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如題
2 個回答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一、什麼是養生

扁鵲三兄弟誰的醫術高?

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養生=治未病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

中醫養生學: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二、為什麼養生

1、對壽命的要求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2、對健康的要求:即《內經》所謂“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才算達到了健康長壽的養生標準。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三、現代養生誤區

誤區一: 養生就要補。

誤區二: 中藥沒有副作用。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誤區三: 非藥物療法無限制。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誤區四: 食療人人適宜 。

四、如何養生?

(一)情志

《黃帝內經》中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精神情緒的恬靜、安詳,不要有太多的慾望和雜念,體內的真氣就會始終保持充足的狀態,怎麼會得病呢?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我現代醫學將之稱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七情六慾”中的“七情”。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而《養性延命錄》即提出:“喜怒無常,過之為害”。比如突然、強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體的承受範圍,就會對相應的臟器造成影響,而產生相應的疾病,故過喜則傷心,大怒傷肝,思慮傷脾,悲泣傷肺,驚恐傷腎。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1、喜,指歡喜、高興。

愉悅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會喜則氣緩,即心氣渙散。心主血脈,心氣虛則不能行血,血運無力導致血液瘀滯於心脈,出現心悸、心痛、中風甚至死亡。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嶽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朮,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這些都證實了過度的歡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有致命的危害。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儒林外史》有范進少時多次進京趕考,屢考屢敗,到五十多歲終於中舉,由於過度高興,突然顛狂的故事,這是典型的喜傷心的病例。至於現代人因為過喜導致猝死的病例也並不少見。

2、憂,是指憂愁、苦惱。

人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適當地憂愁擔心無可厚非,但是憂慮太過,表現為終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就會“憂則氣亂”,因氣機紊亂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出現心悸、胃痛、食慾減退、失眠等種種不適。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3、怒,即生氣。

適度的生氣有利於氣機的宣洩和情志的調暢,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氣暴怒,“怒則氣上”暴怒傷肝,就會導致肝氣不疏,上犯頭目,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肝區疼痛,煩躁易怒,甚至打人毀物。或者氣極反靜,不言不語,俗稱生悶氣,這更有害健康,重者會因氣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三國演義》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韜武略,英姿勃發,但生性易妒,易氣易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斃。

4、思,即思慮

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都要思考,但若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中醫認為過度思慮最易傷脾氣,脾胃運化失職,就會造成食慾減低、胃脘漲滿、腹脹腹痛等;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工作壓力過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5、驚,指驚嚇 正常人若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但是很快就能恢復。心氣虛的人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兒童受到過度驚嚇可能導致抽搐。由於“驚則氣下”,受驚的人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經常受驚,會損傷人的膽氣,使人的膽子越來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點刺激都會讓人心驚膽戰,成俗話所說的“驚弓之鳥”。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6、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 我們常將“驚”、“恐”並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恐常由驚轉變而來。“恐則氣下”,“恐傷腎”,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滑洩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7、悲,是指悲傷。

遇到難過的事情,因悲傷而哭泣是人們正常的情感反應。中醫認為悲則氣散,適當地哭泣可以使鬱結之氣抒發消散,對身體是有益的。現代醫學也證實當人悲傷時流淚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有益緩解不良情緒。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二)養德

講究養生之道,必須注重道德修養,養生貴在養性,而養性首先即要養德。希遷的養生奇方其精要在於養德。養德“不勞主顧,不費藥金,不勞煎煮”,卻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壽。德高者對人、對事胸襟開闊,無私坦蕩,光明磊落,故而無憂無愁,無患無求。身心處於淡泊寧靜的良好狀態之中,必然有利於健康長壽。

其實,我們如果能夠按照《黃帝內經》教誨的那樣“恬淡虛無”,稍微降低對物慾的追求,就能夠給自己減壓,從而達到精神內守,身心愉悅。

(三)適勞逸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四)調飲食

佛教:早上為天食,中午為人食,晚上為鬼食; 《黃帝內經》——食飲有節,就是有節制、適度的飲食。依據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從而達到促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的目的。

