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構建中醫古籍知識體系

中醫古籍數字化改變了古籍文獻的傳統利用方式。隨著大數據時代對於知識服務的需求增加,構建結構化的中醫古籍知識體系,使中醫古籍知識的檢索由“知識點”變為“知識體”,由中醫古籍的“資源服務”變為“知識服務”也是大勢所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對中醫古籍分類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創建中醫古籍分類法,並編制與領域常用分類法的對應關係映射表,解決了中醫古籍分類難題,為中醫行業提供了方便、實用、統一的中醫古籍分類方法。

中醫古籍是中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著豐富的醫藥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是中醫學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學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的源頭。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是全國乃至世界收藏中醫古籍品種數量最多的圖書館,館藏古籍10萬餘冊,其中中醫古籍6000餘種,歷代版本8000餘個,約佔存世中醫古籍品種的50%。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近10年來,在國家古籍保護、中醫藥創新與發展政策的指導和國家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願以此文與同道們分享。

夯實基礎 力爭創新

全面開展海內外中醫古籍資源普查,摸清古籍家底。2007年,在老館長薛清錄研究員的帶領下,歷時3年編纂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正式出版,據此查明瞭國內150家圖書收藏單位的13455種中醫古籍,基本摸清了國內現存中醫古籍的家底。同時對圖書館所藏古籍數據進行了審核和修訂。2014年出版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館藏古籍目錄》,成為全國較早完成普查登記工作的古籍收藏單位之一。2015年,圖書館以《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為基礎,建立了全國聯合書目數據庫,並且更正書目300餘條,新增37家圖書收藏單位書目1800餘條,從廣度與深度上擴大了中醫古籍資源的調研範圍,充實了新品種、新內容。同時,圖書館也收集了中國大陸之外的240餘種書目,查得海外收藏中醫古籍共計2.8萬部,為海外中醫古籍資源的複製迴歸提供了重要線索。

構建中醫古籍保護技術方法體系,不斷改善藏書環境。在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和中央修購專項的經費支持下,按照古籍保護技術體系和圖書館古籍特藏行業標準要求,自2008年起,通過對中醫專業圖書館及部分大型綜合圖書館在古籍保護與修復、保存環境與場所、溫溼度控制、防蟲防潮防塵措施及保護效果等四個方面的調研,建立了中醫藥專業圖書館古籍保護技術體系和規範,制訂了中醫古籍最佳保護環境標準與措施,整理了歷代中藥防蟲、防潮等古籍保護方法,完善了現代古籍修復技術。與此同時,圖書館通過改建書庫、增添設施等手段改善了藏書環境。古籍書庫數量由2個增加到3個,書庫面積增加了近1倍。書庫全部採用防蟲、防潮、防塵的密閉樟木櫃,併購置低溫櫃用於新進庫古籍的殺蟲與消毒,從而避免了進館古籍中蟲卵的繼續繁殖。書庫全部裝有恆溫恆溼空調和防火防盜系統,能夠全面保障古籍安全。

創新修復方法。隨著時代發展,近年來圖書館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先後購置了多種現代化修復設施及設備,如古籍修復高清工作臺、古籍除塵洗滌機、古籍拷貝臺、古籍恆溫恆溼真空展示櫃、古籍修復多功能櫃、古籍壓平機、古籍紙漿補書機等,使古籍修復工作由傳統單一的人力手工修復,逐漸向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修復方法過渡與發展,大大提高了修復質量與效率。2009年圖書館被評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加強古籍的再生保護。2011年圖書館組建館藏資源數模整合系統,即利用數字技術和縮微技術結合的數模整合技術,對館藏中醫古籍進行數字化和縮微膠片的雙向保存與利用。目前已完成1000餘種古籍30萬餘頁數字化圖像的縮微複製。2007-2017年,圖書館先後分7批影印出版《中醫古籍孤本大全》系列叢書138種。2014-2017年,圖書館先後分3批點校出版《中醫古籍孤本叢刊》系列叢書42種。2010年,《中醫古籍孤本大全》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給予評價:“本套叢書不僅是中醫臨床、科研、教學人員的重要參考書籍,也是中醫古籍保護與利用的典範。”

科研引航 高效利用

建設資源數據庫。基於多年的中醫古籍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目前圖書館中醫古籍資源數據庫已收錄2326種中醫古籍的提要及元數據信息,1220種中醫古籍的原文圖像,500種中醫古籍的全文文本並實現圖文關聯。本數據庫可以在線圖文閱覽,具有簡單查詢、組合查詢、全文搜索及後控詞檢索等多種功能,這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古籍“藏”與“用”的矛盾,而且可以廣泛地服務於社會大眾。

挖掘古籍原創知識。中醫古籍中蘊含著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對中醫古籍的原創知識進行挖掘是中醫藥創新的重要途徑。圖書館先後對溫病古籍、本草古籍、養生古籍、方劑古籍、醫案古籍等進行了示範性的挖掘整理,逐步創立基於本體和語義的中醫古籍知識體系,實現了古籍知識的關聯、交互、深度檢索,從而為中醫古籍知識分類、概念關聯、語義解析和高效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促進了中醫古籍知識的深度發掘和利用,為知識發現和理論創新做出有效示範。從2007年至今,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研究成果“中醫古籍搶救、發掘與利用”獲2010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中醫古籍資源發現與知識組織研究”獲2017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一等獎。

