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10 個回答
好玩的国学
2019-07-19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學術和思想地位,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學術和思想地位,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踐行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儒家哲學的所有內涵,就是讓人成聖的學問。也就是說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學問。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那麼,如何才能踐行這些價值觀?中庸給了答案。中庸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裡面有三層意思。“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則去進行修治。

那麼,儒家認為的道,是什麼呢?儒家的道其實是和天聯繫在一起的。儒家認為天道的核心是誠,是真實無妄的狀態。人道要與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誠。這個誠不是忠誠老實的意思,用朱熹的話說,就是真實無妄的意思。這一思想,既來自儒家的另一經典大學,也來自孟子。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學術和思想地位,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踐行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儒家哲學的所有內涵,就是讓人成聖的學問。也就是說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學問。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那麼,如何才能踐行這些價值觀?中庸給了答案。中庸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裡面有三層意思。“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則去進行修治。

那麼,儒家認為的道,是什麼呢?儒家的道其實是和天聯繫在一起的。儒家認為天道的核心是誠,是真實無妄的狀態。人道要與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誠。這個誠不是忠誠老實的意思,用朱熹的話說,就是真實無妄的意思。這一思想,既來自儒家的另一經典大學,也來自孟子。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所謂“誠者天道”,是說宇宙天體始終遵循一定的軌跡在運行,自然不會說假話,這是“誠”;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反映到人生觀上來說,是自我成就。“誠者,自成也。“所以我們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這就是慎獨的思想。都是要求人們恪守“誠”字,向人們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則。一個人能夠以誠對自己,才能表現真性情,所以《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一個人能夠以誠對他人,才能發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國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國人對人生對生命對社會的態度,這種態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態度。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的方法論。

《中庸》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學術和思想地位,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踐行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儒家哲學的所有內涵,就是讓人成聖的學問。也就是說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學問。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那麼,如何才能踐行這些價值觀?中庸給了答案。中庸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裡面有三層意思。“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則去進行修治。

那麼,儒家認為的道,是什麼呢?儒家的道其實是和天聯繫在一起的。儒家認為天道的核心是誠,是真實無妄的狀態。人道要與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誠。這個誠不是忠誠老實的意思,用朱熹的話說,就是真實無妄的意思。這一思想,既來自儒家的另一經典大學,也來自孟子。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所謂“誠者天道”,是說宇宙天體始終遵循一定的軌跡在運行,自然不會說假話,這是“誠”;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反映到人生觀上來說,是自我成就。“誠者,自成也。“所以我們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這就是慎獨的思想。都是要求人們恪守“誠”字,向人們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則。一個人能夠以誠對自己,才能表現真性情,所以《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一個人能夠以誠對他人,才能發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國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國人對人生對生命對社會的態度,這種態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態度。

有學者認為,中庸之道包含三種含義,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好玩的國學乾脆再簡單點,中庸之道說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節制,不要放縱,要不偏不倚,而不要過猶不及。這就是中國儒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方法論。

澡雪堂主谈国学
2019-07-21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孔老夫子後面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對“狂”和“狷”的解釋,講得通俗一點,“狂”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而“狷”則是右傾保守主義,這樣一講,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覺了。

“中庸”,北宋的程頤先生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個說法到了南宋時期,被朱熹作為一個相對權威的註解,引用到了他的《四書集註》裡面,《四書集註》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範本,所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標準答案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孔老夫子後面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對“狂”和“狷”的解釋,講得通俗一點,“狂”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而“狷”則是右傾保守主義,這樣一講,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覺了。

“中庸”,北宋的程頤先生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個說法到了南宋時期,被朱熹作為一個相對權威的註解,引用到了他的《四書集註》裡面,《四書集註》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範本,所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標準答案

但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中”的標準很難界定,怎麼做才算“不偏”呢?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本能上講,每個人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來界定,這樣的話,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中”了,那麼各類爭執的產生也就很難避免。

就比如“狂”和“狷”,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誰能保證絕對不“狂”,對自己有害的時候,誰又能不“狷”呢?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既然是無可厚非,那這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所以這裡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中庸的精髓——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孔老夫子後面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對“狂”和“狷”的解釋,講得通俗一點,“狂”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而“狷”則是右傾保守主義,這樣一講,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覺了。

