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鑽石之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世界鑽石之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我對安特衛普這座城市的最早認識,源自1993年的歐洲優勝者杯。作為1992年比利時盃賽冠軍的安特衛普隊,在五大聯賽豪強中殺出一條血路,最終獲得亞軍。不過,這只是曇花一現。這個比利時史上第一支註冊足球俱樂部,後來不幸降級至比乙聯賽。中國球迷對其熟知,還是因為董方卓的緣故。被曼聯租借到安特衛普的“國王董”,曾在2005-2006賽季榮膺比乙聯賽射手王。

多年後,董方卓早已泯然眾人,被球迷戲稱為董卓。至於安特衛普隊,在比乙聯賽掙扎了13年,直到2017年才重返比甲。

不過足球對於這座城市來說,遠遠算不上重心,它有著太多耀眼的名頭:歐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古城之一、歐洲第二大港、歐洲第二大鐵路樞紐、世界最大的鑽石加工和貿易中心,還是取代了巴黎與米蘭的時尚之都。1920年就主辦過奧運會,還在奧運史上首次採用了周長為400米的跑道。

在這座城市裡,中世紀的古典美與現代的繁華時尚完美結合,顏值自然一等一,它又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歐洲歷史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早在公元2世紀到3世紀之間,安特衛普已有人定居。726年,安特衛普作為城市首次見諸文獻。1315年,安特衛普港建成。16世紀,它已成為歐洲最富有城市。1920年,安特衛普舉辦了奧運會。

安特衛普有著歐洲城市最棒的面貌。因為歷史悠久,它古典奢華,處處可見昔日榮光。因為經濟發達,它光鮮亮麗,不似意大利那般破落。因為品味極佳,整座城市充滿著藝術氣息。

火車站,是安特衛普面貌的最好呈現。

世界鑽石之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許多人印象中的火車站,多半與擁擠甚至骯髒有關,不過歐美和日本的火車站總是很乾淨,還有不少“最美火車站”,安特衛普火車站就幾乎在所有“世界最美火車站”之類的文章中留名,所以,即使是許多不搭乘火車的自駕遊客,也會將火車站作為景點慕名拜訪。

火車是工業革命的象徵,藉助蒸汽機和鋼鐵工業的改進,火車取代航運,成為最好的運輸工具,也將文明帶向世界。在那段光輝歲月裡,躊躇滿志的歐洲人將火車站當成了最好的城市展示舞臺,以雕琢藝術品的態度進行建造。興建於1895年到1905年之間的安特衛普中央車火站就是如此,大理石打造的巴洛克風格大廳,75米高的穹頂,宛若教堂。月臺大廳的大理石拱柱和雕花牆面同樣精美無比,鋼架與玻璃組成的紅色穹頂採光極佳。即使在1998年和2007年兩度加建,安特衛普人仍注重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讓整座火車站宛若藝術品。聯想濟南火車站的變遷,你就會明白安特衛普人的品味有多棒了。

在外觀如宮殿一般的安特衛普火車站外,還有一個巨大的摩天輪。古典與現代的碰撞,卻毫不突兀,一起成為安特衛普的地標之一。

安特衛普的古典奢華與現代繁華兼具,可不僅僅見於火車站,而是整座城市都如此。那座被譽為“中世紀的摩天大樓”的聖母大教堂,是世界上最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也是安特衛普的制高點。安特衛普廣場上的市政廳與行會大樓,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商業傳統。

不過最能代表安特衛普的,還是鑽石。

每十顆鑽石,就有八顆在安特衛普加工

安特衛普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鑽石中心”,自19世紀以來就是全球最著名的鑽石加工中心和貿易中心。

安特衛普世界鑽石中心(AWDC)是比利時鑽石行業的官方代表,負責管理整個比利時鑽石業。每年,這裡的鑽石交易達數百億美元,世界上每10顆未切割的鑽石中就有8顆被送到這裡進行加工,全球80%的毛胚鑽石和50%的成品鑽石都流經安特衛普。

這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擁有專業化的鑽石銀行、保全及運輸公司、經濟商、旅行社、餐廳與酒店。鑽石中心裡還有不少鑽石博物館,可以見到礦石加工成鑽石的過程,世界著名的鑽石製品,還有機會觀看工匠現場加工鑽石。

世界鑽石之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早在中世紀,安特衛普就是珠寶交易的中心。人們曾發現一份1447年的檔案,刊登了當時安特衛普市長和議員們的公告,宣稱“安特衛普市沒有人會購買、出售、典當或傳遞任何模仿鑽石、紅寶石、綠寶石和藍寶石的假寶石……”

之所以有此地位,與猶太人有關。當時,許多被迫害的猶太人從歐洲各地逃到安特衛普,其中不少是專業鑽石商人,並受到歡迎。事實上,在那個年代裡,能夠在抵達安特衛普後仍然具備雄厚財力的猶太商人,一直以鑽石商人居多,因為在漫長的跋涉中,珠寶鑽石的攜帶才是最輕鬆方便的,小小一個便攜袋,卻價值連城。

