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過節的,你愁啥?

納蘭詞

向來死別最是錐心刻骨,於商景蘭是這樣,對納蘭容若也是如此。納蘭短暫的一生卻經歷喪妻之痛,“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是這位大才子懷念妻子盧氏最動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節,是納蘭失去妻子之後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寫進這首詞裡: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人生總是這般不圓滿,納蘭和妻子門當戶對、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還很長,誰知夫妻的緣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這麼短暫,從前中秋的時候還在花徑捉迷藏,那梧桐葉和小紈扇當初是愛情的見證,此刻卻惹人落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商景蘭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時光,而納蘭只有三年的團圓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猶在。如何不令人悵惘難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過節的,你愁啥?

納蘭詞

向來死別最是錐心刻骨,於商景蘭是這樣,對納蘭容若也是如此。納蘭短暫的一生卻經歷喪妻之痛,“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是這位大才子懷念妻子盧氏最動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節,是納蘭失去妻子之後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寫進這首詞裡: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人生總是這般不圓滿,納蘭和妻子門當戶對、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還很長,誰知夫妻的緣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這麼短暫,從前中秋的時候還在花徑捉迷藏,那梧桐葉和小紈扇當初是愛情的見證,此刻卻惹人落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商景蘭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時光,而納蘭只有三年的團圓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猶在。如何不令人悵惘難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樊圻舉杯對月圖扇頁

思念家人固然愁苦,而民族與國家命運更令人擔憂。美好的佳節與危急的局勢往往讓詩人喜憂參半、複雜難言,心事重重的詩人滿懷家國之思,如何能在這個團聚歡樂的節日縱情呢?

《壬寅伊江中秋》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

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

英雄竟汙遊魂血,枯朽空餘後死身。

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

這首詩是鄧廷楨在伊犁所作,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任兩廣總督,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同心協力查禁鴉片,取得顯著成效。

次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福建吃緊,他調任閩浙總督,加強海防,曾擊退英軍對廈門的進犯。但是道光皇帝為求逼近天津的英艦隊南返廣東,將鄧廷楨與林則徐一起撤職。道光二十一年,又進一步被豈和派所誣,與林則徐一道遣戍伊犁。

當時鄧廷楨已經六十六歲了,依然慨然奔赴戍所。這首詩與林則徐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是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境遇的作品。

道光二十二年的中秋,鄧廷楨在伊犁這個邊境之地追思往事,想到自己頭一個公開反對割讓香港又如何?鴉片戰爭的結果自己絲毫不能轉圜;與自己同一志向的戰友犧牲的犧牲、流放的流放,力挽狂瀾的力量如此薄弱,又接連遭受打擊,他緬懷為國捐軀的關天培,惦記正在趕赴伊犁的林則徐,三年前他們三人還在廣東沙角炮臺賞月,如今物是人非。

而萬里海疆正被外敵侵襲,風波迭起、危機叢生,風雨欲來,這個帝國的晚景已呈現飄零之態,鄧廷楨報國無門,只能在這個邊遠小城憂心如焚,怎能不令人嘆息。

清冷的月光不能撫慰他的愁緒,反而生髮出無限的悲涼。人生的路已將要走到盡頭,而國運卻在一路下滑,不知道跌落到何處才能奮發!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過節的,你愁啥?

納蘭詞

向來死別最是錐心刻骨,於商景蘭是這樣,對納蘭容若也是如此。納蘭短暫的一生卻經歷喪妻之痛,“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是這位大才子懷念妻子盧氏最動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節,是納蘭失去妻子之後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寫進這首詞裡: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人生總是這般不圓滿,納蘭和妻子門當戶對、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還很長,誰知夫妻的緣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這麼短暫,從前中秋的時候還在花徑捉迷藏,那梧桐葉和小紈扇當初是愛情的見證,此刻卻惹人落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商景蘭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時光,而納蘭只有三年的團圓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猶在。如何不令人悵惘難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樊圻舉杯對月圖扇頁

思念家人固然愁苦,而民族與國家命運更令人擔憂。美好的佳節與危急的局勢往往讓詩人喜憂參半、複雜難言,心事重重的詩人滿懷家國之思,如何能在這個團聚歡樂的節日縱情呢?

