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10 個回答
杨角风发作
2019-05-16

這麼說吧,他怎麼做都是死!

決定他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跟官員勾結,比如陷害高翰文,比如生活奢侈等等。但是今天我來給大家提供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出自譚綸跟海瑞的對話中,通過這次對話,一清二楚,沈一石必死無疑。

這件事還得從李時珍到淳安時說起: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一、

李時珍到達淳安縣,在沒有跟海瑞見面的情況下,就一個人去了縣衙大院,在那裡他遇到了王牢頭。

這一段劇情不是什麼重點,我們簡單地一帶而過……

大體表現的就是王牢頭的飛揚跋扈,把李時珍誤以為是災民,更對李時珍把他辛苦熬的湯藥倒掉而耿耿於懷。面對衙役的拉架,王牢頭仍然不放過李時珍,一心要把他拉到裡面去,正在這時,海瑞跟譚綸來了,王牢頭先告狀:

“有句話太尊說得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對他們越好,他們越不知好歹,就這刁民,您看見沒有,他居然把您施的藥給潑了。”

貌似大老粗的王牢頭,拽出了一句名言,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

其實學術界一直對這句話有爭議,這句話按照王牢頭的意思就是說,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王牢頭還是相當厲害的,還會引章據典,還會轉移矛盾,把自己跟李時珍的矛盾,硬往海瑞身上引,不愧是牢頭,也會扣帽子。同時也揭開一個謎題,那就是當初徐千戶和蔣千戶讓王牢頭簽字的時候,他說自己不會寫字?

海瑞此時已經看出來這個人是李時珍了,也回他一句:

“以後再拿什麼聖人的話瞎說,自己掌嘴!”

回到剛才《論語》的那句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含義,斷句這樣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二、

訓了王牢頭一頓後,李時珍算是跟海瑞正式見面了,與當初在江蘇見趙貞吉一樣,李時珍也不喜歡別人稱呼他為太醫。海瑞比趙貞吉爽快,立馬就稱呼李先生,還讓李時珍稱呼自己為剛峰。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可以看出海瑞的膽子之大,李時珍批評他藥方開錯了:

“憑一本千金方,你就敢給這麼多人熬藥治病?”

接待完了李時珍,譚綸和海瑞回到了縣衙,他們這段對話,對後面劇情的發展做足了鋪墊。

聽說譚綸馬上就要走,海瑞有點疑惑,譚綸這才告訴了海瑞急著走的真相:

因為此時的老百姓已經改種了桑苗,但是嚴黨吞併百姓土地的計劃泡湯,與此同時國庫的虧空仍然沒有補足,因此,朝中自然有人要為此事擔責。

在海瑞看來,他以為是嚴黨擔責,所以他回了一句:

“嚴黨誤國誤民二十年,也該是要倒臺的時候了!”

結果譚綸直接打斷了他的說法,告訴他,嚴黨目前還倒不了臺!

之所以倒不了臺,就是因為沿海的倭寇蠢蠢欲動,東南即將有戰事發生,一旦發生戰事,國庫空虛,皇上更是著急,必然會指望嚴黨弄錢。嚴黨要想弄錢,自然衝有錢的人開刀,這個劊子手自然沒人願意當,這也是嘉靖帝不會讓嚴黨馬上倒臺的原因。

與此同時,誰會第一個遭殃呢?

“據胡部堂分析,眼下有巨財能填補國庫空虛的,只有一個人,沈一石。”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三、

譚綸離開胡部堂身邊的時候,大家普遍認為沈一石是打著織造局的牌子去買糧。與此同時,海瑞的生死未卜,改稻為桑的國策到底往哪走尚不明確。

但是不管形勢怎麼走,沈一石都很難脫身,這跟他“賑災”不“賑災”無關!

海瑞並沒有想通為什麼會這樣,而是問了一句:

“沈一石是織造局的人,他們敢動?”

在海瑞的眼中,織造局是宮裡的,也就是皇上的,嚴黨再大膽,也不能打織造局的主意啊?

