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治基層幹部“失語症”

科技生活快報 2019-04-18

作者:段官敬

下基層調研期間,發現少數基層幹部被問及“單位年輕幹部工作作風怎麼樣”時,專以“這個怎麼說,應該還行吧”“平時跟年輕幹部接觸少,不是很瞭解”類似話“打馬虎眼”,一旦說完立即保持沉默。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同在一個“屋簷下”辦公,竟然不瞭解“自家後生”處事情況,實難說得過去。

其實,上述少數基層幹部回答問題的“口徑”早就被媒體披露過,並稱之為“失語症”。現實基層工作中,類似現象並非一例。比如有的談意見“金口難開”,怨氣藏心頭、牢騷下眉頭,就是不用舌頭“吐槽”;有的談問題“顧此言彼”,滿嘴“假大空”、“客裡套”,決不講真心話、大實話;有的談情況“看情況談”,公開場合“花裡胡哨”、民眾在時“連蒙帶騙”、領導面前“吹鑼打鼓”。

說話談天講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意在說明傳遞內心想法、抒發真情實感才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正確方式。基層幹部“失語症”表面上看是少數幹部“緘默是金”的性格使然,本質上還是不老實、不真誠、政治修養欠缺的顯現。試想,對該指正的不去指正、該批評的不去批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放任問題滋生、風險蔓延,到頭來還不是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自己倒好“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失語症”是病,得治!“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在為基層幹部治療“失語症”之前,可先嚐試為其診斷把脈。筆者認為造成“失語症”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畏懼“不好說”,二是害怕“說不好”。

因為畏懼擔責,所以“不好說”。魯迅先生在《立論》一文中講述,有學生問老師,“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老師教了一招,“哈哈!hehe”。事實上,基層幹部恪守“為官不言”,很大程度上因“言多必失”、“不敢得罪人”的心理造成。反過來看,根本在於個別基層缺乏“放開了說”的話語環境和土壤。

因為害怕說錯,所以“說不好”。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王元澤兒時不認識獐和鹿,客人家有一獐一鹿同在一籠裡。客人問,“哪個是獐,哪個是鹿”。王元澤回答道,“獐旁邊是鹿,鹿旁邊是獐”。足見,“模糊言辭”法的背後是見識粗淺。現實個別基層幹部之所以患上“失語症”,與自身能力不足、本領不足等不無關聯。

找到“病灶”,要“精準下藥”把病治。一方面,抓好領導幹部“關鍵少數”,形成機制激發領導幹部率先“張開嘴”講真話、談真情,同時“洗耳朵”聽真言、納箴言,流淌“能說”的溪流;另一方面,“實踐出真知”,要加強基層幹部實踐“體能”鍛鍊、提高“失語”免疫力,讓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疏浚“會說”的源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