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面的麻辣鮮香。麻辣鮮都好理解。這個香是那種香味?

2 個回答
美食理想
2017-08-14

臊子的香味和紅油的香味,各種臊子,其實重慶人吃小面,最早都是吃素面,吃的就是拌制的味道,小面的臊子比較有特色的有紅燒牛肉、紅燒肥腸、泡椒雞雜、香菇燒肉等,每家都有每家的味道。重慶小面的麻辣鮮香。麻辣鮮都好理解。這個香是那種香味?

小面看似簡單其實講究很多,其中佐料是關鍵。大坪“開半天”面莊老闆聶老大告訴記者,佐料通常不下13種,多則達20種,包括蔥花、蒜水、姜水、宜賓芽菜、香菜、味精、醬油、豬油、芝麻油、辣椒、花椒油或花椒麵、榨菜粒、油酥黃豆、幹炒花生等,如果加上潲子則是雜醬麵,加雞湯則成為雞湯麵。除了佐料的比例要適度,有些還有特殊要求,比如海椒必須當天煎,隔了夜就不鮮亮,味會差很多;老薑必須去皮再舂溶,否則偏苦;大蒜最好用蒜水而非蒜泥。再者,做雜醬最好用豬的腿子肉加夾子肉,這樣煎出來的潲子才油而不膩。正如上海輕工產品的精細是上海主婦們挑剔出來的一樣,重慶小面的美味也是食客們逼出來的。重慶人俗稱小面叫水面,也就是鹼面。小面要加鹼,是因為不加一則味道不好,二則面從鍋裡挑出來顏色很快會變黑。可鹼放多少是有技術的。再則,不懂行的人認為清水下面最好吃,老面娃莫懷戚指出這是外行話,“清水面永遠不如渾湯的二鍋面安逸。”重慶小面的麻辣鮮香。麻辣鮮都好理解。這個香是那種香味?

據攝影師易行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除九園、正東、陸稿薦、老東明、一四一、吳抄手等館子賣小面外,背街小巷的麵攤攤並不多,“因為當時城市裡也割資本主義尾巴,私人是不準賣小面的,後來隨著知青回城、就業難度增大和政策的逐步放開,七十年代中後期,麵攤攤如雨後春筍冒出來。”這樣的麵攤攤至今在街頭巷尾仍比比皆是,它們的基本形象大同小異:通常佔巴掌大一塊地方,早先是廢汽油桶糊的灶,燒蜂窩煤或煤球,現改燒液化氣;灶上坐36公分或48公分大銻鍋,水燒得翻翻漲,旁邊擺一張堆佐料的案板,案板上椒紅碗白、蔥青筷黃。面娃們還沒走攏就高喊:“老闆,二兩,紅湯。”或“三兩,提黃!”等面端上來,把袖子一抹,啪嗒啪嗒地就往嘴裡送,誰也顧及吃相,箇中常有一二莽子,吃得陣仗翻天,呼嚕呼嚕的吞嚥聲三五米外也聽得見。因此,但凡真正的面娃,大多不講究場合,有座則坐,無座則站,如果連站的地方也沒有,就捧了碗蹲在街沿坎坎上,對兩米開外的下水道陰溝視而不見,照樣吃得河翻水翻。在熱烈的氛圍中,面娃們還發揮語言天賦,造就了很多術語,如“少青”、“重青”的“青”指菜葉子,前者是說少放點菜,後者則相反;“提黃”是說吃硬點,“少麻”指不要花椒,“幹溜”則指不加湯,等等。這些術語與小面本生,勾勒出重慶小面的風俗畫。

重慶小面的麻辣鮮香。麻辣鮮都好理解。這個香是那種香味?

9华少爷9
2017-08-13

沒有那麼複雜,主要就是辣椒的香和麵條的香。重慶小面選用的辣椒不是單一的辣椒,會選用幾種辣椒搭配炒制,突出辣椒的香和柔和的辣。另外重慶小面會用加鹼的麵條,有益身體健康,煮出的麵條會有一股鹼香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