其實他是被沈一石那身六品官服給矇蔽了,以為沈一石真的是織造局的人,其實不然:

“現在百姓的田地賤賣不了了,朝廷就只好抄他的家來填補虧空……那麼多的作坊也就順理成章歸了織造局,這樣的結果皇上也會同意。”

聽完譚綸的解釋,相信大家的心情都比較低落,海瑞同樣低落。是啊,明朝的商人命運卻是悲慘,世道好的時候,商人就是朝廷的打工仔,生產工具,給朝廷創造財富。世道不好的時候,朝廷就宰了這個商人,吃他的肉,也能撐一陣子。

海瑞還是沒搞明白,沈一石這次可是自掏腰包替朝廷賑災啊:

“抄他的家,未免不近天理,也有違律法啊!”

海瑞思考問題還是比較全面的,抄沈一石的家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尤其是於理上,畢竟海瑞熟讀大明律法,前面幾次脫險,也是憑藉這大明律法才脫身的,為什麼對待沈一石就不能按照律法來呢?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四、

譚綸再次刷新了海瑞的三觀:

他指出,之所以沈一石臨時改變主意,不再低價買田,而改成了“奉旨賑災”,他就是看出來上面有裕王在反對,下面有海瑞在反對,最後沒辦法,想通過散掉家財,給嘉靖帝買面子,買人心,以圖換自己一條生路。

其實他的主意算盤打錯了:

“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現在百姓保住了,他,焉能自保?”

其實譚綸說的這句話,跟前面嚴嵩說過的“沒聽說商人能鬧翻了天”意思相同,看來這種事情,在大明的高官看來再正常不過了。

其實不僅僅他們看出來了,沈一石當天出發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畢竟紅頂商人,再高貴,也不過是商人,也不過是朝廷嘴中的肥肉罷了,高貴不到哪去!

海瑞還不死心,即使你們想抄沈一石的家,總得給人家一個罪名吧?

“罪名還不容易,就拿他私自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買糧賑災,朝廷就能給他安上一條,商人亂政的罪名。”

沈一石雖然有一身六品的官服,但是那是朝廷不認可的,是宮裡的太監給他的,說到底,他還是商人,怎麼做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況且在朝廷面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海瑞突然站起來拍了一下柱子:

“士農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朝廷揮霍無度,官場貪墨橫行,可到了這時候卻弄成如此結果,可見立國不正,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國有日!”

幸虧他說的這句話是對譚綸說的,換個別人,早就死了一百遍了,國事豈是你一個小小的知縣能妄議的?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其實這句話,海瑞已經透露大明朝的問題所在,一是朝廷揮霍無度,其實就是指嘉靖帝揮霍無度。官場貪墨橫行,其實就是說嚴黨等人,後來嚴黨被打敗,海瑞就針對第一件事跟嘉靖帝懟起來了,當然這是後話了。

只是對於沈一石來講,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了,所以說,在大明朝,安安穩穩做個小老百姓最好,當什麼首富,當什麼官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阿斗不傻
2019-12-02

古往今來,白手套命運不過是夜壺,夜壺這東西,需要時非他不可,不需要時臭不可聞。

需要不需要都是不同時期的不同價值體現。在改稻為桑這件事上,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這個事情,誰才是具體執行者?

首先:肯定不是嘉靖,他才不會管這具體的事情,其次不是嚴閣老,他最主要做的事情是填青詞討好皇帝,再次不會是浙江官場,主事的地方大員胡宗憲內心是反對急功近利的改稻為桑,在他看來,這是禍亂之道。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那麼誰才是這件事最大推動者

答案一:太監楊金水

楊金水看上去是好人,可他最急迫,皇帝沒錢啊,家奴要為主分憂,他代表乾爹呂方意思,乾爹呂方代表嘉靖,不知道多少夜晚,嘉靖在為錢發愁,為主分憂是家奴太監分內事。

答案二:嚴世蕃及其利益集團

這裡把嚴嵩排除,因為嚴嵩明白下面人心思,對錢財他看的很淡,作為嚴黨領袖,最主要事不是做事,而是穩皇帝。只要皇帝信任,嚴黨就能繼續活,可他也被裹挾,裹挾這詞有深意,他不希望做太過分,可他無力控制,因為肥肉太誘人,他兒子和那群人太貪婪。人心失控,而要挽回人心,他必須默許,因為虧空要補,錢要撈。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答案三:裕王黨和所謂清流

裕王黨和所謂清流是好人嗎?我看不見得,嘉靖話很貼切“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所謂清流也好,嚴黨也好,本質一樣,只不過一個有底線,一個沒底線。可恰恰是有底線清流,做了沒底線事情,他們違背底線默認毀提淹田,用無數百姓生命換黨爭籌碼,臉是好東西可這些正人君子也沒有。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看清楚這件事情所有推動者後,我們在看沈一石臉色!

