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鏡是雍正的寵臣幹吏,乾隆為什麼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2 個回答
青灯问史
2019-04-19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時代的寵臣,在乾隆眼裡就不一定了。

田文鏡,曾被譽為是雍正時代的總督“三駕馬車”之一,歷任山東、河南和北河總督,兵部尚書。這人在雍正時代的主要政績是清查積欠,推行雍正新政火耗歸公,整飭弊政。

田文鏡在雍正年代出仕已經六十一歲,是個老年幹部了,但他能得到雍正的賞識,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命田文鏡祭告華山,路過山西。當時,年羹堯說山西發生了天災比較大,請求朝廷賑災。當時山西的巡撫叫德音,雍正就徵詢德音的意見,沒想到這個德音愛虛榮,就謊報說山西沒有發生什麼天災。田文鏡回到京城後,雍正皇帝就問田文鏡,你路過了山西,山西是不是發生了災害?田文鏡據實奏報說:山西真的發生災害了。田文鏡是雍正的寵臣幹吏,乾隆為什麼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雍正皇帝很高興,認為田文鏡直言無諱,誠實可嘉,就提拔他到山西當布政使,負責署理災情。田文鏡到山西后,很快控制了災情,同時加緊清理整頓官場,肅清吏治,使得山西官場風氣一下子變化了。為此,雍正皇帝大喜,逐漸成為雍正心腹寵臣。

田文鏡在雍正朝得以善終,活到七十來歲才死。可是到了乾隆那裡,乾隆為什麼對他如此憤恨,說出“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的狠話,是什麼原因惹惱了這位皇帝?田文鏡是雍正的寵臣幹吏,乾隆為什麼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這主要還是源於現代所說的“統計造假”。

大家知道,雍正是推動了大清朝歷史發展的,有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雍正朝的變化。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朝人口數只有1億,可是到了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死,人口猛增到3億人,增長了2倍。人口的迅猛增長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前所未有的好過,就算是被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也沒這麼好過過。日子好過了,又沒有計劃生育,那人口繁衍就成了幾何級數增長。田文鏡是雍正的寵臣幹吏,乾隆為什麼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人口愈多,對土地的要求就越大,因為需要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這些人,那時候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最主要的辦法就是開荒種地。也好,中國國土面積大,開荒種地不愁沒有地方,大家都一起來開荒種地吧。

可是,你一旦開荒種地,就意味著土地增加,土地所有權雖然是私有,但是都必須要登基造冊,朝廷的賦稅主要出自田土,攤丁入畝了啊。朝廷則按照土地的面積來核定賦稅,這一方面還算好,因為清朝核定的中央稅實際並不高,高的是附加稅這一塊,附加稅合法化(火耗歸公)後,田畝的賦稅不是按照收成確定,而是按照畝數確定,是定額徵收,故並不會引起什麼社會矛盾。

那麼,是在哪一方面出了問題呢?田文鏡是雍正的寵臣幹吏,乾隆為什麼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雍正皇帝做事講效率,看效果,這給下面地方官為了迎合他的這種口味做事。雍正還特別喜歡所謂“祥瑞”,就是迷信什麼“麒麟出,聖人現”的鬼話,大清皇帝迷信這玩意兒的就數雍正一人,很多人就在這上面打主意,投機取巧,逢迎雍正的愛好。

這和土地、人口是怎麼聯繫上了的呢?

我來列舉田文鏡一事說明這個問題。當時人口土地增加,登基造冊後,每年還要上報收成,計算GDP,以此考察官員幹部的政績。這,我們就很熟悉了是不是?於是浮誇風滿天飛,各省上報的土地糧食產值數據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這點上,官員的創意政績層出不窮,以田文鏡最厲害,他結合到雍正喜歡“祥瑞”,徑自上報說河南有戶農家的稻穀一株生了十五穗,每一穗有近兩尺長,一家人一天吃一穗可管飽。這可不得了,是什麼原因讓稻穀長得這麼好呢?當然是因為有“聖人”出現,聖人是誰呢?當然是雍正皇帝。田文鏡是雍正的寵臣幹吏,乾隆為什麼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想想看,要是真有這等好事,為什麼不留下一株作為種子進行推廣呢?那也就沒有以後袁隆平教授什麼事了。

浮誇風的盛行讓雍正很滿意,讓百姓很惱火,要不是賦稅只是按畝數徵收,而是按收成徵收,只怕人口又要減少1億。這樣一來,開荒種地本來是利民之舉,結果變成害民之政。

乾隆即位之後,發現了這個問題,就進行全力糾正。他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imex
2019-04-19

乾隆根本不是什麼明君,十足的昏君一個,就是吃他爸爸的老底,清朝就是從乾隆開始,官場迅速腐敗,再也扭轉不過來了,乾隆喜歡的幾乎都是貪官,和珅不過是個代表,像田文鏡,還有劉統勳這些前朝老臣他恨不得都趕走。乾隆對他爸爸也很有意見,幾乎是全面否定,只不過不能做的太絕而已。可以說清朝衰敗就是從乾隆開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