《壬寅伊江中秋》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

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

英雄竟汙遊魂血,枯朽空餘後死身。

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

這首詩是鄧廷楨在伊犁所作,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任兩廣總督,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同心協力查禁鴉片,取得顯著成效。

次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福建吃緊,他調任閩浙總督,加強海防,曾擊退英軍對廈門的進犯。但是道光皇帝為求逼近天津的英艦隊南返廣東,將鄧廷楨與林則徐一起撤職。道光二十一年,又進一步被豈和派所誣,與林則徐一道遣戍伊犁。

當時鄧廷楨已經六十六歲了,依然慨然奔赴戍所。這首詩與林則徐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是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境遇的作品。

道光二十二年的中秋,鄧廷楨在伊犁這個邊境之地追思往事,想到自己頭一個公開反對割讓香港又如何?鴉片戰爭的結果自己絲毫不能轉圜;與自己同一志向的戰友犧牲的犧牲、流放的流放,力挽狂瀾的力量如此薄弱,又接連遭受打擊,他緬懷為國捐軀的關天培,惦記正在趕赴伊犁的林則徐,三年前他們三人還在廣東沙角炮臺賞月,如今物是人非。

而萬里海疆正被外敵侵襲,風波迭起、危機叢生,風雨欲來,這個帝國的晚景已呈現飄零之態,鄧廷楨報國無門,只能在這個邊遠小城憂心如焚,怎能不令人嘆息。

清冷的月光不能撫慰他的愁緒,反而生髮出無限的悲涼。人生的路已將要走到盡頭,而國運卻在一路下滑,不知道跌落到何處才能奮發!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大過節的,你愁啥?

郁達夫

鄧廷楨大概沒有想到,他關於國家命運的愁思竟延續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的中秋節,46歲的郁達夫在異國他鄉依然牽掛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情況:

《中秋口號》

三湘刁斗倍悽清,舉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坐客多情。

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

圓缺竟何關世事,江流不斷咽悲聲。

1941年九月,日本侵略軍分三路進犯長沙,中國軍隊陸續從平江、瀏陽、株洲、益陽等地出發,合圍日軍,對其展開猛烈攻擊,同時江、浙、皖諸地的中國軍隊也向日軍發起攻擊。

中國守軍在9月7日到10月9日這一個月陷入苦戰,到9月27日,日軍經過連日作戰糧食彈藥消耗極大,遂決定停止作戰,並於10月1日開始撤退。8日日軍退回新牆河,雙方保持原陣地。

這場會戰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攻佔長沙的計劃也宣告破產,但是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慘重。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過節的,你愁啥?

納蘭詞

向來死別最是錐心刻骨,於商景蘭是這樣,對納蘭容若也是如此。納蘭短暫的一生卻經歷喪妻之痛,“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是這位大才子懷念妻子盧氏最動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節,是納蘭失去妻子之後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寫進這首詞裡: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人生總是這般不圓滿,納蘭和妻子門當戶對、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還很長,誰知夫妻的緣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這麼短暫,從前中秋的時候還在花徑捉迷藏,那梧桐葉和小紈扇當初是愛情的見證,此刻卻惹人落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商景蘭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時光,而納蘭只有三年的團圓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猶在。如何不令人悵惘難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樊圻舉杯對月圖扇頁

思念家人固然愁苦,而民族與國家命運更令人擔憂。美好的佳節與危急的局勢往往讓詩人喜憂參半、複雜難言,心事重重的詩人滿懷家國之思,如何能在這個團聚歡樂的節日縱情呢?

《壬寅伊江中秋》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

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

英雄竟汙遊魂血,枯朽空餘後死身。

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

這首詩是鄧廷楨在伊犁所作,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任兩廣總督,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同心協力查禁鴉片,取得顯著成效。

次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福建吃緊,他調任閩浙總督,加強海防,曾擊退英軍對廈門的進犯。但是道光皇帝為求逼近天津的英艦隊南返廣東,將鄧廷楨與林則徐一起撤職。道光二十一年,又進一步被豈和派所誣,與林則徐一道遣戍伊犁。

當時鄧廷楨已經六十六歲了,依然慨然奔赴戍所。這首詩與林則徐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是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境遇的作品。