沈一石是誰的人?這問題值得研究,明面上他是嚴黨,可他和太監楊金水關係很好,最後還把芸娘託付楊金水,那麼他也有可能是嘉靖人,可他不能說,那他角色如何定位?

二面派?說是也是,不是也不是,他只是個在皇帝貪慾和官員貪慾間生存的人,是嚴黨和皇帝共同白手套。這就決定他結局,不得好死,不過他看人還比較準,相對嚴黨那群忘恩負義讀書人,他託付並保全的楊金水沒背叛他。這算他唯一幸運。

他必須死是為何,不看清來龍去脈是說不清的,必須理清邏輯。

事情起點是財政虧空,必須進行改稻為桑,擴大絲綢出口,填補虧空,可這事情很複雜,後果很嚴重。其實誰都清楚,也都知道改稻為桑一年絕對搞不成,非要幹,最壞結果就是浙江百姓造反,倭寇乘機進攻,明朝亂的一逼。這是客觀事實。

於是胡宗憲堅決反對,可嚴黨支持啊,原因簡單,他們認為無人阻擋,因為胡宗憲和浙江官員全是嚴黨。

無非因為利益,嘉靖規定,桑田按農田徵稅,是啥意思?就是說他們可以借改稻為桑,吞百姓田,做自己生意,自己產絲,賣自己,稅還交的少,而這產絲,買絲代理人都是沈一石。

可老百姓不傻,他們不願改,怎麼辦只能逼,於是鬥爭開始。而裕王和清流,決心在改稻為桑上與嚴黨作對,於是他們派譚綸到浙江。譚綸到浙江瞭解情況後,發現胡宗憲也不想改,可他們派別不一樣,這讓他很詫異,難道嚴黨有好人?而嚴黨很憤怒,認為胡宗憲背叛嚴黨投靠清流,嚴世蕃於是直接下令鄭泌昌何茂才,瞞著胡宗憲,趁端午漲潮,將浙江杭州九縣全淹了。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百姓何辜?這就是毀堤淹田,毀堤後,胡宗憲無奈只能分洪,淹了淳安縣建德縣,保全其他幾個縣。

毀堤淹田這事情,楊金水,鄭泌昌,何茂才都知道,他們怕擔責任於是想將這件事報成天災,妄圖用杭州知府馬寧遠,淳安縣令常伯熙,建德縣令張知良,等這些小角色頂罪。可胡宗憲不幹了啊,他從馬寧遠嘴裡問出所有真相,原來是嚴世蕃下令、鄭泌昌,何茂才主使,楊金水也默認了。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於是胡宗憲用這份口供,脅迫楊金水和鄭何二人一起同他上書朝廷。

上書內容:被淹是因為河堤失修,引發浙江洪水,百姓疾苦,望朝廷借糧百姓,讓百姓繼續種田,三年內不改稻為桑。

目的如胡宗憲所願不在繼續改稻為桑。

上書結果,嘉靖令胡宗憲、楊金水和譚綸進京。因為嚴世蕃逼迫,連夜趕來的胡宗憲沒見到嚴嵩,也沒有將原因對嚴嵩說透。最後胡宗憲還被免去浙江巡撫官職,任浙直總督,從實際上來看,胡宗憲因為這件事發生,在不能插手浙江地方事務。

原因很簡單,嘉靖需要改稻為桑繼續,但方式要變,而有個人出現讓他覺得可一試。

這人就是高翰文翰林,飽讀詩書,提出“以改兼賑,兩難自解”,因為是嚴世蕃提拔起來的。於是嚴世蕃派他去,皇帝也同意,既然提這主意,你就去落實吧,另一方面,嚴世蕃知道改稻為桑這事容易讓百姓造反,百姓造反,高翰文人頭還可以頂罪(他就更安全)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高翰文還沒到浙江,就被胡宗憲截住,胡宗憲將浙江官場賤買百姓土地事一說,高翰文這個憤青當即表態,不坑百姓。

