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6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宣佈新一輪的組織升級,本次組織調整涉及創新業務事業群、大文娛、新零售等板塊,背後是什麼故事?

阿里組織升級的四個目的

張勇在公開信說,“充實創新業務的領導力量和組織保障;明確大文娛一號位,聚焦大文娛各業務的緊密融合;實現戰略投資業務與財務體系一體化。”

小編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給大家解讀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

1、充實創新業務的領導力量和組織保障——“盒馬長大了,釘三多(釘釘吉祥物——雨燕)翅膀也硬了,是時候給它們更大的窩和更多的糧食了。”

2、明確大文娛一號位——“大文娛這些年不太給(zheng)力(qian),還盡出少出么蛾子(負面新聞),但是,集團baba還是一直牽掛著你們的!”

3、聚焦大文娛各業務的緊密融合——“大文娛UC、文學與音樂單拆出來,挪給‘創新業務事業部’,萬一能發生化學反應呢?”

4、實現戰略投資業務與財務體系一體化——“財神爺蔡爸爸也要退休了,CFO武衛開始壓擔子,一肩挑著集團財務部,另一邊壓上集團投資部。”

以上就是阿里巴巴這次組織調整的通俗版解讀,阿里巴巴每年都會做不定期的組織調整,只是這次組織升級的公開信,非要挑6月18日來發布,感覺有點怪怪的。

想不到濃眉大眼的張勇也是個“小聰明”,為什麼這麼說?

——每年6月18日,是京東的生日,也是京東每年最重要的一個購物節,最近一年來,京東日子挺不好過的,正想著“觸底反彈”,沒曾想,張勇又搶了頭條。

——每年11月11日,眾所周知,是阿里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這正是張勇的得意之作,其實,那天剛好是騰訊的生日,騰訊寶寶有苦說不出來。

也許這只是巧合吧。

阿里組織升級背後的三個故事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次阿里組織升級後,能夠對外講的三個新故事:

1、大文娛的新故事

阿里大文娛之前的故事充滿坎坷和尷尬、撲朔迷離的。

大文娛5年時間輪替10多位核心高管,從俞永福到楊偉東,從高曉鬆到宋柯,他們激情而來、落寞離去。

大文娛缺戰略嗎?不缺,從馬雲的雙H戰略到內容平臺,缺錢嗎?不缺,一個季度能燒掉64億元人民幣;缺理想主義和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嗎?不缺,沒人比高曉鬆和宋柯更懂行業吧。

大文娛缺集團支持嗎?不缺,合夥人俞永福和樊路遠接連而來,base被定位為雙總部,缺人嗎?不缺,員工數量僅次於杭州;缺市場份額嗎?不缺,優酷被收購時,市場份額還是排名第一,領先騰訊視頻和愛奇藝。

那麼,阿里大文娛出了什麼問題?最關鍵的是,沒人知道問題在哪裡。

從去年年底,樊路遠被宣佈兼任阿里大文娛輪值總裁,到今年6月18日,張勇宣佈大文娛拆分後,大文娛的故事又將怎麼講下去?

我們覺得,大文娛可以用“四新”來概括一下:

(1)“新班子,新實驗”

6月18日後,阿里重組“創新業務事業群”,實際上把原大文娛原有的UC及移動業務、阿里文學、阿里音樂,加上天貓精靈獨立出來,由朱順炎任總裁,

這算大文娛的“試驗田”。

朱順炎曾對媒體闡述創新業務的思考:一是獨立思考,不依賴原有業務資源和路徑;二要從小到大,相信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有耐心從0到1;三是要樹立英雄,打破大公司體系內的求穩狀態,激勵個人英雄出現。

這次組織升級有兩個地方沒公佈,朱順炎跟誰彙報?樊路遠任大文娛事業群總裁後,大文娛還要不要“輪值制”?這也是一種管理實驗吧。

(2)“新使命,新價值”

樊路遠說,大文娛依然強調雙H戰略,在整個阿里體系,淘寶天貓是一個商業體系,大文娛是一個精神文化體系,大文娛使命是通過文娛產業放大阿里商業體系的影響力,讓後者得到升值,以獲得更多的品牌影響力。