“中庸”,北宋的程頤先生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個說法到了南宋時期,被朱熹作為一個相對權威的註解,引用到了他的《四書集註》裡面,《四書集註》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範本,所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標準答案

但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中”的標準很難界定,怎麼做才算“不偏”呢?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本能上講,每個人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來界定,這樣的話,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中”了,那麼各類爭執的產生也就很難避免。

就比如“狂”和“狷”,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誰能保證絕對不“狂”,對自己有害的時候,誰又能不“狷”呢?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既然是無可厚非,那這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所以這裡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中庸的精髓——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中行”,也就是行中庸之道,一個字——,這才是“中庸”真正的精髓,除此之外無它。

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天人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呢?《中庸》告訴我們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孔老夫子後面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對“狂”和“狷”的解釋,講得通俗一點,“狂”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而“狷”則是右傾保守主義,這樣一講,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覺了。

“中庸”,北宋的程頤先生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個說法到了南宋時期,被朱熹作為一個相對權威的註解,引用到了他的《四書集註》裡面,《四書集註》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範本,所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標準答案

但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中”的標準很難界定,怎麼做才算“不偏”呢?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本能上講,每個人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來界定,這樣的話,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中”了,那麼各類爭執的產生也就很難避免。

就比如“狂”和“狷”,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誰能保證絕對不“狂”,對自己有害的時候,誰又能不“狷”呢?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既然是無可厚非,那這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所以這裡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中庸的精髓——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中行”,也就是行中庸之道,一個字——,這才是“中庸”真正的精髓,除此之外無它。

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天人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呢?《中庸》告訴我們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祕密全告訴我們了,“天人合一”的“一”,指的就是“誠”,“誠”的意思解釋的也很明白,首先說它是“天之道”,不管我們覺得“天”有多了不起,它憑的都是這個“誠”,那它到底什麼意思呢?所謂的“誠”,就是“不勉而中”,這一句,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

一切自然而然,不帶任何的勉強成分在內,它原本如此,這才是“誠”,有任何勉強的成分在內,不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提提勁,努努力,這都談不上“誠”,這是第一個意思。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孔老夫子後面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對“狂”和“狷”的解釋,講得通俗一點,“狂”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而“狷”則是右傾保守主義,這樣一講,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覺了。

“中庸”,北宋的程頤先生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個說法到了南宋時期,被朱熹作為一個相對權威的註解,引用到了他的《四書集註》裡面,《四書集註》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範本,所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標準答案

但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中”的標準很難界定,怎麼做才算“不偏”呢?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本能上講,每個人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來界定,這樣的話,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中”了,那麼各類爭執的產生也就很難避免。

就比如“狂”和“狷”,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誰能保證絕對不“狂”,對自己有害的時候,誰又能不“狷”呢?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既然是無可厚非,那這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所以這裡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中庸的精髓——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中行”,也就是行中庸之道,一個字——,這才是“中庸”真正的精髓,除此之外無它。

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天人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呢?《中庸》告訴我們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祕密全告訴我們了,“天人合一”的“一”,指的就是“誠”,“誠”的意思解釋的也很明白,首先說它是“天之道”,不管我們覺得“天”有多了不起,它憑的都是這個“誠”,那它到底什麼意思呢?所謂的“誠”,就是“不勉而中”,這一句,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

一切自然而然,不帶任何的勉強成分在內,它原本如此,這才是“誠”,有任何勉強的成分在內,不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提提勁,努努力,這都談不上“誠”,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不思而得”,沒人告訴它要怎麼樣,必須怎麼樣,沒有,它自然的就這樣了,我們做事情是需要考慮的,這個就是“思”,考慮一下先怎麼樣,再怎麼樣,最後怎麼樣,一牽扯到這個“思”,同樣也談不上“誠”

第三個,“從容中道”“從容”就是很輕鬆,沒有壓力,“中道”就是正確,不出錯,很輕鬆的保證不出錯,這和上面的兩點結合起來,就是“誠”的全部含義,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才能稱得上是聖人,也就是做到“天人合一”的人

