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5 個回答
给点面子别喷
2017-06-22

這個事當局者迷,旁觀者也不清。曹操這麼奸詐的人打荊州肯定希望與孫權火併關羽,之間肯定少不了使者往來。精兵強將都被劉備帶走了,留下他守荊州實力並不強。看看曹操幾十萬大軍。孫權也是傾巢而出。說的是東吳奸詐其實就正面攻城。關羽也招架不住。他沒有能跟呂蒙對抗的將領。說到這就該說點諸葛亮的不是了。劉備知道二弟那裡需要增援,諸葛亮說不用,他給關羽寫封信。荊州之危就解了。結果關羽看了信就出擊龐德,水淹七軍。諸葛亮以為能把曹操打退。可是不但沒退,反而大肆增兵。關羽又中了毒箭,這個時候劉備想派兵增援也來不及了。失荊州諸葛亮的責任不可推卸。

用户59093779835
2017-04-15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蜀國失荊州,歷來不管史家還是民間,都把責任歸於關羽,但實際情況真的單純是因為關羽的大意才丟的荊州嗎?

首先,我們來看荊州到底是一塊什麼樣的地方。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荊州東據潯陽;南連五嶺,乃南方之屏障;西據三峽,從四川奉節、巫山二縣東到湖北宜昌縣西,連山疊嶂,有六七百里;北帶漢水,有夏口、荊門、西陵(今湖北宜昌縣)、荊江口(今湖南省岳陽縣城西北十五里)之險。

由此可知,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另外,襄陽樊城,經濟富庶,文化繁榮,是三國時代人文薈萃之地,魏蜀吳三國就更不願其落入敵手。

所以三國都分別制定了奪取荊州的戰略據點,魏國以襄樊為南疆之戰略據點,東吳以江夏(今湖北省漢陽縣魯山)、陸口、亙巴丘三要點為戰略據點,蜀漢守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東北油江口)、江陵,以守護荊襄。由此,魏蜀吳三國因荊州而造成的對峙之態已經形成。

暫拋開虎視眈眈的魏國不談,在赤壁之戰後,吳蜀兩國為爭奪荊州的明爭暗鬥也沒有停止過。先是主戰的大都督周瑜,雖然因當時三國情勢,不便用兵,但周瑜的備戰行為從未停止。此後,周瑜病逝,魯肅繼任,雖然魯肅主和,但其表面主和,暗地卻堅持著周瑜的備戰方針。直到第三任大都督呂蒙上任,呂蒙其人不可小覷。《三國志》載:

“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有國士之量。”

毛澤東說:“呂蒙若不折節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當東吳統帥?”

東吳對荊州的計劃,歷經三代非常有作為的主帥積極準備籌劃,直到呂蒙繼任大都督,等來奪取荊州的時機。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攻克漢中,自稱漢中王。關羽乃舉兵北攻襄、樊。根據荊州特殊的地位位置,以及東吳數年對荊州始終不渝的覬覦,關羽雖有假節鉞的權利,但是輕易出兵,還是當十分慎重,至少做好後方的部署,但他竟然令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雖然這是兩步臭棋,但也可以理解為當時關羽手下的可用之人十分有限。

219年8月份,天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于禁七軍全被淹沒,只得上高地躲避。此時,關羽率領水軍乘舟而來襲擊攻殺。全軍大勝,俘虜于禁,斬殺龐德。但這一戰並非關羽憑實力打贏,天氣佔了多半的因素。然關羽因之名聲大震,以為可以藉助勝利的士氣一舉攻下樊城。

先是關羽懼呂蒙襲取荊州,留重兵於荊州防備,然先頭部隊遭遇到曹仁率領的樊城守將的殊死抵抗,關羽一時打不下樊城。接著,東吳用計,呂蒙詐病,關羽信以為真,急調走後方重兵圍攻樊城。在此,關羽被水淹七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一心想打下樊城取得繼續的勝利。但他忽略了三方面勢力的實際情況: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一方面忽視了東吳勢力,東吳人才濟濟,英主孫權,當時手下除了大都督呂蒙,仍有年輕才俊陸遜等。況且東吳備戰多年,若機會來臨,他們豈會放棄?

另一方面低估了魏國勢力,樊城守將曹仁,乃是身經百戰的將帥,再者,曹操也不會眼看這個關鍵的戰略要地落入蜀國之手,所以他會不斷增增援兵,事實也如此,他調遣徐晃、張遼等部隊前去增援。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第三方面,關羽沒有認清自軍境遇:他幾乎是孤軍作戰。因為無論是東吳還是魏國,都能快速調動援軍,而荊州距西川、漢中等地路途遙遠,且道路艱險,一旦荊州有險,千里援救的希望就非常渺茫,更何況其時劉備剛攻克漢中,諸多不穩定因素尚未徹底解決,也抽不出手來。從大局勢來看,關羽北伐,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但關羽做了,也有正確的一面,合乎當時蜀國節節勝利的大勢。