於是當高翰文與海瑞王用汲到浙江後,鄭泌昌何茂才難辦了,他倆想高翰文過來幫自己,誰知他和海瑞、王用汲居然是一夥的。

因為高瀚文態度,桑他們會錯意思,覺得嚴世蕃派高翰文來目的,是要他們既改稻為桑,又安撫百姓,著高瀚文是過來居中調和的。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居中政策意味著要更多錢,可問題更難辦,錢不夠啊,沈一石沒那麼多錢買糧買田。

好了下面開始是重點。

嘉靖調回楊金水後楊金水就不露面,而是被保護起來,楊金水不露面,用意是出問題讓鄭泌昌何茂才頂罪。官員有錯不會影響皇帝威望,而太監有罪,皇帝難辭其咎。可嚴世蕃不同意啊,嚴世蕃替罪羊另有其人,那就是高翰文。

這時候鄭泌昌,何茂才也有小心思,他們怕自己被替罪,也在想辦法,他們把目光瞄準辦事的沈一石。

鄭何理解是:改稻為桑,並且安撫百姓不造反,這樣要求,事情沒法做啊,錢不夠,時間不夠,必然失敗,改稻為桑失敗,嚴黨和織造局,會拿他倆頂缸。如果改稻為桑成功,百姓造反了,嚴黨和織造局還是會拿他倆頂缸。

二個方向都有問題,事情又不能不做,怎麼辦?於是他們只能找軟柿子捏。

所以他們才會要求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燈籠去買田,沈一石沒辦法啊,他是白手套而鄭泌昌,何茂才也是他上級,他必須聽話。

鄭泌昌,何茂才心思無非是徹底把水攪渾,把所有人拉下水,打著織造局燈籠買田,意思完全不同,君父居然用官方名義賤買百姓田地,嘉靖知道了,誰也逃不了,不管嚴黨也好,清流也好,呂方也好。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牽扯這麼多人,鄭泌昌何茂才,反而安全了,因為他們個子不夠高。就算不安全也法不責眾!

那麼沈一石怎麼想的,其實他很無奈,這個事情有他原因,是他提出買田可是他沒想過用紙造局名義,但鄭泌昌何茂才太坑爹,居然想用紙造局名義做,這不是嫌死的不夠快嗎。

鄭泌昌何茂才讓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燈籠買田,而沈一石卻打著織造局燈籠去賑災,“打織造局牌子買田”是鄭泌昌何茂才下的險棋,目的是保全自己,拖更多人下水。沈一石看出來了,不過沈一石認為“打著織造局的牌子去買田”這主意是嚴嵩嚴世蕃他們出的,目的是將清流給他們的壓力,轉嫁到織造局,因為船對岸接受救濟的百姓是海瑞治下,淳安縣百姓。如果海瑞因為百姓問題,開了口子賣田,那麼清流就會被拖下水。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沈一石面對如此局面,不得不去,那麼如何化解這場嫁禍,只能見機行事,和海瑞見面後,他看海瑞態度決定行事方式,看到海瑞態度堅決站百姓這邊,於是將燈籠底下暗藏的“奉旨賑災”拿出來,把買田變賑災。替皇帝安撫災民。

那麼他如此費盡心機,能活嗎?能吧自己摘出來嗎?答案是不能!沈一石在這關口,無論如何活不了。

原因何在,其實在他最後遺書中已經說的明明白白“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沈某今日之結局皆意料中事。”

改稻為桑改不成,再改百姓就造反,而國庫沒有錢等不了,怎麼辦?只能殺他這個大商人,拿他錢補虧空,接濟國家。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那麼他做將買田變賑災真的一點好處也沒嗎?其實也不是因為他給自己的愛人留了條後路“織造局”是楊金水主管,如果打著皇帝名義賤買土地,皇帝肯定憤怒,沈一石沒這麼做就是保護楊金水,保護楊金水就等於保護芸娘。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這沈一石也是至情至性好男兒,知道必死無疑,還能為愛人朋友想。讓芸娘跟個好人,遠離是非。

沈一石死了,沈一石就這樣死了,因為他面對必死之局,這局是如何產生的?其實他的命運是和改稻為桑結合在一起的,而改稻為桑目的無非是錢,之前改是為了錢,之後改不成也是為了錢,可是還是沒錢怎麼辦?只能拿有錢人開刀,這就是他作為白手套的宿命。

那麼問題已經回答完了,後續其實還有很多因果,有興趣可以繼續看。

無論“織造局買田”因誰而起,各方勢力如何看待,他都傳遞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嚴嵩已經不能控制嚴黨,他已經被嚴黨裹挾了。就連嚴世蕃也控制不了地方。

因為鄭泌昌何茂才擅自做主,用織造局名義買田就是證據。這就讓嘉靖開始害怕了,刀子開始鈍了,切肉不方便了,是不是該換吧刀?或者磨下刀?

