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輔導中,孩子們讀到的一篇《端午粽》,把我帶到了和他們同齡時的那個端午。

從腦袋瓜兒裝事起,姥姥家就是我常住的地兒。記得,每當臨近端午,她會積極地邀約鄰里的姐妹去村外的澇窪塘子裡劈粽葉,據說那片葦塘寬闊得一眼望不到邊際,旁邊流淌著一條小河,趕上雨水多的年頭,葦葉長得比人都高。風起時,流水的嘩嘩聲與葦葉的沙沙聲,彷彿是情誼綿綿的絮語。曾經,我也目睹過它們翩翩起舞的樣子。那時,她也是最怕過端午了,為了過節,她會提前忙乎上幾天,碾米,劈粽葉,焗米,煮粽葉,乃至於到包好了一大鐵鍋粽子,都要靠她一人忙裡忙外的張羅著。起初,我很納悶,家裡人口不多,一鍋粽子煮熟後,不等太陽出來,就所剩無幾了。姥爺是個大忙人,每天披星戴月甩著一身泥腿子回家,甚至於不回家。為此,她時常抱怨“當個芝麻點兒綠豆官黑白不分的忙,圖個啥”?或許是她絮叨慣了,他就習以為常了,這不,剛出家門,村中心電線杆上的長脖子,圓嘴巴又發出了渾厚有力的聲響,聽那語調,可響應國家號召了,什麼,治水,防砂,壘壩,護田。每次廣播到結尾句,聲音自會拉長……似乎他很滿足於那“芝麻綠豆點的官兒”,也很樂意賣力地在為村民服務。

他們二人就這樣各盡職責,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維繫著生活與事業。

姥姥生了三個女兒,二姨媽嫁了外村,三姨媽因去外求學,遠嫁了他鄉,只有母親是留在身邊。小時候,我對於姨夫和姨媽的記憶不是很清晰。只聽母親說過,姨夫是一名轉業軍人,姨媽是一名小學老師。端午姨夫和姨媽要回孃家來,這是他們嘮嗑時,我耳朵捕捉到的消息。

於是,端午節來臨前的頭一天,她就滿心歡喜地包起粽子,她捋著每片葉子,挽成一個個小錐桶,再塞滿泡得發胖的果實,一根馬藺草纏繞幾圈,一個,兩個,順手一擺放,活脫脫的一雙三寸“小金蓮”,的模樣,村外茅草屋裡的老太太,就每天踩著它串門,我曾好奇地打量過,也攪動起心緒的無限遐想……樸實的農村生活造就了姥姥勤儉節約的習慣,不管幹啥,都要做到細心,穩妥。就說包粽子用的米,她會提前炕好,(放在熱的土炕上幾天蒸乾了水分)那時,稱之為黍子。炕幹後,用笨拙的大碾軲轆脫去它的外衣或是去了糠皮兒,金黃的米粒兒就全蹦出來了,色澤黃亮,顆粒飽滿,包完粽子煮熟之後,它粘糯香甜。後來就有了軟米或大黃米之稱。

"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輔導中,孩子們讀到的一篇《端午粽》,把我帶到了和他們同齡時的那個端午。

從腦袋瓜兒裝事起,姥姥家就是我常住的地兒。記得,每當臨近端午,她會積極地邀約鄰里的姐妹去村外的澇窪塘子裡劈粽葉,據說那片葦塘寬闊得一眼望不到邊際,旁邊流淌著一條小河,趕上雨水多的年頭,葦葉長得比人都高。風起時,流水的嘩嘩聲與葦葉的沙沙聲,彷彿是情誼綿綿的絮語。曾經,我也目睹過它們翩翩起舞的樣子。那時,她也是最怕過端午了,為了過節,她會提前忙乎上幾天,碾米,劈粽葉,焗米,煮粽葉,乃至於到包好了一大鐵鍋粽子,都要靠她一人忙裡忙外的張羅著。起初,我很納悶,家裡人口不多,一鍋粽子煮熟後,不等太陽出來,就所剩無幾了。姥爺是個大忙人,每天披星戴月甩著一身泥腿子回家,甚至於不回家。為此,她時常抱怨“當個芝麻點兒綠豆官黑白不分的忙,圖個啥”?或許是她絮叨慣了,他就習以為常了,這不,剛出家門,村中心電線杆上的長脖子,圓嘴巴又發出了渾厚有力的聲響,聽那語調,可響應國家號召了,什麼,治水,防砂,壘壩,護田。每次廣播到結尾句,聲音自會拉長……似乎他很滿足於那“芝麻綠豆點的官兒”,也很樂意賣力地在為村民服務。

