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吃月餅,賞滿月,誦詩詞,你一定會想起一位古人。讀他的詞,一不留神兒就唱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今天,我們不提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只來聊一聊辛稼軒的《木蘭花慢》。

什麼時候知道這首詞的呢?詩詞君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看到一句評價“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突然就不淡定了:啥?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吃月餅,賞滿月,誦詩詞,你一定會想起一位古人。讀他的詞,一不留神兒就唱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今天,我們不提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只來聊一聊辛稼軒的《木蘭花慢》。

什麼時候知道這首詞的呢?詩詞君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看到一句評價“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突然就不淡定了:啥?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詞。說它特別,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望月詩歌不同:它不寫相思鄉愁,也不懷古傷今,只就月而發問,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用生動的語言編織成一幅絢麗而夢幻的畫圖,想象大膽而新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吃月餅,賞滿月,誦詩詞,你一定會想起一位古人。讀他的詞,一不留神兒就唱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今天,我們不提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只來聊一聊辛稼軒的《木蘭花慢》。

什麼時候知道這首詞的呢?詩詞君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看到一句評價“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突然就不淡定了:啥?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詞。說它特別,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望月詩歌不同:它不寫相思鄉愁,也不懷古傷今,只就月而發問,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用生動的語言編織成一幅絢麗而夢幻的畫圖,想象大膽而新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讓時光倒回到800多年前的一箇中秋之夜——

辛棄疾與好友把酒賞月,一直嗨到天矇矇亮時。有人站出來故作惆悵地說:前人寫過待月詩詞,奈何沒有送月佳作。

辛棄疾聽出了潛臺詞:不就是想讓我來一闋嘛?沒問題!我且仿照屈原的《天問》體式,填一闋《木蘭花慢》。

趁著酒勁,辛棄疾對月亮提出了一連串兒新奇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大意是,今晚的月兒真可愛,它慢悠悠地落下,是要到何處去呢?

作者拋出一個問題,自己先給出一個答案——“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難道西天極處別有人間,你從這邊緩緩西落,又從那邊的人間冉冉東昇?

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又饒有興味,幾乎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浪漫的神話世界。

"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吃月餅,賞滿月,誦詩詞,你一定會想起一位古人。讀他的詞,一不留神兒就唱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今天,我們不提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只來聊一聊辛稼軒的《木蘭花慢》。

什麼時候知道這首詞的呢?詩詞君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看到一句評價“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突然就不淡定了:啥?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詞。說它特別,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望月詩歌不同:它不寫相思鄉愁,也不懷古傷今,只就月而發問,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用生動的語言編織成一幅絢麗而夢幻的畫圖,想象大膽而新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讓時光倒回到800多年前的一箇中秋之夜——

辛棄疾與好友把酒賞月,一直嗨到天矇矇亮時。有人站出來故作惆悵地說:前人寫過待月詩詞,奈何沒有送月佳作。

辛棄疾聽出了潛臺詞:不就是想讓我來一闋嘛?沒問題!我且仿照屈原的《天問》體式,填一闋《木蘭花慢》。

趁著酒勁,辛棄疾對月亮提出了一連串兒新奇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大意是,今晚的月兒真可愛,它慢悠悠地落下,是要到何處去呢?

作者拋出一個問題,自己先給出一個答案——“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難道西天極處別有人間,你從這邊緩緩西落,又從那邊的人間冉冉東昇?

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又饒有興味,幾乎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浪漫的神話世界。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對月亮發問,前人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再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問題都屬於一時興起,並不急於尋求答案。而辛棄疾此問,不但加入了深入細緻的觀察,還作了大膽的猜測與思索,具有極強的科學探索精神。

不難理解,為何王國維讀到這幾句,便給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評價——“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接著幾句繼續發問。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意思是說,廣闊無邊的天外是不是有浩浩的長風,是它把月亮給吹落了?

“飛鏡無根誰系?”如同飛鏡一般的月亮沒有根,卻掉不下來,到底是誰把它系在天邊的呢?

這幾問,如今看來也是不同凡響,仿照王國維的話說,就是“直悟地球引力之理”。當然,在那個科學知識匱乏的年代,辛棄疾無法瞭解萬有引力,他僅僅產生了一種直覺而已。

"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吃月餅,賞滿月,誦詩詞,你一定會想起一位古人。讀他的詞,一不留神兒就唱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今天,我們不提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只來聊一聊辛稼軒的《木蘭花慢》。

什麼時候知道這首詞的呢?詩詞君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看到一句評價“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突然就不淡定了:啥?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詞。說它特別,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望月詩歌不同:它不寫相思鄉愁,也不懷古傷今,只就月而發問,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用生動的語言編織成一幅絢麗而夢幻的畫圖,想象大膽而新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讓時光倒回到800多年前的一箇中秋之夜——

辛棄疾與好友把酒賞月,一直嗨到天矇矇亮時。有人站出來故作惆悵地說:前人寫過待月詩詞,奈何沒有送月佳作。

辛棄疾聽出了潛臺詞:不就是想讓我來一闋嘛?沒問題!我且仿照屈原的《天問》體式,填一闋《木蘭花慢》。

趁著酒勁,辛棄疾對月亮提出了一連串兒新奇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大意是,今晚的月兒真可愛,它慢悠悠地落下,是要到何處去呢?

作者拋出一個問題,自己先給出一個答案——“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難道西天極處別有人間,你從這邊緩緩西落,又從那邊的人間冉冉東昇?

