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西遊記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很多小夥伴童年美好的回憶。在86版西遊記最後一集“波生極樂天”中佛祖命二尊者引唐僧四人到珍樓用齋,入寶閣選經。但二位尊者卻要向唐僧師徒所要“人事”,悟空不肯行賄,便取得無字經書。他們還回靈山告狀,佛祖卻沒責怪二位尊者。唐僧師徒歷經磨難才到達靈山,為何在傳經之時還要向他們所要“人事”呢?《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10 個回答
槛内小红
2019-02-20

照這樣說,佛祖應該派人把經書送到長安,轉瞬即到,又何必師徒四人千辛萬苦、萬水千山過去取呢!

書中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麥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佛在世間之時,就有金磚鋪地後,佛才過去講經之事。所以不是底下兩人瞞著佛去索要人事,以佛之智慧,又豈能瞞他!

後代子孫沒錢用自然是戲言,佛又不貪圖金子人事之類,那又為何這樣?

首先,無字之經書也是真經,並不是假的騙人之類。

書中說,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的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雲:“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可惜此無字經未傳,至今令人墮文字中。話說回來,師徒未給人事,仍傳了真經,只是上品無字真經罷了。

無字真經適合上根之人,無需藉助經書,不用藉助人事修行,即可到達彼岸。到達彼岸後,也是了無所得,故曰無。佛祖和燃燈古佛沒有經書就求得了聖果,此聖果其實也是無。

有字真經要憑人事才給,何也?不經歷人事,不放下人事,真經寶山給了你也無用。未到禪性穩定之時,而不可傳人。不遇真正誠信之士,亦未可輕傳。

你看憨山大師十二歲入金陵寺,寺中教他聖賢之書,到他十九歲時,下山即有能力考取功名,但他仍要出家,寺廟才給剃度。這才是真經度人之法!

商鞅見了三次秦孝公,前兩次分別說道家無為,儒家仁愛之道,見孝公是識貨之人,第三次才說真說,說法家強國之道。世俗已能如此,以佛之智慧又豈會把真經輕視於諸人呢!

悠然岁月
2019-12-28

在《西遊記》最後,阿難、迦葉二尊者向唐僧索要人事,也就是一些財物;而孫悟空沒給,結果取回的是無字經書;而後唐僧將紫金缽盂給了二位尊者,才取到經書。這個真正的如書中說的須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儺卻愛錢嗎?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阿儺就是阿難陀,而迦葉則是摩訶迦葉,都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尤其是迦葉,為禪宗第一代祖師。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拈花微笑的故事說的就算迦葉。諸位認為這樣的人真的會貪那一點點的買路錢嗎?

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佛祖說一些和尚誦了一遍經,討三鬥三升米粒黃金,還說賣得賤了。而二祖神光見達摩,跟了達摩十多年,達摩都不理他,最後神光自斷一臂,達摩才傳法給他。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有舍才知道珍惜。經書本可以直接送到東土大唐,為什麼要九九八十一難來取?也是因為經不可輕傳,隨手得來的經書你肯定不會用心的。按照熱力學第一定律來說,也就是能量守恆,有失才有得。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阿難、迦葉也是在教導唐僧:

1.經不可輕傳,回去後傳經應當設置門檻,別人才會用心去學;

2.要放下才能得到,出家人六根清淨,不應當在乎外物,要捨得。

乱神虎
2019-12-25

西遊記之所以成為名著,那可不是僅僅看做簡單點神話故事。更是借神道來諷刺現實的巔峰之作。

小說表面上看取經是宣傳佛教。但是實際上對佛教的諷刺也是十分深刻的。

尤其是最後索要人事。可以說是佛祖的最大黑點。但是實際上看那兩個尊者並非貪婪無恥小人。不過是因為佛祖暗中命令罷了。

有以下原因可以看出來。

第一,兩個尊者是如來心腹。當初如來擒拿孫悟空,就是這兩位當隨從。可見如來對二人的重視。二人深得佛祖喜愛,怎麼可能私下索賄呢。

第二,如來知道二人要人事,不僅僅沒有責怪他們,還埋怨唐僧師徒不識時務。言外之意就是他們遵從自己意思行事。

第三,就是索要得人事後。眾多僧人出來嘲笑二人,二人羞紅臉。可見二人並不是無恥下流的人。也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