他們二人就這樣各盡職責,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維繫著生活與事業。

姥姥生了三個女兒,二姨媽嫁了外村,三姨媽因去外求學,遠嫁了他鄉,只有母親是留在身邊。小時候,我對於姨夫和姨媽的記憶不是很清晰。只聽母親說過,姨夫是一名轉業軍人,姨媽是一名小學老師。端午姨夫和姨媽要回孃家來,這是他們嘮嗑時,我耳朵捕捉到的消息。

於是,端午節來臨前的頭一天,她就滿心歡喜地包起粽子,她捋著每片葉子,挽成一個個小錐桶,再塞滿泡得發胖的果實,一根馬藺草纏繞幾圈,一個,兩個,順手一擺放,活脫脫的一雙三寸“小金蓮”,的模樣,村外茅草屋裡的老太太,就每天踩著它串門,我曾好奇地打量過,也攪動起心緒的無限遐想……樸實的農村生活造就了姥姥勤儉節約的習慣,不管幹啥,都要做到細心,穩妥。就說包粽子用的米,她會提前炕好,(放在熱的土炕上幾天蒸乾了水分)那時,稱之為黍子。炕幹後,用笨拙的大碾軲轆脫去它的外衣或是去了糠皮兒,金黃的米粒兒就全蹦出來了,色澤黃亮,顆粒飽滿,包完粽子煮熟之後,它粘糯香甜。後來就有了軟米或大黃米之稱。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陽光射到了鍋臺上,就是日上三竿了。那時,她總是揚起手臂,遮擋著眉宇把目光伸向太陽,隨之各家各戶的煙囪便冒出了縷縷濃煙▬之後,日上三竿幾個字,過早刻在了我的記憶裡。細數時間,再看那一堆粽子,已耗時了幾個鐘頭,她身著的樸素的碎花半袖明顯發粘,不再寬鬆,抓米的手也變得笨拙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的我,站在她身後,想用力伸展全身的骨骼,拉長身子,試圖為她遮擋陽光。於此,還故作聰明地顛顫著牙齒,囈語喃喃地說:“等粽子包完了……就將它們串起三竿子……掛在太陽上”。話音剛落,她的笑聲就飛起來了,飛得那麼沉穩,那麼和善,讓滿臉的褶皺,又還原了逝去的年華,手裡的粽子也跟著歡笑。不過很快,她便收起了暢快的表情,擺出一副認真的姿態,是要解釋什麼嗎?我不聽,可也把她的一串嘮叨像尾巴一樣帶出了院子。其實,逗她開心,緩解她的疲勞,許是我的用心目的。日上三竿的含義,我懂得,那不過是山鄉之人拿捏時間的一種說法,掛粽子,不過是不成熟心智的幻想而已。

包完了,她把粽子碼在大鐵鍋裡煮上,灶子裡點上松木柴禾,慢煮一個下午,等到晚上,慢慢地用零星小火靠著。那夜,風聲、呼嚕聲和狗的叫聲,好似被迷醉了一樣幸福地酣睡著,用飽滿地心情喜迎節日。

窗紙透著幾分白光,射在門板上,幾株艾草散發出幽香,用最淳樸的姿態,已示它在節日裡的重要用途。窗外,笤帚掃粗布衣的刷刷聲摻雜著怨聲,讓我體味著她的無奈。唯有端午的早上,姥爺會懷抱著一蒲子帶著露水、飄著香氣的艾草,甩著兩條泥腿子,準時回家。那時,鍋臺上已然分配好了要拿出去的粽子,所以,端午的早上,我如賊孩子一般,窺視著他們二人的舉動,受他們的薰陶,我輕鬆地熬過了叛逆期,小心思,小主見自己就能拿捏。當他邁著輕鬆地腳步走出院子時,那股綿長的粽香是否早已飄向孤寡老人的家中?哦,原來粽子是這麼飛走的。

這個早上,我也是有事兒做的,村西住著個老太太,無兒無女,年事已高,姥姥稱她為老姐妹,她的茅草屋,留有我很多的印記。見面也就喊她“姥姥”。

粽子在我手中搖盪,風兒吹動著茅草屋的頭頂,飄絮來的枯草味,像引路的童子,帶著我朝著那個方向而去。迎著路上來往的人們,感受著節日的欣喜,感覺整個村莊都充滿了熱情與和諧。進了院兒,迎接我的是井臺邊兒的幾株玫瑰和一隻老貓,看玫瑰的刺兒與老貓兒的爪子,是歷經了人間滄桑,已然老矣,端坐庭前看花的狀態了。看來,人世間的一切,不管是靜態的或動態的,相處久了,必會產生情感。

