂天了,要知道一個球員光轉會費和工資就要花幾千萬

三,國內俱樂部沒有盈利的,只有靠背後的企業做支撐,那麼為什麼企業要燒大把的錢玩足球呢,當然有好處了。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俱樂部都是房地產企業或者是企業有房地產這一模塊的,對他們來說,燒這些錢並不多,地最重要,明白了嗎。還有好多政策適合他們的企業,並且足球玩好了還能給企業帶來超高的人氣,何樂而不為呢

当今那些事儿
2017-05-22

一、球票收入,高水平聯賽的球票不便宜的。特別是位置好、包廂等票,一般都是包年出售了。二、商業廣告,比如主場冠名,主場比賽主要廣告牌,各類球衣廣告,一切會被大眾關注的場地、背景、場合都可以贊助。三、是轉播分成,這個數額是大的沒邊的,比如中超這些比賽,因為運作好,一年的分成很多很多。四、商業活動收入,比如周邊商品開發、出席商業活動和球隊與其他廠商的商業合作等等。

足球俱樂部本身可能是不賺錢的,但它對母公司的“貢獻”不是一年幾百萬的虧空,而是母公司利用其聲勢和在地方政府心中的位置而展開的公關,公關的獲益自然遠遠超過這點兒虧空。  1月1日,紅塔集團宣佈不再經營足球俱樂部,重慶力帆將取而代之,一個月內如無異議,中國足協將批准這次轉讓。紅塔集團監事會主席、雲南紅塔足球俱樂部總經理秦紹高說,紅塔集團做出退出的決策,是內外因共同使然。  紅塔足球俱樂部於1997年成立,並從一支甲B球隊成長為一支甲A勁旅。紅塔集團自認為在經營了6年足球后,“認真反思自己的能力,對自身是否能經營好一支中超球隊產生了疑問,認識到了自己經營和管理經驗的不足。就中國足壇改革的大環境來講,實行職業化,設置中超、中甲、中乙賽制,將會對俱樂部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紅塔足球俱樂部是由4家企業共同出資籌建的,俱樂部屬股份制實體。此次轉讓只是對俱樂部球隊及中超資格的轉讓,硬件設施包括房屋、土地、球場所有設施等有形資產是不轉讓的。  紅塔方面聲稱,就內部因素來講,不再經營足球俱樂部是集團內部改革的需要,從去年集團經營戰略思路開始進行重大調整,提出“以主業為主,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歸核化”戰略,足球作為輔業必然要被分離出去。  從去年12月25日至今,短短十餘天內,國內足壇8傢俱樂部轉讓或正醞釀轉讓。  業內人士紛紛指出,紅塔經營足球俱樂部長期不賺錢,最終導致自動出局。  