道光二十二年的中秋,鄧廷楨在伊犁這個邊境之地追思往事,想到自己頭一個公開反對割讓香港又如何?鴉片戰爭的結果自己絲毫不能轉圜;與自己同一志向的戰友犧牲的犧牲、流放的流放,力挽狂瀾的力量如此薄弱,又接連遭受打擊,他緬懷為國捐軀的關天培,惦記正在趕赴伊犁的林則徐,三年前他們三人還在廣東沙角炮臺賞月,如今物是人非。

而萬里海疆正被外敵侵襲,風波迭起、危機叢生,風雨欲來,這個帝國的晚景已呈現飄零之態,鄧廷楨報國無門,只能在這個邊遠小城憂心如焚,怎能不令人嘆息。

清冷的月光不能撫慰他的愁緒,反而生髮出無限的悲涼。人生的路已將要走到盡頭,而國運卻在一路下滑,不知道跌落到何處才能奮發!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大過節的,你愁啥?

郁達夫

鄧廷楨大概沒有想到,他關於國家命運的愁思竟延續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的中秋節,46歲的郁達夫在異國他鄉依然牽掛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情況:

《中秋口號》

三湘刁斗倍悽清,舉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坐客多情。

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

圓缺竟何關世事,江流不斷咽悲聲。

1941年九月,日本侵略軍分三路進犯長沙,中國軍隊陸續從平江、瀏陽、株洲、益陽等地出發,合圍日軍,對其展開猛烈攻擊,同時江、浙、皖諸地的中國軍隊也向日軍發起攻擊。

中國守軍在9月7日到10月9日這一個月陷入苦戰,到9月27日,日軍經過連日作戰糧食彈藥消耗極大,遂決定停止作戰,並於10月1日開始撤退。8日日軍退回新牆河,雙方保持原陣地。

這場會戰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攻佔長沙的計劃也宣告破產,但是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慘重。

大過節的,你愁啥?

第二次長沙會戰犧牲的將領賴傳湘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結尾正是1941年的中秋節(10月5日),遠在新加坡的郁達夫由於通信不便,未能及時瞭解長沙戰事,他對這場戰爭流露出深切的憂慮。

他自1938年赴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以來,一直在東南亞活動,直到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他的後半生可以說獻給了艱難的抗戰事業。

他曾在前往新加坡的船上寫道:“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

到了第二天他的生活還沒有安頓好,又寫下新文,堅信“最後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文章引發強烈反響。

郁達夫不僅為抗戰宣傳事業奔走,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了許多共產黨人和愛國華僑。

國家陷於水深火熱的危急關頭,郁達夫只能在遙遠的異國在同一輪明月下回望正在受難的家鄉。他也許沒有看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但是他的功勳和犧牲與這輪明月、這首詩一樣,是不朽的,是永遠值得銘記的。

獨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過節的,你愁啥?

納蘭詞

向來死別最是錐心刻骨,於商景蘭是這樣,對納蘭容若也是如此。納蘭短暫的一生卻經歷喪妻之痛,“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是這位大才子懷念妻子盧氏最動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節,是納蘭失去妻子之後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寫進這首詞裡: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人生總是這般不圓滿,納蘭和妻子門當戶對、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還很長,誰知夫妻的緣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這麼短暫,從前中秋的時候還在花徑捉迷藏,那梧桐葉和小紈扇當初是愛情的見證,此刻卻惹人落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商景蘭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時光,而納蘭只有三年的團圓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猶在。如何不令人悵惘難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樊圻舉杯對月圖扇頁

思念家人固然愁苦,而民族與國家命運更令人擔憂。美好的佳節與危急的局勢往往讓詩人喜憂參半、複雜難言,心事重重的詩人滿懷家國之思,如何能在這個團聚歡樂的節日縱情呢?

《壬寅伊江中秋》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

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

英雄竟汙遊魂血,枯朽空餘後死身。

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

這首詩是鄧廷楨在伊犁所作,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任兩廣總督,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同心協力查禁鴉片,取得顯著成效。

次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福建吃緊,他調任閩浙總督,加強海防,曾擊退英軍對廈門的進犯。但是道光皇帝為求逼近天津的英艦隊南返廣東,將鄧廷楨與林則徐一起撤職。道光二十一年,又進一步被豈和派所誣,與林則徐一道遣戍伊犁。

當時鄧廷楨已經六十六歲了,依然慨然奔赴戍所。這首詩與林則徐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是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境遇的作品。

