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KPI 管理 職場 中外管理雜誌 2017-04-28

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文 | 陳招貴

職場中的管理者非常多,但水平良莠不齊。管理者能力水平的高低,往往在解決組織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就能被檢視和顯現出來。今天,我們要從實際案例中,對比三種管理改善的方法,探尋到一種對組織完善體系、構建機制最有用的方法。

一、知名餐廳運營管理的案例

(一)存在問題:上菜時間延誤了!

(二)事件經過:

廈門某家知名連鎖餐廳,他們做的菜口味不錯,我們常光顧。上週五,我們幾個同事又去用午餐。由於下午約好客戶拜訪,我們希望能快點用完餐。12點11分點完菜,就在那裡聊工作上的事情,餐廳服務員陸續上菜,我們邊吃邊等主食,可是直到13點仍然沒有上來,其間我們催促了3次,回答均是“抱歉,你們點的這個蘿蔔飯是現煮的,需要較長時間,我馬上催促一下廚房快點”。可是我們在點菜時並沒有被告知要多久才能吃到這道菜。直到1點18分,好不容易等到主食了,於是很快吃了走人。我們在路上討論,假如我們是餐廳經理,該怎樣解決和管理這個異常呢?

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二、兩種傳統管理改善的方法

(一)第一種傳統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針對客人投訴上菜延誤的原因進行分析,無外乎是“信息傳遞出了問題,廚房沒有及時拿到單子,廚房的產能不足無法及時做出,廚師忘記下鍋了,廚師下鍋後產生品質的問題,服務員送錯了反饋給廚房重新做……”等諸多原因中的一個。管理人員處理時,先對造成差錯的工作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如果有獎懲制度順便予以處罰,然後對全體人員進行宣導—“顧客是上帝,口碑有多麼重要”云云。

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第一種管理改善方法的套路:向顧客道歉—查找問題原因—對工作失誤者批評教育—處罰或扣績效獎金—全員宣導。

(二)第二種方法—流程優化

第二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也是職場中一部分相對有全局概念的管理者,他們的做法:召集有關人員開會討論,從流程管控的角度出發,把顧客落座到付賬離開的整個過程,按照流程圖的畫法,依次描繪出流程的節點,然後再尋找可能出現失控的部分,要麼增加控制手段,要麼簡化處理。

第二種處理方法的邏輯是:呈現整個管控流程—尋找容易出現問題(異常)的控制點—對該控制點出現問題(異常)的風險進行評估—修改或增加控制手段—重新優化流程—培訓宣導實施新流程。

三、傳統管理改善方法的弊端

依照我們管理實踐和輔導客戶的經驗,上述這兩種管理改善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有一定的成效,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種方法,管理者工作所指向的對象是“事件”本身,永遠都在事情當中。這種方法也起了一定的成效,員工的工作畢竟有人去“看管”和“控制”了。但是,管理者每天都像消防隊員在滅火,沒有實質消除問題的根源,“員工理所當然要把工作做好,如果做不好就要批評教育,就要處罰”是這種方法的管理哲學。表面上看,工作好壞的責任在員工身上,管理者有批評教育和懲處權力。但實質上員工是被動的,他們或許也努力想把工作做好,避免因為差錯而被處罰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不是為了某個業績指標在努力,工作做不好與他們有關,做好則與他們無關。如此之來,管理的壓力和改善的動力永遠都在管理層身上。久而久之,這樣的管理方法難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管理文化永遠無法“向善”轉化,最後導致員工認為只不過是為了養家餬口而勉強接受一份工作,永遠難以找到努力的方向。這種方法,對於管理者來說,不需要考核員工的工具,只要有獎懲權即可。

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第二種方法,管理者工作所指向的對象是“流程(執行)”本身,永遠都在“是否有執行規定”當中。如果有執行規定,但是效果不好,就再來看工作設計的是否合理。使用這種方法的管理者懂得注意防範問題的發生,懂得從“問題背後找到系統的因素”,懂得“站在流程之外看待自己的管理工作”。相對第一種方法,已經明顯提高了。但這種方法比較忽視員工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看似沒有任何破綻,實則只是要求員工循規守紀、按部就班地執行,員工難以自我改善和提升。使用這種方法,對員工只能是以定性考核—“有按規定和標準做嗎?”,而管理者只有通過出現異常之後才曉得自己的管理水平,對自己的績效水平只有感性的認識。

