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從最初的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自媒體,再到現在大火的短視頻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新媒體大軍。

"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從最初的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自媒體,再到現在大火的短視頻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新媒體大軍。

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自媒體發展到至今,到2019年已經是風雲變幻:從咪蒙註銷公眾號,到多個大號被封禁;從微信頻頻改版,到短視頻領域競爭白熱化;從“私域流量”大火,到李佳琦在網絡爆紅······

變局一直在發生,不變的是一直有變化,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新媒體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新媒體是否會消亡?在瞭解自媒體的發展史後相信你心中會有答案。

自媒體這個叫法,最早來源於美國詞彙“We Media”。

2005年,以新浪博客為開端,誕生了許多博客大V,國內第一代自媒體由此而來。

2009年Twitter火爆,新浪看中這一流行趨勢,開始試水微博,通過邀請明星大V入駐和打造網紅,吸引了大量人氣。2011年,新浪微博達到鼎盛時期。

以微博為前鋒,更多自媒體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臺,依託熱門通訊工具,吸引了大量個人和機構入駐。

2015年,自媒體進入紅利期,微信商業生態逐漸成熟,各領域KOL百花齊放。與此同時,直播、短視頻進入自媒體賽道。

2016年,抖音的橫空出世更是帶動了短視頻自媒體的高速發展。

2019年,微信公眾號已發展了7年,進入七年之癢。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小紅書等信息流平臺的背後,是互聯網巨頭對用戶注意力的激烈爭奪。抖音、快手、鬥魚、虎牙、B站,也在爭奪用戶,吸引粉絲。

"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從最初的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自媒體,再到現在大火的短視頻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新媒體大軍。

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自媒體發展到至今,到2019年已經是風雲變幻:從咪蒙註銷公眾號,到多個大號被封禁;從微信頻頻改版,到短視頻領域競爭白熱化;從“私域流量”大火,到李佳琦在網絡爆紅······

變局一直在發生,不變的是一直有變化,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新媒體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新媒體是否會消亡?在瞭解自媒體的發展史後相信你心中會有答案。

自媒體這個叫法,最早來源於美國詞彙“We Media”。

2005年,以新浪博客為開端,誕生了許多博客大V,國內第一代自媒體由此而來。

2009年Twitter火爆,新浪看中這一流行趨勢,開始試水微博,通過邀請明星大V入駐和打造網紅,吸引了大量人氣。2011年,新浪微博達到鼎盛時期。

以微博為前鋒,更多自媒體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臺,依託熱門通訊工具,吸引了大量個人和機構入駐。

2015年,自媒體進入紅利期,微信商業生態逐漸成熟,各領域KOL百花齊放。與此同時,直播、短視頻進入自媒體賽道。

2016年,抖音的橫空出世更是帶動了短視頻自媒體的高速發展。

2019年,微信公眾號已發展了7年,進入七年之癢。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小紅書等信息流平臺的背後,是互聯網巨頭對用戶注意力的激烈爭奪。抖音、快手、鬥魚、虎牙、B站,也在爭奪用戶,吸引粉絲。

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但是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如今的用戶越來越挑剔,越來越難滿足。平臺規則也改動了不少,大數據算法越來越智能。很多人都感覺自媒體越來越難做了,移動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失也讓很多個人自媒體走上末路。

漲粉難、獲客難、變現難是目前自媒體遇到的三大難題。

面對這樣的現狀,讓很多自媒體人感到心涼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1、打開率下降,內容無力

今年以來,公眾號的閱讀率降至5%以下,打開率降至2%已是常態。公眾號的打開率其實一直在下降,轉發文章的打開率也在直線下降。以前一個轉發大概能帶來10個閱讀,現在可能都不到5個了。

2、內容同化越來越嚴重

現階段自媒體的基本情況是:自媒體數量達千萬級別、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內容同質化嚴重。

現在“網絡搬運工”已經大受打擊,平臺會直接封號處理。進而衍生了偽原創,很多文章在描述方式上不盡相同,但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或者大部分觀點雷同,讓人產生視覺疲勞。

3、同行舉報超嚴重

在一些新媒體交流群裡面,我們時而可以看到說又被同行惡意舉報了。現在公眾號常出現:僧多粥少,最怕別人眼紅你,經常出現互相舉報,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做不成。

4、接不到廣告,無法盈利

自媒體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還是接廣告,很多運營者表示,投放的商家其實並不多。也有運營者嘗試賣貨,但轉化率低,而且掉粉嚴重。