總結

先說“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後再談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裡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與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處。

狂與狷

孔老夫子後面講“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是對“狂”和“狷”的解釋,講得通俗一點,“狂”就是左傾冒險主義,而“狷”則是右傾保守主義,這樣一講,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覺了。

“中庸”,北宋的程頤先生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個說法到了南宋時期,被朱熹作為一個相對權威的註解,引用到了他的《四書集註》裡面,《四書集註》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範本,所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標準答案

但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中”的標準很難界定,怎麼做才算“不偏”呢?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本能上講,每個人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來界定,這樣的話,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中”了,那麼各類爭執的產生也就很難避免。

就比如“狂”和“狷”,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誰能保證絕對不“狂”,對自己有害的時候,誰又能不“狷”呢?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既然是無可厚非,那這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所以這裡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中庸的精髓——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中行”,也就是行中庸之道,一個字——,這才是“中庸”真正的精髓,除此之外無它。

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天人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呢?《中庸》告訴我們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祕密全告訴我們了,“天人合一”的“一”,指的就是“誠”,“誠”的意思解釋的也很明白,首先說它是“天之道”,不管我們覺得“天”有多了不起,它憑的都是這個“誠”,那它到底什麼意思呢?所謂的“誠”,就是“不勉而中”,這一句,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

一切自然而然,不帶任何的勉強成分在內,它原本如此,這才是“誠”,有任何勉強的成分在內,不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提提勁,努努力,這都談不上“誠”,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不思而得”,沒人告訴它要怎麼樣,必須怎麼樣,沒有,它自然的就這樣了,我們做事情是需要考慮的,這個就是“思”,考慮一下先怎麼樣,再怎麼樣,最後怎麼樣,一牽扯到這個“思”,同樣也談不上“誠”

第三個,“從容中道”“從容”就是很輕鬆,沒有壓力,“中道”就是正確,不出錯,很輕鬆的保證不出錯,這和上面的兩點結合起來,就是“誠”的全部含義,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才能稱得上是聖人,也就是做到“天人合一”的人

總結

所以古時讀書人第一等的志向,就是成賢做聖,象王陽明當年就是這個志向,那什麼是“聖”?我們學了《中庸》以後,概念搞清楚了,這時我們再去讀孔老夫子講他“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只能向他老人家頂禮了,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境界,老夫子真的做到了,他的“聖”不是自己吹的,也不是別人吹的,而是名符其實

每日一讲
2019-07-19

我們古人認為天屬於陽,地屬於陰。天上的陽氣下降,地裡的陰氣上升,這樣陰陽之在當中交互,於是就產生了萬物。如果天的陽氣上升,地的陰氣下降,那什麼也產生不了。人當然也是萬物之一,所以是陰陽之氣混合的產物。既然人是陰陽混合的產物,就意味著身體裡的陰陽之氣要相互協調,不能陽氣太多,也不能陰氣太多。

陰陽之氣影響著人的方方面面,從我們的身體到我們的七情六慾等等。也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要注意陰陽之氣的協調。

比如吃飯,要有規律,要有節制,吃個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但現在很多人常常飢一頓飽一頓,要麼連飯都不吃,要麼暴飲暴食。

比如睡覺,同樣要有節制。現在很多人晚上拿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到了半夜三更還不睡覺。有的人拼命工作,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然後睡上一整天。晚上睡太晚,陽氣不能生髮,白天就無精打采。白天睡覺,陰氣不能儲存,晚上就睡不著。這麼折騰,陰陽之氣不能協調,身體就要出問題。

比如人的情緒,我們講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要使得陰陽之氣相協調。有的人陽氣太盛,動不動就發怒,發起怒來自己又控制不住。有的人陰氣太盛,做什麼事情都猶猶豫豫,優柔寡斷的。不管是陰氣盛還是陽氣盛都有問題,所以陽氣盛的人就要想辦法補陰氣,陰氣盛的人就要補陽氣,使得陰陽之氣達到平衡,這樣人的情緒才能平和。

中庸之道講的就是保持陰陽之氣相互協調的道理。《中庸》裡講“中和”,“中”就是本性,“和”就是節度。達到“中和”的境界了,那麼天地在自己的位置上,萬物正常生長髮育了。