1、注意飲食衛生

提倡飲食有節:飲食調養主張飲食要有節制,其一是進食宜飢飽適中。《壽世保元》指出:“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食過多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其二是進食要定時。有規律地定時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脾胃功能協調配合,有張有弛,有益於身體健康。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平衡膳食:主要是指克服飲食偏嗜,做到合理搭配,以使機體獲得全面合理的營養。《素問 ·髒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即強調了飲食合理調配的重要性。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三因調食:即因時、因地、因人以調節飲食 。

(五)避風寒

中醫講究外感六**,即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黃帝內經》養生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順時養生”,避六**邪氣同樣如此。春夏秋冬各有其特點,它們因四時而更替變化。

風 四季都有,但以春天為主,故為春之主氣。人感染風邪就會引發鼻塞流涕、咽癢咳嗽、頭痛發熱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風邪的侵入。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寒 就是冬天的“寒氣”侵人人體的外在病邪,寒邪傷人常使人體氣血津液運行遲滯,甚至凝結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出現各種疼痛的病症。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暑 為夏天主氣,炎熱、暑溼交蒸、悶熱是它的特點,夏天說誰誰中暑了,說明他感染了暑邪,症狀是高熱、大汗、煩渴、肌膚灼熱等。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溼 為長夏主氣,此時雨水較多,溼熱燻蒸,氣候**,這樣的氣也容易引發疾病,如果溼困於脾胃,則不思飲食,口粘口甜,如果溼邪浸**肌膚,則可見疹等皮膚病,所以長夏要注意防止溼邪的侵襲。

燥 為秋季主氣,與溼相反,燥以空氣中缺乏水分,溼度降低為特點,表現為勁急乾燥的氣候,如初秋之際,久晴無雨,天氣燥熱,這種氣候也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甚至疾病,如口鼻乾燥、皮膚乾澀,大便千結不通等。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火 大部分是由內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總的來說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通常都是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待的時間過長,然後體溫也會升高。內感火熱的情況,現代人壓力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都會引發上火,導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體質養生已在前面章節詳述。

{!-- PGC_VIDEO:{"status": 0, "store_id": 34940783, "vid": "3721258", "video_offline_store_uri": "", "vu": "2180a3a442f14dec8677734406324d22", "video_item_id": 47822427, "video_partner": 3, "duration": 428, "new_video_url": "http://pcdownst.titan.mgtv.com/c1/2016/11/28_0/0B91EC90DC661429F338B49DEE3DBCEC_20161128_1_1_576.mp4?t=583d5cf2&pno=2220&sign=ffbaa0cd697fe586d7ef4ba96a6902c6&win=3600&srgid=25017&urgid=119&srgids=25017&nid=25017&payload=usertoken%3dhit%3d0%5eruip%3d920630302&rdur=2592000&arange=0&limitrate=0&fid=0B91EC90DC661429F338B49DEE3DBCEC&ver=0x03&uuid=40dc64d457644d5dbc3e052294c81997", "thumb_height": 484, "thumb_url": "1242000418a814fc35aa", "neardup_id": 833707512957375529, "video_url_type": 0, "hash_id": 833707512957375529, "raw_video_size": "30.2MiB", "video_cover_url": "http://3img.mgtv.com/preview/sp_images/2016/xinwen/299454/3721258/20161128235541548.jpg", "thumb_width": 860, "format": "video/mp4", "upload_url": "http://ii.snssdk.com/video/upload/1/crawl/1480403332/dfb52af53125cfa6264f60e691f3eec0/2180a3a442f14dec8677734406324d22", "web_uri": "1242000418a814fc35aa", "md5": "0b91ec90dc661429f338b49dee3dbcec", "sp": "toutiao", "uri": "11eb0003ffc8b03e0fde", "video_offline_store_id": 833707512957375529} --}

養生,是一門什麼學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