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自閉症 埃裡希·弗羅姆 大學 心理學充電時間 2019-09-09
"

忘了之前有沒有寫過關於“孤獨”的文章,最近有粉絲問“孤獨”是不是就是長時間的“獨處”,其實並不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孤獨和孤獨症之間的關係:

提到孤獨,很多人都會想到“孤獨症”,其實兩者也不是一個概念。

“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主要起病於嬰幼兒期,很多人成年之後也是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家人照顧。

今天所說的孤獨是指正常成人在環境下的一種心理狀態。

獨處不等於孤獨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在心理上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自我心理淨化的一種過程,而孤獨是一種缺乏親密關係的一種狀態,據研究表明:孤獨增加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菸。

"

忘了之前有沒有寫過關於“孤獨”的文章,最近有粉絲問“孤獨”是不是就是長時間的“獨處”,其實並不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孤獨和孤獨症之間的關係:

提到孤獨,很多人都會想到“孤獨症”,其實兩者也不是一個概念。

“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主要起病於嬰幼兒期,很多人成年之後也是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家人照顧。

今天所說的孤獨是指正常成人在環境下的一種心理狀態。

獨處不等於孤獨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在心理上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自我心理淨化的一種過程,而孤獨是一種缺乏親密關係的一種狀態,據研究表明:孤獨增加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菸。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獨處:

能夠獨處的人是可以把關係狀態進行很好的切換,獨處時可以把關係轉向自身,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去感受自己的狀態;在人群中能夠把關係轉移到外界,感受愛與被愛。

之所以說獨處是一種能力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很好的與自己相處,有些人無法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經常處於矛盾衝突之中。

自己與自己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而且是比較重要的一種人際關係,如果能夠與自己很好的相處,那麼就能夠與這個世界,與他人很好的相處。

人的很多問題,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看到自身、看到他人;不好的人際關係,讓人們陷入自我否定、擔憂、害怕的狀態。

有句話說的很對:“愛滿則溢”,這是一種給予的愛,也是成熟的愛,這種狀態的愛:對於他人、對社會,是一種付出;這種愛與我們平時說的愛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於:這種愛不是索取型的,而是以給予為基礎的一種關係狀態,把自己的愛給予別人、給予社會,然後從他人、社會的反饋中獲得回饋的愛。

這個過程需要先獲得足夠的愛,然後在這個愛的基礎上學會與自己相處,而獨處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一個過程,即使是在那不用意識思考,我們的潛意識也是在一直工作,去處理自身的各種情緒以淨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面對社會。

"

忘了之前有沒有寫過關於“孤獨”的文章,最近有粉絲問“孤獨”是不是就是長時間的“獨處”,其實並不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孤獨和孤獨症之間的關係:

提到孤獨,很多人都會想到“孤獨症”,其實兩者也不是一個概念。

“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主要起病於嬰幼兒期,很多人成年之後也是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家人照顧。

今天所說的孤獨是指正常成人在環境下的一種心理狀態。

獨處不等於孤獨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在心理上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自我心理淨化的一種過程,而孤獨是一種缺乏親密關係的一種狀態,據研究表明:孤獨增加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菸。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獨處:

能夠獨處的人是可以把關係狀態進行很好的切換,獨處時可以把關係轉向自身,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去感受自己的狀態;在人群中能夠把關係轉移到外界,感受愛與被愛。

之所以說獨處是一種能力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很好的與自己相處,有些人無法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經常處於矛盾衝突之中。

自己與自己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而且是比較重要的一種人際關係,如果能夠與自己很好的相處,那麼就能夠與這個世界,與他人很好的相處。

人的很多問題,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看到自身、看到他人;不好的人際關係,讓人們陷入自我否定、擔憂、害怕的狀態。

有句話說的很對:“愛滿則溢”,這是一種給予的愛,也是成熟的愛,這種狀態的愛:對於他人、對社會,是一種付出;這種愛與我們平時說的愛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於:這種愛不是索取型的,而是以給予為基礎的一種關係狀態,把自己的愛給予別人、給予社會,然後從他人、社會的反饋中獲得回饋的愛。