道光二十二年的中秋,鄧廷楨在伊犁這個邊境之地追思往事,想到自己頭一個公開反對割讓香港又如何?鴉片戰爭的結果自己絲毫不能轉圜;與自己同一志向的戰友犧牲的犧牲、流放的流放,力挽狂瀾的力量如此薄弱,又接連遭受打擊,他緬懷為國捐軀的關天培,惦記正在趕赴伊犁的林則徐,三年前他們三人還在廣東沙角炮臺賞月,如今物是人非。

而萬里海疆正被外敵侵襲,風波迭起、危機叢生,風雨欲來,這個帝國的晚景已呈現飄零之態,鄧廷楨報國無門,只能在這個邊遠小城憂心如焚,怎能不令人嘆息。

清冷的月光不能撫慰他的愁緒,反而生髮出無限的悲涼。人生的路已將要走到盡頭,而國運卻在一路下滑,不知道跌落到何處才能奮發!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大過節的,你愁啥?

郁達夫

鄧廷楨大概沒有想到,他關於國家命運的愁思竟延續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的中秋節,46歲的郁達夫在異國他鄉依然牽掛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情況:

《中秋口號》

三湘刁斗倍悽清,舉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坐客多情。

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

圓缺竟何關世事,江流不斷咽悲聲。

1941年九月,日本侵略軍分三路進犯長沙,中國軍隊陸續從平江、瀏陽、株洲、益陽等地出發,合圍日軍,對其展開猛烈攻擊,同時江、浙、皖諸地的中國軍隊也向日軍發起攻擊。

中國守軍在9月7日到10月9日這一個月陷入苦戰,到9月27日,日軍經過連日作戰糧食彈藥消耗極大,遂決定停止作戰,並於10月1日開始撤退。8日日軍退回新牆河,雙方保持原陣地。

這場會戰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攻佔長沙的計劃也宣告破產,但是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慘重。

大過節的,你愁啥?

第二次長沙會戰犧牲的將領賴傳湘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結尾正是1941年的中秋節(10月5日),遠在新加坡的郁達夫由於通信不便,未能及時瞭解長沙戰事,他對這場戰爭流露出深切的憂慮。

他自1938年赴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以來,一直在東南亞活動,直到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他的後半生可以說獻給了艱難的抗戰事業。

他曾在前往新加坡的船上寫道:“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

到了第二天他的生活還沒有安頓好,又寫下新文,堅信“最後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文章引發強烈反響。

郁達夫不僅為抗戰宣傳事業奔走,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了許多共產黨人和愛國華僑。

國家陷於水深火熱的危急關頭,郁達夫只能在遙遠的異國在同一輪明月下回望正在受難的家鄉。他也許沒有看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但是他的功勳和犧牲與這輪明月、這首詩一樣,是不朽的,是永遠值得銘記的。

獨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大過節的,你愁啥?

1945年9月3日慶祝抗戰勝利的重慶市民

千載不變的月亮寄託了百年相似的憂慮,而到了1943年中秋又出現了新的轉機——意大利於9月3日(農曆八月初四)投降,這極大鼓舞了國內抗戰的士氣。

墨索里尼垮臺和巴多格里奧政府無條件投降並對德宣戰,標誌著柏林——羅馬軸心的解體,是反法西斯聯盟的一大勝利。

這個好消息傳來的十天之後正是中秋佳節,抗戰形勢向好,捷報佳音增添了節日喜悅的氣氛,陳毅將軍豪情萬千,寫下這篇壯闊慷慨的詩作:

《中秋》

(1943年9月,時意大利投降)

年年戎馬又西風,變化滄桑指顧中。

明月當頭思遠舉,豪英滿座飲長虹。

如此江山堪熱戀,幾多艱險建殊功。

歡呼足折軸心鼎,霹靂一聲破太空。

光景長新隨意賞,不因佳節強登樓。

紅雲滾滾稻粱熟,白鳥翻翻荷柳愁。

歡飲花前秋不老,高吟池畔意多遒。

夜闌倍覺寒光滿,欲向天河射鬥牛。

在中秋節慶祝勝利的詩還有毛澤東於1947年中秋的作品,是主席在解放戰爭時期轉戰陝北途中、在馬背上哼成的詩。

《五律·喜聞捷報》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陝北,歷時370天,行程千餘公里,跋涉陝北12個縣的37個村莊,與近10萬強敵周旋,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