而如來讓二人這麼做目的也很明顯了。

如來解釋,有人聽講經要花不少金子。所以傳教必須要錢。

對這種說法來看,也許有人覺得那個人傻。但是實際上這錢花的值。他們家人作惡多端,要下地獄的。但是因為講經超度而上天堂了。這不是物有所值嗎。

而如來這麼做,就是為了讓世人重視經書,來實現教材的傳承。讓世人知道取經的不容易,更加珍惜經書。

畢竟,耗費的越多,人才會越重視。

踏歌观影视
2019-12-25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這段情節頗為耐人尋味: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接下來的這段,就更有意思了: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雲:“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燃燈說完後,便讓手下的白雄尊者去暗中搗亂,唐僧發現經書盡是白卷後,就回去找如來老兒換經,讓我們再看看如來的態度: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叫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由此可見,靈山諸佛都知道阿儺、迦葉索要“人事”卻沒有當麵點破,反而是老領導燃燈暗中提醒,師徒四人才後知後覺琢磨出了一點味道。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衍生出很多類似:“過去佛燃燈和現在佛如來之間的博弈”等陰謀論想法,這些觀點都蠻有趣的,聊勝於無。

但我真正想討論的,是另一些東西。

在這個問題下,大家一半在講“人事”,另一半則想談“機鋒”。從“文本論”的角度看,前者似乎比後者更站得住腳,但不一定就像大部分人所說的吳承恩僅僅是在諷佛批古。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整部《西遊記》的宗教觀。

在原著裡,三教合一雖然是主旋律,但側重卻各有不同。其中佛教的地位最高,個個神通廣大,而道士卻大多是反面形象。再結合嘉靖年間時烏煙瘴氣的玄修之風,吳承恩本人大概率是崇佛貶道的。

那作者為什麼還要設置這樣的情節呢?這就是我們讀者還要學習一個的地方了。

在禪宗教義裡,“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是最基本的思想。而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不二法門是其中最高的法門。而這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空空如也、默然無言。

如此看來,那無字真經,才是西天壓箱底的寶貝,也是傳說中至高無上的大乘佛法。

而靈山傳經,大概有兩套邏輯,有“人事”則送你一份普度眾生的功德,皆大歡喜;空手也有空手的給法,前提是取經人能不能真正放下,要是連“放下”的念頭也能放下,便已心無掛礙、見我如來,得了那不二法門矣。

所以這樁小事,可以看成是西天對唐僧的最後一場大考。最先拿走白卷卻被阻攔,是因燃燈覺得東土眾僧不適合頓悟、只能漸修。對於百姓而言,他們更在乎看得見摸得找的事物,真經是落到實處的東西,恰如其分,但也不適合白給,於是阿儺才會說“後人當餓死矣”。

而作為身外之物的紫金缽,在印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換來了千金難求的有字經卷,正所謂是“去礦留金”,悶聲賺了個大便宜哉。

這就是為什麼師徒四人舍了無字經書,於眾生有福,對自己無益。反而能在第八十一難中悟到不全之奧妙,最後回到西天修得正果的緣故。

於放下得道,因小事成佛。

度人不度己,才算捨身取義,真真正正的契合了空空如也的真諦。

美丽畅想2
2019-12-28

“經不可輕取,否則後代兒孫吃什麼?”出家人靠施捨生活,大願地藏王菩薩為母發起的七月半“盂蘭盆會”,就是齋僧節,佛祖贊其功德無量。普通人進寺院求取佛經還要留下香火錢,這是道理。唐僧取經到西天,歷盡九九八十一難,求取的經書更是分量很重,阿難伽葉很自然的問他們要人事,不為過分,唐僧等不懂也沒錯,但經不可輕取,所以被阿難伽葉愚弄取了空白經書。最後還是留下了唐王贈送的紫金缽才重又取得真經。自此西方取經功德圓滿。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小高聊电影
2019-02-22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尊者要人事?小高不如改成吳承恩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書中的東西本來就是作者寫的,只有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問題其實不難解決。

吳承恩明朝人,一生都處於嘉靖皇帝期間,那時候也是皇權和相權的鼎盛時期,吳承恩時代都是當官的,直到吳承恩父親這一代的時候,徹底落寞了,只有從商了,當時的社會商人的地位很低很低。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吳承恩科舉考試從10歲考到20,一直考到了51歲才考上科舉,吳承恩的科舉之路非常的艱難,我們一直認為《西遊記》這本書籍是吳承恩分兩回寫的,吳承恩寫了一半就去當官了,後來辭官之後又寫《西遊記》西遊記後半部分。

這裡強調,吳承恩也是因為一些事情而辭官的,小高猜想很可能是因為經濟問題而下去的,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完全沒有必要去寫佛祖手下人受賄的事情,這是為何?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這很有可能是吳承恩的的一種困惑,佛祖都這樣?我的那點事情又怎樣呢?