其實這件事才是真正意義上倒嚴開始,嘉靖對嚴黨不滿,才有後來嘉靖責問嚴嵩嚴世蕃: 朕是天子,也是萬民君父。現在朕拿著錢去賤買子民田地。朕要是這樣的天子,天厭之。朕要真是這樣的君父,萬民棄之。

嘉靖這番話重點在哪?

重點在君父拿錢買田玷汙嘉靖聖名,言外之意是,這都是你下面人做的好事。太不像話了,而其實歸根結底,不過是嘉靖只關心自己名聲,而不關心自己百姓!

何以見得,毀堤淹田時,胡宗憲上報河堤失修,朝堂以為嘉靖不知真相,其實嘉靖知道,呂芳就跟楊金水說: “你什麼事兒都沒瞞我,我自然什麼事兒都不瞞皇上,毀堤淹田皇上都知道,你去把詳情跟皇上詳細說說。 ”你為宮裡好,難得你不隱瞞,這便是最大的忠。一兩個縣,不算什麼,皇上裝的是九州萬方。

毀堤淹田,百姓不光丟地,還丟命,嘉靖責難嚴世蕃了麼? 沒有。

嘉靖後來態度是, 一兩銀子,十二錢歸國庫,四錢歸他們,朕認了;十錢歸國庫,六錢歸他們,朕也認了。要是他們還想多撈,容不下胡宗憲,逼反東南,朕就不容他們。 這就是他的態度。只要保證胡宗憲打仗有錢,保證東南不反,保證嘉靖自己有錢花,貪汙不算什麼,盤剝百姓不算什麼!

可打著織造局牌子買田,玷汙聖名,就萬萬不能容,忍不了怎麼辦,你們統統給我去死!

這就是嘉靖的態度,那麼一個白手套的沈一石在嘉靖哪裡看來,又算的了什麼?不過是一個夜壺而已。最可笑的是, 被炒家的沈一石,最後家產不明不白,都不知道去哪裡啦,大部分也許還是進啦嚴黨的口袋,嘉靖不怒才怪。所以嚴黨末日也來了,可是上臺的清流就是好人嗎??

“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所謂清流也好,嚴黨也好,本質一樣,只不過一個有底線,一個沒底線,本質沒區別,這就是明朝的癥結所在。

一枚明粉
2019-10-15

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名義去買田,後來成了賑災,當旗掛上,船開出去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就定了,沒有誰能救了他,也沒有誰會救他。

1、嚴嵩的定性

沈一石是江南首富,勢力也是盤根錯節。僅僅地方官想殺他,還是比較難的。但朝廷裡定了調調,那就沒救了。

嚴閣老在和嚴世蕃聊天中就說:要讓商人高價買地,如果不花這價錢,官府就彈壓。歷來只有耕田的造反,還沒有造反的商人。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造反約束是朝廷的一個決策點)

顯然嚴首輔對商人的態度是很明確的,用則用之,棄則棄之。在後來沈一石的問題上,皇帝和首輔的態度也是一致的。畢竟沈一石只是江南的男男女女羨慕他,在整個序列中,沈一石的權重只是比馬寧遠高,何茂才、鄭泌昌、楊金水、胡宗憲、小閣老這些權重都是加大的。

2、胡宗憲的想法

歷來國家財政虧空了,要麼取於民,要麼取於商。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嚴格的說,這並不準確,三五滅佛,就是取於佛;李自成追髒就是取於官。這是很少見的歷史時候,更多就是上面的兩種。而且在和平時期,基本取於商。

財政虧空,沈一石本身就是給皇家做事的商人,加上犯了錯誤,再加上都以為他有錢。然後就是這樣子了。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沒人救得了他,如果他壯士斷腕,早一點切割開西洋貿易,不要捲入這樣的事情中,或許會好一點。