毛澤東在中秋之夕,得到西北野戰軍作戰大捷消息,自然喜不自禁,但逢佳節,不免倍思親人。

據考證,此詩作於佳縣神泉堡,當時他的妻兒不在身邊。而故鄉湖南湘潭韶山沖,他從1925年回去過一次以後,再也無音訊了。

戰爭時期的詩人所抒發的詩情之所以沉鬱,是因為個人承擔了親人不得團聚和家園不得安寧的雙重愁悶。已許國、再難許卿,一百多年的動盪與硝煙,不知道讓那一百多箇中秋節的月光牽動了多少人家的愁腸。

"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是一個“年輕”的遲來者,賞月的習俗雖沿襲已久,八月十五這天確定為中秋節卻是唐代的事情,宋代盛行,而月餅的廣泛流行則出現在明代。

千載以來,中秋節攜“花好月圓”的寓意成為團圓佳節,文獻裡的中秋節熱鬧有趣,玩月、食蟹、嘗新酒、賞金桂、拜月神、放河燈,人們在這個豐收的時刻歡聚一堂。

然而,詩歌裡的中秋節卻有所不同,大多意境悽清。

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其中代表。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 陳枚 瓊臺賞月圖

自然也有的詩人別處心裁,賞月賞出別的意思來,比如節日加班的康熙皇帝:

《口外中秋》

(康熙二十七年中秋駐蹕端靜公主府第)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輪明月照蒼涼。

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比如38歲才中舉的汪鳴相,在月光下許願有朝一日心願得償。他不曉得的是,人的命運奇妙至此,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科恩科狀元。

《中秋》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邸不覺又中秋。

月明銀河三千界,人醉金風十二樓。

竹葉酒浮豪士興,桂花香滿少年頭。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遊。

大過節的,你愁啥?

明 程嘉燧 秋遊賞月扇頁

康熙皇帝和汪鳴相畢竟是少數派,中秋節寫就的大多數詩篇則是人生不圓滿的真實寫照,明月易低人易散,月的盈虧與人的離合無聲呼應,詩人的悵惘與慨嘆古今皆同。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的節日心聲又是怎樣的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趙佶 閏中秋月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留下了多篇詠歎中秋的作品,《水調歌頭》只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而這首《中秋月》也是蘇軾中秋所作的佳句。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是《陽關曲三首》的第三首,也有本子題為《中秋月》,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時,當時他和蘇轍共同賞月,而這次兄弟相聚尤為不易,在此次相聚之前他們倆已經有至少四年不曾在中秋團聚。

這一夜對於宦海沉浮的蘇氏兄弟來說,既高興又辛酸,團圓是如此難得,而下一次歡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何處了。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米芾中秋詩帖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如浮萍一般,飄散各方,蘇軾從熙寧四年與王安石不協、自請外任以來,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再往密州三年,熙寧十年四月又奉調徐州任知州,恰巧與蘇轍相遇,便一同前往徐州。

蘇轍留在徐州一百多天,才有這次中秋同賞圓月的機會。

第二年中秋蘇軾寫給弟弟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中,他曾感慨“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聚少離多、人生的不如意在家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更顯得異常酸澀。

交通不便的古代,天各一方的家人除了“天涯共此時”並沒有實際消解相思的辦法,也唯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讓月光流照每一個不得團聚的失意之人。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大過節的,你愁啥?

宋 劉宗古 瑤臺步月圖頁

生離尚且有團聚的機會,而死別卻再不能相會。晚明的著名女詩人商景蘭在喪夫之後的中秋節寫下此篇:

《中秋泛舟》

其一

秋光何事月朦朧,玉露澄澄散碧空。

野外香飄丹桂影,芙蓉分出滿江紅。

其二

玉漏沈沈夜氣清,停杯愁對月光明。

人間亦有孀娥怨,難寫班姬泣扇情。

其三

無邊月色動人愁,木落千山一夜秋。

獨倚欄干何所怨,乾坤望處總悠悠。

商景蘭是明崇禎年間吏部尚書商周祚之女,祁彪佳之妻。十五歲的才女嫁給十八歲的書生,當真是天作之合。

祁天資聰穎,20歲得中進士,兩人才貌出眾、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世人以“金童玉女”記之。