這是一種真正的困惑,吳承恩可能認為,在當時那個講人情的社會,在去講公正真的很難很難,也有很多人說這種寫法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控訴,這個我並不是很贊同,更應該是一種困惑吧!

小股鸟
2019-12-27

1.在原著中如來這樣回答: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

生者安全,亡者超脫是什麼概念?

2.原著中唐僧曾給一個救了他命獵戶唸經,晚上,獵戶一家做了夢,獵戶的老爸託夢告訴他們:“我在陰司裡苦難難脫,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聖僧,唸了經卷,消了我的罪業,閻王差人送我上中華富地長者人家託生去了。你們可好生謝送長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也就是說他們這些著名聖僧唸經能消除罪業,助超生,更厲害的是閻王還把他老爸投胎投到土豪家,做像王思聰這樣的富二代!!你說這錢給得值不值!

3.阿難迦葉當然知道這經的厲害,自然不肯輕易給了。而且上面也說了這唸經功能如此強大,收些錢又有何不妥?只是他們習慣了,遇上唐僧也要收。西天也是要買東西吃飯的,如來自然知道也是默許他們收錢,所以沒有多加干涉。

占礼文化杂谈
2019-12-26

這個道理很簡單,《西遊記》雖然是神話小說,但它也不能完全脫離現實。

以前的寺廟裡的和尚,他們生活的來源主要是施主施捨的香火錢和為俗人做法事掙的錢。寺廟一般也種少量的地,但是主要是菜地,供全廟和尚食用,有多餘的也可以賣點錢。也有的大廟在廟四周擁有一定的土地,但不是自己種,而是出租給附近莊戶人家,自己收地租。

廟和廟互贈經文,可以要錢也可以不要錢。不要錢的是因為兩個廟互相有禮尚往來。沒有禮尚往來的,多數也收取費用。

《西遊記》中的如來,的確有些不地道。唐僧不遠萬里,千辛萬苦到了他的廟宇。他贈送點經書是理所應當的,不過他還是不留情面,非得讓唐僧花錢買。唐僧沒有錢,只得把唐王送給他的紫金缽交了出去。紫金缽是皇家制造,價格不菲,用它換了如來的一些書籍,如來是賺了大便宜的。不過唐僧沒有辦法,萬里迢迢去了,不能空手回來,挨宰也沒有辦法。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平说客
2019-12-26

西遊記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古代神話題材小說。它透過五花八門的精彩小故事,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哲理。在最後一集,兩位尊者向唐僧師徒們傳經時,直接了當地名正言順地索取“人事”。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真的是見仁見智。朕以為,這件事情明明白白地揭示了一個真理:僅憑花言巧語或者強取豪奪就想獲得真經,對佛陀予取予求,那是無理取鬧,一如齊天大聖當年大鬧天宮之狀。這正是:

佛典豈可等閒視,真心還須真金秀。

若是真心求佛經,豈能吝嗇拒纏頭?

三藏只是懷詫異,悟空便要強出頭。

只為猴頭沒見空,取經還需再回頭!

如若自心見真空,何必西天去索求?

有求於人而不遜,強盜霸凌欺佛祖!

若非古佛發慈悲,千難萬險也白走。

難怪回到通天河,聖經墜地虧幾軸。

按照這個觀點來看,那些只會唸叨佛號和磕頭膜拜的人,實在是佛陀為利益一切眾生之故而哀愍賜福者。真的勇士,是不憚於自勵奮進的。他們勇於創造歷史而不屑於僅僅坐享其成。

以上個人淺見,願與諸位共勉!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為什麼尊者要像唐僧師徒要“人事”?
Canlandexingkong
2019-12-25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神話諷刺小說!

所謂成佛,就是從剛出長安城一個懵懂的小鮮肉不善言辭,彬彬有禮,到後期會揹著人指桑罵槐,見了大妖怪不但不害怕,反而特別會聊天,為了活下來什麼話都能說出來,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而索要人事是指佛的世界也是入世的世界,在佛的世界裡,我們不要好處費,只是想要攢一點後世子孫的香火錢!

切記,西遊記是一部諷刺小說,借用我們所熟知的神話人物,諷刺現實生活!

關注我以後有問題可以繼續討論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