具體的說,就是把阿里經濟體裡面的一些業務融合到其中,比如有一檔《日出之食》綜藝節目,把優酷和盒馬鮮生放在一起做,節目講的食材是和盒馬有關的,這樣,既有品牌融合又有商業價值的提升。

(3)“新平臺,新內容”

在樊路遠的主政下,大文娛已完成四項基礎設施:淘票票(觀影決策平臺)、燈塔(電影宣發平臺)、阿里魚(IP衍生平臺)、娛樂寶(影視金融平臺)。

在內容端,大文娛出手穩定,比如2018年票房過十億的15部影片中,阿里影業投中了8部,用《戰狼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流浪地球》《綠皮書》等作品贏回了口碑。

(4)“新姿態、新氣象”

樊路遠在採訪中表示,阿里大文娛團隊要以“店小二”的新姿態展現在合作伙伴面前,比如具體到優酷日常工作中,包括劇本評估反饋不能超過一週,合同審核、付款審批要求做到“日清”等等,盡最大可能提升溝通和服務效率。

樊路遠並不迴避大文娛的裁員問題,“阿里每一年新財年都有績效考核。以阿里影業為例,現在人很清楚,團隊非常有戰鬥力;組織也梳理清楚了,原來混日子的人都走了;文化也越來越有阿里味了。”

大文娛的新故事好講,路好不好走,只有腳知道。

2、盒馬的新故事

這一次組織升級,盒馬可能是屬於最高調的——升級為獨立事業部。

盒馬的故事比較簡單,就是阿里巴巴2016年提出的“五新戰略”(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新制造)中——“新零售”真實版。

早在2017年7月4日,馬雲和張勇同時亮相盒馬鮮生上海金橋店,並表示,阿里說的“新零售”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張勇說,盒馬是對“鮮”的重新定義,因盒馬的存在,大家不用去購買大份量的食材放在冰箱裡。

對於吃瓜群眾來說,盒馬作為“新零售”的內核,可以這麼講故事:

(1)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體驗升級

不像傳統商超都是中年人,盒馬作為新零售業態,年輕人是主力客戶,他們有活力,更有顏值,站在消費者角度,購物體驗更好。

生鮮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可堂吃可外賣,符合消費升級,符合新時代家庭。

聽說,上海在流行一個“盒區房”的說法,附近盒馬代表品質新生活。

(2)對於供應鏈來說——商業場景重構

2018年9月,運營三年的盒馬披露運營數據:開店1.5年以上的盒馬門店單店坪效超過5萬元,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80萬元,線上銷售佔比超過60%,均遠超傳統超市。

從這個角度來看,盒馬在商業上是行得通的,盒馬目前已擁有門店超過150家。當然,盒馬還不能對傳統零售和餐飲構成威脅,但具有非常強的示範性。

盒馬接下來影響的領域:餐飲、生鮮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購物中心、生鮮電商等。

(3)對於阿里來說——這是一個超級入口

阿里一向擅長謀局,在新零售,阿里佈下了多顆重要棋子,百貨是銀泰百貨,電器是蘇寧,商超有天貓,生鮮就是盒馬。

而且,盒馬在阿里是新零售1號工程,為什麼?

一是粘度高,盒馬屬於高頻+高客單消費,會員質量高;二協同性強,直接帶動支付寶+餓了麼,三模式重,從開店、採購、銷售、配送全自營,還有數字化,別人難以模仿。

不過,最近盒馬負面新聞略多,樂觀的看,說明消費者對盒馬有了更多的期待。

總之,盒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3、釘釘的新故事

阿里釘釘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但是它從出身就充滿著爭議。

比如,最典型的爭論點是,釘釘是做一款解決老闆痛點的產品還是做一款以員工為中心的產品?

釘釘總負責人陳航解釋說,一個解決企業溝通的產品要想進入一家企業,能夠被用戶用起來,它的推動者一定是老闆,因為中小企業的員工很少有意願、能自下而上的去改變公司管理現狀。

經過4年的野蠻成長之後,截止2019年,釘釘上的企業組織數已超過700萬家。6月18日,釘釘從一個創新項目變成阿里雲智能事業群成員,有什麼新故事可以講?