祁家好讀書、藏書,商景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好吟詠、工詩詞,時人稱讚商景蘭之詩比丈夫還更勝一籌。

而王朝晚期的風雨摧毀了這個文氣縱橫的美滿家庭,在商景蘭40歲時,丈夫因明亡而自沉寓山住所梅花閣的水池中,她的後半生在國破家亡的陰影中度過。商景蘭著名的悼亡詩是這樣寫的:

《悼亡》

君自垂千古,吾猶戀一生。

君臣原大節,兒女亦人情。

折檻生前事,遺碑死後名。

存亡雖異路,貞白本相成。

商景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並沒有殉節,而是在丈夫死後承擔起教育子女和料理家事的重任。她沒有消沉下去,不僅自己堅持創作,還帶動了全家族女性讀書寫詩,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女性家庭創作群體,商景蘭和自己的妹妹、女兒、兒媳,一門出了八位女詩人,都擅長歌詠,為後人所讚譽景仰,被譽為“浙中賢媛之冠”。

與李清照生平何其相似的商景蘭,半生快活、半生寥落,在這個年年相似的月夜泛舟,她的愁情像水色一樣飄忽,像月光一樣悠長,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當初心心相印的郎君再也回不來了。

二十五年的婚姻像一段塵封在回憶裡的美夢,或許只有這抹曾經照亮郎君側臉的清輝,才能觸發回憶的開關,讓她在這個靜悄悄、夜沉沉的時刻放逐一回心底的思念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大過節的,你愁啥?

納蘭詞

向來死別最是錐心刻骨,於商景蘭是這樣,對納蘭容若也是如此。納蘭短暫的一生卻經歷喪妻之痛,“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是這位大才子懷念妻子盧氏最動人的名句之一。

康熙十六年的中秋節,是納蘭失去妻子之後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把物是人非的痛苦寫進這首詞裡:

《琵琶仙 中秋》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人生總是這般不圓滿,納蘭和妻子門當戶對、性情相投,年少夫妻的人生路本還很長,誰知夫妻的緣分只有三年、只有三年這麼短暫,從前中秋的時候還在花徑捉迷藏,那梧桐葉和小紈扇當初是愛情的見證,此刻卻惹人落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商景蘭的婚姻尚且有二十五年的時光,而納蘭只有三年的團圓可堪回味。伊人已逝,明月猶在。如何不令人悵惘難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大過節的,你愁啥?

清樊圻舉杯對月圖扇頁

思念家人固然愁苦,而民族與國家命運更令人擔憂。美好的佳節與危急的局勢往往讓詩人喜憂參半、複雜難言,心事重重的詩人滿懷家國之思,如何能在這個團聚歡樂的節日縱情呢?

《壬寅伊江中秋》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

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

英雄竟汙遊魂血,枯朽空餘後死身。

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

這首詩是鄧廷楨在伊犁所作,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任兩廣總督,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同心協力查禁鴉片,取得顯著成效。

次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福建吃緊,他調任閩浙總督,加強海防,曾擊退英軍對廈門的進犯。但是道光皇帝為求逼近天津的英艦隊南返廣東,將鄧廷楨與林則徐一起撤職。道光二十一年,又進一步被豈和派所誣,與林則徐一道遣戍伊犁。

當時鄧廷楨已經六十六歲了,依然慨然奔赴戍所。這首詩與林則徐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是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境遇的作品。

道光二十二年的中秋,鄧廷楨在伊犁這個邊境之地追思往事,想到自己頭一個公開反對割讓香港又如何?鴉片戰爭的結果自己絲毫不能轉圜;與自己同一志向的戰友犧牲的犧牲、流放的流放,力挽狂瀾的力量如此薄弱,又接連遭受打擊,他緬懷為國捐軀的關天培,惦記正在趕赴伊犁的林則徐,三年前他們三人還在廣東沙角炮臺賞月,如今物是人非。

而萬里海疆正被外敵侵襲,風波迭起、危機叢生,風雨欲來,這個帝國的晚景已呈現飄零之態,鄧廷楨報國無門,只能在這個邊遠小城憂心如焚,怎能不令人嘆息。

清冷的月光不能撫慰他的愁緒,反而生髮出無限的悲涼。人生的路已將要走到盡頭,而國運卻在一路下滑,不知道跌落到何處才能奮發!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大過節的,你愁啥?