正當我與老貓對視時,門檻上邁出的一雙小腳,輕輕落地,那藏藍的鞋面上繡著一朵兒荷花,呈顯著一種浪漫氣息,細膩,樸素,又賦有詩情畫意。還有他的穿戴,稀疏的頭髮盤於腦後的籫兒,一隻銀簪子插在最適合的一角,一排長腿兒的小疙瘩扣,一副瘦身撐起的大褂,呈顯著古代女人韻味猶存的樣貌。多少年來,我似乎對這位姥姥從未仔細打量過,當她接過我手中的粽子時,舉過頭頂的哽咽:“一聲聲老伴……”,激起了我內心的澎湃!讓我不禁再次仔細打量……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個經事多的女人,老伴兒是名老兵,為國家貢獻過力量,幾年前走了,留下她孤苦伶仃一個人,除了老貓的陪伴,就是那口井和幾株玫瑰,還有和老伴一起度過的時光印記。閒暇時,老姐妹兒會坐在井臺邊兒陪著一起嘮嘮家常嗑。

在老貓的目送下,出了院門的我撒腿兒就跑,直至跑到拐角處,總想回望一眼,老貓陪伴的身影站在那兒,讓我更加懂得了做人的情操。

姥姥家的院子不大,一張方桌子擺放院兒中央,人也能轉得開。飯菜擺好了:一碗碗金黃光溜溜的粽子,一盤炒豌豆,幾個鹹鴨蛋,多彩的顏色伴著濃濃的酒香,心中不禁默唸那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做德善之人是多麼重要的事。姥爺替我擺好板凳,一家人就這樣圍坐在一起,他愉悅地捏起酒盅兒,滋溜滋溜一陣嘬吧,幾盅酒隨意就下了肚,那頓飯家人吃得很是踏實。撂下碗筷,他摸了下嘴角,攆了根紙旱菸,邊走邊抽地走出院子,那吐出的菸圈與步調似有幾分綿綿的醉意。

一鍋粽子該送的送,該吃的吃了。這時,姥姥提起鍋臺上放著的柳條筐兒朝後院走去。她揭開那頂破鍋,隨後,柳條筐子和她就不見了人影,像是隱遁了。不一會,她的身影又還原了,她又把那口鍋放回原位。我懂,她是把那些粽子藏了起來,等姨媽回家吃。農村裡,人們家家都有地窖,據說地窖裡冬暖夏涼,有保鮮的作用。五月裡的天氣溫度升得快,她時不時會下地窖裡瞧瞧。眼見姨媽就回來探親了,她心花兒似的期盼著……期盼著再過一宿,太陽爬上三竿子時,姨媽就會撲進她的懷裡。可事就那麼趕巧,臨近傍晚了,村裡突然來了一幫耍戲法兒的,說白了也是一幫乞討生計之人。他們一來到村裡,就找到了村部,以姥爺的為人,當然得以禮接待了,安排場地不說,還得安排伙食,這一大幫人,年老年少的,男孩女孩,足有10多個人,他們衣衫簡陋,皮膚黝黑,感覺整個個瘦弱的身軀,勉強地包著骨頭似的。姥姥見這一班人馬,先是一愣,後來便是疼惜。裡邊除了一位長者,大的不過十五六歲,其餘的就是七八歲之間不等的年紀。這時,太陽已搭山了,家裡的飯菜已無剩餘,看他們消瘦的肋骨和凹凸的眼珠子,就知營養不良。於是,姥姥轉身去了後院,拎出地窖裡的柳條筐,將一個個粽子碼放在大鍋裡,燃著一灶松木劈柴,扯上幾瓢水,咕嚕嚕一陣翻滾,鍋蓋兒一掀,一股清香飄散開來,引來了一幫雜耍人的圍攏。

粽子捂透了,她又做了一盆米粥。桌子放好,碗筷擺好,可以開飯了。這時,雜耍人的一番舉動讓人暖心。他們站在桌子旁,排成整齊的隊伍,十指相扣,虔誠地給姥姥深深地鞠了一躬。樸實的她自知文化淺薄,乃至大字不識幾個。可人情義理的講究卻刻在骨子裡,從未懈怠過。看似一幫粗俗之人,很懂人情世故,令她欣慰。一頓飯吃得人心暖暖,想必這也是雜耍人漂泊以來吃的最有味道的飯食了。