孔子講中庸之道是最難達到的,為什麼難呢?因為聰明人過了頭,笨的人達不到。什麼叫“聰明人過了頭,笨的人達不到”呢?就是說陰陽之氣的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就好像一處水面,聰明人要讓水面一點波動也沒有,笨的人就讓水面大起大落,很少有人能讓水面達到一種小波動的狀態。所以孔子講人人都說自己很聰明,可是要讓他守著中庸之道,恐怕連一個月也達不到。

我們現在多看到“庸”字,“庸”就是平凡,平凡好嗎?大多數人是不甘心平凡的,所以孔子講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

春台96245986
2019-08-06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萬物發展變化都有嚴格程序“限度”鏈接的規定性。這個限度大多發生在對立事物統一質變之“中點”,1953年生物DNA雙螺旋立體機構發現,為“適度而止”的中庸提供了哲學依據,如社會科學政治與經濟升降對應曲線,升降到頂底時,頂者轉降,底者重生上升;當升降曲線相交時,升者開始跨越或提升,注意只有此時才有跨越提升;降者中斷進入“修養生息“而轉為虛線。此為哲學“發展非連續與連續性“辯證統一。故此時都發生在發展週期的“中點“,故為中庸之道。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有前後程序“限度“鏈接的規定性,限度不到不會不會,超過限度才能發生本質轉變,故老子強調“知止而不殆,才可長久“,故都應適度知止,不可過欲多得,否則就要走向反面。而超前躍進、拔苗助長“違背程序“也都會一無所得。

易经白话
2019-07-18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老話講,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做人不可鋒芒太盛等等,我們從腦子裡就可以刻畫出或是我們見過或自己經歷過上述做法的結果。。。。弄得自己孤立無援,腹背受敵,最後不得善終。上至國家,下至黎民都是如此。

與之接近的成語有韜光養晦,老謀深算,深藏不露,城府深沉。。。等等。

不自稱老大,自詡天下第一就不會無形中樹敵,不會遭人嫉恨。會始終以第二,第三作為自己的位置。既不會示弱遭人其辱,又不會樹大招風。

很多人覺得中庸之道迂腐,否則就不會有滿清的屈辱。這是國運如此,而非是中庸之道的過錯。這才是大智慧!

假如,卡扎菲、薩達姆懂得或是知曉一點中庸之道的精髓,不那麼招搖,就不會有國破身亡的下場,或是至少敗的沒有那麼快。中庸中庸!或許只有中國人才能懂吧,外國人蔘透不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的這番話值得研究一輩子。

明心真人
2019-07-18

良心生良知,良知發良能,良能達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明道之謂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聖人之道,一以貫之。

萬象歸一,萬法唯心。

一心不昧,萬法皆明。

——論中庸之道的精髓

良心生良知,良知發良能,良能達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明道之謂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聖人之道,一以貫之。

萬象歸一,萬法唯心。

一心不昧,萬法皆明。

——論中庸之道的精髓

文刀东兴
2019-07-29

儒家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五經"和″四書"之中。《中庸》解釋的是,為人處事的″時、中"及″度"的把握。宋代理學者程頤說″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

為人應該是,不驕不躁,不卑不亢。知進退,懂取捨。於事則是,最佳狀態,最好方案,最到位的措施。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就是″無過,無不及”。

沧海桑田257818539
2019-07-18

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現在各個方面,但是,我明確表示,不贊成!它扼殺了許多許多東西,它槍打出頭鳥。比如前幾年體育界的一箇中長跑教練帶出世界冠軍,一時間成為了眾矢之的,硬生生地不見了蹤影,而中國的中長跑在世界上也不見了蹤影!

大凡此類人物,基本上都屬於平庸之輩,他見不得比自己強,羅列罪名以除之為快!還有一例充分說明此舉有多惡。中國在某個領域得到世界充分認可,榮獲諾獎,但在國內卻評不上獎,當記者糾其原因時,回答居然是:得這個獎,需要10名以上的專業人士聯合提名,但就是沒這10個人之聯合提名!人心之險惡可見一斑,難道國內評獎標準還高過諾獎?自己還作為寶貝,可不知被世人笑掉大牙!