這個過程需要先獲得足夠的愛,然後在這個愛的基礎上學會與自己相處,而獨處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一個過程,即使是在那不用意識思考,我們的潛意識也是在一直工作,去處理自身的各種情緒以淨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面對社會。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孤獨:

孤獨是一種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不分場合的,一個人的時候如此,身在人群中也如此。

心理學家弗洛姆(Fromm)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

感受到孤獨的人,是一種內心不被理解,給他人交流的感受就像是“對牛彈琴”一樣,得不到反饋,得不到理解。

在內心,自己與自己是無法和平相處的,自己也無法安慰、理解自己。換句話說,就是:人際關係無法指向自身,也很難指向外界。

心理上滋生出的失落感,也會讓人們感受到孤獨,孤獨常伴隨著空虛、壓抑以及難過,也很容易滋生出懶惰、抑鬱情緒,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長期出於孤單、孤獨的狀態,免疫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也正是這一研究揭示出了,孤獨和關係如何對人類健康廣泛影響的。

"

忘了之前有沒有寫過關於“孤獨”的文章,最近有粉絲問“孤獨”是不是就是長時間的“獨處”,其實並不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孤獨和孤獨症之間的關係:

提到孤獨,很多人都會想到“孤獨症”,其實兩者也不是一個概念。

“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主要起病於嬰幼兒期,很多人成年之後也是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家人照顧。

今天所說的孤獨是指正常成人在環境下的一種心理狀態。

獨處不等於孤獨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在心理上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自我心理淨化的一種過程,而孤獨是一種缺乏親密關係的一種狀態,據研究表明:孤獨增加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菸。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獨處:

能夠獨處的人是可以把關係狀態進行很好的切換,獨處時可以把關係轉向自身,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去感受自己的狀態;在人群中能夠把關係轉移到外界,感受愛與被愛。

之所以說獨處是一種能力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很好的與自己相處,有些人無法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經常處於矛盾衝突之中。

自己與自己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而且是比較重要的一種人際關係,如果能夠與自己很好的相處,那麼就能夠與這個世界,與他人很好的相處。

人的很多問題,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看到自身、看到他人;不好的人際關係,讓人們陷入自我否定、擔憂、害怕的狀態。

有句話說的很對:“愛滿則溢”,這是一種給予的愛,也是成熟的愛,這種狀態的愛:對於他人、對社會,是一種付出;這種愛與我們平時說的愛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於:這種愛不是索取型的,而是以給予為基礎的一種關係狀態,把自己的愛給予別人、給予社會,然後從他人、社會的反饋中獲得回饋的愛。

這個過程需要先獲得足夠的愛,然後在這個愛的基礎上學會與自己相處,而獨處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一個過程,即使是在那不用意識思考,我們的潛意識也是在一直工作,去處理自身的各種情緒以淨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面對社會。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孤獨:

孤獨是一種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不分場合的,一個人的時候如此,身在人群中也如此。

心理學家弗洛姆(Fromm)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

感受到孤獨的人,是一種內心不被理解,給他人交流的感受就像是“對牛彈琴”一樣,得不到反饋,得不到理解。

在內心,自己與自己是無法和平相處的,自己也無法安慰、理解自己。換句話說,就是:人際關係無法指向自身,也很難指向外界。

心理上滋生出的失落感,也會讓人們感受到孤獨,孤獨常伴隨著空虛、壓抑以及難過,也很容易滋生出懶惰、抑鬱情緒,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長期出於孤單、孤獨的狀態,免疫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也正是這一研究揭示出了,孤獨和關係如何對人類健康廣泛影響的。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其實,很多情況下的孤獨都是不被理解與支持,有些是因為“清高”而不願意與人為伍,有些人是因為工作壓力無處釋放,有些人是因為情感缺乏導致的,等等這些。

一般情況下,如果學會了分享,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來“去除”孤獨。

這個分享,有兩個含義,一是:學會和自己分享;二是:學會和他人分享;