事後,我問她 ,那粽子不是留給老姨媽的嗎?她摸摸我的頭,慢聲細語地來了句:“粽子飄香,暖人心”。然後,她的臉上露出了粽子一樣飽滿的笑容。那句話直到成人後,我才悟透其含義:他們用樸實,厚道的人性之樂善,得以敬畏的走過相濡以沫的晚年。

"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輔導中,孩子們讀到的一篇《端午粽》,把我帶到了和他們同齡時的那個端午。

從腦袋瓜兒裝事起,姥姥家就是我常住的地兒。記得,每當臨近端午,她會積極地邀約鄰里的姐妹去村外的澇窪塘子裡劈粽葉,據說那片葦塘寬闊得一眼望不到邊際,旁邊流淌著一條小河,趕上雨水多的年頭,葦葉長得比人都高。風起時,流水的嘩嘩聲與葦葉的沙沙聲,彷彿是情誼綿綿的絮語。曾經,我也目睹過它們翩翩起舞的樣子。那時,她也是最怕過端午了,為了過節,她會提前忙乎上幾天,碾米,劈粽葉,焗米,煮粽葉,乃至於到包好了一大鐵鍋粽子,都要靠她一人忙裡忙外的張羅著。起初,我很納悶,家裡人口不多,一鍋粽子煮熟後,不等太陽出來,就所剩無幾了。姥爺是個大忙人,每天披星戴月甩著一身泥腿子回家,甚至於不回家。為此,她時常抱怨“當個芝麻點兒綠豆官黑白不分的忙,圖個啥”?或許是她絮叨慣了,他就習以為常了,這不,剛出家門,村中心電線杆上的長脖子,圓嘴巴又發出了渾厚有力的聲響,聽那語調,可響應國家號召了,什麼,治水,防砂,壘壩,護田。每次廣播到結尾句,聲音自會拉長……似乎他很滿足於那“芝麻綠豆點的官兒”,也很樂意賣力地在為村民服務。

他們二人就這樣各盡職責,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維繫著生活與事業。

姥姥生了三個女兒,二姨媽嫁了外村,三姨媽因去外求學,遠嫁了他鄉,只有母親是留在身邊。小時候,我對於姨夫和姨媽的記憶不是很清晰。只聽母親說過,姨夫是一名轉業軍人,姨媽是一名小學老師。端午姨夫和姨媽要回孃家來,這是他們嘮嗑時,我耳朵捕捉到的消息。

於是,端午節來臨前的頭一天,她就滿心歡喜地包起粽子,她捋著每片葉子,挽成一個個小錐桶,再塞滿泡得發胖的果實,一根馬藺草纏繞幾圈,一個,兩個,順手一擺放,活脫脫的一雙三寸“小金蓮”,的模樣,村外茅草屋裡的老太太,就每天踩著它串門,我曾好奇地打量過,也攪動起心緒的無限遐想……樸實的農村生活造就了姥姥勤儉節約的習慣,不管幹啥,都要做到細心,穩妥。就說包粽子用的米,她會提前炕好,(放在熱的土炕上幾天蒸乾了水分)那時,稱之為黍子。炕幹後,用笨拙的大碾軲轆脫去它的外衣或是去了糠皮兒,金黃的米粒兒就全蹦出來了,色澤黃亮,顆粒飽滿,包完粽子煮熟之後,它粘糯香甜。後來就有了軟米或大黃米之稱。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陽光射到了鍋臺上,就是日上三竿了。那時,她總是揚起手臂,遮擋著眉宇把目光伸向太陽,隨之各家各戶的煙囪便冒出了縷縷濃煙▬之後,日上三竿幾個字,過早刻在了我的記憶裡。細數時間,再看那一堆粽子,已耗時了幾個鐘頭,她身著的樸素的碎花半袖明顯發粘,不再寬鬆,抓米的手也變得笨拙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的我,站在她身後,想用力伸展全身的骨骼,拉長身子,試圖為她遮擋陽光。於此,還故作聰明地顛顫著牙齒,囈語喃喃地說:“等粽子包完了……就將它們串起三竿子……掛在太陽上”。話音剛落,她的笑聲就飛起來了,飛得那麼沉穩,那麼和善,讓滿臉的褶皺,又還原了逝去的年華,手裡的粽子也跟著歡笑。不過很快,她便收起了暢快的表情,擺出一副認真的姿態,是要解釋什麼嗎?我不聽,可也把她的一串嘮叨像尾巴一樣帶出了院子。其實,逗她開心,緩解她的疲勞,許是我的用心目的。日上三竿的含義,我懂得,那不過是山鄉之人拿捏時間的一種說法,掛粽子,不過是不成熟心智的幻想而已。