此後的安特衛普,並未躺在猶太人帶來的繁榮中享受,而是迅速拓展鑽石交易的產業化。從技術上來說,安特衛普鑽石工匠的切割手藝是公認的世界第一,“安特衛普切割法”已經沿用六個世紀。這種切割法使得鑽石被切割出來的形狀為上33面下24面,最能體現鑽石的晶瑩透亮,現已成為全世界的通用標準,也使得“安特衛普品質”成為鑽石貿易裡完美加工的同義詞。

切割法不但是精益求精的體現,也是高附加值的過程。早在中世紀,安特衛普人就明白,裸鑽固然珍貴,但切割後的精美成品會帶來更高的利潤。據說,一顆重達十克拉的裸鑽,經過安特衛普切割法後將只剩一半,另一半變成粉末。

除了行業工會的傳統之外,安特衛普鑽石業的崛起,還因為當地政府持之以恆的免稅政策。1950年,世界上共有4個鑽石交易中心,全部位於安特衛普。

在火車站附近,那條長不過數百米、外觀看來平平無奇的“鑽石街”,就是鑽石業的中心,遍佈大量切割中心、鑽石交易所與銷售店。每天,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克拉的裸鑽被武裝押送到此,交給頂級鑽石鑑定專家鑑定,再進行加工和再鑑定,最終流入世界各地市場。

這幾年,隨著中國市場的興起,安特衛普鑽石業也成為許多國人的新寵。年輕人專程來這裡買個婚戒並不是新鮮事,各種拍賣會也時常可見中國人的身影。出口貿易更是大增,僅僅2017年,比利時成品鑽石對中國出口總額就達到3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買家,僅次於美國。要知道,從2006年到2016年,中國鑽石零售額翻了三番,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鑽石消費國。

像我這種對奢侈品毫無興趣的人,也許真浪費了前來安特衛普的名額。據說,如果你是鑽石買家,而且是高端的克拉鑽買家,而非普通碎鑽買家,那麼在安特衛普享受到的服務絕對是頂級的。

早在多年前,安特衛普就有珠寶商推出了全程接待服務,此後整個行業紛紛效仿。如果你要買鑽石,就可以提前和意向商家聯繫,提出需要購買的鑽石種類、樣式和克拉數字。商家會帶著裸鑽和資料去機場接機,並讓你免費入住五星級酒店套房,在酒店內選購好之後,就會拿鑽石去加工。等待加工期間,你可以在安特衛普以及周邊旅行,等到店家將成品送到酒店進行試戴。如果試戴後發現尺寸還不合適,那就繼續住著免費酒店等待店家修改。

面對衝擊,安特衛普鑽石業將會怎樣

根據經驗,中國消費者一旦蜂擁而至,肯定會出現不少么蛾子。比如巴厘島等東南亞旅行爆款地,就有不少中國人紮根當地,專騙中國同胞,尤其是那些低價旅行團。安特衛普的珠寶店也一樣,目前也出現了一些宰客黑店,尤其是國內旅行團。一些中國導遊專門將國內旅行團帶到這些黑店裡,將原本低品質的廉價鑽石高價兜售。海淘時代,也有不少代購號稱自己是專門在安特衛普採購的珠寶商,但實際上真正的珠寶商,面對的基本是同行,根本沒有精力做零售代購,基本可以判斷是騙子無疑。

安特衛普鑽石業面臨的問題可不止這一個。一直以來,安特衛普鑽石行業的優勢在於悠久傳統、專業品質、交通和設施便利,但隨著經濟發展,這些優勢漸漸被淡化。尤其是迪拜和香港的崛起,分走了安特衛普鑽石業的不少份額。最重要的是,迪拜和香港更靠近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的消費市場。

另外,安特衛普鑽石業的人員構成也出現了改變。中世紀以來,猶太人一直是當地鑽石業的主體,但上世紀70年代後,印度商人蜂擁而至,目前已經佔據了當地鑽石業的60%份額。因此,許多世代從事鑽石行業的猶太家族被迫改行,也導致大量生產工序(如切割和拋光)都轉移至人工更為低廉的印度,專業人才也大量流失。

另外,安特衛普以往在鑽石原料供應上有優勢,與比利時在非洲的前殖民地有關。但目前這一渠道日漸縮窄,也使得安特衛普在鑽石來源上受到威脅。

但即使如此,安特衛普在鑽石業的地位仍然崇高。它們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務,還有比利時的優美環境,仍然無可取代。即使現在全球的鑽石交易中心已經擴大為25個,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安特衛普仍將是世界鑽石業的中心。

時尚之都,源於一間學校

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安特衛普有著悠久的藝術傳統。如今的安特衛普市立美術館,就是當年魯本斯的工作室和居所。

這位巴洛克大師是17世紀歐洲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意大利的卡拉瓦喬、荷蘭的倫勃朗和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齊名。他的埋骨之所聖雅各教堂,也是遊客必去之地。教堂中還藏有他的壁畫《使徒圍繞著懷抱耶穌的聖母》。這位產量驚人、效率極高的藝術大師,率領一眾弟子打造了當年的油畫生產線,完成了分散於歐洲各宮廷教堂的數百幅油畫。

