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樑燕】從小巧精緻的Zippo打火機到自行車,從房車再到反導系統,美國白宮門前最近擺了一回“國貨攤”。當地時間7月20日,為期一週的“美國製造周”在華盛頓結束。特朗普總統於15日來美國製造產品展示會現場造勢時,向來自美國50個州的製造商誓言將推進“購買美國貨”和“僱美國人”,並簽署行政令升級《購買美國產品法》。但《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過的多位美國業內人士卻表示,由於勞動力成本、供應鏈等因素,傳統制造業離美國將越來越遠。特朗普要重振製造業,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美年產50萬輛自行車,賣出1800萬輛

本次“美國國貨攤”是特朗普任內第三次白宮“美國製造周”活動。在現場可以看到,今年展出的產品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薩德”反導系統、堪薩斯州的COLBAlT遊艇、得克薩斯州的Nokona棒球用具、內布拉斯加州的農場灌溉系統和俄亥俄州的房車等。特朗普特地來到一家名為LITESPEED的自行車公司攤位前,與展銷人員交談並表示鼓勵。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該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田納西州的高端自行車生產廠家,以鈦金屬車身吸引眼球,迎合探險騎行群體,其產品售價從1000多美元到上萬美元不等。

除了將7月15日定為今年的“美國製造日”、7月14 日到20日這一週定為“美國製造周”外,特朗普聲稱他上任以來已創造60萬個製造業崗位。不過,這位美國總統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國市場上在售的自行車99%來自中國大陸或中國臺灣。美國每年賣出1800萬輛自行車,零售價超過60億美元,而美國本土產量每年只有50萬輛。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這將導致美國市場上的中國自行車價格每輛上升至少數十美元。

雖然很少有美國人將自行車當作通勤工具,但數千萬美國兒童和健身愛好者都喜歡自行車。在《環球時報》記者所住的馬里蘭州某小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兩輛自行車。沃爾瑪、塔吉特等美國大型超市裡,自行車佔據了不小的空間。記者的鄰居蘇曼一家過去3年買了4輛自行車,除一輛價值400美元的捷安特產自中國臺灣外,其他3輛100美元左右的自行車都產自中國大陸。

美國曾是自行車生產大國,上世紀70年代,美國每年生產超過1500萬輛自行車。特朗普上任後,肯特國際有限公司誓言再次振興美自行車產業,並分別在加州和新澤西州設立工廠。依靠沃爾瑪的訂單,該公司目前已形成每年數十萬輛的產能。但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也讓肯特公司雪上加霜,因為自行車大部分配件來自中國。為實現徹底本土化,該公司曾與數十家美國公司洽談,但最後發現,美國配件的價格還是無法與中國抗衡。

汽車“純美國製造”已不可能

特朗普對製造業情有獨鍾是有原因的。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鋼鐵、汽車等製造業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直到今天,製造業僱員的工資仍超過每年8萬美元,比教育、文化、休閒、餐飲等行業高得多。上世紀80年代,超過2000萬人在製造業工作,而在此之後,美國製造業喪失了600萬個就業機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稱,過去40年中,社會最下層的90%民眾收入沒有實際增長。今天,一位全職工作男性的實際收入與42年前基本一樣。特朗普認為,汽車等製造業外流是造成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

美國一家大型汽車公司高級研究員肖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汽車業迴流是特朗普振興美國製造業的重心之一。上世紀大部分時間,汽車業是美國製造業黃金時代“皇冠上的明珠”,汽車工人是高收入中產階級的主力。在今天的美國,一位汽車工人年收入仍高達8萬多美元,這比美國人平均5萬美元的年收入高得多。更關鍵的是,據統計,1個汽車業就業崗位可以製造最多8個連帶就業機會。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消費者在買汽車時有“美國製造”的情結,而一些廠家則有意迎合。2015年,豐田公司宣稱其新款亞洲龍汽車為“純美國製造”,這意味著其設計、製造全部在美完成,其70%的部件採購自美國市場,不過一些消費者認為豐田是日本品牌,不能算是美國製造。而福特公司一直被認為是“最美國”的汽車公司,其設在美國的生產線最多,不過調查顯示,其主要車型50%以上的部件採購自國外。