包完了,她把粽子碼在大鐵鍋裡煮上,灶子裡點上松木柴禾,慢煮一個下午,等到晚上,慢慢地用零星小火靠著。那夜,風聲、呼嚕聲和狗的叫聲,好似被迷醉了一樣幸福地酣睡著,用飽滿地心情喜迎節日。

窗紙透著幾分白光,射在門板上,幾株艾草散發出幽香,用最淳樸的姿態,已示它在節日裡的重要用途。窗外,笤帚掃粗布衣的刷刷聲摻雜著怨聲,讓我體味著她的無奈。唯有端午的早上,姥爺會懷抱著一蒲子帶著露水、飄著香氣的艾草,甩著兩條泥腿子,準時回家。那時,鍋臺上已然分配好了要拿出去的粽子,所以,端午的早上,我如賊孩子一般,窺視著他們二人的舉動,受他們的薰陶,我輕鬆地熬過了叛逆期,小心思,小主見自己就能拿捏。當他邁著輕鬆地腳步走出院子時,那股綿長的粽香是否早已飄向孤寡老人的家中?哦,原來粽子是這麼飛走的。

這個早上,我也是有事兒做的,村西住著個老太太,無兒無女,年事已高,姥姥稱她為老姐妹,她的茅草屋,留有我很多的印記。見面也就喊她“姥姥”。

粽子在我手中搖盪,風兒吹動著茅草屋的頭頂,飄絮來的枯草味,像引路的童子,帶著我朝著那個方向而去。迎著路上來往的人們,感受著節日的欣喜,感覺整個村莊都充滿了熱情與和諧。進了院兒,迎接我的是井臺邊兒的幾株玫瑰和一隻老貓,看玫瑰的刺兒與老貓兒的爪子,是歷經了人間滄桑,已然老矣,端坐庭前看花的狀態了。看來,人世間的一切,不管是靜態的或動態的,相處久了,必會產生情感。

正當我與老貓對視時,門檻上邁出的一雙小腳,輕輕落地,那藏藍的鞋面上繡著一朵兒荷花,呈顯著一種浪漫氣息,細膩,樸素,又賦有詩情畫意。還有他的穿戴,稀疏的頭髮盤於腦後的籫兒,一隻銀簪子插在最適合的一角,一排長腿兒的小疙瘩扣,一副瘦身撐起的大褂,呈顯著古代女人韻味猶存的樣貌。多少年來,我似乎對這位姥姥從未仔細打量過,當她接過我手中的粽子時,舉過頭頂的哽咽:“一聲聲老伴……”,激起了我內心的澎湃!讓我不禁再次仔細打量……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個經事多的女人,老伴兒是名老兵,為國家貢獻過力量,幾年前走了,留下她孤苦伶仃一個人,除了老貓的陪伴,就是那口井和幾株玫瑰,還有和老伴一起度過的時光印記。閒暇時,老姐妹兒會坐在井臺邊兒陪著一起嘮嘮家常嗑。

在老貓的目送下,出了院門的我撒腿兒就跑,直至跑到拐角處,總想回望一眼,老貓陪伴的身影站在那兒,讓我更加懂得了做人的情操。

姥姥家的院子不大,一張方桌子擺放院兒中央,人也能轉得開。飯菜擺好了:一碗碗金黃光溜溜的粽子,一盤炒豌豆,幾個鹹鴨蛋,多彩的顏色伴著濃濃的酒香,心中不禁默唸那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做德善之人是多麼重要的事。姥爺替我擺好板凳,一家人就這樣圍坐在一起,他愉悅地捏起酒盅兒,滋溜滋溜一陣嘬吧,幾盅酒隨意就下了肚,那頓飯家人吃得很是踏實。撂下碗筷,他摸了下嘴角,攆了根紙旱菸,邊走邊抽地走出院子,那吐出的菸圈與步調似有幾分綿綿的醉意。