謝邀!

家国天下也
2019-07-18

感謝官方邀請回答。

首先,後世對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錯解、誤解和曲解。認為中庸就是做個濫好人、和稀泥、是非不辨、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墨守成規。還有一種普遍性的錯誤思想,認為中庸就是尋找中間路線——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在處理任何事物的時候都要確定一箇中間點,偏左一點則不及,偏右一點則過。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的處世哲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頤這樣解釋“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後來朱熹又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這兩句話在大儒看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程朱那麼高的思想境界,這種話很容易被大眾庸俗化。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闡述一直和諧、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一篇裡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之道的應用:

1、個人的修身養性

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面,需要調和氣血,平衡情緒,達到一種和諧自然的生命狀態。

保持健康、積極的良好心態,去除易怒煩躁不安的情緒。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根據事物的天性和變化規律,做出最合乎自然的選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為人處世

在為人處世方面,中庸之道旨在變通、靈活、不偏不倚,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絕不是任何事都採取折中辦法,不是從中間一刀兩斷的武斷處理。

善於把握事態發展變化的局勢,抓住有利時機,剛柔並濟,抓其要害,施以寬恩,一張一弛,靈活變通,揚長避短,就虛避實,把握事務關鍵之所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即所謂,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關或閉,或馳或張。

曾國藩曾說過:立者,發奮自強,站的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靈活變通,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之精髓。

3、治國理政

中庸之道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國之道。歷來被政治家重視,梁啟超、孫中山視為國寶。對現代領導管理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從對“中”的闡釋中看到事物變化發展的差異性和矛盾性,促使在領導管理中把握好規律;從對“度”的認識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項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從對“和”的認識上把和諧發展作為發展的目標追求,從內部各要素和外部環境協調好關係,整合資源,提高領導管理效率。

凡事一定要執中,做到適當、適度,它是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有效方式與思想。對外可以處理好國際關係,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勢態。


感謝官方邀請回答。

首先,後世對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錯解、誤解和曲解。認為中庸就是做個濫好人、和稀泥、是非不辨、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墨守成規。還有一種普遍性的錯誤思想,認為中庸就是尋找中間路線——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在處理任何事物的時候都要確定一箇中間點,偏左一點則不及,偏右一點則過。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的處世哲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頤這樣解釋“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後來朱熹又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這兩句話在大儒看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程朱那麼高的思想境界,這種話很容易被大眾庸俗化。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闡述一直和諧、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一篇裡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之道的應用:

1、個人的修身養性

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面,需要調和氣血,平衡情緒,達到一種和諧自然的生命狀態。

保持健康、積極的良好心態,去除易怒煩躁不安的情緒。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根據事物的天性和變化規律,做出最合乎自然的選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為人處世

在為人處世方面,中庸之道旨在變通、靈活、不偏不倚,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絕不是任何事都採取折中辦法,不是從中間一刀兩斷的武斷處理。

善於把握事態發展變化的局勢,抓住有利時機,剛柔並濟,抓其要害,施以寬恩,一張一弛,靈活變通,揚長避短,就虛避實,把握事務關鍵之所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即所謂,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關或閉,或馳或張。

曾國藩曾說過:立者,發奮自強,站的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靈活變通,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之精髓。

3、治國理政

中庸之道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國之道。歷來被政治家重視,梁啟超、孫中山視為國寶。對現代領導管理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從對“中”的闡釋中看到事物變化發展的差異性和矛盾性,促使在領導管理中把握好規律;從對“度”的認識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項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從對“和”的認識上把和諧發展作為發展的目標追求,從內部各要素和外部環境協調好關係,整合資源,提高領導管理效率。

凡事一定要執中,做到適當、適度,它是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有效方式與思想。對外可以處理好國際關係,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勢態。



感謝官方邀請回答。

首先,後世對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錯解、誤解和曲解。認為中庸就是做個濫好人、和稀泥、是非不辨、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墨守成規。還有一種普遍性的錯誤思想,認為中庸就是尋找中間路線——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在處理任何事物的時候都要確定一箇中間點,偏左一點則不及,偏右一點則過。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的處世哲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頤這樣解釋“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後來朱熹又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這兩句話在大儒看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程朱那麼高的思想境界,這種話很容易被大眾庸俗化。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闡述一直和諧、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一篇裡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之道的應用:

1、個人的修身養性

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面,需要調和氣血,平衡情緒,達到一種和諧自然的生命狀態。

保持健康、積極的良好心態,去除易怒煩躁不安的情緒。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根據事物的天性和變化規律,做出最合乎自然的選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為人處世

在為人處世方面,中庸之道旨在變通、靈活、不偏不倚,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絕不是任何事都採取折中辦法,不是從中間一刀兩斷的武斷處理。

善於把握事態發展變化的局勢,抓住有利時機,剛柔並濟,抓其要害,施以寬恩,一張一弛,靈活變通,揚長避短,就虛避實,把握事務關鍵之所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即所謂,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關或閉,或馳或張。

曾國藩曾說過:立者,發奮自強,站的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靈活變通,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之精髓。

3、治國理政

中庸之道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國之道。歷來被政治家重視,梁啟超、孫中山視為國寶。對現代領導管理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從對“中”的闡釋中看到事物變化發展的差異性和矛盾性,促使在領導管理中把握好規律;從對“度”的認識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項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從對“和”的認識上把和諧發展作為發展的目標追求,從內部各要素和外部環境協調好關係,整合資源,提高領導管理效率。

凡事一定要執中,做到適當、適度,它是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有效方式與思想。對外可以處理好國際關係,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勢態。




感謝官方邀請回答。

首先,後世對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錯解、誤解和曲解。認為中庸就是做個濫好人、和稀泥、是非不辨、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墨守成規。還有一種普遍性的錯誤思想,認為中庸就是尋找中間路線——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在處理任何事物的時候都要確定一箇中間點,偏左一點則不及,偏右一點則過。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的處世哲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頤這樣解釋“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後來朱熹又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這兩句話在大儒看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程朱那麼高的思想境界,這種話很容易被大眾庸俗化。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闡述一直和諧、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一篇裡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之道的應用:

1、個人的修身養性

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面,需要調和氣血,平衡情緒,達到一種和諧自然的生命狀態。

保持健康、積極的良好心態,去除易怒煩躁不安的情緒。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根據事物的天性和變化規律,做出最合乎自然的選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為人處世

在為人處世方面,中庸之道旨在變通、靈活、不偏不倚,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絕不是任何事都採取折中辦法,不是從中間一刀兩斷的武斷處理。

善於把握事態發展變化的局勢,抓住有利時機,剛柔並濟,抓其要害,施以寬恩,一張一弛,靈活變通,揚長避短,就虛避實,把握事務關鍵之所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即所謂,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關或閉,或馳或張。

曾國藩曾說過:立者,發奮自強,站的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靈活變通,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之精髓。

3、治國理政

中庸之道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國之道。歷來被政治家重視,梁啟超、孫中山視為國寶。對現代領導管理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從對“中”的闡釋中看到事物變化發展的差異性和矛盾性,促使在領導管理中把握好規律;從對“度”的認識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項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從對“和”的認識上把和諧發展作為發展的目標追求,從內部各要素和外部環境協調好關係,整合資源,提高領導管理效率。

凡事一定要執中,做到適當、適度,它是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有效方式與思想。對外可以處理好國際關係,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勢態。




弯眉柳叶刀e
2019-07-18

曾幾何時,"中庸"曾被國人普遍理解為等同於社會上槍打出頭鳥,做人要取折中主義,不論對錯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立場和做法;做事要不好不壞,能交差就行的混日子態度,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宣揚平庸無罪,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裝傻耍滑等市儈哲學來混社會的利己主義精神。倘大家真以為中庸就是這些的話,恐怕孔子要在九泉之下猛敲棺材板了!其實,真正的中庸之道和這些人眼中的<中庸>是背道而馳,相去甚遠的。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是主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即堅守一切以符合真理(道德標準),沒有對真理半點逾越或不及的行為準則,時刻以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不殆惰,不逾矩。這就是哲學上對"度"的把握,體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實際工作中就是既要堅持盡善盡美,又不矯枉過正的完美主義的理想狀態。對待出現的問題要奉行勤以觀察,周密思考,正確判斷,盡力而為。要有不敷衍,不過激,不等待。不觀望,不依靠,依法幹,努力幹,老實幹的實幹主義作風。所以,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種理解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駁斥那些打著國學幌子,來宣揚消極市儈哲學的利己主義者的糟粕文化的干擾噪音。希望條友共同討論,僅一己只見,敬請斧正。


