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了,總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該怎麼疏導?

7 個回答
游戏力工作室
2019-04-16

三歲多的孩子因為自主意識發展,喜歡跟大人對著幹,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是不聽話,愛亂髮脾氣,愛造反等等!但是其實這種大人所謂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壞事情,而是好事!怎麼說呢?

孩子三歲了,總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該怎麼疏導?

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麼時候都聽話嗎?

下面是同一個孩子在兩個不同情景中的真實故事。

情景1:

爸爸開車帶遊遊(4歲)回家。停好車以後,遊遊要求從車庫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繞遠,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線。

但今天爸爸手裡拿了很多東西,因此希望走B口。

遊遊想方設法堅持自己:“我可以幫你拿東西。或者,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

如果你是遊遊的父母,手裡拿著大包小包,此時多半會有點惱火吧:這孩子為什麼就這麼不聽話呢!

情景2:

放學後,幼兒園門口,遊遊和果果約好要去果果家玩。這時另一個小朋友佳佳來了,邀請遊游去她家。

遊遊說:“不行,我已經跟果果約好了。”佳佳很不高興,威脅說:“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遊遊的父母,那麼你會希望孩子接下來怎樣做?應該會希望孩子堅持自己吧。

我們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有時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見。這兩種希望矛盾嗎?

很多人會說,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該堅持的時候堅持呀。

可是現實中的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或者說並不如我們所願。

例如,在美國一份關於青少年吸毒狀況的調查中,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發現: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齡人拉去的。這些孩子當時都知道:這是一件不該去做的事。但是出於種種原因,他們抵抗不住同伴軟硬兼施的誘惑或者威脅,還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對的,知道應該堅持不去,但是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能力。

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要想能夠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我們自己的經歷中就有很多證據。)

但也許,我們不瞭解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

人腦中,“懂道理”和“有勇氣”,並不是同步發展,而是有先有後的。

誰先誰後呢?各個領域的專業研究一致認為:

第一,“懂道理”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能力,這個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這一點並不新鮮,我們自己的人生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二,“有勇氣”並不需要從0開始培養,它是人腦先天自帶的功能,在早年就開始自動發展。(我們之前的文章介紹過一些腦科學的發現)只不過“勇氣”發展的表現方式,就是我們經常為之煩惱的“不聽話”。

《遊戲力》中對此也有專門的闡述:

“幸運的是,天然的發育過程,有利於大部分孩子在適應這個世界的經歷中,獲得一波又一波積極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並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如果這種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愛的約束,而非被權威鎮壓,那麼成長中的孩子就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而不會傷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不聽話”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自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神經科學近年的研究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心理學的這個觀點。

例如,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認為:探索環境,不斷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人腦的原始結構中,具有專門的神經生理結構,來負責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不斷探索環境,如果遇到阻礙和限制,就儘量突破。如果被強加他人意志,就儘量反抗,擺脫控制,爭取主動權。(前提是反抗不會導致生命危險。)

因此,“不聽話”是動物(包括人類)的生存本能,而且這項本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潘克塞普把這項本能稱為動物生命力的發動機,挑戰困難的勇氣之源。其它學者更把這項能力稱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們急於讓孩子早早“聽話”、懂道理,不僅不符合孩子生理髮育的特點,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阻礙勇氣的自然發展。

對於人類,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動的配合與被動的屈從是兩回事。

討論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提出:堅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堅持,不會服從,恐怕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這個看法沒錯,更準確地說,生存的另一個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過,我們在這裡說的合作應該是“主動的合作”、“主動的服從”,這與“被迫的屈從”是兩回事。

孩子三歲了,總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該怎麼疏導?

也許我們會認為,自主和服從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但實際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蓋樓”來比喻更加貼切。在“性格”這座大樓中,自主和服從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過一個是在上層的高級能力,另一個是下層的基礎能力。

正如下圖顯示,“自主”是基礎能力。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上層的“服從”才是自主的服從,而自主的服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孩子三歲了,總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該怎麼疏導?

對此,遊戲力有一個通俗的解釋:健康的心理意味著,我可以不聽你的,但是我決定聽你的。

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動合作行為更好。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部分父母的擔心是:“他現在就那麼淘氣(固執己見、不守規矩),再長大些可怎麼辦?”

而關於“保護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會帶來顧慮: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他會不會得寸進尺?。

無論是親身經驗還是大量研究的結果都表明: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動合作行為更好。尤其是到小學之後,孩子的主動合作行為相對會更加突出。

也就是說,對於孩子早年的不聽話,如果我們能以恰當的方式應對,那麼孩子長大以後不但不會“得寸進尺”,而且還會在應該合作的時候更加主動地合作(即便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約束的情況下)。

儘管“不聽話”會給我們造成不少麻煩,但是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我們討論不聽話的積極意義,不是宣揚“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為了要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從而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當孩子大發脾氣、滿地打滾的時候,更不應該通過滿足物質或行為要求來緩解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認同:“不聽話”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並且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境時,我們就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或者擔心“他長大了可怎麼辦”。

新的認識會轉變我們的心態,而在更加輕鬆的狀態裡,我們也更容易找到既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讓孩子願意合作的方法。

瞭解更多請關注遊戲力工作室頭條號!