一鍋粽子該送的送,該吃的吃了。這時,姥姥提起鍋臺上放著的柳條筐兒朝後院走去。她揭開那頂破鍋,隨後,柳條筐子和她就不見了人影,像是隱遁了。不一會,她的身影又還原了,她又把那口鍋放回原位。我懂,她是把那些粽子藏了起來,等姨媽回家吃。農村裡,人們家家都有地窖,據說地窖裡冬暖夏涼,有保鮮的作用。五月裡的天氣溫度升得快,她時不時會下地窖裡瞧瞧。眼見姨媽就回來探親了,她心花兒似的期盼著……期盼著再過一宿,太陽爬上三竿子時,姨媽就會撲進她的懷裡。可事就那麼趕巧,臨近傍晚了,村裡突然來了一幫耍戲法兒的,說白了也是一幫乞討生計之人。他們一來到村裡,就找到了村部,以姥爺的為人,當然得以禮接待了,安排場地不說,還得安排伙食,這一大幫人,年老年少的,男孩女孩,足有10多個人,他們衣衫簡陋,皮膚黝黑,感覺整個個瘦弱的身軀,勉強地包著骨頭似的。姥姥見這一班人馬,先是一愣,後來便是疼惜。裡邊除了一位長者,大的不過十五六歲,其餘的就是七八歲之間不等的年紀。這時,太陽已搭山了,家裡的飯菜已無剩餘,看他們消瘦的肋骨和凹凸的眼珠子,就知營養不良。於是,姥姥轉身去了後院,拎出地窖裡的柳條筐,將一個個粽子碼放在大鍋裡,燃著一灶松木劈柴,扯上幾瓢水,咕嚕嚕一陣翻滾,鍋蓋兒一掀,一股清香飄散開來,引來了一幫雜耍人的圍攏。

粽子捂透了,她又做了一盆米粥。桌子放好,碗筷擺好,可以開飯了。這時,雜耍人的一番舉動讓人暖心。他們站在桌子旁,排成整齊的隊伍,十指相扣,虔誠地給姥姥深深地鞠了一躬。樸實的她自知文化淺薄,乃至大字不識幾個。可人情義理的講究卻刻在骨子裡,從未懈怠過。看似一幫粗俗之人,很懂人情世故,令她欣慰。一頓飯吃得人心暖暖,想必這也是雜耍人漂泊以來吃的最有味道的飯食了。

事後,我問她 ,那粽子不是留給老姨媽的嗎?她摸摸我的頭,慢聲細語地來了句:“粽子飄香,暖人心”。然後,她的臉上露出了粽子一樣飽滿的笑容。那句話直到成人後,我才悟透其含義:他們用樸實,厚道的人性之樂善,得以敬畏的走過相濡以沫的晚年。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本文由李秀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輔導中,孩子們讀到的一篇《端午粽》,把我帶到了和他們同齡時的那個端午。

從腦袋瓜兒裝事起,姥姥家就是我常住的地兒。記得,每當臨近端午,她會積極地邀約鄰里的姐妹去村外的澇窪塘子裡劈粽葉,據說那片葦塘寬闊得一眼望不到邊際,旁邊流淌著一條小河,趕上雨水多的年頭,葦葉長得比人都高。風起時,流水的嘩嘩聲與葦葉的沙沙聲,彷彿是情誼綿綿的絮語。曾經,我也目睹過它們翩翩起舞的樣子。那時,她也是最怕過端午了,為了過節,她會提前忙乎上幾天,碾米,劈粽葉,焗米,煮粽葉,乃至於到包好了一大鐵鍋粽子,都要靠她一人忙裡忙外的張羅著。起初,我很納悶,家裡人口不多,一鍋粽子煮熟後,不等太陽出來,就所剩無幾了。姥爺是個大忙人,每天披星戴月甩著一身泥腿子回家,甚至於不回家。為此,她時常抱怨“當個芝麻點兒綠豆官黑白不分的忙,圖個啥”?或許是她絮叨慣了,他就習以為常了,這不,剛出家門,村中心電線杆上的長脖子,圓嘴巴又發出了渾厚有力的聲響,聽那語調,可響應國家號召了,什麼,治水,防砂,壘壩,護田。每次廣播到結尾句,聲音自會拉長……似乎他很滿足於那“芝麻綠豆點的官兒”,也很樂意賣力地在為村民服務。

他們二人就這樣各盡職責,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維繫著生活與事業。

姥姥生了三個女兒,二姨媽嫁了外村,三姨媽因去外求學,遠嫁了他鄉,只有母親是留在身邊。小時候,我對於姨夫和姨媽的記憶不是很清晰。只聽母親說過,姨夫是一名轉業軍人,姨媽是一名小學老師。端午姨夫和姨媽要回孃家來,這是他們嘮嗑時,我耳朵捕捉到的消息。