世界鑽石之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時至今日,安特衛普沒有丟棄自己的藝術傳統,甚至青出於藍。在業內看來,它已經取代了巴黎和米蘭,成為歐洲最頂級的時尚之都。

這一切源自80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成為時尚史上無法繞過的名字,梵高曾經就讀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也成為設計師搖籃。

所謂安特衛普六君子,有人曾這樣形容:易敏自省“少女”瑪麗娜·易(MarinaYee)、色彩印花大師德賴斯·範諾頓(Dries Van Noten)、黑暗哥特女王安·迪穆拉米斯特(Ann Demeulemeester)、安特衛普的瘋老頭華特·範·貝倫東克(Walter van Beirendonck)、綠茵運動王子德克·畢肯伯格斯(Dirk Bikkembergs)、細膩田園匠人德克·範瑟恩(Dirk van Saene)。

他們出道的年代,正是山本耀司等日本先鋒設計師顛覆巴黎的時代,六君子同樣以“反奢侈”口號崛起。

1987年,這六個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用租來的簡陋卡車載著自己的作品,以不請自來的方式直闖倫敦時尚週,用簡陋的聲光器械展示作品,結果被英國媒體冠以“安特衛普六君子”稱號。他們的前衛設計、細緻剪裁一舉震驚了當時低迷保守的時尚界,也奠定了比利時設計師在全球時尚界的卓絕地位。

在此之後,安特衛普一躍成為時尚重鎮,如今更是當之無愧的時尚之都。

當年直闖倫敦時尚週時,動議和領軍者就是老頑童華特·範·貝倫東克,以狂野著稱的他,以招牌光頭和大鬍子為標誌,擅長迷幻多彩的拼接色和童稚的視錯感剪裁。德賴斯·範諾頓出身裁縫世家,以懷舊、民俗和層次感著稱,細碎印花和不同材質、紋案的拼接重構是其設計標誌。他曾說過:“我覺得我的生命是用華美衣服構成的。”

安·迪穆拉米斯特的設計以黑白為主,是男人一統天下的時裝設計界中最受人尊敬的女性之一,以不規則的剪裁和材質運用而著稱。她討厭矯揉造作的裝飾、花邊、珠鏈,黑白是她的時裝永恆的基調,美國時裝媒體稱她為“Ann王后”。

德克·畢肯伯格斯原先想當一名律師,但後來還是進入了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他偏愛軍裝與運動風格,喜歡粗獷材質和簡潔外形,擅長混搭各種皮革和極具男性氣息的配飾。有人將他的設計稱為“高級時裝般的運動光學、幾何與速度、經典與未來的結合”。另一個德克——德克·範瑟恩,則偏愛田園風,色彩柔和自然,線條簡約。瑪麗娜·易與另外五人不同,她在贏得世人關注後,反而選擇了平淡生活,一度還離開過時尚行業,她擅長細節,喜歡在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上找靈感。

六君子的恩師曾這樣評價他們的設計:“他們的作品並不是美極了,而是非常富有感情。”因此也有人說:“懂得穿安特衛普作品的人,是縱情於世的時尚高人。”

創立於1663年的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也因六君子而舉世聞名。有趣的是,直到建校300年,也就是1963年,它才開設時裝設計專業,但短短時間裡便已崛起。

不過想在這間學校裡畢業可不容易。它每年只招收540名學生,其中時尚專業只招收150名。雖然學校注重靈感,鼓勵學生打破常規,但課業要求嚴格,因此退學變成常態。第一年就能淘汰一般人,時尚專業的150名學生,一般只有個位數學生能夠畢業,可見苛刻。但也正因為這樣,才成就了安特衛普的“時尚之都”美名。

難能可貴的是,安特衛普的時尚絕非只有學院派。在安特衛普街頭,時常可見各種展覽和演出。藝術家們可以直接找市政廳,尋求在展覽、演出方面的扶持,當地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最大幫助。

結語

安特衛普為什麼能成為鑽石之城?因為它繁榮且包容,才會在中世紀接納那麼多猶太商人,奠定鑽石業的基礎。因為它精益求精,所以才有“安特衛普切割法”這一行業標準。因為它與時俱進,鑽石業的產業體系才能不斷完善……

安特衛普又為什麼能成為時尚之都?同樣因為它繁榮且包容,給予了藝術家們足夠的生存空間。也因為市政廳的努力,給予了藝術家們儘可能多的扶持。

有一個細節在我眼中最能體現安特衛普的魅力,那便是城中最著名的巧克力店。比利時巧克力舉世聞名,安特衛普更是擁有世界上最奢華的巧克力店。店面曾是拿破崙行宮,後來是比利時王室財產。後來,王室將這處房產送給了安特衛普市政府,市政府則將之用於商業。在這個過程中,王室並未貪圖小利,市政廳也沒有自作聰明,而是秉承了比利時的商業傳統,交給市場做決定,既保護了名人故居,又讓商業增色。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