研發古籍分類與詞表。圖書館在全面調研與實踐工作的基礎上,根據中醫古籍內容特點,以中醫“理法方藥”為指導理論,對中醫古籍分類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創建中醫古籍分類法,並編制與領域常用分類法的對應關係映射表,解決了中醫古籍分類難題,為中醫行業提供了方便、實用、統一的中醫古籍分類方法。這對於促進中醫古籍分類標引體系構建、分類檢索體系的規範化和標準化,提高中醫古籍文獻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同時,研發了可供不斷完善的中醫古籍後控詞表,對中醫古籍文獻中大量存在的同義詞、近義詞、上位詞、下位詞、關聯詞以及現代醫學用詞進行揭示與規範,並在各類型中醫古籍數據庫中進行應用,極大提高了數據庫的檢索效率。2012年至今,已獲得相關數據庫的軟件著作權6項。

推進《中華醫藏》編纂工程。2012年8月,文化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召開《中華醫藏》編纂啟動會。《中華醫藏》編纂出版項目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國內外中醫藥典籍的全面調查與原書影印項目,將對中醫藥古籍的進一步普查、原書再生性保護、醫藥古籍版本釐清、中醫文獻研究與臨床知識發掘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合作和支持下,圖書館先後組織推動工作組初選、學科專家投票、院士及著名中醫學家審定、文獻學科學術帶頭人補充審定等多個環節,完成《中華醫藏選目》,共選出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醫籍約2289種(其中包括中醫古籍2065種、少數民族醫藥古籍224種)。

傳承知識 文化自信

組織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08~2011年,圖書館先後4次組織包括圖書館在內的20餘家中醫專業圖書館進行《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以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工作。目前全國中醫行業已有近百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圖書館入選44種。2008年,圖書館被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1年被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北京中醫藥文化旅遊示範基地”。2014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

舉辦中華珍貴醫藥典籍展。圖書館先後於2010年3月和2011年6月,兩次與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合作,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大型“中華珍貴醫藥典籍展”,展覽精選了一批代表性的中醫藥古籍和文物,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醫藥的悠久歷史、精深意蘊、科學內涵和燦爛文化,推動中醫藥傳統文獻原創知識和價值的推廣和宣傳,為《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兩部中國傳統醫藥檔案文獻申報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營造了良好氛圍。

成功申報《世界記憶名錄》。2010年3月,圖書館組織申報的金陵版《本草綱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和《黃帝內經》(國家圖書館藏)在第四次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會議上,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1年5月25日,這兩部著作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IAC)第十次會議上,被批准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這是中國傳統醫藥典籍首次入選該名錄,對於弘揚中醫文化,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以點帶面 輻射全國

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是古籍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古籍保護工作中我們意識到,中醫古籍保護事業應該在全國重點收藏單位和地區建立基地或中心,這樣才能中分發揮以點帶面,輻射全國的目標。自2008年圖書館先後被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和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之後,由圖書館組織推薦,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安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先後被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成為當地重要的中醫古籍保護與實踐基地。

自2007年起,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先後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貴陽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圖書館、安徽中醫學院圖書館、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組織舉辦了6期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與利用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中醫古籍保護、編目、修復、數字化、整理與利用研究等多方面,培訓學員來自全國30餘家單位,總計達300餘人次。各地學員參加培訓後反映學習效果良好,不僅提高了自身業務素質,而且對業務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啟發。

通過幾年的積累和開拓,一大批專業人員和行業專家在古籍保護與利用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保護利用 任重道遠

回首10年,圖書館在各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在全國各類圖書館,尤其是中醫專業圖書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在中醫古籍保護、搶救、發掘與利用領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開發與利用工作。但是中醫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雖任重而道遠,但展望未來,大家依舊滿懷信心,充滿期待。

第一,在古籍收集方面,隨著中醫古籍關注度的不斷提高,民間私人收藏古籍不斷被發現,藏書單位古籍編目工作的更加完善,海外中醫古籍調研的不斷開展,將會有新的中醫古籍走入人們視野。雖然總體數量不會有顯著增長,但是這對於進一步擴充中醫古籍資源、加深中醫古籍普查仍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目前《中華醫藏》編纂項目已基本完成調研和選目工作,隨著該項目的不斷推進,中華醫籍尤其是中醫古籍,將得到全面系統地整理出版,這對於中醫古籍的保護和利用、中醫藥繼承創新發展以及中醫藥文化大繁榮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在古籍數字化方面,中醫古籍數字化改變了古籍文獻的傳統利用方式。隨著大數據時代對於知識服務的需求增加,構建結構化的中醫古籍知識體系,使中醫古籍知識的檢索由“知識點”變為“知識體”,由中醫古籍的“資源服務”變為“知識服務”也是大勢所趨。

第四,在人才隊伍方面,當前從事古籍工作的人員年齡逐漸年輕化,學歷也明顯提高,這為古籍工作增添了不少新動力,有利於今後古籍工作的延續和發展。就整個中醫行業而言,已逐漸形成了老中青學者結合、多學科專家彙集的中醫古籍科研團隊。大家共同努力,在良好的合作氛圍下,群策群力,一定能夠將古籍保護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好。(張華敏 張偉娜 李鴻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