(1)釘釘——阿里經濟體的五大基礎設施

大家可以看一下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圖。釘釘成為阿里經濟體中五大基礎設施之——“企業數字化的管理運營平臺”。其他四個:螞蟻是支付與金融平臺;菜鳥和蜂鳥是物流平臺;阿里雲是技術和系統平臺、阿里媽媽是營銷平臺。

所以,這次6月18日的組織升級,把釘釘位置扒得很高,共同組成數字經濟時代最獨特的商業操作系統。

阿里巴巴組織升級背後的新故事

(2)釘釘——重新定義企業的“四大場景”

釘釘可以說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操作系統,可以在釘釘上完成“人、財、物、事”四大場景的運營:

人——釘釘名片,實現商務人脈在線管理。

財——支付寶與釘釘打通,比如企業報銷流程數字化

物——將智能辦公硬件升級為成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包括網絡中心、前臺和會議室三個場景,實現一鍵連網及大文件秒速閃傳等。

事——釘釘智能文檔,包含兩大功能,分別是“在線編輯”和“智能協同”。

(3)釘釘——阿里巴巴社交產品的新希望

阿里巴巴商業基因深厚,從支付到交易一往無前,唯獨在社交始終打不開。

釘釘企圖從“企業移動辦公”這個賽道曲線超車,不過,用陳航的話來說,“企業移動辦公”還屬於戈壁灘,至今還未長成茂密的紅樹林,儘管釘釘已擁有過億的用戶量。

陳航說“釘釘誕生於來往,‘來往’的盡頭連接著釘釘的涅槃,向死而生,只要沒死透,就有希望,我們的故事才開始。”

期待釘釘有所突破,Stay hungry,Stay foolish,But be Crazy。

阿里組織升級背後的管理思考

阿里巴巴為什麼要頻繁的做組織升級?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已經是張勇擔任阿里巴巴CEO以來的第七次了,由此,張勇被人稱“組織架構調整狂魔”。

印象比較深刻的組織調整,有三次:

一提出“中臺戰略”:2015年12月,張勇提出“大中臺小前臺體系”的構建,中臺戰略延續至今,並在最新一次的架構調整中與雲業務整合。

二擁抱“五新戰略”:2017年1月,張勇宣佈組織升級,帶領阿里全面擁抱“五新戰略”,並公佈童文紅為CPO等事項。

三打造“阿里商業操作系統”:2018年11月26日,升級“大天貓”,為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和充實領導力量,全力打造阿里商業操作系統。

關於阿里組織升級的內在邏輯,張勇多次公開表達,我們總結為四個:

1、組織調整背後的戰略導向

阿里歷史上每一次的組織升級背後,都伴隨著阿里經濟體的高速增長以及對數字化未來的全面擁抱,從“中臺戰略” 到“五新戰略”都是如此。

張勇說,所有組織調整都是伴隨戰略目標設計來進行的,調整一定有目的。沒有目的,就不需要做戰略調整,沒有戰略目的,就不需要做組織調整。

2、組織調整背後的排兵佈陣

在多個場合,張勇表示,作為領導者和企業一號位,排兵佈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謂“排兵佈陣”,在今天的具體場景裡,怎麼設計組織架構。

張勇還說,“所有組織架構的變化,無非就是縱和橫、分和合兩個序列關係,你要跑得快,就要分,你就縱向。你要沉澱經驗、沉澱知識積累,你就合,你就變成橫向。”

3、組織調整背後的組織保障

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頻繁的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的。2015年,在張勇倡導下,阿里巴巴逐步建設一個“大中臺小前臺”的系統,把核心的數據、客戶、商戶資源調配到“大中臺”,“大中臺”負責指揮作戰, “小前臺”負責陣型調整。

正是具備強大的平臺支撐系統,阿里巴巴才能頻繁的組織調整和升級,才能做到穩定而高效、忙而不亂。

4、組織調整背後的人才建設

阿里巴巴每一次組織調整,基本都會附帶高管任免提拔,你會看到見阿里高管團隊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比如85後蔣凡已成為阿里合夥人。

用張勇的話來說,作為領導者要善於“從後排把人往前拔” ,我們需要儘可能讓新一代同事、年輕的同事、有潛力的同事,去承擔更大職責。

張勇還說,作為集團CEO,我每年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今年我為集團找了哪幾個人,記住關鍵詞是“找”,而不是“招”。

HRBP訓練營全國開課

小夥伴不要錯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