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又饒有興味,幾乎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浪漫的神話世界。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對月亮發問,前人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再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問題都屬於一時興起,並不急於尋求答案。而辛棄疾此問,不但加入了深入細緻的觀察,還作了大膽的猜測與思索,具有極強的科學探索精神。

不難理解,為何王國維讀到這幾句,便給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評價——“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接著幾句繼續發問。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意思是說,廣闊無邊的天外是不是有浩浩的長風,是它把月亮給吹落了?

“飛鏡無根誰系?”如同飛鏡一般的月亮沒有根,卻掉不下來,到底是誰把它系在天邊的呢?

這幾問,如今看來也是不同凡響,仿照王國維的話說,就是“直悟地球引力之理”。當然,在那個科學知識匱乏的年代,辛棄疾無法瞭解萬有引力,他僅僅產生了一種直覺而已。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上片的最後一問“姮娥不嫁誰留”,慢慢轉向了神話傳說中。“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她終日守在廣寒宮,受盡孤獨之苦。所以,詞人忍不住發問:嫦娥為何不肯嫁人,難道是有人把她留住了?

這一問開啟了下片的藝術天地。詞人馳騁想象的翅膀,忽而奔向月宮,忽而沉入大海,忽而跌落人間,並將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聯繫到一起,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神話世界。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是作者根據生活經驗,作出的另一個猜想:月亮墜入海中,又從海底升起,必然經過海底,可是人無法潛入海底,所以無法驗證,不免使人發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句,承接上個猜想,繼續發散思維:如果說月亮裡面有“玉殿瓊樓”,那麼它在海底時會不會被“萬里長鯨”撞破呢?再者,月亮中有蟾蜍、玉兔,蟾蜍自然不怕水,兔子可就遭殃了。“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說,蟾蜍玉兔都安然無恙,那為何滿月會漸漸變成缺月呢?言外之意是說,月亮在海底必定受了傷害,才會一點點地變小。


"

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吃月餅,賞滿月,誦詩詞,你一定會想起一位古人。讀他的詞,一不留神兒就唱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今天,我們不提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只來聊一聊辛稼軒的《木蘭花慢》。

什麼時候知道這首詞的呢?詩詞君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看到一句評價“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突然就不淡定了:啥?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詞。說它特別,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望月詩歌不同:它不寫相思鄉愁,也不懷古傷今,只就月而發問,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用生動的語言編織成一幅絢麗而夢幻的畫圖,想象大膽而新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讓時光倒回到800多年前的一箇中秋之夜——

辛棄疾與好友把酒賞月,一直嗨到天矇矇亮時。有人站出來故作惆悵地說:前人寫過待月詩詞,奈何沒有送月佳作。

辛棄疾聽出了潛臺詞:不就是想讓我來一闋嘛?沒問題!我且仿照屈原的《天問》體式,填一闋《木蘭花慢》。

趁著酒勁,辛棄疾對月亮提出了一連串兒新奇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大意是,今晚的月兒真可愛,它慢悠悠地落下,是要到何處去呢?

作者拋出一個問題,自己先給出一個答案——“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難道西天極處別有人間,你從這邊緩緩西落,又從那邊的人間冉冉東昇?

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又饒有興味,幾乎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浪漫的神話世界。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對月亮發問,前人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再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問題都屬於一時興起,並不急於尋求答案。而辛棄疾此問,不但加入了深入細緻的觀察,還作了大膽的猜測與思索,具有極強的科學探索精神。

不難理解,為何王國維讀到這幾句,便給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評價——“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接著幾句繼續發問。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意思是說,廣闊無邊的天外是不是有浩浩的長風,是它把月亮給吹落了?

“飛鏡無根誰系?”如同飛鏡一般的月亮沒有根,卻掉不下來,到底是誰把它系在天邊的呢?

這幾問,如今看來也是不同凡響,仿照王國維的話說,就是“直悟地球引力之理”。當然,在那個科學知識匱乏的年代,辛棄疾無法瞭解萬有引力,他僅僅產生了一種直覺而已。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上片的最後一問“姮娥不嫁誰留”,慢慢轉向了神話傳說中。“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她終日守在廣寒宮,受盡孤獨之苦。所以,詞人忍不住發問:嫦娥為何不肯嫁人,難道是有人把她留住了?

這一問開啟了下片的藝術天地。詞人馳騁想象的翅膀,忽而奔向月宮,忽而沉入大海,忽而跌落人間,並將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聯繫到一起,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神話世界。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是作者根據生活經驗,作出的另一個猜想:月亮墜入海中,又從海底升起,必然經過海底,可是人無法潛入海底,所以無法驗證,不免使人發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句,承接上個猜想,繼續發散思維:如果說月亮裡面有“玉殿瓊樓”,那麼它在海底時會不會被“萬里長鯨”撞破呢?再者,月亮中有蟾蜍、玉兔,蟾蜍自然不怕水,兔子可就遭殃了。“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說,蟾蜍玉兔都安然無恙,那為何滿月會漸漸變成缺月呢?言外之意是說,月亮在海底必定受了傷害,才會一點點地變小。


中秋節把酒問月,辛棄疾差點成了科學家……

讀這首詞,我們能想象到,辛棄疾當時醉醺醺而又一臉認真的模樣,有點可愛,又有點滑稽。或許,他只是在單純地問月,暫時放下了憂國之愁,可讀者卻依然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憂慮:西沉的圓月不正像衰敗的大宋王朝嗎?肆意縱橫的長鯨,不正像社會上的奸邪勢力嗎?漸漸殘缺的月亮,不就是大宋支離破碎局面的寫照嗎?

還是那句,“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讀者的接受,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不能一味地視之為“過度解讀”。

好啦,奉上此文,希望你在中秋之夜,能有一份感性而不又失理性的思致。

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