只靠一個小團隊生產原創內容,既耗費的時間、人力成本,又難以獲取高額收益,靠平臺收益的自媒體人不得不思考新的謀生出路。

"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從最初的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自媒體,再到現在大火的短視頻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新媒體大軍。

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自媒體發展到至今,到2019年已經是風雲變幻:從咪蒙註銷公眾號,到多個大號被封禁;從微信頻頻改版,到短視頻領域競爭白熱化;從“私域流量”大火,到李佳琦在網絡爆紅······

變局一直在發生,不變的是一直有變化,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新媒體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新媒體是否會消亡?在瞭解自媒體的發展史後相信你心中會有答案。

自媒體這個叫法,最早來源於美國詞彙“We Media”。

2005年,以新浪博客為開端,誕生了許多博客大V,國內第一代自媒體由此而來。

2009年Twitter火爆,新浪看中這一流行趨勢,開始試水微博,通過邀請明星大V入駐和打造網紅,吸引了大量人氣。2011年,新浪微博達到鼎盛時期。

以微博為前鋒,更多自媒體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臺,依託熱門通訊工具,吸引了大量個人和機構入駐。

2015年,自媒體進入紅利期,微信商業生態逐漸成熟,各領域KOL百花齊放。與此同時,直播、短視頻進入自媒體賽道。

2016年,抖音的橫空出世更是帶動了短視頻自媒體的高速發展。

2019年,微信公眾號已發展了7年,進入七年之癢。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小紅書等信息流平臺的背後,是互聯網巨頭對用戶注意力的激烈爭奪。抖音、快手、鬥魚、虎牙、B站,也在爭奪用戶,吸引粉絲。

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但是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如今的用戶越來越挑剔,越來越難滿足。平臺規則也改動了不少,大數據算法越來越智能。很多人都感覺自媒體越來越難做了,移動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失也讓很多個人自媒體走上末路。

漲粉難、獲客難、變現難是目前自媒體遇到的三大難題。

面對這樣的現狀,讓很多自媒體人感到心涼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1、打開率下降,內容無力

今年以來,公眾號的閱讀率降至5%以下,打開率降至2%已是常態。公眾號的打開率其實一直在下降,轉發文章的打開率也在直線下降。以前一個轉發大概能帶來10個閱讀,現在可能都不到5個了。

2、內容同化越來越嚴重

現階段自媒體的基本情況是:自媒體數量達千萬級別、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內容同質化嚴重。

現在“網絡搬運工”已經大受打擊,平臺會直接封號處理。進而衍生了偽原創,很多文章在描述方式上不盡相同,但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或者大部分觀點雷同,讓人產生視覺疲勞。

3、同行舉報超嚴重

在一些新媒體交流群裡面,我們時而可以看到說又被同行惡意舉報了。現在公眾號常出現:僧多粥少,最怕別人眼紅你,經常出現互相舉報,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做不成。

4、接不到廣告,無法盈利

自媒體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還是接廣告,很多運營者表示,投放的商家其實並不多。也有運營者嘗試賣貨,但轉化率低,而且掉粉嚴重。

只靠一個小團隊生產原創內容,既耗費的時間、人力成本,又難以獲取高額收益,靠平臺收益的自媒體人不得不思考新的謀生出路。

從圖文到短視頻,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興起,短視頻行業的紅人們互相侵蝕、謀求擴張。自媒體的優勢正在往短視頻領域傾斜,吞噬著 “貴如油”流量,成為繼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微博、公眾號等之後,迅速崛起的流量聚集地。微信大戶眼看流量不夠分,紛紛攜資入局MCN。

自媒體機構化,其實就是給自己的賬號組建團隊:內容團隊、增長團隊、商業化團隊。優秀的自媒體在目前看來幾乎必然是團隊協同打造的,這其實也不難理解。中國一向有一句老話叫做: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首先個人自媒體的內容產出質量就很難把控,即使是再優秀的媒體人,也不可能保證自己產出的每一篇內容都有很高的質量,所以已經有很多大號在尋求轉向MCN。

“口紅一哥”李佳琦身後是歐萊雅集團與淘寶MCN美ONE。“淘寶直播一姐”薇婭背後是淘寶直播機構謙尋。千千萬萬的“李佳琦”和“薇婭”在多平臺上佈下自己的陣營,現在的短視頻市場早已不是人人都能吃到螃蟹的局面了。

MCN圍困自力更生的內容生產者,生存空間狹小且見不到平臺紅利,目前看來MCN化或許才是自媒體人真正的出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