在古代的商人,要麼識大勢,在合適的時候做切割,該隔開都隔開,或許能繼續富貴。如果錯過這個機會窗口,那就只有交給概率論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瓦窑堡的碳
2019-01-19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煩請批評指正。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答案是:不管怎麼做?都免不了一死。

事實上,海瑞出現之前,沈一石還想著怎麼配合浙江巡撫衙門搞定高翰文,順利完成改稻為桑的“國策”。

但是楊公公躲在京城不回來這件事,已經讓沈一石察覺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再當他到了淳安縣見到海瑞開始,他就已經明白這件事自己已經陷入一個死局,當然還包括鄭泌昌、何茂才。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下面我們做個假設:如果沈一石繼續繼續打著織造局的旗號買田,會出現什麼後果?

結局必然是沈一石連人帶船被海瑞扣押,高瀚文趕到,說明掛著織造局的旗號是沈一石自作主張,沈一石被扣上給宮裡潑髒水的罪名,處斬。

但是沈一石打出了奉旨賑災的旗號,前面我們說過這是為了保住織造局,因為沈一石還不知道嘉靖已經知道了自己打著織造局旗號買田的事,而沈一石保住織造局是為了保住芸娘。

但是織造局保住了,沈一石買田的糧沒了,改稻為桑必然要黃,如果是常人,黃就黃了。

但是在織造局當差這麼多年的沈一石明白,改稻為桑黃了,自己就必然要死。

至於原因,譚綸和海瑞的一番對話給出了原因:“他(沈一石)以為這樣做(賑災)便可以自保了,可是他忘了一條最要命的古訓,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現在百姓保住了,他焉能自保”。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所以說,沈一石不管怎麼做,都免不了一死。

如果非要他活,那只有讓他剛開始就不做織造局的生意。

因為一旦和織造局開始做生意,那是想退都退不出去的。

梦露居士
2019-04-21

沈一石怎麼做都難免一死。且聽我仔細分析:

第一,沈一石是什麼人?他是個商人。

不要看現在的人做生意當老闆很風光。在古代,民分四等:士農工商,商人是地位最低的。因為商人不能直接生產財富,所以古代中國政府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看不起商人。

明朝特別地看不起商人,因為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所以他不懂商人的價值。朱元璋規定,商人不能穿綾羅綢緞,只能穿粗布衣服。所以劇中沈一石總是一身布衣,還只喝涼水。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沈一石還不是普通商人,他是官商、皇商,是替皇上做生意的商人。雖然看上去靠著宮裡的大樹,很風光,但是其中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賺了錢,那是皇上的,宮裡太監和嚴黨也要分成。賠了錢,那是自己的,沒人給他兜著。

所以沈一石表面上看很有錢,但實際家底早被大小官員、太監掏空了。

第二,改稻為桑註定是步死棋。

為什麼?

皇上批准改稻為桑是為了填國庫的虧空,嚴黨提出改稻為桑則是為了自己撈一筆。

本來,如果讓農民自己改,說不定能改成,嚴黨從中可以小撈一筆。這是皇上吃肉,嚴黨喝湯。

但是嚴黨胃口很大,想借著改稻為桑兼併土地。這是嚴黨吃肉,皇上喝湯。

於是嚴黨想出了毀堤淹田的缺德主意,裕王黨當然不能容忍,必定拼死抵抗。兩黨相爭,改稻為桑就搞不下去了。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這就等於是,嚴黨為了吃肉,不小心把鍋砸了。皇上等著吃肉,結果連湯也沒得喝。

你說皇上氣不氣?皇上一生氣,嚴黨必須找替罪羊。這時候沈一石不死誰死?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第三,跟嚴黨合夥做生意,那就是跟魔鬼交易。鄭泌昌、何茂才是兩個政治婊子,他們的主人嚴世蕃,又會是什麼樣的人?