就在關羽帶軍在樊城奮戰的時候,東吳這隻黃雀已經準備好了行動。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對於東吳來說,這一刻他們等了好些年,也積極準備籌謀了好些年,所以他們是在對魏國和蜀國情況非常瞭解的情況下,對荊州非常清楚的情況下,對關羽部隊的戰鬥情況也胸有成竹地情況下,依然悄悄地、謹慎行動,暗夜渡江,分頭攻克。甚至在此之前,為了再三麻痺關羽,戰前孫權還不惜臉面遣使求親,戰中派派陸遜對關羽的每一次勝利寄送書信表示祝賀。所以可見,東吳方面是時刻都在為備戰做準備,而且是做足了準備。即便在呂蒙佔領荊州多城之後,蜀國並無援兵,依然派將屯兵夷陵,守峽口以備蜀。東吳方面可謂步步為營、文武兼施,志在必得。

所以說,荊州之失不能全賴關羽的大意,乃東吳籌謀已久,剛好借關羽北伐戰事焦灼而背後奪取。

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沧海一滴37
2017-06-17

關羽絕非大意失荊州!其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深層次原因。其實關羽的處境本來就是非常危險的。大敵當前,身前是曹操,身後是孫權。曹操是明擺著的敵人,孫權是貪婪多變的盟友。都必須小心防範才行。但是在關羽的心目中,一直都是瞧不起東吳瞧不起孫權的。荊州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魏吳蜀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大的政治格局已不可更改。自從曹魏在赤壁之戰慘敗傷了元氣之後,還在積極的恢復之中,只能收縮兵力固守城池地盤,在戰略上更多地採取了一種守勢。只有東吳與蜀漢兩方一直在積極進攻。比較而言,蜀漢的開拓進取之心要遠遠強於東吳。劉備佔領益州之後,東吳的戰略進攻方向就是西征。東吳對荊州是覬覦已久,志在必得。不管採取什麼手段,付出什麼代價也是在所不惜!已經近乎利令智昏了。此時此刻,東吳決策者們的戰略眼光幾近於無,完全喪失了天下大局觀!蜀漢的戰略方針,志向與目光一直都是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江山。諸葛亮的東和北拒聯吳抗曹的外交方略一以慣之,不改初心。從未將東吳看作是大敵,主要對手。很不幸的是:因為荊州的爭奪,而東吳則偏偏把蜀漢當成了大敵。這才是最致命的危險。在這方面,蜀漢政權與關羽都是疏於防範,有些措手不及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東吳陰險狠毒兩面三刀的小人的心態暴露無遺。蜀漢在漢中與荊州兩方面的北伐凱歌高奏,形勢一片大好。不料作為盟友的靜觀其變的東吳此刻卻在暗地裡磨刀霍霍,背棄盟約,與曹魏勾搭,狼狽為奸,在背後狠狠地捅了蜀漢一刀。而這一刀對蜀漢的傷害卻是最致命的!東吳坐收漁利,蜀國的上升卻態勢從此被遏制,被逆轉。如此看來,關羽的北伐,發動襄樊戰役是有些草率了。在前方大獲全勝,威名遠播,卻是首尾不能相顧,由於兵力不足,後方守備空虛,破綻很大,儘管也採取了一些必要的防範措施,但也無濟於事,被有備而來枕戈待旦的東吳趁虛而入,抄了後路,端了老窩,在腹背受敵的兩面夾擊之下,勇武過人的關羽也戰敗被俘,一代名將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可悲下場。為自己的驕傲自大,怠慢、輕視東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荊州喪失,大勢已去。諸葛亮苦心孤詣策劃制定的隆中對的戰略方針頓時化為泡影,一腔熱血付諸東流!三國博弈,脣亡齒寒,只能弱弱聯合,共同對抗強敵,才能生存自保。而不能自相殘殺,互相拆臺,讓敵人分而治之,各個擊破。所以必須要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誰一旦不顧大局貿然出手打破了這種平衡,那就離死期不遠了!東吳就是這雙黑手。蜀國的率先滅亡,也為東吳的滅亡敲響了喪鐘!貪圖眼前的小利,而不顧長遠利益。自己給自己挖掘了墳墓!

兵哥129472092
2017-05-31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關羽當時的確是大意了,關羽從來沒有把東吳諸將放在眼裡,錯誤的判斷了戰場形勢。才有後來的荊州之失。但反過頭來想想,即使關羽不死,劉備很難稱帝。因為關羽太忠義了,那時,張遼勸關羽降曹,關羽也是降漢不降曹,才有後來的過五關斬六將。我想,大概是劉關之間在某種意義上產生了隔閡,關羽才鋌而走洽襲樊城的吧。

呵呵天神
2017-04-17

當初諸葛亮的戰略預判終點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但是對於三足鼎立之後局勢如何發展諸葛亮拿不出可行的戰略設想,他自始至終強調蜀國必須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一直不願跟東吳發生摩擦,劉備死後,諸葛亮寧可以蜀國的微薄之力六出祁山去攻打強大的曹魏,如同以卵擊石,最終以失敗告終......是否可以這樣設想:既然劉備佔據西蜀又借佔荊州不還,應該說當時劉備集團的實力是處在最佳狀態,何不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東進攻打孫吳,總比北進攻打曹魏勝算要大得多吧?一旦得手滅了東吳後實力暴增,那就可以決戰曹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