於是,端午節來臨前的頭一天,她就滿心歡喜地包起粽子,她捋著每片葉子,挽成一個個小錐桶,再塞滿泡得發胖的果實,一根馬藺草纏繞幾圈,一個,兩個,順手一擺放,活脫脫的一雙三寸“小金蓮”,的模樣,村外茅草屋裡的老太太,就每天踩著它串門,我曾好奇地打量過,也攪動起心緒的無限遐想……樸實的農村生活造就了姥姥勤儉節約的習慣,不管幹啥,都要做到細心,穩妥。就說包粽子用的米,她會提前炕好,(放在熱的土炕上幾天蒸乾了水分)那時,稱之為黍子。炕幹後,用笨拙的大碾軲轆脫去它的外衣或是去了糠皮兒,金黃的米粒兒就全蹦出來了,色澤黃亮,顆粒飽滿,包完粽子煮熟之後,它粘糯香甜。後來就有了軟米或大黃米之稱。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陽光射到了鍋臺上,就是日上三竿了。那時,她總是揚起手臂,遮擋著眉宇把目光伸向太陽,隨之各家各戶的煙囪便冒出了縷縷濃煙▬之後,日上三竿幾個字,過早刻在了我的記憶裡。細數時間,再看那一堆粽子,已耗時了幾個鐘頭,她身著的樸素的碎花半袖明顯發粘,不再寬鬆,抓米的手也變得笨拙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的我,站在她身後,想用力伸展全身的骨骼,拉長身子,試圖為她遮擋陽光。於此,還故作聰明地顛顫著牙齒,囈語喃喃地說:“等粽子包完了……就將它們串起三竿子……掛在太陽上”。話音剛落,她的笑聲就飛起來了,飛得那麼沉穩,那麼和善,讓滿臉的褶皺,又還原了逝去的年華,手裡的粽子也跟著歡笑。不過很快,她便收起了暢快的表情,擺出一副認真的姿態,是要解釋什麼嗎?我不聽,可也把她的一串嘮叨像尾巴一樣帶出了院子。其實,逗她開心,緩解她的疲勞,許是我的用心目的。日上三竿的含義,我懂得,那不過是山鄉之人拿捏時間的一種說法,掛粽子,不過是不成熟心智的幻想而已。

包完了,她把粽子碼在大鐵鍋裡煮上,灶子裡點上松木柴禾,慢煮一個下午,等到晚上,慢慢地用零星小火靠著。那夜,風聲、呼嚕聲和狗的叫聲,好似被迷醉了一樣幸福地酣睡著,用飽滿地心情喜迎節日。

窗紙透著幾分白光,射在門板上,幾株艾草散發出幽香,用最淳樸的姿態,已示它在節日裡的重要用途。窗外,笤帚掃粗布衣的刷刷聲摻雜著怨聲,讓我體味著她的無奈。唯有端午的早上,姥爺會懷抱著一蒲子帶著露水、飄著香氣的艾草,甩著兩條泥腿子,準時回家。那時,鍋臺上已然分配好了要拿出去的粽子,所以,端午的早上,我如賊孩子一般,窺視著他們二人的舉動,受他們的薰陶,我輕鬆地熬過了叛逆期,小心思,小主見自己就能拿捏。當他邁著輕鬆地腳步走出院子時,那股綿長的粽香是否早已飄向孤寡老人的家中?哦,原來粽子是這麼飛走的。

這個早上,我也是有事兒做的,村西住著個老太太,無兒無女,年事已高,姥姥稱她為老姐妹,她的茅草屋,留有我很多的印記。見面也就喊她“姥姥”。

粽子在我手中搖盪,風兒吹動著茅草屋的頭頂,飄絮來的枯草味,像引路的童子,帶著我朝著那個方向而去。迎著路上來往的人們,感受著節日的欣喜,感覺整個村莊都充滿了熱情與和諧。進了院兒,迎接我的是井臺邊兒的幾株玫瑰和一隻老貓,看玫瑰的刺兒與老貓兒的爪子,是歷經了人間滄桑,已然老矣,端坐庭前看花的狀態了。看來,人世間的一切,不管是靜態的或動態的,相處久了,必會產生情感。

正當我與老貓對視時,門檻上邁出的一雙小腳,輕輕落地,那藏藍的鞋面上繡著一朵兒荷花,呈顯著一種浪漫氣息,細膩,樸素,又賦有詩情畫意。還有他的穿戴,稀疏的頭髮盤於腦後的籫兒,一隻銀簪子插在最適合的一角,一排長腿兒的小疙瘩扣,一副瘦身撐起的大褂,呈顯著古代女人韻味猶存的樣貌。多少年來,我似乎對這位姥姥從未仔細打量過,當她接過我手中的粽子時,舉過頭頂的哽咽:“一聲聲老伴……”,激起了我內心的澎湃!讓我不禁再次仔細打量……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個經事多的女人,老伴兒是名老兵,為國家貢獻過力量,幾年前走了,留下她孤苦伶仃一個人,除了老貓的陪伴,就是那口井和幾株玫瑰,還有和老伴一起度過的時光印記。閒暇時,老姐妹兒會坐在井臺邊兒陪著一起嘮嘮家常嗑。

