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明書院

編輯:小藥童

寫於連翹盛開的北京

今天學習7個補血良方

7張好用的補血方誦明書院

▍全文共4135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7張好用的補血方誦明書院

凡是以補血養血的藥物組合,用以治療血虛病證的方劑,統稱為補血劑。

此類方劑,適用於頭暈、眼花,面色㿠白無澤;脣色淡,爪甲枯癟;心悸,失眠;大便乾燥;婦女經水愆期,量少色淡;脈細數或細澀,舌質淡紅,苔滑少津等證。

本類方,多以熟地、當歸、芍藥、阿膠等品為主要組成部分,代表方如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

—1—

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 成

當歸去蘆,酒浸炒(10g)

川芎(8g)、白芍(12g)

熟乾地黃酒灑蒸(熟地黃已有成品,乾地黃,即生地黃晒乾,用12g)各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髒虛冷,崩漏,去血過多,亦加膠、艾煎(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一劑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時服)。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疼痛。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方解】本方是補血調經的主方,它是從《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篇》中的芎歸膠艾湯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對諸種血虛證,均以本方為基礎隨證化裁。

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若衝脈虛損,則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經期推遲。

再加下焦寒滯,則小腹作痛。若脾虛而不攝血,腎虛而衝任不固,則崩中漏下等證亦可相繼發生。

又或肝寒血滯,血行不暢而瘀停,可兼現癥塊硬結,少腹、臍周作痛。

本方以當歸補血、活血;熟地補血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氣;芍藥斂陰養血。故全方盡屬血分藥。但組合得體,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補中有散,散中有收,構成治血要劑。

【加減法】

①若血寒,經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吳萸、枳殼、香附、桑寄生、續斷溫寒,理氣,行血,止痛。

②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膠、酒炒艾葉、炙甘草變為“芎歸膠艾湯”。

③若血瘀不行,可加丹蔘、桃仁、紅花而逐瘀行血。

④若血虛而有鬱熱,可加黃芩、丹皮。

⑤若氣虛而不攝血,可加潞黨蔘、黃芪、白朮。

總之,本方隨證加減,可統治諸種血證。

—2—

聖愈湯

《醫宗金鑑》

組 成

熟地七錢五分(20g)

白芍酒拌,七錢五分(15g)

川芎七錢五分(8g)

人蔘七錢五分(一般用潞黨蔘20g)

當歸酒洗,五錢(15g)

黃芪五錢,炙(18g)

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攝血。

主治:月經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體倦神衰之證。此證系氣血虛弱,不能攝血所致,故以四物湯補血調血,加參、芪益氣攝血。

—3—

桃紅四物湯

《醫宗金鑑》

組 成

熟地黃二錢(或用乾地黃15g)

川芎一錢(8g)

白芍二錢,炒(10g)

當歸二錢(12g)

桃仁(6g)、紅花(4g)

水煎,日服三次,一天服完。

功用:養血,活血,逐瘀。

主治:婦女經期超前,量多,色紫質粘稠,或有塊狀,腹痛腹脹者。

方以四物養血活血,加桃、紅併入血分而逐瘀行血。瘀血行則經水得以流通,而腹痛腹脹自消,惟行血逐瘀之劑,攻破力較強,得效即止,不能多服,因為破血逐瘀過服,每有血崩或經量過多之弊。

—4—

當歸補血湯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一兩(30g)、當歸二錢,灑洗(6g)

【用法】㕮咀都作一服,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食前(現代用法:一劑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時服)。

【功用】補氣生血。

【主治】勞倦內傷,氣弱血虛,陽浮外越。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以及婦人經行、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方解】本方證是由勞倦內傷,元氣不足,影響陰血亦虧,浮陽外越。症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故用補氣生血之劑。

由於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裕生血之源;更用當歸益血和營,以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

吳鶴皋“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名醫方論》),也就是本方用治本證的理論依據。

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者,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久潰不愈,用本方以補氣養血,有利於生肌收口。

本方證所表現的徵象,頗近似於白虎湯證之脈洪大,渴思飲,發熱,面赤,心煩,但仔細診察,又與白虎湯證有嚴格區別。

白虎證脈洪大而實滿,大渴而喜冷飲,身大熱而大汗出,所謂白虎證之“四大”俱備,是其證候特點。至於當歸補血證,脈雖洪大而虛軟,口渴而喜溫飲,身雖熱而溫不甚高,無大汗出。

因此,使用本方,對發熱辨證必須分清陽明熱盛和氣弱血虛,陽浮外越的兩個方面。若是辨證不明,用方不僅無效,相反有“虛虛”、“實實”之弊。

—5—

歸脾湯

《濟生方》

組 成

白朮ー兩(30g)

茯神去木,一兩(30g)

黃芪去蘆,一兩(30g)

龍眼肉一兩(30g)

酸棗仁炒,去殼一兩(30g)

人蔘半兩(15g)

木香不見火,半兩(15g)

甘草炙,二錢半(8g)