你想,他們為了吃肉,能幹出毀堤淹田的事情來,置幾十萬百姓生命財產於不顧。他們還會在乎沈一石這麼一個小小的商人?就像劇中所說,從來只有農民造反,沒聽說過商人敢造反的。

嚴黨打百姓的主意,裕王一派,特別是海瑞,肯定會鬥爭到底。但是嚴黨打沈一石這個商人的主意,其他官員只會袖手旁觀。

因為商人的政治地位太低賤了,在古代中國這麼一個傳統農業社會,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商人的價值。

所以沈一石從一開始就是在鋼絲上舞蹈,終於墜入了懸崖。

大飞熊骑士
2019-12-01

沈一石只有死了,才算贏了。沈一石一逃,浙江的官場上鄭何二人和楊金水等,就都自動逃過了一劫。因為沈一石被榨乾的家產,改稻為桑失敗的責任,都可以推給逃跑的沈一石。而逃掉的沈一石,又有什麼用呢?除了當了人家的“背鍋俠”,一無所有了,又怎麼能“我之後,君復傷”?勝天半子呢?特別是那些賬冊,如何證明其真實性?只有照著事實走,沈一石是被“君權”和官場上的險惡逼死的,這樣嘉靖才會徹底明白,這些家產到底去了哪裡。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這也就是說,嘉靖把球提給了嚴嵩;嚴世父子則踢給了浙江官場,江南製造局;鄭何楊又把球踢給了沈一石;可是,沈一石早就受傷了,於是藉著海瑞和高翰文的力量,把球又踢回給鄭何,但是保住了楊(因為楊金水代表宮裡皇上)。做完了這些,沈一石已經精疲力盡了,離退役不遠了,胡宗憲的徽商親戚準備替補。這就像是一場遊戲,改稻為桑本身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引爆了多年以來的嘉靖的揮霍無度,以及各級官員的貪腐之風。在這兩重壓榨下,戚繼光的五千人馬和客軍的軍需既然成最頭疼的問題,這也讓海瑞逐漸明白了問題根本,催生了“天下第一梳”。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沈一石做事都有兩手準備,一手是繼續玩遊戲,一手是要親自毀掉這遊戲,所以是那種“亦正亦邪”,不得不讓自己超然的人物。當他在碼頭船上,幾次試探海瑞無果後,心甘情願的換回了布衣。這時的沈一石,迴歸了平民身份,讓海瑞來做主。奉旨賑災,做的是百姓的主,同時也在做他沈一石的主。當然,這救不回自己的命,主要目的是終止這個官場遊戲,讓事情回到本來的該有面目。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正如他所認同的嵇康那樣,“越名教而任自然”。說到底,人性本善,沈一石做過很多無奈的事,最後還想留點清白給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的超然。如此,對比鄭何楊,他就算贏家了。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其實不但是鄭何楊或者嚴黨,宮裡,他甚至想超然於嘉靖。否則,沈一石就不會埋下高翰文這顆棋子了,把賬冊內容告訴了他了,這步棋是針對皇帝和內宮的。既然說到賬冊,當楊鄭何看到那這賬冊,都明白了被沈一石算計了,鄭泌昌,何茂才能銷燬賬冊,楊金水卻不能隱瞞呀。所以,楊金水說了那句“逍遙法外,才能升大羅生天”,於是裝瘋過關,也保了嘉靖的臉面。但是,鄭何肯定是要被清除了,嚴黨也遭受了重創。同時,高翰文這步棋也開始發酵,最終海懟懟上線,連嘉靖也沒放過。所以,沈一石有些“勝天半子”的意味,而他的死也是這個意味下必然付出的代價。

