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為啥會假名師扎堆?

資格考試 教育 維揚書生 維揚書生 2017-08-29

幾個月前,鄭峰衝著“在校名師指導”“3個月培訓能在原有成績基礎上提高20分”“沒效果退錢”等承諾,給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報了南寧市一家培訓機構的數學輔導班。然而,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依然不理想。更讓他驚訝的是,孩子告訴他,在這家培訓機構裡上課的教師不僅不是什麼名師,有的還不一定有教師資格證。(8月28日 中國青年網)

現如今,很多家長一放假就爭相將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接受名師點撥,而事實上,培訓機構的所謂名師大多是假名師,有的“名師”甚至連教師資格證都沒有,是貨真價實的“假老師”!

不是名師卻冒充名師,與家長的名師情結有關。在大多數家長看來,能評上各類名師的教師,肯定有過人之處,其教學效果也一定遠超普通教師,於是各類名師就成了培訓機構吸引家長眼球的金字招牌。而事實上,基層學校的各類名師的教學業績不見得就比不是名師的普通教師好到哪裡去,在論文、大賽、課題至上的年代,許多教師僅僅憑藉花錢發的論文和課題、表彰而躋身名師之列,教學效果平平的所謂名師大有人在。但是許多家長還是天真地認為,名師就像名醫館的名醫一樣具有非凡的本領,請他們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分數不成問題,加之培訓機構承諾“沒效果退錢”,這樣的培訓班家長怎麼能不趨之若鶩呢?

培訓機構為啥會假名師扎堆?其原因有五:

一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明令禁止在職教師在培訓機構兼課,一旦查實,都要給以相應的處分,在此背景下,名師們大多愛惜自身羽毛,不會輕易在校外培訓機構兼課,即便兼課,也不會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

二是名師在校外兼課的收入,遠不如在家搞有償家教的收入。畢竟在培訓機構兼課,是替培訓機構老闆打工,還有被舉報的危險,而在家輔導學生,賺得更多又相當安全。

三是從成本核算角度看,培訓機構聘請真名師花的錢比聘請假名師花的錢多得多,出於追去利益最大化目的,他們都不約而同傾向於找一些假名師冒充真名師來忽悠家長。剛畢業或沒畢業的大學生教學經驗少,但上進心比較強,還肯用功,與初高中生之間也更容易溝通,培訓機構通常會把這樣的新人講師安排到一對一崗位上。一對一輔導一個小時收費約200元,而初入職的大學生只能拿到十分之一的提成,這些低成本、高回報的假“名師”自然最受培訓機構青睞。

四是主管部門監管乏力,讓無良商家有機可乘。有人在工商註冊時是申請開辦文化傳播、文化諮詢類的公司,經營範圍裡也沒有寫培訓,最後卻辦起了教育培訓。如果接到這類機構師資造假的投訴,工商部門沒有相應的執法標準,只能轉給教育部門去管。但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各部門只監管本部門審批、註冊的培訓機構。沒有在教育局登記的培訓教育機構並不在他們的管轄範圍之內。多頭管理導致許多培訓機構處於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

五是家長對培訓機構真假名師缺乏應有的辨別能力。畢竟隔行如隔山,家長最關心的是能否給孩子報上名,至於廣告中吹噓的名師是真是假則無法“驗貨”。報道中提到的廣西師範學院的大四學生徐瑞(化名)在做暑期兼職時,就曾被培訓機構包裝成參加過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項目”的優秀教師。去年暑假,他到南寧市西鄉塘區另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應聘,在經過面試和筆試之後,機構為他安排了一次簡單的入職培訓。“說是培訓,其實主要是要加強你的口語表達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有的培訓班的老師甚至不用真名授課,既便於“包裝宣傳”,又便於掩蓋一些人不具備教師資格的情況,使得家長無從查證。

在一考定終身的現實語境下,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學業競爭中落敗,校外培訓無疑成了不少家長為孩子提分的一種剛需,想要讓家長和孩子遠離培訓機構是不太現實的,唯有監管部門切實負起責來,提高培訓機構的准入門檻,嚴格審查任課教師資質,並對外公佈,接受社會監督,如此這般,假名師才會銷聲匿跡,孩子們享受到的校外培訓才會物有所值。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