四、尋找更加有效的改善方法

在現實的管理中,不論採用哪種問題解決的辦法,即使全部用機器自動化生產,也都難以徹底消除異常,餐廳上菜時間延誤終究是會發生的。但我們認為,異常原因應該由直接作業者自查自糾。管理者要做的是先確定整個流程所要追求的績效,然後明確這些績效指標的計算方法、基礎數據收集的方式,並創造條件及時、準確收集這些基礎數據。落實了這樣的管理改善措施後,管理者就能通過數據隨時掌握當前的管理水平—即使顧客不抱怨,我們也能知道每批顧客、每道菜的上菜速度。管理者要做的是堅持持續改善的精神,努力讓這些指標的數據(績效)越來越好。

我們近年來從輔導客戶的經歷中,逐步找到了合乎上述思路的改善方法—不是單純地在問題上打轉,也不是單純地檢查、梳理、調整或再造流程。而是“以終為始、結果導向”的理念,先針對流程所要追求的效果—(內部和外部)顧客認知的價值進行評估,明確顧客的需求是什麼,這個實際上就是該流程的績效KPI。

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就前面上菜時間延誤的案例來說,我們看到了整個流程要追求的績效,即顧客從落座到付賬離開,這個過程他們的需求是“按正常的用餐速度吃到他們所點的菜”,這個上菜的速度=上菜的時間點—點菜下單的時間點。作為管理者,需要創造條件,思考如何以最便捷有效的手段掌握點菜下單和上菜的時間點。如果你是這家餐廳的經理,已經知道怎麼管理改善了。你會在下單時讓點菜系統生成時間,你會在上菜時確認一個時間;當你知道了每道菜的上菜時間這個數據後,就可以發揮數據的功能和價值,統計不同系列菜的平均上菜時間、每桌顧客的平均用餐時間、設計上菜時間標準、設定上菜時間的目標值等。明確了這些指標,以及確定了收集數據的方法之後,我們就可以重新定義整個管理和作業流程了。最後,我們再以績效數據來評價員工們各階段的表現。員工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確,他們知道任何工作的失誤,流程設計的不合理都可能導致績效不佳;如果設置了績效獎金,他們會更主動地思考如何提高績效。一切的改善和他們的利益相結合後,主觀能動性就能獲得更好的發揮。

也許你會說,顧客來餐廳用餐,還有其它需求,包括“菜是否符合口味”、“合理的收費”、“良好的用餐環境”、“周到的服務”等。我們同樣可以根據這些需求確定的關鍵指標及數據的來源,再來重新定義流程、制定制度。

從上菜太慢,談事件管理、流程管理、數據管理

五、總結

(一)管理的改變

三種管理:事件管理、流程(執行)管理、數據管理,最有效的管理顯然是通過“準確及時的數據—即時信息”,實時掌握管理的動態,設定績效目標,並將該績效目標與員工的利益掛鉤,然後與員工一起解決問題,持續改善,以提高績效,最終實現組織、管理者、員工、顧客的多贏!

(二)管理改善的步驟

1、準確定義存在問題所在流程的績效指標(KPI)

2、明確這些績效指標的計算方法、基礎數據收集的方式

3、創造條件簡便快捷地收集到基礎數據,尤其是結合互聯網+等新的技術手段

4、及時統計績效數據(KPI),掌握當前及一段時間的績效數據趨勢

5、驗證確保數據準確性,然後重新定義作業流程,擬定製度

6、培訓有關人員,落實執行新流程和制度

7、與下屬共同確定目標,並將績效數據與員工分配製度相結合

8、定期檢討目標達成情況,遇有重大異常,和員工一起分析改善

本文作者為廈門務本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來源:中外管理新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