在老貓的目送下,出了院門的我撒腿兒就跑,直至跑到拐角處,總想回望一眼,老貓陪伴的身影站在那兒,讓我更加懂得了做人的情操。

姥姥家的院子不大,一張方桌子擺放院兒中央,人也能轉得開。飯菜擺好了:一碗碗金黃光溜溜的粽子,一盤炒豌豆,幾個鹹鴨蛋,多彩的顏色伴著濃濃的酒香,心中不禁默唸那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做德善之人是多麼重要的事。姥爺替我擺好板凳,一家人就這樣圍坐在一起,他愉悅地捏起酒盅兒,滋溜滋溜一陣嘬吧,幾盅酒隨意就下了肚,那頓飯家人吃得很是踏實。撂下碗筷,他摸了下嘴角,攆了根紙旱菸,邊走邊抽地走出院子,那吐出的菸圈與步調似有幾分綿綿的醉意。

一鍋粽子該送的送,該吃的吃了。這時,姥姥提起鍋臺上放著的柳條筐兒朝後院走去。她揭開那頂破鍋,隨後,柳條筐子和她就不見了人影,像是隱遁了。不一會,她的身影又還原了,她又把那口鍋放回原位。我懂,她是把那些粽子藏了起來,等姨媽回家吃。農村裡,人們家家都有地窖,據說地窖裡冬暖夏涼,有保鮮的作用。五月裡的天氣溫度升得快,她時不時會下地窖裡瞧瞧。眼見姨媽就回來探親了,她心花兒似的期盼著……期盼著再過一宿,太陽爬上三竿子時,姨媽就會撲進她的懷裡。可事就那麼趕巧,臨近傍晚了,村裡突然來了一幫耍戲法兒的,說白了也是一幫乞討生計之人。他們一來到村裡,就找到了村部,以姥爺的為人,當然得以禮接待了,安排場地不說,還得安排伙食,這一大幫人,年老年少的,男孩女孩,足有10多個人,他們衣衫簡陋,皮膚黝黑,感覺整個個瘦弱的身軀,勉強地包著骨頭似的。姥姥見這一班人馬,先是一愣,後來便是疼惜。裡邊除了一位長者,大的不過十五六歲,其餘的就是七八歲之間不等的年紀。這時,太陽已搭山了,家裡的飯菜已無剩餘,看他們消瘦的肋骨和凹凸的眼珠子,就知營養不良。於是,姥姥轉身去了後院,拎出地窖裡的柳條筐,將一個個粽子碼放在大鍋裡,燃著一灶松木劈柴,扯上幾瓢水,咕嚕嚕一陣翻滾,鍋蓋兒一掀,一股清香飄散開來,引來了一幫雜耍人的圍攏。

粽子捂透了,她又做了一盆米粥。桌子放好,碗筷擺好,可以開飯了。這時,雜耍人的一番舉動讓人暖心。他們站在桌子旁,排成整齊的隊伍,十指相扣,虔誠地給姥姥深深地鞠了一躬。樸實的她自知文化淺薄,乃至大字不識幾個。可人情義理的講究卻刻在骨子裡,從未懈怠過。看似一幫粗俗之人,很懂人情世故,令她欣慰。一頓飯吃得人心暖暖,想必這也是雜耍人漂泊以來吃的最有味道的飯食了。

事後,我問她 ,那粽子不是留給老姨媽的嗎?她摸摸我的頭,慢聲細語地來了句:“粽子飄香,暖人心”。然後,她的臉上露出了粽子一樣飽滿的笑容。那句話直到成人後,我才悟透其含義:他們用樸實,厚道的人性之樂善,得以敬畏的走過相濡以沫的晚年。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本文由李秀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李秀娟:粽裡飄香暖人心|散文

作者李秀娟近照

李秀娟,筆名木子瀟,河北省承德寬城人。在人生的花季裡遭遇坎坷,但並不氣餒,沒被困難所嚇倒,仍然對人生充滿希望。喜歡文學,熱愛寫字。主要作品《失眠的夜》《靜聽心聲》《母女情》《幻想去的地方》《春天》《驚心動魄地等待》發表於《天女木蘭》報刊及《文學天空》網刊等。


審稿:王金花

插圖:東方IC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李秀娟:雪落入地|散文

李秀娟:百味麵糰|散文

李秀娟:婚姻臉譜|散文

李秀娟:驚心動魄地等待|散文

李秀娟:兩隻眼睛|散文

李秀娟:女人照亮的村莊|散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