小小分号
2019-04-16

這是孩子的一個階段,我兒子那時候也這樣。記得有件事記憶深刻,那時他三歲左右吧爸爸在上班他一定要見爸爸,怎麼哄都不行,在家裡打滾哭鬧。想著帶外面去外能轉移下注意力,結果從單元門口一直哭鬧到小區大門口。在大門口沒見到爸爸,馬上在草地上打滾,那時小區的保安,鄰居都在哄,可他卻是越哄越哭得起勁,最後都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了,沒辦法只得讓他爸請假回來了,看到他爸爸馬上就不哭了。

後來他著急發脾氣我都不理他,讓他自己哭個夠,哭完了發洩完了再慢慢和他講道理。後面也不知道是不是過了這個階段,反正現在10歲從沒發過脾氣,也沒對我大聲吼過。

小丸子1274509
2019-04-15

這不是逆反,是到了這個年齡,就是這樣的,就是愛說“不”,我姑娘就是,讓她幹嘛,她即使願意,也會說我就不怎麼怎麼樣。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是一件好事,孩子不可能一直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並不是他們的領導。既然孩子想自己做主,那就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我們娃早上穿鞋,我就和她說,你是現在穿還是想再在床上玩一會兒再穿,她一般都會選擇玩一會兒,但是不到一分鐘,她就自己過來可,和我說,媽媽我玩一會兒了,我要穿鞋。對孩子真的要有耐心,不要老是逼他們,想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那樣孩子肯定不會聽的。

微观养育
2019-04-16

首先,孩子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好奇心和探索欲也相對比較強烈。很多時候,幼兒的反抗其實是孩子有自己想法,很多事情想自己做選擇,而想拒絕父母太具體的照料。比如說他想自己穿鞋,或者自己打開瓶蓋,或者對一些事物的好奇,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可能做得一團糟,這些行為而被誤以為是在“反抗”、“任性”等。其實寶寶並不是毫無道理地抵抗,他們只是在堅持自己的主張。如果這些主張得以實現,對於寶寶“自我”的確立和培養孩子的探索欲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是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的4~5歲寶寶,那麼他可能會說:“我自己穿鞋子可以嗎?”“我想自己把這個瓶蓋打開可以嗎?”但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匱乏的幼兒,本身只會說“不要”和“自己做”,很難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做父母的我們,或者表達不出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不及大人。

事情做不好或者需求難以表達孩子會急,會脾氣暴躁,其實都是這個階段孩子發育的正常現象。作為家長的我們,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看到孩子背後的需求,對孩子做好引導就很重要了。

(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一起來幫助寶貝成長吧。歡迎圍觀關注微觀養育!)

当代读书君
2019-04-16

不好意思,不請自來。

關於孩子3歲了有逆反心理,這個階段是正常現象,這也是每個人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自我行為,剛開始起步發展,他們對身邊的所有事物感到好奇,喜歡去探索他看到的任何事物,做父母的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到處摸,爬,拆,翻,撕。

您稍不留神,家裡就給您翻得亂糟糟的,那麼這個時候呢,父母就會下意識的去阻止孩子的這些行為,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呢?可能剛開始聽,然後過一會又開始了,這父母啊情緒就上來了,在這裡我想告訴父母,這個階段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千萬不要去阻止,而且您應該陪著孩子一起去翻箱倒櫃(確保孩子的安全就行,幫助孩子分辯安全和危險行為)。

3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斷奶,可以走路,可以說話,可以拿東西,但是他對身邊接觸到的事物很陌生很好奇,孩子自己要去認識要去接觸,不可能光聽父母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樣對孩子來說太空洞了,孩子還沒有抽象思維。記住孩子這個階段的自我探索能力遠遠高於您的想象,孩子就是一個拆卸工程師。您看平時我們給孩子買了一個玩具,做父母的肯定喜歡孩子不要弄壞了,好好珍惜,可事實呢,或許沒過多久孩子就把這玩具弄壞了,這時父母就生氣了,怎麼才買的玩具又弄壞了?

這我要恭喜您啦,您的孩子很聰明,喜歡探索,喜歡挑戰,您也不要生氣,為什麼呢?玩具對於成年人來說只是一種娛樂工具而已。但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他沒玩過的玩具在他心裡都是那麼的好奇,就像發現看新大陸,在他心裡是多麼的渴望馬上對這些玩具有足夠的認知,剛開始他會去探索這個玩具怎麼玩 ,當他知道怎麼玩的時候,他又會好奇玩具裡面是什麼?於是孩子會想盡各種辦法,把玩具拆開,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直到孩子把這個玩具瞭解清楚了,然後就丟一邊去了,不玩了,平時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對一些事情熱度特別高,可沒過多久就冷淡了,這說明他已經對這件事情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然後 又去尋找沒見過的東西,比如好奇家裡的抽屜,就會把抽屜打開,去認識抽屜裡面的東西,比如看到書,一不小心就把書給撕了,這時你發現孩子對撕書特別感興趣,就一直在那撕,特別興奮,

所以3歲的孩子是自我認知探索的一個階段,父母應該放手鼓勵他們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會對孩子的動手能力,抽象能力,創造力有很好的作用和發展。作為父母不要去阻礙孩子的自我發展,這就是為什麼3歲階段的孩子,會有逆反心理,因為自我探索是孩子這個階段的本能,

酷爸聊育儿
2019-04-15

大家好,我兩個孩子的爸爸。關注:酷爸聊育兒,分享更多育兒知識給你聽。三歲小孩有叛逆心理,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1,為什麼三歲小孩有叛逆心理?要找出原因。我覺得一方面原因是從電視或者平時看的動畫片學來的;另一方面原因應該是模仿大人的情緒。三歲小孩心靈非常之純潔的,可以學習能力強,模仿能力也厲害。

2,三歲小孩有叛逆心理,千萬不要打他。要不然,會越來越厲害。你要首先用溫和的語氣同他溝通,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再有,你要告訴他,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舉個例子給他聽,讓他明白。

3,平時對待小孩,要擁有一顆愛他的心。同時,不要寵她,他想要的東西,看看具體情況,不能什麼東西都要滿足他。

清水无香28495141
2019-04-15

三歲了。逆反心理了。人才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