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協和醫院成立的背景是什麼?

協和醫院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到底有多重要?當年協和醫院成立的背景是什麼?
3 個回答
AppMart
2017-08-28

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是二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協和醫院是大約一百年前美國教會把當年在中國所辦的各個西醫醫院,利用了一部分洛克菲勒基金會資金整合起來的一系列醫院,比較有名的有北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華西協和醫院、福建協和醫院,其中北京協和醫院和武漢協和醫院現在仍然是全國最好的醫院,華西協和醫院後來改稱華西醫院,福建協和醫院只在福州地區有些名氣。協和醫學院則是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成立的現代西醫教學機構,培養了一大批聲菲中外的現代醫學人才。

1203696782
2017-08-24

沒有其他抵制自己國家醫院的意思。協和醫院確實是全亞洲最好的醫院,這個毋庸置疑,而且它在我國的醫學界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但是在這裡我說一個自己真實的事例。2016年年初我的了一個囊腫,位置在腰部,按常理來說問題也沒有那麼糟,但是因為位置和病因不清楚,所以家裡當地醫院看不了這個病,就來到了協和醫院。先是買的外科大夫的票,然後大夫說問題不大,就推給了介入科,介入科的人不收,推到了骨科,骨科的醫生讓接受手術,也是問題不大,然後莫名推到了感染科,感染科的那個大夫,很心疼我,因為當時我19歲,但是大夫也直接了當的告訴了我們,確實沒有病房,預約得半年,當時我已經連續發燒一個月了,並且鼻子一直冒血,根本等不及,身體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最後家人找了人去了北京醫院,家人真的沒辦法,最後求著那個醫生才給了一個床位,然後又去專科醫院折騰了一個星期,過了年後,很慶幸不是骨結核什麼的,所以正常的接受了一個肺部大夫的全麻手術。

借自己這個經歷,我明白了。縱使現在醫學很發達,醫院很多,權威性很強,但是當自己生病了,自己有多無奈,特別嚴重大的病情,一些醫院會優先安排,如果真的像我這種病因不清楚,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各個醫院也不願意收,怎麼辦?我到後來才發現為什麼那麼多人說自己的病看不了,是真的沒能力沒條件去住醫院,醫生也都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到底接不接你這個病人,因為命這個東西誰都不敢輕易接受,我們都能理解醫生的心理和醫院的做法。

但是也呼籲很多醫院,能多替我們這些普通人想想,就算我們快不行了,您也能幫助一下,就算我們傾家蕩產,我們也會去看病,就算沒希望救過來,我們也不會埋怨你們,但就是請你們給我們一個機會,畢竟我們和那些官都是人,都只有一條生命,在這方面我們是平等的。

協和醫院很厲害,但是等你真生病了,你就知道,看病太難了。

最後也希望我們的醫學會越來越發達,醫療機構越來越完善,醫療體系越來越成熟。

大漠孤烟直001
2017-08-24

在我的心目中,協和醫院是中國現代醫學的開拓者和指路明燈,是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協和醫院成立於96年之前,至今已經快一個世紀了。

19世紀末期,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開始撥鉅款興辦醫學事業。他對中國這個人口眾多、落後的大國發生了興趣,認為“中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機會,空前絕後”。

1914年、1915年,洛克菲勒曾經三次派出考察團到中國,並於1914年撥款成立了中華醫學基金會,負責在中國的事宜。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以20萬美金從倫敦會購得了協和醫學堂的全部產業,並用12.5萬美金購得原豫王府全部房地產。新的醫學院,名稱確定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英文名字為PUMC(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

根據美國《時代》週刊記載,從1913年5月開始的十年內,洛克菲勒基金會花費了近八千萬美元,其中,超過一半的錢用於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而“最大的單筆禮物是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據1956年統計,實際上,加上後來的投入,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總計投入4800萬美元。

協和醫學院當初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與歐洲、美洲同樣好的醫學院,具有優秀的教師隊伍,裝備優良的實驗室,高水平的教師醫院和護士學校。”這個初衷,即使在中國連年軍閥混戰的跌宕時局中也未更改。

新生的協和群星薈萃,聚集了世界水平的師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這裡揭開的“北京人”頭蓋骨之謎,震驚了世界,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

