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羊雜割和北京的羊雜,有什麼區別?

1 個回答
山西新闻网
2017-10-12

論起吃羊肉的習慣,有些地方的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大同人吃完羊肉後,會把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洗淨,煮熟、切碎,配以蔥、辣椒、鹽等調料熬製成湯,故稱羊雜割。大同的羊雜湯裡通常會摻些山藥粉條,有葷有素,油而不膩,質醇味美,具有驅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較好的食療保健食品。但凡是外地人來到大同都會品嚐一碗又辣又香的羊雜粉湯,才覺不虛此行。

羊雜割起源於大同。據說大同人吃羊雜始於元朝,“雜割”一詞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

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發現其味甚美。遂敬獻太后品嚐。太后吃罷,渾身大汗淋漓,頓覺神清氣爽,就此病癒,當即賜名“羊雜割”。

大同的粉湯羊雜有多好吃,只有大同當地人才知道。它並沒有像大同的刀削麵一樣名聲在外,但卻是大同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它色澤紅亮,羊雜碎酥爛,再配上筋道的土豆粉,吃起來真是回味無窮。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同粉湯羊雜的做法。

大同羊雜突出羊雜的肉料,輔以粉湯,油辣鮮鹹,風格剽悍。做羊雜最麻煩的,恐怕就是清洗工作了。羊腸肚要用烈性燒酒多泡一陣,然後清洗一下,再倒進醋揉一陣,用清水衝淨。一般來說,小販已做過翻腸,但羊肚未褪,現在街頭的羊雜大多是不褪肚的。羊肚的絨毛一面,有一層薄薄的深色皮膜,因為是做消化所用,非常柔韌。怎麼褪呢?方法是用純鹼去揉一陣,再用鐵絲圈順一個方向用力擦,這樣就可以完成褪肚的工序。

羊肝肺,需用清水多泡一陣,至少得兩個小時,多換幾次水。

關於配料,用的是:香沙、草扣、丁香、肉桂、畢卜、良姜、香葉、沙仁、一口香、甘草、八角、小茴香、花椒、辣椒、大蔥、蒜瓣、鮮姜、粗鹽。用紗布縫一個小包,將調料包進。蔥薑蒜、辣椒可以不包。

關於量的多少,如果沒配料經驗,最好不要盲目嘗試。可以用簡單調料:八角、花椒、蔥薑蒜、辣椒、鹽即可。

先開鍋,將肺、肝斬成幾塊置鍋中,腸肚直接投入。再次開鍋後,投入料包、蔥薑蒜、辣椒,倒適量醬油、粗鹽,文火煮一小時。

煮熟的羊雜,切成碎塊。把煮過的湯另倒進盆中。洗淨鍋,將羊油切成小丁,熱鍋化成液態油,關火。羊油溫度降到半成熱的時候,倒進辣椒麵攪勻。這樣,羊油就變成紅乎乎的色澤。如果油溫高了,辣椒發焦,油就黑了。接著衝進老湯,煮沸後放進切好的雜碎,同時別忘了加進切成細條的羊血,略煮五六分鐘關火。這樣,羊雜就好了。

最後一道工序便是煮粉條。粉條切不可煮透,否則就不筋道了。煮好的粉條撈進碗,上邊澆一勺羊雜湯,對了,一定要記得撒一把蔥花淋一點陳醋!

說完大同羊雜,咱再聊聊北京羊雜湯。北京羊雜湯本是一道清真食物,對於老北京來說,也是太愛的小吃。現如今,在家裡也能鼓搗出不遜於老店的味道。除了那幾道羊雜外,辣椒油、麻醬、大蒜末也是必不可少的,再來倆芝麻燒餅……這叫一個香哪!

所謂羊雜,是因為裡邊雜七雜八應有盡有,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等,故稱羊雜。不要覺得這些都是上不得桌的食物,它們各有各的功效:如天花(羊腦)有健腦明目之功,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口條(舌頭)有壯身補血之能,最宜病癒者常食。

羊雜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腸等原料混合燴制。製作羊雜碎還講究“三料”、“三湯”、“三味”。“雜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雜碎之主料(又叫三紅)是心、肝、肺,下鍋的時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腸(生油的)、肚(生味的)、頭蹄肉(架碗充數的),下鍋時要切成細絲和長條。一碗羊雜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先將洗好的羊雜碎在鍋裡氽一下,把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一下,盛到碗裡,這叫吃“清湯雜碎”。由於是蒸熟的,味沒入湯,食者味道全從對雜碎的細嚼慢嚥中得。街巷鋪點、車站、路口小攤上多是新的雜碎時時不斷地往一個大鍋裡續,一鍋湯用文火常熬不換,甚至是這鍋湯經營者叫賣幾年就熬上幾年,湯稠如油,色釅如醬,過往食客買上一碗吃,這叫吃“老湯雜碎”。

“雜碎三味”說起來簡單,即一盤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一盤紅燦灼眼的辣椒麵和一盤潔白晶瑩的食鹽。這是吃羊雜碎萬萬不能少的的三味調料。愛清香爽口的,喜辛辣熱麻,好鹹中得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