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農民甘衝:種著2700畝田 還有時間去旅遊

初春時節,大地回暖,農民都忙著為小麥澆水。在鄒平市高新街道周東村附近的麥田裡,澆水的方式與眾不同:四臺巨大的指針式噴灌機,一邊旋轉,一邊噴水。

“以前,一片300畝的小麥,10個人得用10天才能澆一遍,有了這個噴灌機,1個人一早上就澆完了。”在一旁觀看的甘衝說,“不光省工省時,還節水節電,普通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一畝地需要50立方米水、6塊錢的電費,現在一畝地只需要20立方米水、1塊錢的電費。”

從幹建築轉向種地,種土豆淨賺120萬元

今年45歲的甘衝,是長山鎮甘後村人。18歲開始,他就跟著父親幹建築,跑遍了周村、張店等地。2009年,隨著國家鼓勵土地流轉,甘衝也瞄準了這個方向。

經過考察、測算,甘衝得出結論:幹企業,投入200多萬元,也就能掙十幾萬元,還不好要賬;如果種地,投入100萬元,純利能到30萬元。

當年,甘衝考察了長山鎮甘後村、甘中村、苑城村的部分耕地,因為這些地地勢低、流轉價格高而放棄。最後,他來到高新街道,看中了周東村耕地的地勢和價格,以90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了160畝地。

“我去滕州、膠州考察,發現大棚土豆效益不錯,而鄒平、淄博還沒有人種植。”甘衝說。當年12月,他把這160畝地全部種成了大棚土豆,2010年4月收穫,發往魯中蔬菜批發市場。由於露天土豆還沒上市,甘衝的土豆供不應求,價格達到3.8元一斤,一季他就淨賺了80萬元。

當年7月,甘衝又種上了第二季土豆,11月收穫,價格是2塊多錢一斤,他又淨賺了40多萬元。

眼看著甘衝種大棚土豆掙了錢,周邊的農民紛紛效仿,上千畝地種上了大棚土豆,這也導致土豆價格下降到1元多一斤,跟露天種植的價格差不多,甘沖決定另尋他路。

種植玉米小麥,實現機械化耕作

2013年,甘衝又流轉了周東村的450畝地,所有的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之所以選擇“迴歸”,是因為甘衝算明白了一筆賬:規模種植,可以大大節省人工成本。

“我就僱了三個工人,最忙的時候用兩個月,人工費用也就2萬多元。”甘衝說。2015年,他爭取到了國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項目包括一部分農田噴灌系統。施肥用無人機和機械、打藥用無人機、澆地用噴灌、收穫用機械,甘衝的人工成本降到了極致。

雖然不如老百姓種地精細,但甘衝的地畝產量並不低,小麥平均畝產1100斤左右,僅僅比普通的地塊少100斤,但純利潤能高出300元。玉米的產量和利潤,跟普通的地塊一樣。

算下來,甘衝每畝地的純利潤在600元左右,這些利潤,又被他用於流轉新的土地。直到2017年,他流轉的土地達到了2700畝,才算固定下來。“今後,有合適的機會再擴種。”甘衝說,“地塊太大,也怕忙不過來。”

最大感覺是“平穩”,時間充裕很自由

問起這麼多年種地的感受,甘衝用了一個詞:“平穩”。他種植的所有小麥,由鄒平生力源麵粉廠“包乾”,玉米搞青貯,由濰坊一個奶牛基地“包乾”,收穫時對方來車,甘衝也就熬幾天夜。

老百姓種地最怕遇上天災,甘衝卻不用擔心。2016年開始,他以每畝7.5元的價格,為2700畝地入了農業損失保險。去年4月份,他的300畝地遭遇“倒春寒”,保險公司以每畝160元的價格賠償,基本彌補了損失。去年10月,他200畝玉米被大風颳倒,目前還在走索賠手續。

“咱就是按一般標準種植,不用往綠色上靠。”甘衝說,“農資全是用億家豐農資公司的,確保質量。”作為這家農資公司的“大客戶”,甘衝每年還能獲得外出旅遊的獎勵。

平時不用在地邊盯著的甘衝,時間很充裕,他繼續做著老本行——承包工地搞建築。“就是錢不好要。”他笑笑說,“小麥玉米送貨時,都是開進倉庫一車,就結一車的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