肖特說,通過威脅對歐日韓汽車徵收高達25%的關稅,美國政府希望迫使這些國家的汽車公司增加在美國的生產線,從而創造更多製造業工作機會。此外,政府還希望通過《美墨加協定》條款加速美國汽車公司迴流。但肖特認為,迄今為止,上述政策產生的效果並不明顯。大型汽車公司工廠選址一般提前五年規劃,特朗普這些政策即便要產生效果,也將發生在其第一個任期之後。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如果對外國汽車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將導致19.5萬名美國工人失業,美國汽車業產值下降1.5%。

肖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特朗普的汽車產業政策可能在兩方面產生影響,一是迫使打算在北美自貿區以外設廠並返銷美國的廠家打消念頭,二是鼓勵美國汽車廠家在本土生產汽車零部件。不過數據顯示,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大部分零部件來自國外,並且很難在短期內改為在美國生產。

“100%美國製造”:受到遊客青睞

《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工作前後近六年的感觸是,美國國內市場非常國際化,從汽車到服飾再到食物,美國消費者只買喜歡的、支付得起的商品,很少看是哪國品牌,產自哪個國家。可以說,“美國製造”不是絕大部分美國消費者購物時的首要考量。也有一些商家抓住一些美國民眾的愛國心理,專賣“美國製造”。記者在網上搜索“美國製造”,發現一些專賣“純美國貨”的電商。一家“美國製造”服裝網站推薦的10家“美國製造”的牛仔褲,價格大多在100至300美元之間,相比,一些國際品牌的牛仔褲起價多為20餘美元。

《洛杉磯時報》網站曾報道紐約州艾爾馬市的一家“美國製造商店”,該店只出售“100%美國製造”。有趣的是,商店裡沒有一件商品用電或電池,因為按嚴格標準,美國市場上沒有任何電子產品符合100%美國產的要求。這樣一來,該商店的商品只有T恤、襪子、國旗、啤酒、調料、拖把、撲克牌等。報道援引店主安多爾的話說,2010年,他所在的機械工廠因與中國商品的競爭而瀕臨破產,他一氣之下租了間房子賣純美國產品。但事實證明要用美國貨填滿這間房子非常困難。安多爾說:“剛開店時,我只找到50種符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美國製造標準’的商品。”

經過幾年摸索,安多爾的店已有上千種商品。他以身作則,全身上下穿的都是美國製造的衣服,唯一的遺憾是蘋果手機在中國生產。讓他糾結的是,顧客中不少是中國遊客,因為中國客人在這裡總算能買到幾件“純”美國製造的東西,哪怕是一隻小小的開瓶器。

在政府挑起與其他國家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即便面臨關稅壓力,大多數美國進口商仍不打算將生產線轉回美國國內,原因很簡單,生產成本高,供應鏈不支持。美國作為發達國家,民眾收入不低,但在支付社保、醫保、飲食、交通等硬性開銷後,大多數家庭用於購買衣服、電器等生活用品的預算不高,因此都很精打細算。路透社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70%的美國民眾認同購買“美國製造”是件重要的事,但只有37%的民眾願意為此多掏錢。而在願意多掏錢的民眾中,只有21%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美國製造”支付10%以上的額外價格。調查還顯示,最願意為“美國製造”額外花錢的,是收入最低、支付能力最低的階層。

2017年,一家名為“美國服飾”的服裝公司曾推出一系列與國外製造完全一樣的本土生產的衣服在網上出售,其價格比原價高出至少17%。《環球時報》記者查了查,總部和工廠都位於加州的“美國服飾”創建於1989年,以強調“純美國製造”“拒絕血汗工廠”著稱。2011年,由於鉅額虧損,該公司被加拿大企業收購,並開始將工廠搬到中美洲。

美國製造業從體量上說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2018年,美國製造業實現產值2.33萬億美元,佔GDP的11.6%。比起中國“全球工廠”的美名,美國在高端製造業的優勢仍比較明顯。除了軍工企業,美國的醫藥、半導體、航天、精密儀器等製造業也領先全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前所長弗雷德·伯格斯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特朗普偏執地認為,汽車、鋼鐵等傳統制造業的下滑,導致美國中產階級收入下降,這是過時的誤解。實際上,過去40年來,美國經濟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更為健康,正得益於硅谷為首的高端製造業和華爾街為首的金融、服務業的興起。他表示,事實是,硅谷每年都有數十萬高薪工作崗位需要填補,而傳統制造業的崗位卻永遠回不來了。未來美國應當致力於產業升級和勞動力改造,一意孤行地試圖重振汽車業、鋼鐵業的繁榮是開錯了藥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