郁達夫

鄧廷楨大概沒有想到,他關於國家命運的愁思竟延續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的中秋節,46歲的郁達夫在異國他鄉依然牽掛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情況:

《中秋口號》

三湘刁斗倍悽清,舉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坐客多情。

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

圓缺竟何關世事,江流不斷咽悲聲。

1941年九月,日本侵略軍分三路進犯長沙,中國軍隊陸續從平江、瀏陽、株洲、益陽等地出發,合圍日軍,對其展開猛烈攻擊,同時江、浙、皖諸地的中國軍隊也向日軍發起攻擊。

中國守軍在9月7日到10月9日這一個月陷入苦戰,到9月27日,日軍經過連日作戰糧食彈藥消耗極大,遂決定停止作戰,並於10月1日開始撤退。8日日軍退回新牆河,雙方保持原陣地。

這場會戰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攻佔長沙的計劃也宣告破產,但是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慘重。

大過節的,你愁啥?

第二次長沙會戰犧牲的將領賴傳湘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結尾正是1941年的中秋節(10月5日),遠在新加坡的郁達夫由於通信不便,未能及時瞭解長沙戰事,他對這場戰爭流露出深切的憂慮。

他自1938年赴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以來,一直在東南亞活動,直到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他的後半生可以說獻給了艱難的抗戰事業。

他曾在前往新加坡的船上寫道:“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

到了第二天他的生活還沒有安頓好,又寫下新文,堅信“最後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文章引發強烈反響。

郁達夫不僅為抗戰宣傳事業奔走,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了許多共產黨人和愛國華僑。

國家陷於水深火熱的危急關頭,郁達夫只能在遙遠的異國在同一輪明月下回望正在受難的家鄉。他也許沒有看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但是他的功勳和犧牲與這輪明月、這首詩一樣,是不朽的,是永遠值得銘記的。

獨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大過節的,你愁啥?

1945年9月3日慶祝抗戰勝利的重慶市民

千載不變的月亮寄託了百年相似的憂慮,而到了1943年中秋又出現了新的轉機——意大利於9月3日(農曆八月初四)投降,這極大鼓舞了國內抗戰的士氣。

墨索里尼垮臺和巴多格里奧政府無條件投降並對德宣戰,標誌著柏林——羅馬軸心的解體,是反法西斯聯盟的一大勝利。

這個好消息傳來的十天之後正是中秋佳節,抗戰形勢向好,捷報佳音增添了節日喜悅的氣氛,陳毅將軍豪情萬千,寫下這篇壯闊慷慨的詩作:

《中秋》

(1943年9月,時意大利投降)

年年戎馬又西風,變化滄桑指顧中。

明月當頭思遠舉,豪英滿座飲長虹。

如此江山堪熱戀,幾多艱險建殊功。

歡呼足折軸心鼎,霹靂一聲破太空。

光景長新隨意賞,不因佳節強登樓。

紅雲滾滾稻粱熟,白鳥翻翻荷柳愁。

歡飲花前秋不老,高吟池畔意多遒。

夜闌倍覺寒光滿,欲向天河射鬥牛。

在中秋節慶祝勝利的詩還有毛澤東於1947年中秋的作品,是主席在解放戰爭時期轉戰陝北途中、在馬背上哼成的詩。

《五律·喜聞捷報》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陝北,歷時370天,行程千餘公里,跋涉陝北12個縣的37個村莊,與近10萬強敵周旋,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

毛澤東在中秋之夕,得到西北野戰軍作戰大捷消息,自然喜不自禁,但逢佳節,不免倍思親人。

據考證,此詩作於佳縣神泉堡,當時他的妻兒不在身邊。而故鄉湖南湘潭韶山沖,他從1925年回去過一次以後,再也無音訊了。

戰爭時期的詩人所抒發的詩情之所以沉鬱,是因為個人承擔了親人不得團聚和家園不得安寧的雙重愁悶。已許國、再難許卿,一百多年的動盪與硝煙,不知道讓那一百多箇中秋節的月光牽動了多少人家的愁腸。

大過節的,你愁啥?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輪明月曆經千萬年分毫未改,而這輪明月下的悲歡離散還將延續下去。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今年的中秋節,你在哪裡?和誰度過?又有怎樣的心情與故事呢?

古畫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網站,其他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