历史是什么
2019-04-11

沈一石其實是沒有任何底牌的,只有死路一條。如果說他要做什麼才能免於一死的話,那就只有跑路了。因為只有這樣,他也許能夠僥倖活下來。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其實不光嚴嵩,胡宗憲是媳婦,沈一石也是媳婦,夾在各種勢力之間左右為難。沈一石是靠著織造局起的家,背後是內廷;嚴黨在江浙的代理人是鄭何二人;加上裕王和徐高張等人。沈一石原本以為朝廷是鐵板一塊,所以他不惜一切的推行改稻為桑,直到海瑞等人出現,不要命的和嚴黨的人進行爭鬥,他才意識到上面已經亂了。朝廷上面的人已經“拿刀殺了起來“,下面的人又怎麼可能自保。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最後,鄭何二人逼迫他以織造局的名義去買田,企圖把所有人牽扯進來。不過,沈一石也是聰明的,他做了兩手準備。如果海瑞等人失敗了,他就照樣以織造局的名義買田,雖然毀壞了皇帝的名聲,但是還是能夠完成改稻為桑,一俊遮百醜。如果鄭何被問責,那他就把燈籠下的帖子放下來,以買為賑,保住楊金水,並指望著內廷能夠保住他。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這種兩種做法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做法,但是其實無論結果怎樣,他都逃不過一死。因為即使這件事情辦成了,以鄭何二人做事的性格,他多半是犧牲品。畢竟前車之鑑,毀堤淹田的時候就是杭州知府馬寧遠等人以及河道衙門的李玄背得鍋。這幾個人那個不比沈一石地位高。如果事情沒成,楊金山等人也是保不了他的,畢竟後來楊金山還是裝瘋逃過一劫的。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沈一石其實早就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封賬冊,留遺書,留血經應該是去買田之前就已經準備好的。在船上,劈琴,穿綢緞,讓妓女放生,這些已經說明他已經開始厭世了。不過他還是很講義氣的,臨死之前還是保住了楊金山,並認了芸娘做義女。“二十年來,織綢凡四百餘萬匹,上繳織造局,共計兩百一十萬匹,各任官員分利一百萬匹,所餘之九十萬匹,再買生絲,再產絲綢,艱難維持至今。”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沈一石唯一對不起的人應該就是芸娘了。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後,君復傷!一曲《廣陵散》,再奏待芸娘!

灵儿42424632
2019-01-20

我沒有看這部電視劇,只看了網上簡解,只知道沈一石是一個為皇宮經商的商人。

他情商,智商,高於他人,經商絲綢,做的相當好,贏利多多,掙錢再多也是為皇宮,自己粗麻布衣入朝面官。

再一個說法:過去把商人不重視,沒有地位,賠本自己擔當,改稻為桑這一整改對沈一石有所影響。

在經商失敗時,沈一石不得自焚而死,沒有辦法,商人在大明王朝就是這樣下場劇終!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体坛大蜀暑
2019-11-24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沈一石本可免於一死,但因為一個人的存在,他的死變成了必然,那個人就是海瑞!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在劇中第一集因為財政虧空,改稻為桑被確立為國策,這其實是三方博弈後的結果,但又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嘉靖想繼續維持當前的局面,嚴嵩想借機補了虧空順便大撈一筆,裕王則想借此機會搬倒嚴嵩!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我們再來看沈一石,他可以說具有雙重的身份,既聽命於代表嘉靖楊金水,又和鄭必昌何茂才等嚴黨不清不楚,按理說他應該左右逢源才是!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奈何代表裕王勢力的海瑞在處理毀堤淹田一案中太過較真,可以說無視官場之道和朝廷之忌,窮追猛打,一審到底,最後逼的楊金水裝瘋,鄭必昌與何茂才更是被嚴嵩丟卒保車,在這樣的形式下,在這樣的形式下,沈一石的死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所以說,浙江首富沈一石的死是在改稻為桑的國策制定,加上海瑞被裕王派去浙江時就已經註定,而他選擇帶著所有的賬本自焚,可能對於三方勢力還有他自己,都是最好的一個結果了!

历史人物那点事
2019-05-07

看完《大明王朝1566》,不得不感嘆,商人沈一石的悲劇!看似表面風光、腰纏萬貫,來往於皇室之中,官宦之間。然而,其背後卻是被各種勢力所裹挾,實在身不由己,直到最後連自己的性命也沒法保全。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沈一石有錢嗎?當然有,他花20萬兩銀子買下芸娘;他的別院裝飾得奢華大氣。他名下有“三千架織機、幾萬畝桑田,還有上百家的綢緞行、茶葉行”,這些,在無一不令人羨慕,可這些看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真的屬於他嗎?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他其實是很喜歡芸孃的,可還是送給了楊金水,他的院落最後和他一起葬身火海,他的財產也充歸皇室。表面風光人人得見,背後心酸多少人能懂?

大明王朝1566裡沈一石怎麼做才能免於一死?

高調買田,那也是他人生的一場豪賭,他自己直到輸了丟掉的就是性命,贏了繼續榮華富貴,當然還的替內廷撈錢,所以,他感慨“路漫漫不知歸於何方”之時,他也知道自己“今生是從不了良了”。

他喝白水,穿粗衣,彈古琴,都是跟自己較勁,內心不甘的表現,最後白衣抱琴斥芸孃的那段兒簡直是哭了。

孰對孰錯,我們無法分辨。但沈一石們無疑是悲哀的。感謝關注,歡迎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