當歸一錢(3g)

遠志蜜炙,一錢(3g)

(當歸、遠志兩味,是從《校注婦人良方》補入)

【用法】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現代用法:加生薑6g、紅棗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調整劑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約重15g,空腹時,每次服一丸,開水送下,日服三次)。

【功用】益氣補血,健牌養心。

【主治】

(1)心脾兩虛。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不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

(2)脾不統血。症見便血,以及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帶下。

【方解】本方主治心脾兩虛證。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氣虧虛,因而體倦、食少、虛熱;心血暗耗,心失所養,則見驚悸、怔仲、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

治當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方中以參、芪、術、草、姜、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甘辛溫養肝而生心血;茯神、棗仁、龍眼肉甘平養心安神;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木香理氣醒脾,以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有礙脾胃運化功能。

故本方為養心與益脾並進之方,亦即益氣與養血相融之劑。

脾司統血攝血,若脾氣虛,統攝無權,則便血;在婦女則血海不固,而崩中漏下,或經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虛而不運溼,則溼濁下注而為白帶。

本方能益脾氣,扶脾陽,養肝血,故有上述病機所見之便血、崩漏、滯下諸證可治。

現代將本方用於神經衰弱、心臟病、貧血、子宮功能性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只要證屬心脾兩虛,隨證加減,均有顯效。

歸脾湯,始載於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用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徵忡

降及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對本方有所發揮,它既載明瞭原方所治諸證,又增補了治療脾不統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

明代薛立齋《校注婦人良方》,在原方中又增加了當歸、遠志兩味。從此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汪訒庵《醫方集解》更擴充其適應範圍,先後將它用於驚悸、盜汗、食少、婦人經帶、腸風崩漏等症。這些都是後世醫家通過臨證實踐而將它逐步完善起來的。

本方與補中益氣湯同具補氣之功,其不同點表現在:

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補氣補脾與養心安神、交通心腎並用,意在健脾養心,復其統血、生血之職;補中益氣湯是補氣補脾與升提下陷陽氣並用,意在補氣升提,復其升清降濁之功。

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兩虛和脾不統血的心悸怔忡、食少體倦和便血、下血等;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氣虛的發熱、體倦、少氣懶言以及氣虛下陷的下脫、下垂等。

—6—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傷寒論》

組 成

甘草四兩(12g),炙

生薑三兩(9g),切

人蔘二兩(6g)

生地黃一斤(30g)

桂枝三兩(9g),去皮

阿膠二兩(6g)

麥門冬半升(10g),去心

麻仁半升(10g)

大棗三十枚(5~10枚),擘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留下阿膠,其餘各藥,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10ml。另將阿膠略加開水燉化,分三次入藥汁攪勻服。一劑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功用】益氣滋陰,補血復脈。

【主治】

(1)氣虛血弱。脈現結或代,心動悸,體羸氣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帶有血絲,形瘦氣短,虛煩眠差,自汗或盜汗,咽乾舌燥,大便難,或虛熱時發,脈虛數。

【方解】本方在《傷寒論》用治於“脈結代,心動悸”之證。結代脈的臨床表現,正如《瀕湖脈學》所說:“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本證是由陽虛不能宣通脈氣,陰虛不能榮養心血所致。心煩不眠,舌光少津,亦由陰血不足形成。虛勞乾咳,痰中帶血,自汗盜汗,咽乾舌燥等,皆是陰液不足,肺失潤養,內燥傷及肺絡,或陰虛生熱,內蒸迫汗外洩而致。

故方用炙甘草、人蔘、大棗益氣以補心脾;乾地黃、麥冬、阿膠、麻仁甘潤滋陰,養心補血,潤肺生津。

姜、桂、酒皆是性味辛溫,具有通陽復脈之功,與益氣滋陰藥相配,既可溫而不燥,亦可使氣血流通,脈道通利。共收益氣復脈,滋陰補血功效。

氣陰兩傷之虛勞乾咳等證,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藉以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顯著病證,方中姜、桂、酒應考慮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灼陰液之弊,故應慎重使用。

—7—

加減復脈湯

《溫病條辨》

組 成

炙甘草六錢(5g)

乾地黃六錢(20g)

生白芍六錢(18g)

麥冬五錢(15g),不去心

阿膠三錢(10g)

麻仁三錢(10g)

水八盞,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飲服。

劇者,加甘草至一兩,地黃、白芍各八錢,麥冬七錢,日三,夜一服。

現代用法:日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時服。阿膠煎服法,與炙甘草湯同。

本方系由炙甘草湯中,減去參、桂、姜、棗、酒,加入芍藥而成。

功用:養血,斂陰,生津,潤燥。

主治:陽明腑實證,經下法後,實熱已除,惟陰液猶虧,出現“脈虛大,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者”。

故取炙甘草湯方義,而減去甘辛溫之品,加入養血斂陰之芍藥,構成純陰柔潤之劑。

7張好用的補血方誦明書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