協和解剖系第一任系主任考德里,回美國後任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大學細胞系和解剖系主任;外科的韋伯斯特,回美國後擔任了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成型外科主任;生理系主任林可勝,後來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當選理由是“中國生理科學的先驅、把所領導的生理系保持於高水平、成功地吸引了非常有為的年輕人投身於科學事業、創辦了《中國生理學雜誌》並對之貢獻、建立了中國生理學會,以及把現代醫學和外科學應用於中國現實需要的傑出能力。”

以協和為軸心的“蘭安生模式”則發起了一場中國醫療的“空間革命”。1921年,蘭安生來到中國,成為協和的第一位公共衛生學教授。

1925年,協和醫學院與京師警察廳合辦了“京師警察廳試辦公共衛生事務所”,後改名為“北平市衛生局第一衛生事務所”(簡稱“一所”),為整個示範區的十萬居民提供公共醫療服務。“一所”重視婦幼保健,還對垃圾、糞便、汙水等處理制訂了監督辦法,減緩傳染疾病在社區內的傳播,這些努力使得“一所”居民死亡率從22.2%下降到了18.2%。

畢業於協和醫學堂的楊崇瑞,曾向蘭安生建議對接生婆進行培訓。1928年,楊崇瑞開辦了第一個接生婆培訓班,班上共有30位舊式接生婆,據說曾經給末代皇帝溥儀接生的產婆也在班裡。楊崇瑞教這些舊式接生婆如何消毒和進行臍帶處理,並給每個人發了一個接產包,裡面裝著科學接生的基本器械、敷料和藥品。後來,楊崇瑞就從衛生示範區起步,創辦了全國助產學校,培訓了更多的助產士,改變了中國民間接接生的舊風俗。

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侵略軍最終佔領了美國人辦的協和醫院。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隊闖進了協和校長住宅,將正在和醫生們一起吃早餐的時任協和醫學院校長鬍恆德拘留,並同時拘捕了另外兩名在協和工作的美國人。他們在日本人的監獄裡度過此後的四年。1942年1月18日,協和醫學院和護校的教學工作也被迫終止,各科病人被勒令強行遷出。協和遭逢了校史上的黑暗年代。

1942年覆校後的協和,吸引了協和人紛紛歸來。林巧稚於1948年5月回到協和婦產科。是年秋,張孝騫從湘雅重返協和,擔任協和醫院的內科主任。當時內科只剩下了15張病床,張孝騫到庫房裡尋覓,把已經拆散了的儀器拼湊起來繼續使用。

彼時的協和百廢待興,協和醫學院正式覆校開課的時候,“人體解剖學是靠從北京大學‘借來’的兩具屍體開課的,顯微解剖學幻燈片則是從散落在樓內各個地方的雜物堆中找回來的。”

不過,身處大時代的協和卻並不能夠置身內戰的硝煙之外。局勢已經漸漸明朗,解放前,胡適和傅斯年曾動員在北平的著名教授和學者去臺灣,李宗恩也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他拒絕了,要留在國內辦醫學教育。

亦有少部分協和人遠走他鄉。1948年,協和有7人當選中研院院士,他們中的4人日後在異國終老,包括林可勝。林可勝對國民黨的貪腐失望,遠離政治,赴美國學界就職,重返醫學王國,晚年從事痛覺的神經生理和鎮痛藥作用機制的研究,他仍然備受國際學術界矚目。

留下的協和人開始迎接新時代。協和依然有不問政治的傳統氛圍,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協和的美國高級職員回國述職。除此之外,協和似乎一切照舊。當時學校的最高領導仍然是中華醫學基金會,直接掌管協和的經費、財產和人事權力。1949年至1950年度,該基金會年度撥款為60萬美元,其中協和醫院佔了12萬美元。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協和的命運轉折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包括中華醫學基金會駐協和代表婁克斯在內,在協和的美國人已經全部撤離。

協和的財政危機接踵而至。美國財政部正式凍結了所有與中國有關的金融業務以及銀行賬戶,婁克斯曾試圖尋找給協和匯款特別許可的機會,但是一無所獲。1951年1月15日,中國教育部召開會議,開始研究各個接受外國津貼的高等院校的處理辦法。

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衛生部正式決定接管協和醫學院,並由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來協和宣佈。李宗恩給中華醫學基金會發去電報:“1月20日本院收歸國有。”這是來自協和與該基金會最後一次直接通話,三十多年的磨合努力就此曲終人散。

今天的協和醫院是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醫院。它隸屬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6年改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是它的臨床醫學院,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臨床醫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指定的診治疑難重症的技術指導中心之一。北京協和醫院在中國乃至世界享有盛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