曾幾何時,"中庸"曾被國人普遍理解為等同於社會上槍打出頭鳥,做人要取折中主義,不論對錯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立場和做法;做事要不好不壞,能交差就行的混日子態度,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宣揚平庸無罪,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裝傻耍滑等市儈哲學來混社會的利己主義精神。倘大家真以為中庸就是這些的話,恐怕孔子要在九泉之下猛敲棺材板了!其實,真正的中庸之道和這些人眼中的<中庸>是背道而馳,相去甚遠的。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是主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即堅守一切以符合真理(道德標準),沒有對真理半點逾越或不及的行為準則,時刻以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不殆惰,不逾矩。這就是哲學上對"度"的把握,體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實際工作中就是既要堅持盡善盡美,又不矯枉過正的完美主義的理想狀態。對待出現的問題要奉行勤以觀察,周密思考,正確判斷,盡力而為。要有不敷衍,不過激,不等待。不觀望,不依靠,依法幹,努力幹,老實幹的實幹主義作風。所以,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種理解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駁斥那些打著國學幌子,來宣揚消極市儈哲學的利己主義者的糟粕文化的干擾噪音。希望條友共同討論,僅一己只見,敬請斧正。



曾幾何時,"中庸"曾被國人普遍理解為等同於社會上槍打出頭鳥,做人要取折中主義,不論對錯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立場和做法;做事要不好不壞,能交差就行的混日子態度,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宣揚平庸無罪,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裝傻耍滑等市儈哲學來混社會的利己主義精神。倘大家真以為中庸就是這些的話,恐怕孔子要在九泉之下猛敲棺材板了!其實,真正的中庸之道和這些人眼中的<中庸>是背道而馳,相去甚遠的。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是主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即堅守一切以符合真理(道德標準),沒有對真理半點逾越或不及的行為準則,時刻以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不殆惰,不逾矩。這就是哲學上對"度"的把握,體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實際工作中就是既要堅持盡善盡美,又不矯枉過正的完美主義的理想狀態。對待出現的問題要奉行勤以觀察,周密思考,正確判斷,盡力而為。要有不敷衍,不過激,不等待。不觀望,不依靠,依法幹,努力幹,老實幹的實幹主義作風。所以,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種理解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駁斥那些打著國學幌子,來宣揚消極市儈哲學的利己主義者的糟粕文化的干擾噪音。希望條友共同討論,僅一己只見,敬請斧正。




曾幾何時,"中庸"曾被國人普遍理解為等同於社會上槍打出頭鳥,做人要取折中主義,不論對錯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立場和做法;做事要不好不壞,能交差就行的混日子態度,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宣揚平庸無罪,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裝傻耍滑等市儈哲學來混社會的利己主義精神。倘大家真以為中庸就是這些的話,恐怕孔子要在九泉之下猛敲棺材板了!其實,真正的中庸之道和這些人眼中的<中庸>是背道而馳,相去甚遠的。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是主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即堅守一切以符合真理(道德標準),沒有對真理半點逾越或不及的行為準則,時刻以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不殆惰,不逾矩。這就是哲學上對"度"的把握,體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實際工作中就是既要堅持盡善盡美,又不矯枉過正的完美主義的理想狀態。對待出現的問題要奉行勤以觀察,周密思考,正確判斷,盡力而為。要有不敷衍,不過激,不等待。不觀望,不依靠,依法幹,努力幹,老實幹的實幹主義作風。所以,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種理解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駁斥那些打著國學幌子,來宣揚消極市儈哲學的利己主義者的糟粕文化的干擾噪音。希望條友共同討論,僅一己只見,敬請斧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