和自己分享這個看似不靠譜,其實是一種探索自己內心的一種方式。最初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內心不認可自己,指責自己,但後期敢於正視自己的時候,就會出現接納、理解自己。

與自己和與他人分享的區別在於:與他人分享會受到批評、指責、不被理解。與自己分享可以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安慰自己。

現在社會,隨著人們長大,越來越多的人會感覺到孤獨,這個孤獨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真正傾訴、分享的人。

想要擺脫孤獨,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建立聯繫,形成良好的聯結,讓自己可以隸屬於某一群體,並在其中享受角色和地位,享受愛與被愛。

"

忘了之前有沒有寫過關於“孤獨”的文章,最近有粉絲問“孤獨”是不是就是長時間的“獨處”,其實並不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孤獨和孤獨症之間的關係:

提到孤獨,很多人都會想到“孤獨症”,其實兩者也不是一個概念。

“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主要起病於嬰幼兒期,很多人成年之後也是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家人照顧。

今天所說的孤獨是指正常成人在環境下的一種心理狀態。

獨處不等於孤獨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在心理上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自我心理淨化的一種過程,而孤獨是一種缺乏親密關係的一種狀態,據研究表明:孤獨增加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菸。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獨處:

能夠獨處的人是可以把關係狀態進行很好的切換,獨處時可以把關係轉向自身,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去感受自己的狀態;在人群中能夠把關係轉移到外界,感受愛與被愛。

之所以說獨處是一種能力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很好的與自己相處,有些人無法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經常處於矛盾衝突之中。

自己與自己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而且是比較重要的一種人際關係,如果能夠與自己很好的相處,那麼就能夠與這個世界,與他人很好的相處。

人的很多問題,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看到自身、看到他人;不好的人際關係,讓人們陷入自我否定、擔憂、害怕的狀態。

有句話說的很對:“愛滿則溢”,這是一種給予的愛,也是成熟的愛,這種狀態的愛:對於他人、對社會,是一種付出;這種愛與我們平時說的愛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於:這種愛不是索取型的,而是以給予為基礎的一種關係狀態,把自己的愛給予別人、給予社會,然後從他人、社會的反饋中獲得回饋的愛。

這個過程需要先獲得足夠的愛,然後在這個愛的基礎上學會與自己相處,而獨處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一個過程,即使是在那不用意識思考,我們的潛意識也是在一直工作,去處理自身的各種情緒以淨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面對社會。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關於孤獨:

孤獨是一種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不分場合的,一個人的時候如此,身在人群中也如此。

心理學家弗洛姆(Fromm)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

感受到孤獨的人,是一種內心不被理解,給他人交流的感受就像是“對牛彈琴”一樣,得不到反饋,得不到理解。

在內心,自己與自己是無法和平相處的,自己也無法安慰、理解自己。換句話說,就是:人際關係無法指向自身,也很難指向外界。

心理上滋生出的失落感,也會讓人們感受到孤獨,孤獨常伴隨著空虛、壓抑以及難過,也很容易滋生出懶惰、抑鬱情緒,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長期出於孤單、孤獨的狀態,免疫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也正是這一研究揭示出了,孤獨和關係如何對人類健康廣泛影響的。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其實,很多情況下的孤獨都是不被理解與支持,有些是因為“清高”而不願意與人為伍,有些人是因為工作壓力無處釋放,有些人是因為情感缺乏導致的,等等這些。

一般情況下,如果學會了分享,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來“去除”孤獨。

這個分享,有兩個含義,一是:學會和自己分享;二是:學會和他人分享;

和自己分享這個看似不靠譜,其實是一種探索自己內心的一種方式。最初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內心不認可自己,指責自己,但後期敢於正視自己的時候,就會出現接納、理解自己。

與自己和與他人分享的區別在於:與他人分享會受到批評、指責、不被理解。與自己分享可以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安慰自己。

現在社會,隨著人們長大,越來越多的人會感覺到孤獨,這個孤獨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真正傾訴、分享的人。

想要擺脫孤獨,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建立聯繫,形成良好的聯結,讓自己可以隸屬於某一群體,並在其中享受角色和地位,享受愛與被愛。

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疾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