足球俱樂部到底賺不賺錢  近日,有關專家在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據近兩個賽季統計數據所進行的分析,國內職業足球俱樂部經營管理狀況並不理想。以甲A俱樂部為例,年投入大都保持在3000萬元以上,用於一線球員的訓練比賽、後備力量的培養和訓練場地的建設維修等。這些俱樂部普遍“入不敷出”。  專家從俱樂部有形收益的6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首先是門票,按國際慣例各俱樂部的這項收入應接近1000萬元,但多數不足一半;其次是出售電視轉播權,使多數俱樂部的該項收入保持在100萬元的低水平上;第三是相對固定的分成,甲A各俱樂部每年從足協收入400萬元;第四是球衣廣告和場地廣告的收入,球衣廣告按球隊號召力從100萬元至600萬元不等,場地廣告收入則因中國足協將每場比賽24塊處於最佳位置的廣告拍賣給國際管理集團而使俱樂部收益不高;第五是球員轉會,受現行轉會制度影響,國內主力球員流動性較小,俱樂部該項收入還不抵引進外籍球員的開支;第六是相關產業開發,多數俱樂部幾乎是零。  據分析,各項收入再加上浮動因素總收入不足2500萬元,大多數俱樂部年虧損達500萬元左右。  儘管賺不來錢,不少俱樂部還在仿效所謂國際潮流“瘋狂燒錢”。有報道,(2002年)像陝西利君(國力)這個中國甲A聯賽中最弱小的俱樂部,有一個賽季在購買外籍球員和教練員上的花費竟然高達人民幣4200萬元之巨。每個俱樂部在球員工資、獎金等方面的開支也都動輒成百、上千萬元。陝西利君(國力)俱樂部董事長李志民透露,中國15個甲A俱樂部每個賽季的投入多達7億多元。  這樣的經營狀況必然造成大量的財政虧空,各俱樂部熬不住紛紛萌生退意,也就不奇怪了。  賣球隊:優化母公司資產結構 買球隊:爭搶稀缺資源  2004年是中超元年。足協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比賽還沒有開始,各個俱樂部紛紛撂挑子,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中超元年,中超球隊成為比甲A更稀缺的資源。從現在已經轉讓和正在醞釀轉讓的8傢俱樂部來看,如果僅僅是因為經營不善問題,他們為何不再更早的時間退出,選擇在中超元年完成轉讓就是可以把姑娘在最漂亮的時候嫁出去,從而完成各個集團公司自身資產的優化。拿紅塔來說,其轉讓的只是球隊而已,俱樂部的固定資產並沒有轉讓出去,球隊才是中超元年升值最快的資源。  1997年底到1998年初,中國足壇就經歷過一次俱樂部轉讓狂潮。時隔幾年,又一次轉讓狂潮的到來,並不能說明足球是一個經營不下去的產業。退出的和進入的都有各自的算盤。不可否認,退出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已經在經營的俱樂部主人們對於未來中超前景的信心不足。儘管足協創辦中超就是為了創造一個比甲A更好的環境,但是足協的計劃能否完全消除甲A的後遺症?  一個優秀聯賽制度的組織、建設與管理直接關係到俱樂部的商業開發拓展。這受中國並不發達的經濟狀況、水平較低的聯賽和低迷的球市等因素的制約。經濟不發達直接導致中國足球的廣告贊助少;而低水平的聯賽就缺少吸引力,無法成為包裝銷售的商品;球市低迷就會影響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如果這些因素得不到改善,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就不具備自我生存的“造血功能”,始終處於接受輸血的狀態。  球市太低迷 俱樂部何以謀生  有球迷根本不屑於這些炒作:“還用得著爭嗎?是不是不良資產,到賽場看一看就知道了。”假球、黑哨已經讓球迷受傷太深。去年甲A最後一年,大多數球場看臺空空蕩蕩,球市慘淡一目瞭然。  曾經出現的“免費看球”實屬無奈之舉。這說明俱樂部在籠絡球迷上已經感到束手無策了,要知道門票收入是俱樂部賺錢的“看家菜”。在英超,曼聯俱樂部一場冠軍盃賽的收入,包括門票、紀念品銷售、零食出售、停車費,總數能達到200萬英鎊;在德國,乙級俱樂部的門票收入,佔到年收入的30%。  國外俱樂部的經營哪一個不是以大量擁躉的球迷為基礎的。在去年3月召開的全國甲級俱樂部聯賽工作會議上,閻世鐸也提到“要善待中國球迷”。他講,球迷是中國足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持者,沒有他們的參與和支持,就不會有職業聯賽和中國足球的發展。  所以,球迷是足球職業化和市場經營的基礎。無論是甲A,還是中超,職業聯賽的根本還是賽事。比賽水平提高了,觀賞性強了,懸念增加了,自然就吸引來了無數的觀眾。能否培養一個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的球迷群體,也成為對中國的超級聯賽的一個考驗。(商報記者 羅喬欣 李洋)  事件觀察:虧本的源頭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在面對足球俱樂部經營問題時,無論是俱樂部管理層、還是業內評論人士、還是專業記者,都不願意多說,而且大多數人的態度是最好不說。原因只有一個:一潭渾水,說不清楚。足球界的集體失語,讓人更加猜測這其中種種不可公開的祕密。  在我國,如果把甲A足球隊平均分配,兩個省也攤不到一個。甲級足球隊成了一種極度稀缺的資源。物以稀為貴,甲級聯賽的火爆和球隊的稀缺使得各地對足球的認識上升到了使其代表地方形象的高度。球踢的好壞大有代表地方綜合實力之意。  俱樂部濃厚的地域烙印,使得經營中本應該淡化的政府行為反而得到了強化。由於在各地政府、球迷、俱樂部的眼中,球隊成績的好壞已然與地方政府政績相連。在1977年到1998年的俱樂部轉讓狂潮中,就有很多地方政府直接插手俱樂部的轉讓、出售,點名指派企業接手經營足球俱樂部。  政府的干預使得中國的足球俱樂部無法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自然也無法公開其財務狀況。但財務狀況不好為什麼還有人願意經營俱樂部呢?仔細觀察俱樂部的母集團公司就可以發現,足球產業僅僅佔集團業務百分之幾的份額。接手俱樂部也並不是要通過它本身賺進多少銀子,企業看中的是在俱樂部的光環下獲取更多無形的東西。  廣告效應其實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靠戰績良好的球隊搞公關才是最重要的。曾有業內傳聞,某甲A足球俱樂部的母集團公司由於球隊數年的驕人戰績,使得集團在買地皮、申請經營項目、稅收等方方面面獲得政策的傾斜。企業在這些方面的獲益遠遠大於每年俱樂部賠進去的幾百萬元。  但是還有一個不可以忽略的趨勢是,隨著各級地方政府轉變政府職能的進程,和大型國有企業主輔業分離的進程,很多足球俱樂部不得不走向完全市場化的道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這一切又得仰仗整個中國球市的健康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